1、青梅如豆意思是青青的梅子想豆粒一样大小;

2、这个词语出自宋代欧阳修的《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3、此词描写少妇因游春有感而忆所思的无可排遣之情。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求解什么意思。

在南郊的园林中游春,和暖的春风中,时时听到马的嘶鸣。青青的梅子,才豆粒一样大小,细嫩的柳叶,像眉毛一般秀灵。春日渐长,蝴蝶飞得多么轻盈。

花上露珠晶莹,春草茂密如烟,这户人家已放下窗帘。她荡罢秋千格外疲倦,轻解罗衣床上眠,伴她的只有梁上双燕。

青梅如豆柳如眉 什么意思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寥寥二十余字,将仲春景色勾勒得生动有趣,美不胜收.豆梅丝柳,日长蝶飞,仿佛一副淡淡的意境悠远的水墨国画.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的杨柳枝词是专为舞妓小蛮所作.以春风吹着柳枝摆动以及柳枝的颜色和柔软风姿来写小蛮优美的舞姿."杨柳小蛮腰",柳比小蛮,小蛮衬柳,让随风飘逸的杨柳树,变得婀娜多姿,柔媚多情.

家乡河岸的那株老柳树可没这么美,树干粗得要两人才能合抱,扭曲如虬,老态龙钟,而且瘢疤迭起,丑陋不堪.但她却是我儿时嬉戏的乐园,夏日里爬上爬下,乘凉捉蝉,折其嫩枝或编作草帽,或制成柳笛,甚是惬意.一日不知什么原因被伐倒,因其不成材,只好作成数个切菜案板,据说老柳树案板在水中浸泡数日,最是耐用.

记得当时我是郁闷了一段,直到听奶奶讲起柳树最好活,只须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就会变成一株大杨柳树,方才作罢.

于是便想起观音菩萨手里的那枝杨柳枝,神齐无比,轻轻一挥,就能起死回生.菩萨为什么不用其他的植物,大概是取杨柳好活的寓意吧.

有人说杨柳最贱,什么水性杨花,什么残花败柳,是因为她性喜水,有桃花色情的意味.

然而这点瑕疵与古人对杨柳的赞美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了.

《诗经.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这应该是关于杨柳最早的赞美了吧.

大汉帝国,雄风万里,诗人们眼中的多是开疆拓土,边塞胡沙,所做诗歌也多是广阔幽古,慷慨激昂之类,对弱风细柳似乎少了些关注,只有羁绊于匈奴,境遇凄凉的李陵,在茫茫大漠的长夜中仰视云间繁星,悲怆地吼了几句:"童童孤生柳,寄根河水泥.连翩游客子,干冬服凉衣.……低头还自怜,盛年行已衰.依依恋明世,怆怆难久怀."

三国两晋是文人们最不爽的时代.政权频繁更替,阴谋,屠杀,战争,血腥等等让人感到窒息,何能解忧?惟有杜康.头颅都朝夕不保,那有咏柳的雅兴?不过最让人奇怪的是陶渊明.他在庭前植柳五棵,遂号五柳先生.老先生南山种豆归来想毕也会在柳荫中歇歇脚,抑或小酌片刻.崇尚自然的他不会对身旁的柳树熟视无睹.但览其诗集,多为饮酒诗,竟无柳一字.

南北朝有首《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诗中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借杨柳表示挽留.诗中的"行客儿"上马后看到杨柳,就会想到"留下",对故里的留恋之情油然而生,折下柳枝下了马,吹起柳笛来,滞留在原地不走了,但是又不能不走,所以有"愁杀"之语.

盛唐时期,文化空前繁荣,人们在享受舒适优雅的生活之余,给了杨柳更多的怜爱.关于杨柳的诗歌层出不穷.

有名的如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崔道融的《杨柳枝词》:"雾捻烟搓一索春,年年长似染来新.应须唤作风流线,系得东西南北人." 孟郊的《折杨柳》:"杨柳多短枝,短枝多别离.赠远累攀折,柔条安得垂.……莫言短枝条,中有长相思.朱颜与绿杨,并在别离期.楼上春风过,风前杨柳歌." 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杜甫的《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

其中的压卷之作当属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构思奇特,感情哀怨而委婉,诗情悲而不失其壮.

不难看出,当时的人们多以杨柳赠送行者,以寄深情.有时,为了怀念离乡的亲友,还寄去杨柳枝以表意,如折杨柳的行为,是送别者表示挽留,也是行人愿意留下的示意.说到送柳枝,就不能不提一下章台柳.

章台路,是汉代长安街道名,因路在秦时所建的章台下,故名此.唐代建都长安,它又是著名的街道,街道两边广植杨柳.唐传奇《柳氏传》中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诗人韩翃与柳姬相爱,韩翊考中进士后,衣锦还乡看望父母,遂与柳氏依依惜别.安史之乱爆发,柳氏害怕遭受乱军凌辱,剪发毁形,避难于寺庙.三年后,韩翃寄诗云:"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 其意很明了.

青梅如豆柳如眉的故事是什么

青梅如豆柳如眉:青梅结得像豆子那么大,柳叶长得像美人的眉毛。后世多以此句描绘明媚的春日风景。

这是一位女子于仲春时节踏青时的所见景色。虽然景十分美好,但思妇内心并不如此,如此春景助长了她的相思之情。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出自宋代欧阳修的《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阮郎归》原文及赏析

《阮郎归》作品介绍

《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词作。此词描写的是一位女子于仲春时节踏青时的见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思之情。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写春日郊外的秀丽景色和女子的见闻;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抒发了女子的相思之苦。全词清秀典雅,迤逦飘逸,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回环委婉,是词人的作品中极为典型的一首小词。

《阮郎归》原文

阮郎归

南园春半踏青1时,风和2闻马嘶3。青梅如豆柳如眉4,日长5蝴蝶飞。

花露重(zhòng),草烟6低,人家帘幕7垂。秋千慵困8解罗衣9,画堂10双燕归。

《阮郎归》注释

1、踏青:春日郊游。唐宋踏青日期因地而异。有正月初八者.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者。后世多以清明出游为踏青。

2、风和:春风暖和。

3、马嘶:指游人车马的声音。嘶,叫。

4、青梅如豆柳如眉:青梅结得像豆子那么大,柳叶长得像美人的眉毛。后世多以此句描绘明媚的春日风景。

5、日长:过了春分的节令,白天渐渐长了。这里还有整个白天的意思。

6、草烟:形容春草稠密。

7、帘幕:帘子和帷幕。

8、慵(yōng)困:困倦。

9、罗衣:香罗衫。

10、画堂:彩画装饰的堂屋。

《阮郎归》原文翻译

在南郊的园林中游春,和暖的春风中,时时听到马的嘶鸣。青青的梅子,才豆粒一样大小,细嫩的柳叶,像眉毛一般秀灵。春日渐长,蝴蝶飞得多么轻盈。

花上露珠晶莹,春草茂密如烟,这户人家已放下窗帘。她荡罢秋千格外疲倦,轻解罗衣床上眠,伴她的只有梁上双燕。

创作背景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位少妇怀人念远的词作。词中描写的时间是春半的一个黄昏;地点是南园到寝室。主人公是一位思念远人的少妇;事件是因少妇到南园游春而引起的自己感情经历的'回忆。

《阮郎归》赏析

这首词表现的是思妇怀人的情绪,内心情感的流露十分含蓄。通篇没有直说思念的地方,也没有直呈愁怨的言语;但春光大好,游园不能令“她”情意欢畅,园中荡秋千也不闻盈盈笑语,一切只是默默,终而无言无绪欲拥衾独眠。说明女主人公并不是因春光和悦、暖风熏人而娇慵易倦。而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上片写女子游南园所闻所见。所选择加以表现的声音、景物都有极丰富的含义。“春半踏青时”,仲春时节,花繁艳、草丰茂,正是一年春光最美的时候,人们会在此时结伴踏青。这里突出两种意味:一是大好春光欲与所思之人分享而不能;二是此际虽是春之繁盛之时,但同时也是将衰之日。好景易逝、时光空流,好不容易历尽凄凉秋意、冰封冬雪,迎来春光,却仍是盼不回远人。“青梅如豆柳如眉”,梅子结于枝头清晰可见,柳叶也已非“陌头柳色”之鹅黄新绿,而是已长如女子修修黛眉。这仍是以外物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叹怨远人“可怜春半不还家”。“风和”句,写听觉感受。春天不仅景繁丽,音亦繁闹无比:莺嗔燕咤、欢声笑语、笙歌管弦等等,可写之声极多,但女主人公耳际只徘徊着风声与马鸣。其实女主人公充耳不闻春之“乐”音,在于她内心愁闷:想当日作别之时,“他”如何不是身跨骏马、扬鞭远去;如今别人家的游子勒马而归,自己却独独等不回“他”。因此写马声亦是写愁思。末句“日长”正是“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之意,无伴、失伴倍觉时光难熬。而蝶又双飞,追绕花丛之间,愈发惹动相思之情。这几句无一处写情,但又无一处不含情。

下片,写女子独在园中已许久,暮色来临,露上娇花,凝珠如泪,草锁轻烟,春气低迷。望邻家重帷深下,知天时已晚,不禁长叹。秋千荡罢,困懒无聊。痴坐无绪,返至屋中。点灯亦是独坐,且不堪忆共剪烛花之情,不如向梦中去,或可忘却,或可一见。总之女主人公此时已是心力交瘁,不愿再思再想。然而无意抬头,却见“双燕”栖于画栋之上。真燕还是画燕并无关碍,关键是在古人心中“燕”向来少有独飞之时,“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双燕”实喻夫妇和谐相伴,则此时见“双燕”,少妇只能痛断肝肠。

这首词深于言情,善于写景,情蕴景中,以景结情。读后颇有低回欲绝,余音袅袅之致,代表了欧词和婉、深隽的特色。

名家评论

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一:景物闲远。又云:帘垂则燕栖,栖则在梁,妥甚。

黄苏《蓼园词选》:是人是物,无非化日舒长之意,望而知为治世之音,词家胜象。

陈世修《阳春集序》:“观其思深辞丽,均律调新,真清奇飘逸之才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先写春早之景,后言春昼之人,但言日长人倦。“秋千”二句不着欢愁,风情自见。南国美景如画,春色撩人。写景句含婉转之情,可谓情景两得。词家之妙诀也。

《阮郎归》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