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斑头雁:

斑头雁,雁形目,鸭科,雁属。大雁的一种,因头上有两条黑色条斑而得名。它体形如鹅,重约2500至3500克,长着桔红色嘴巴、黑色嘴唇、桔红色腿脚,灰褐色的羽翅,飞行高度可达8000米以上,每日飞行300到500公里,是鸟类飞行的一级运动员。

二、渔鸥:

渔鸥体长68厘米,是形体较大的背灰色鸥。头黑而嘴近黄,上下眼睑白色,看似巨型的红嘴鸥,但嘴厚重且色彩有异。体型与银鸥相同或略大。冬羽头白,眼周具暗斑,头顶有深色纵纹,嘴上红色大部分消失。飞行时翼下全白,

青海湖都有什么鸟?

青海湖鸟禽有189种,分属15目35科,总数在10万只以上.其中斑头雁2.13余万只、棕头鸥4.5万余只、鱼鸥8.74万余只、鸬鹚1.12万余只.种群数量大的有:雁形目鸭科的斑头雁、凤头潜鸭、赤麻鸭、普通秋沙鸭、鹊鸭、白眼鸭、斑嘴鸭、针尾鸭、大天鹅;鸥形目鸥科的棕头鸥、鱼鸥;鹤形目鹤科的蓑羽鹤、灰鹤、黑颈鹤;鹈形目鸬鹚科的鸬鹚等,每年春天,斑头雁、鱼鸥、棕颈鸥等一起来到这里,在岛上各占一方,筑巢垒窝,全岛布满鸟巢。到了产卵季节,岛上的鸟蛋一窝连一窝,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所以,人们又把这里也称为蛋岛,平时所说的鸟岛也主要是指这里。

青海湖鸟岛,因岛上栖息数以十万计的候鸟而得名。它们真实的名字,西边小岛叫海西山,又叫小西山,也叫蛋岛;东边的大岛叫海西皮。海西山地形似驼峰,面积原来只有零点一一平方公里,现在随着湖水下降有所扩大,岛顶高出湖面七点六米。

青海湖鸟岛被誉为“鸟的王国",这里有哪些名贵的鸟类?

青海湖鸟岛有黑颈鹤、斑头雁、棕头鸥、红嘴鸥、鸬鹚、鱼鸥、天鹅等名贵鸟类。据统计,青海湖有一百八十多种鸟类,在每年的五六月份,气温回升,大量的鸟类从四面八方迁徙到青海湖,最高峰时岛上鸟类数量达到十多万只,因此青海湖鸟岛也被称为”鸟的王国“。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泊,在当地人眼中,青海湖是圣湖,被称作青色的海。青海湖水域面积广袤,水草丰美,鱼类资源也极其丰厚,水草和鱼类资源也是吸引大量鸟类来此的重要原因。其中尤以鸟岛周围资源最为得天独厚,因为鸟岛正处于河流的儒湖口,河流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因此鱼群众多,鸟类以鸟岛为休憩点在此繁衍生息。

青海湖在两千年前后,经历了水面下降、环境破坏等严重的生态问题,鸟类数量也大大下降。主要原因是因为人们无节制的捡拾鸟蛋,引水灌溉量大幅度增加,导致河流入湖水量锐减,另外近些年气候异常导致降水量减少,最终造成青海湖成为由一个个不连续的湖泊构成的湖泊群。当地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从2008年开始,提出青海湖生态保护行动,通过一些列措施,将青海湖化为自然保护区,减少人类活动等,青海湖的生态正在慢慢的恢复中。生态恢复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近些年来去往青海湖看鸟的人数节节攀升,每年最少有十万人次去青海湖旅游。

值得庆幸的是青海湖的生态环境没有达到不可恢复的境地,当地的人们仍然在努力的保护着青海湖,保护着那些重新回到湖区的鸟类,我们终究不能失去它们。

青海湖鸟岛上的鸟是什么鸟啊?

青海湖鸟岛上的鸟有斑头雁、鱼鸥、棕颈鸥。鸟岛,因岛上栖息数以十万计的候鸟而得名。它们真实的名字,西边小岛叫海西山,又叫小西山,也叫蛋岛;东边的大岛叫海西皮。海西山地形似驼峰,这里是斑头雁、鱼鸥、棕颈鸥的世袭领地。

每年春天,斑头雁、鱼鸥、棕颈鸥等一起来到这里,在岛上各占一方,筑巢垒窝,全岛布满鸟巢。到了产卵季节,岛上的鸟蛋一窝连一窝,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所以,人们又把这里也称为蛋岛,平时所说的鸟岛也主要是指这里。



扩展资料

斑头雁栖息环境:繁殖在高原湖泊,尤喜咸水湖,也选择淡水湖和开阔而多沼泽地带。越冬在低地湖泊、河流和沼泽地。

高原鸟类,生活在高原湿地湖泊亦见于耕地,迁徙和繁殖时结成小群,可见与棕头鸥混群繁殖,亦见与黑颈鹤、赤麻鸭等鸟类混群,常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拉萨市郊,该物种常结群活动于当地居民的房前屋后,甚至与人们饲养的家禽混群活动。

斑头雁是非常适应高原生活的鸟类,在迁徙过程中会飞越珠峰,为此它可以承受仅有海平面上30%的氧气浓度,这主要是因为与其他鸟类相比,他们体内的红血球与氧结合的速度要快。

据研究,它们的血红蛋白的α亚基发生变异,导致他们的血红蛋白可以迅速地与氧结合,这是对高原生活地一种适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斑头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海湖鸟岛

青海湖常见的鸟是?

青海湖鸟岛上数量最多的鸟是棕头鸥
棕头鸥(学名:Larus brunnicephalus)是中型水鸟,体长41-46厘米。嘴、脚深红色。夏羽头淡褐色,在靠颈部具黑色羽缘,形成黑色领圈。肩、背淡灰色,腰、尾和下体白色。外侧两枚初级飞羽黑色,末端具显著的白色翼镜斑。其余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具黑色端斑,飞翔时极明显。冬羽头、颈白色,眼后具一暗色斑,其余和夏羽相似。
5月中旬产卵,每巢3-4枚,卵重46克左右,表面有黑褐色斑点或条状斑纹,孵化期25天,幼鸟飞羽齐后,才随亲鸟离去。10月后,除极个别外,绝大部分鸥集群南飞越冬。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西海岸。

青海湖有什么鸟

一,斑头雁

中型雁类,体长62-85厘米,体重2-3千克。通体大都灰褐色,头和颈侧白色,头顶有二道黑色带斑,在白色头上极为醒目,繁殖在高原湖泊,尤喜咸水湖,也选择淡水湖和开阔而多沼泽地带。

二,渔鸥

是形体较大的背灰色鸥。头黑而嘴近黄,上下眼睑白色,看似巨型的红嘴鸥,但嘴厚重且色彩有异。飞行时翼下全白,仅翼尖有小块黑色并具翼镜。第一冬的鸟头白,头及上背具灰色杂斑,嘴黄而端黑,尾端黑色。

三,鸬鹚

大型水鸟。体长72-87厘米,体重大于2千克。通体黑色,头颈具紫绿色光泽,两肩和翅具青铜色光彩,嘴角和喉囊黄绿色,眼后下方白色,繁殖期间脸部有红色斑,头颈有白色丝状羽,下胁具白斑。

四,棕头鸥

中型水鸟,体长41-46厘米。嘴、脚深红色。夏羽头淡褐色,在靠颈部具黑色羽缘,形成黑色领圈。肩、背淡灰色,腰、尾和下体白色。外侧两枚初级飞羽黑色,末端具显著的白色翼镜斑。

五,小滨鹬

体长约14厘米,嘴短而粗,腿深灰,下体白色,上胸侧沾灰,暗色过眼纹模糊,眉纹白。甚似斑胸滨鹬,但腿和嘴略长且嘴端较钝。

从地图中找到青海湖.每年五月份的一大批鸟从南方飞来的鸟,是什么鸟?

风光绮旎的青海湖中,有一个国内外闻名的鸟岛,这里栖憩着斑头雁、棕头鸥、鱼鸥、鸬鹚、燕鸥、黑颈鹤、天鹅、赤麻鸭,以及玉带金雕等猛禽,戴胜等攀禽和百灵、云雀等各种小鸣禽近二十种。根据鸟类专家的估计,这里禽鸟的总数在十万只以上;而其中的鸟岛(小西山)和三块石(孤插山)又最为著名,因为在这聚集着保护区鸟类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是青海湖鸟类的“大后方”。青海湖鸟禽有189种,分属15目35科,总数在10万只以上。其中种群数量大的有:雁形目鸭科的斑头雁、凤头潜鸭、赤麻鸭、普通秋沙鸭、鹊鸭、白眼鸭、斑嘴鸭、针尾鸭、大天鹅;鸥形目鸥科的棕头鸥、鱼鸥;鹤形目鹤科的蓑羽鹤、灰鹤、黑颈鹤;鹈形目鸬鹚科的鸬鹚等。

每年五月青海湖都会来一大批鸟是什么鸟?

鸬鹚


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别名水老鸦、鱼鹰、鷧(音意)、乌鬼,是一种广泛分布的鸬鹚科海鸟,其身体比鸭狭长,体羽为金属黑色,善潜水捕鱼,飞行时直线前进,中国南方多饲养来帮助捕鱼。鸬鹚主要生活在旧大陆和北美洲东海岸,一般在悬崖上或树上作窝,但是越来越多地也在内陆生活。在海草和嫩枝达成的窝里一次下3至4枚蛋。

外形特征

鸬鹚该鸟体羽黑色,并带紫色金属光泽。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边黑色,而呈鳞片状,体长为1.1~1.2米。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喉部具大 白点。生殖期中,胁下有大形白斑,头及颈密生白丝状羽。后头部有一不很明显的羽冠。幼鸟的下体黑色,杂以白羽。眼淡绿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区及喉暗红色,脚黑色。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

生活习性

鸬鹚(3)鸬鹚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野生鸬鹚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间活动。栖止时,在石头或树桩上久立不动。飞行力很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主要食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鸬鹚在捕猎的时候,体羽黑色,并带紫色金属光泽。 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边黑色,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鸬鹚的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

鸬鹚在海草丛生的水域主要用脚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鸬鹚就脚蹼和翅膀并用。在能见度低的水里,鸬鹚往往采用偷偷靠近猎物的方式到达猎物身边时,突然伸长脖子用嘴发出致命一击。这样,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也绝难逃脱。在昏暗的水下,鸬鹚一般看不清猎物。因此,它只有借助敏锐的听觉才能百发百中。 鸬鹚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

饲养方法

鸬鹚人工驯养环境中的鸬鹚,除每天定时入水捕鱼外,喜栖于朝阳通风的环境中休息。适于在不结冰的环境温度中生活。饲料以小鱼、黄鳝及猪肠为主食,每只每天饲料量800~1500克。换羽期适当增喂豆类食品,如豆腐等,每只每天300~400克。每天下午喂食1次,食后多立于栖架上休息。饱食后的鸬鹚不宜运动和使役捕鱼。

驯养鸬鹚用于捕鱼,可自雏鸟60日龄开始,跟随鱼船同已驯熟的成鸟入水练习。约150日龄后,大部分经过驯养的鸬鹚都能顺利掌握捕鱼的本领。经过人工长期驯养的鸬鹚,其飞翔力较差,多数个体不习惯于长时间的高飞,可以较熟练的识别同群的鸬鹚或所栖息鱼船。用于捕鱼的鸬鹚,需用绿绳或稻草在其颈部系以活套,也可用金属环套在颈部,防其捕鱼后吞食。每次捕鱼后,主人取下衔回的大鱼。还需要喂给小鱼以资奖励,促使其再次下水捕鱼。驯养鸬鹚捕鱼,多掌握在每天上午空腹时,每次入水捕捉40~60分钟,捕后立于船上休息40~60分钟后再次入水捕鱼。一般每天可3次入水捕鱼120~180分钟,鸬鹚入水捕鱼时多咬头部或鳃部。

通常每次独自捕捉的活鱼体重500克左右,最大时也能独自捕到重达5000克的活鱼。超过5000克的鱼,也能捕到。但需几只或十几只的鸬鹚共同合作,以及驯养人协作方可完成捕获任务。据有关资料,曾有一群十数只鸬鹚合力捕捉到体重15千克以上的大型鳇鱼。据渔民经验,雄性鸬鹚体型略大于雌性,其捕鱼能力也优于雌性鸬鹚。驯养得当的个体,平均每天每只鸬鹚可捕获鲜鱼15~25千克。若水域及鱼源均理想,也有每天每只鸬鹚捕鱼35千克的最佳记录。

繁殖方式

鸬鹚在人工驯养条件下能正常产卵, 每年初夏进入繁殖期,繁殖期为5~7月,每只雌鸟可产卵6~20枚,其繁殖生态与家鹅相似。每当繁殖季节,到临近水域的悬崖峭壁上、大树上或沼泽地的矮树上、芦苇中以树枝或海藻营巢。每窝卵2~5枚。卵白色而具蓝或浅绿光泽。孵化期28天,60天幼鸟离巢。雏鸟为晚成性。亲鸟把捕捉到的鱼贮在喉囊中,雏鸟将头伸入啄食。在一些地方人们驯化它们用以捕鱼。

青海湖边有几种鸟

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共有鸟类180多种。既有春来秋去的夏候鸟,也有长年栖居此地的留鸟。鸟岛主要有斑头雁、鱼鸥、棕头鸥及鸬鹚。
此外,岛上还有凤头潜鸭、云雀、红脚鹬、罗纹鸭、红嘴潜鸭、翘鼻麻鸭以及大天鹅、秋沙鸭、赤麻鸭等十几种珍贵鸟禽。

青海省的青海湖,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海鸟?

青海湖中有这么多海鸟,是因为青海湖刚好位于亚洲和欧洲候鸟迁徙的主要路线上,有大量的鸟类经过这里,加上青海湖水域广阔食物丰富,所以很多鸟类会停下来在这里觅食和休息,也有的海鸟留下来在这里繁育。特别是青海湖中的鸟岛上聚集了几十万海鸟,它们之所以愿意在鸟岛上安家落户营巢繁殖,是因为鸟岛周围有广阔的海域作为天然屏障,阻断了人类和其它动物对鸟类的威胁,使它们能在鸟岛上安心生活不被打扰。

青海湖鸟岛

青海湖拥有广袤的湿地和数座小岛,自然生态环境非常优越,鱼类等鸟类食物非常丰富,每年都吸引了大批候鸟来这里驻足停留和繁衍生息。其中鸟类最集中的地方是两座鸟岛,上面聚集了数十万的海鸟,西边的鸟岛形似驼峰被称为小西山,上面聚集的鸟类多为鱼鸥、斑头雁和棕颈鸥;东边的那个岛大一点叫海西皮,这里被捕鱼能手鸬鹚占领了,所以也被称为鸬鹚岛。

海鸟数量众多

青海湖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刚好位于两条国际水鸟迁徙路线的交汇处,使这里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水鸟繁殖基地。每年的春天以及秋天,路过并且停留在这里的水鸟超过了20多万只,有大量的斑头雁、鸬鹚、渔鸥和棕头鸥在这里繁殖,繁殖种群数量达到了世界的30%。

海鸟的种类

青海湖每年还有1500多只大天鹅在这里过冬,喜欢看天鹅的不妨来这里玩一下。湖中栖息停留的野生鸟类共有221种,其中猛禽类的鸟有22种,而且这些猛禽全部都是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鸟类,比如金雕、玉带海雕等;喜欢唱歌鸣叫的鸟类有96种,比如凤头百灵鸟、白腰雪雀等;水鸟则有92种,其中有两种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9种是国家二级的保护鸟类。

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哪些鸟类及其生存环境建立的

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及其生存环境而建立的。

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是位于青海东部的湿地,青海湖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封闭特大微咸水湖,保护区是湖中几个岛屿(海心山、三块石、海西皮岛、沙岛和蛋岛)组成,环湖分布着沼泽地和大片湿地草甸。

主要保护对象为斑头雁、鱼鸥、棕头鸥、鸬鹚、燕鸥、黑颈鹤、天鹅、赤麻鸭等10余种鸟,其中繁殖鸟类最大的种群有:棕头鸥、鱼鸥、斑头雁和鸬鹚。



扩展资料

保护措施

为保护鸟类生息繁衍的乐土,中国于1997年底成立了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且确定了鸟岛、泉湾等几个核心保护区。

鸟岛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青藏高原第一个以水禽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加入《水禽栖息地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的保护区之一。

保护区管理人员常年环湖巡查巡护,向环湖地区群众宣传保护法规和动物保护方面的知识。他们还在鸟岛周围架设专门的围栏、修筑水泥槽,阻止狼、狐狸、獾等野兽侵害鸟类的营巢、产卵和繁殖,以使鸟岛真正成为鸟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