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皇帝道光:打卤面为皇后祝寿。《满清外史》记载:道光帝“衣非三浣不易”。道光皇帝登上皇位之后,迅即倡导节俭之风,并推而广之。道光元年,皇帝发表了一篇节俭的宣言书《御制声色货利谕》,表达了节俭的理想:第一,重义轻利,不蓄私财。要为国家省,为天下省,为百姓省。第二,停止各省进贡。第三,不再增建宫殿楼阁;

2、雍正皇帝:为省剩饭专门发下圣旨。曾发出一道上谕:"朕从前不时教训,上天降生五谷,养育众生人生赖以活命,就是一粒亦不可轻弃。即如尔等太监煮饭时,将米少下,宁使少有不足,切不可多煮,以致余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节俭节约的皇帝?

一、皇帝道光:打卤面为皇后祝寿

道光帝的节俭,在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嘉庆二十三年(公历1818年)的九月,光随父亲嘉庆皇帝前往盛京祭奠先祖,听着嘉庆讲解祖辈的勤俭,回想着祖先创业的艰难,立志要节俭律己。

回京后,道光与妻子一说,二人一拍即合,立即找人搬走了房间里除了床铺桌椅以外的家具陈设。此后,每日下午四点前后打发太监出宫买烧饼。来回路远,太监怀里揣着烧饼,一路小跑,烧饼仍不免冰凉坚硬。夫妻二人毫无怨言,沏上一壶热茶,啃完烧饼,立即上床睡觉,这样,连灯都不用点了。

道光皇帝登上皇位之后,迅即倡导节俭之风,并推而广之。

道光元年,皇帝发表了一篇节俭的宣言书——《御制声色货利谕》,表达了节俭的理想:第一,重义轻利,不蓄私财。要为国家省,为天下省,为百姓省。

第二,停止各省进贡。

第三,不再增建宫殿楼阁。

道光皇帝带头过紧日子,他使用的只是普通的毛笔、砚台,每餐不过四样菜肴,除了龙袍外,衣服穿破了就打上补丁再穿。

《满清外史》记载:道光帝“衣非三浣不易”,什么叫“三浣”?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分别也叫上浣、中浣、下浣,三浣就是一个月,可见,他一个月才换一套衣服,说明衣服不多。又规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以外,非节庆不得食肉,嫔妃平时不得使用化妆品,不得穿锦绣的衣服。多亏皇后是个贤内助,苦苦支应,仍感入不敷出,想了很多办法,平衡多方利益,协调各面关系,才把皇家的日子对付着过下去。

道光帝对皇后的贤惠十分满意,逢皇后生日,决定为皇后祝寿。满朝亲贵重臣献上寿礼,拜完寿,自然留下赴宴。众多文武百官心想皇家御宴将是何等排场,不料开宴才见一人一碗打卤面,后来听说,为此次寿筵,道光帝特批御膳房宰了两头猪。而皇后更是高兴,因为道光帝曾明确规定:万寿节(皇帝生日)、皇后千秋节(皇后生日)及除夕、元旦、上元(元宵节)、冬至的庆贺礼仪筵宴停止举行,这回算是破了例了。

二、雍正皇帝:为省剩饭专门发下圣旨

在宫中,康熙对各种花费严加限制,要求节俭,不许浪费。为宫中祭祀、典礼准备筵席的光禄寺,过去每年的开支要70万两银子,经康熙逐渐压缩,降至每年7万两。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每年用于赏赐及招待的费用为80万两银子,经康熙锐意裁减不必要的开支,每年只需用银8万两。

出门在外,康熙也厉行节约,不许为他修路,不许擅自建立行宫,已有行宫,不许施加彩绘。有地方官请示将当地行宫交地方管理,康熙担心如此一来增加地方负担,下令今后不再修缮,任其损坏。他还下令不许当地官员搭建彩棚搞什么迎送仪式,不许为他的题字题词刻碑建碑亭,如有违反,被康熙知道了,一律痛加申斥,并严令禁止。

雍正继位,曾大力倡导节约粮食。雍正二年他发出上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圣旨,说:“谕膳房,凡粥饭及肴馔等食,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断不可委弃。朕派人稽查,如仍不悛改,必治以罪。”这里,雍正为节约粮食可谓费尽心思,从人食、猫食到鸟食,交代得清清楚楚。至高无上的封建皇帝,专门为剩粥剩饭的处理下一道圣旨,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大概绝无仅有。

然雍正皇帝似乎乐此不疲,事隔三年,他又专门为了禁止浪费粮食的事,再次发出一道上谕:“朕从前不时教训,上天降生五谷,养育众生,人生赖以活命,就是一粒亦不可轻弃。即如尔等太监煮饭时,将米少下,宁使少有不足,切不可多煮,以致余剩抛弃沟中,不知爱惜。朕屡屡传过,非止一次。恐日久懈怠,尔总管等再行严传各处首领、太监,见有米粟饭粒,即当捡起。如此不但仰体朕惜福之意,即尔等亦免暴殄天物。应不时查拿,如有轻弃米谷者,无论首领、太监,重责四十大板。如尔等仍前纵容,经朕察出,将尔总管一体重责。”看来雍正对节约粮食一事,真可谓常抓不懈,既有号召,又讲道理;既有具体办法,又有惩治措施。算是一抓到底了。

三、宋孝宗赵昚(shèn)

宋孝宗赵昚(shèn)是南宋第二位皇帝,是比较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以身作则崇尚节俭,史称宋孝宗“性恭俭”,就是恭谨俭约的意思,宋高宗称赞他“勤俭过于古帝王”。

宋孝宗即位之初,就不肯用乐。他日常生活的花费很少,常穿旧衣服,不大兴土木。平时也很少赏赐大臣,宫中的收入多年都没有动用,以至于内库穿钱币的绳索都腐烂了。

宋孝宗认为“我其他没有太大的作为,只是能够节俭。”他经常告诉身边的士大夫:“士大夫是风俗的表率,应该修养自己的德行,以教化风俗。”

宋孝宗不但节俭,而且尊佛崇道,除奸邪褒忠良,昭雪冤案,励精图治,使南宋出现了“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

节俭需要首先节制自己的欲望和贪念,这样才能保持节操,培养德行,所以自古有德之士莫不推崇“俭以养德。”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说法,意思是: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而且人的福德是有限的,珍贵的,所以更不可不珍惜。

四、汉文帝——龙袍上的补丁

做皇帝的,能节俭到这份上,几乎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北宋文学家吴垧《五总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屦」。由于草鞋材料以草与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借」。在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已经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就是说他穿着草鞋上殿办公,做了节俭的表率。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也叫是「绨衣」,绨在当时就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就是这样的龙袍,也一穿多年,旧了,也让皇后给他补一补,再穿。汉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说,后宫也是朴素服饰。当时,贵夫人们长衣拖地是很时髦的,而他为了节约布料,即使给自己最宠幸的夫人,也不准衣服长得下摆拖到地上。宫里的帐幕、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

古代皇帝住的宫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好欣赏山水风光。汉文帝本来也想造一个露台,他找到了工匠,让他们算算该花多少钱。工匠们说:「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够了。」汉文帝听了,吃了一惊,忙问:「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工匠们粗粗地算了一下,说:「十户。」汉文帝听了,又摇头又摆手,说:「快不要造露台了,现在朝廷的钱很少,还是把这些钱省下吧。」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宫室就是宫殿建筑,苑囿就是皇家园林以及供皇室打猎游玩的场所,狗马即供皇帝娱乐使用的动物、设施等,服御即为皇帝服务的服饰车辆仪仗等。这些都是皇帝们讲排场、显威严、享乐游玩必不可少的,皇帝们大都十分重视。然而文帝当皇帝二十三年,居然没有盖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车辆仪仗,甚至连狗马都没有增添。他还能关心百姓的疾苦,刚当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再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棉,给他们做衣服。

春耕时,汉文帝亲自带着大臣们下地耕种,皇后也率宫女采桑、养蚕。在他死前,最后安排了一次节俭的活动─他的丧事。他在遗诏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为自己从简办丧事,对待自己的归宿「霸陵」,明确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原来的样子因地制宜,建一座简陋的坟地,不要因为给自己建墓而大兴土木,改变了山川原来的模样。」像这样一生为民、俭朴勤政,并不断改进政策,为强国富民孜孜以求的皇帝,历史上实不多见。由于汉文帝这种廉洁爱民的精神和励精图治的实践,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据历史记载,当时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不清,穿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的粮食一年年往上堆,都堆到粮仓外面来了。因此,司马迁高度评价汉文帝说:「德至盛焉」,「岂不仁哉!」似乎,皇帝做到汉文帝这份上,真是亏死了。你想,做皇帝的没吃好穿好,花钱都不舍得,不是白当了吗?可老百姓喜欢呀,千秋万世都想着你。后来赤眉军攻进长安,所有皇帝的陵墓都被挖了,唯独没动汉文帝的陵墓,因为知道里面没啥好东西。

你知道谁是史上最节俭的皇帝吗?

众所周知,中国古人讲究厚葬,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去世之后都有会有陪葬品和木头做的棺材。只不过随着等级和富有程度不同,陪葬品的规格也不同。就算是平民百姓,下葬的时候也会穿着最体面的衣服,佩戴少许的银饰,用瓦罐等东西陪葬。但是有一个皇帝却十分节俭,他不仅没有任何陪葬品,就连衣服都是纸做的,棺材是瓦片做的。

这个皇帝就是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后周这个朝代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却是个比较清明的朝代,皇帝也十分有能力。郭威出生于穷苦人家,年轻的时候还是个好勇斗狠的小混混。后来从军之后,受到了上司的赏识,并且屡立战功。

后来郭威跟随刘知远建立了后汉,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刘知远去世之后,将皇位传给了刘承佑,郭威成为正枢密使,掌管了全国的兵权。刘承佑登基之后不久,就听信小人谗言,想要除去郭威。无奈之下,郭威只好黄袍加身,造反杀掉了刘承佑。

郭威是一位心怀天下的皇帝,建立后周之后,他并没有像五代十国的其他皇帝那样,当上皇帝之后只顾着自己享乐。郭威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善待百姓。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郭威以身作则,提倡节俭,起了带头作用。

郭威在宫中从不用各种珍宝玉器,也不吃奢华精美的食物,假如有人向他进献宝物,郭威就会当众摔了。郭威对着自己的臣子们说:“朕出身寒微,尝遍了人间疾苦,也经历了灾难,当了皇帝之后,怎么能因为自己享乐而拖累天下百姓呢?”

郭威去世之前,吩咐自己的养子柴荣,赶紧为他修建陵墓,务必从简,自己死后灵柩不要在宫中停太久,不要惊扰百姓,也不要用大量工匠,只用纸衣装殓,瓦棺作椁就行了。而且不允许有任何陪葬品。柴荣也是一位好皇帝,能懂父亲的心意,因此照做。郭威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了吧。

中国历史上,哪些皇帝很节俭呢?

节俭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之一。早在春秋末年的《左传》中,就有“节俭是公德,奢侈是大恶”的金字招牌。在唐代,才华横溢的诗人创作了许多提倡节俭的诗歌,如《回首先贤及其家族,勤俭的成功是奢侈的结果》、《谁知道每一粒粮食都是辛苦的》等等。作为封建时期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们尽管生活在宏伟的宫殿里,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奉行节俭的观念。

那么,历史上哪些皇帝被描述为节俭的,他们的做法是什么?南北朝时期,北周武文帝也是提倡节俭的君主。据《周书》记载,他平日穿布袍,盖布被,从不佩戴金银首饰。此外,他甚至拆除了华丽的宫殿,并将后宫的妃嫔和妓女数量限制在10人以内。从这些方面来看,余文永的确非常节俭,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许多人认为,如果他多活几年,他就有很好的机会统一世界。

艾新觉罗敏宁是道光皇帝。在他统治时期,敏宁在政府中勤俭节约,虽然他为挽救清朝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它进一步衰落。据史料记载,道光未登基时,曾随父亲回沈阳祭祖,看到祖父简朴的生活环境,便回到北京,将房间里除了床和桌子以外的所有家具都搬走,以示节俭。道光登基后,不仅要求自己节俭,还要求大臣澄清铺张浪费之风的危害,提倡节俭。事实上,在他的要求下,部长们相应地大喊,甚至吃了更少的肉。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汉朝史上最俭朴的君王是谁,他的节俭朴素堪称后世的楷模?

汉朝最勤俭的皇帝便是汉文帝,汉文帝平时上朝穿草鞋不浪费一金一银,同时对待自己的妃子也同样勤俭节约!堪称后世勤俭的楷模!被称得上是汉朝史上最勤俭的君王。

上朝穿草鞋

大多数皇帝的装扮是非常雍容华贵的,而且通常都穿着龙袍,穿着正规的鞋子,穿着非常不一般,非常好面料的衣服,因此皇帝上朝一定是非常威严非常漂亮,非常有形象的一种,但是汉朝时的汉文帝却穿着非常朴素,脚上通常穿的竟然是草鞋,换句话讲一个穿着草鞋去上朝的皇帝,我相信大家都没见过。

不浪费一金一银

汉文帝在经济方面也不浪费一金一银,有一次他想建造一个露台,但是在听了大臣的意见之后,竟然决定不建这个露台,主要是他的大臣跟他说这个露台要需要100两黄金,他听到这么多的黄金立刻停止了这个决定,再也没有具体这个想法!因此汉文帝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没有浪费过金钱,更没有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因此才开创了后期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勤俭持家

汉文帝的身边人同他一样节俭,比如说他的妃子所穿着的衣服一定不是非常昂贵的绸缎,同样的,他的皇后豆腐人以及后来他所宠爱的嗔夫人等也都穿着非常朴素,绝对不允许穿庸庸华贵的衣服在他的面前出现,同时在出去面见其他诸侯国的时候,也绝对不允许身边穿的过于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