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不过是个部落的首领,由于其德行得到其他部落的认可而被推举成为大家共同的首领,而秦始皇初次统一了中国,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便于各地通商往来,统一了文字便于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所谓“书同文、车同轨”绝对是空前绝后,功盖三皇绝对是真的,至于德超五帝就不好说了,秦始皇的德行确实怎么算都算不得皇帝中比较好的行列。

秦始皇真的超越三皇,功盖五帝吗?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谁也不敢忽略秦始皇的功绩,这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的人,时至今日给我们的感觉也是极为神圣和威严的。只要提到秦始皇,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英雄气概,他夺九鼎、书同文、筑长城,在当时天下人看来是何等威风。他为后人作出了太多的贡献,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他的大秦王朝短命而亡,但其极具开创性和示范性的地位是其他任何王朝都无法比拟的。当然,秦始皇有如此之多的光环罩在头上,摆谱,对于他来说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确实有太多摆谱的资本和理由。

首先,秦始皇想到的是在自己的称谓上做文章,他认为,给自己定一个好的称号,就能和历代的君主帝王区别开来,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通行。秦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认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所以便发动文武百官为自己“取名字”。 经过一番商议,众多大臣认为,秦王平定天下,其功绩超越了上古的三皇五帝,所以,秦王便取了“三皇”中的“皇”字和“五帝”中的“帝”字,自称“皇帝”,其意为自己的地位至少和三皇五帝是平等的,甚至已经超越了他们。

因此,秦王嬴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还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也就是说,秦始皇幻想皇位会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

“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和其他一些神明,称之为“皇”。而“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彰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其次,反映了秦始皇觉得仅仅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他还要当神。 有了一个好头衔后,秦始皇就开始纵情享乐了。其实,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前,秦王便开始大兴土木,他每灭掉一国,便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显而易见,当时的秦王是一边征战,一边炫耀。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秦始皇便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每年动用民工70多万人。虽然有人辩称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70万”这个数量相比于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来说,这个比例也是非常惊人的。在阿房宫的构建中,朝宫可以容纳10万人,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马才行,仅一个前殿,东西的长度就达到了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 但是,据后人考证,阿房宫根本就没有建成,也许是因为建造阿房宫的任务太艰巨了,超出了凡人的能力,以至于这座“琼楼玉宇”只能存在于后人的想象之中了。

此外,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也出自于秦始皇之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当时的社会中仍然存在着“百家争鸣”的现象,知识分子中间的各个学派纷纷著书讲学,互相论战,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公元前213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卜筮和种植的书。而且,在公元前212年,由于2个方士暗地里诽谤秦始皇,秦始皇一怒之下,在咸阳将460余名方士全部坑杀。

焚书坑儒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是,从主观上来说,这一事件却彰显了秦始皇的“伟大魄力”,彰显了大秦国威。秦始皇自诩为“人间圣主”,当然不允许民间有任何人反对他、诽谤他了。所以,他才会以暴力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威,让所有人以他推崇的思想为正统,以他确立的制度为准则,这与其后他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的目的是一致的。总之,秦始皇认为,以他那盖世无双的尊贵和权力,不摆谱是绝对不行的。

“德兼三皇,功盖五帝”, 嬴政真的是这样一个皇帝吗?

“德兼三皇,功盖五帝”, 嬴政真的是这样一个皇帝吗?

我们一说起皇帝,我们第一个想起来的应该是秦始皇——嬴政。在统一中国之后,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所以自称为皇帝。对于秦始皇的评价一直的争辩不止的,有人认为他功大于过,有的则是抱着相反的意见。

首先,我们先从功的角度来说,秦始皇其实是对中国的进步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使中国从原始社会步入封建社会,为了使政府的法令更好的传达,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一开始先是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后是将隶书作为全国统一文字,除此他还统一度量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这个确实不为过。

但是我们关注秦始皇的另一面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相信大家都有听过孟姜女的故事吧,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秦朝大兴土木对百姓的负担,百姓在苦役的压迫下难以生存。秦始皇建的工程虽然有一部分是利国利民的,如长城在后代中抵御外国的入侵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更多的是劳财伤命,如被项羽一把火烧掉的阿房宫。秦始皇这般做法,怪不得秦朝两代就灭国了。

后代人在评价秦始皇的时候都是褒贬参半,虽然秦始皇对中国发展进步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可是秦始皇在当政的时候,奢靡浪费却是秦朝灭亡的导火线。所以我们在看待秦始皇的时候,应该以综合的眼光看待,既要看到秦始皇的功劳,也要看到他对老百姓的剥削。“德兼三皇,功盖五帝”, 嬴政真的是这样一个皇帝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小编认为还需要讨论。

秦始皇自诩功盖三皇五帝,他真的有这么厉害吗?

秦始皇称为千古一帝可不是浪得虚名,功盖三皇五帝不用他自诩,他在我心里就是这个地位,甚至更伟大!

我们知道的三皇五帝只是从史书上得来的,似乎并没有什么相关的实地考古发现,就拿黄帝陵来说,只是一个衣冠冢,一个噱头而已。据我了解的一个说法是,三皇五帝不过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所塑造的人物,用来支撑他们的理论和维护统治者的政权罢了。因此真真切切存在的秦始皇,他的功绩更值得为后人道。

以前学历史的时候,秦始皇总被称为暴君,秦二世而亡,离不开他的暴政。但是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在我心里,他是一个明君。他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这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政治体系;统一文字,奠定了民族的基础,让后续的文字在秦小篆的基础上不断演变,形成今天的汉字;废除分封制,设置郡县制,即使是之后的行省制也是以郡县制为范本;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为今后的商贸管理提供了基础和思路;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直到,不仅方便了国内交通,更是为后人交通规划提供一个借鉴思路;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之呈现在中国的版图;修建长城,抵御外敌,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提供一道天然的屏障;四处征战,虽劳民伤财,却为后世子孙带来了更多的土地和资源,扩大了中国的版图;兴修水利工程郑国渠,使得一方富庶。

纵观始皇帝的政策,虽有破财伤民之时,但这些措施的作用不是当时可以衡量与理解,有人说,秦始皇如此不过是因为他的野心,在我看来,正是他的野心才成就了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建立了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基调。而他的野心之下更彰显出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