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班鼓打击法:
1、上举:是敲击前的预备动作,力源之所在。上举动作完成的优劣直接影响击打的质量。上举时将原先放在腿上自然的手形状态略作调整。手腕弓起,手和鼓棰略下垂。这时的力量是以小臂带动手腕,在小臂逐步向上移动的基础上,大臂也随之向上移动,双手举至胸上耳前就算上举动作基本完成。
2、换力的动作:当手举到适当的高度就要变下击的动作。换力时动作一定要迅速敏捷。大臂与肘很快下沉,手腕向后弯曲,手与鼓棰急速后移,和上举时呈相反方向。随着小臂向下集力向鼓打去
怎样学好打秦腔司鼓?
秦腔司鼓教学中,始终贯穿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司鼓技能技巧的学习规律,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一谈直擂练习的操作过程和评价。 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坐姿和持棰的方法后,就进入自由式直擂练习,右手击下左手扬起,左手击下右手扬起,左右手连续轮换敲击。直擂是一种动作重复进行,不加任何节奏变化的击打方式。没有快慢和强弱的要求,按照自身的综合能力,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敲击,这就是自由式直擂的概念。直擂练习由四个基本动作构成,掌握其要领和动作的内在联系,能顺利击打就算达到了练习的目的。
秦腔打击乐器有哪些
乐器按传统习惯分类为“文乐器”(明、清时称之为“丝竹”、“弦索”)和“武乐器”(明、清时称之为“锣鼓”“铜器”“家伙”)。
打击乐器有干鼓、暴鼓、堂鼓、战鼓、牙子、梆子、勾锣、手锣、马锣、汤锣、疙瘩锣、大铙、小铙(即铰子)、星儿等。传统习惯称勾锣、大铙、小铙、小锣为“大铜器”,称小饶、小锣的组合为“小铜器”。“大铜器”由暴鼓节制,“小铜器”由干鼓节制。另又称干鼓(兼牙子)、梆子(兼小锣),小饶为“小三件”。
1、干鼓:以木为框,单面蒙以野猪皮,园形、扁状。用实心竹制鼓棰(尺)敲击,鼓心直径约五公分。主要用于剧中唱、念、做、打、起、止、快、慢,及文武换场、音乐转换等的节制与指挥。与牙子并用,专引导唱腔。
2、暴鼓:分“大叶子”鼓和“二梁子”鼓,状如干鼓。因鼓心大于干鼓,故其音调低于干鼓。主要用于武戏、大场面中的动作、情绪幅度变化较大的表演及曲牌演奏等。与干鼓一样,须置之专用木架上演奏。
3、堂鼓:亦称唐鼓,框为木制,两面蒙皮,形状略似腰鼓,但鼓面直径约为23厘米。击奏时置于木架上。用于战争、升帐、喜庆、祭奠、迎宾等各种气氛的渲染。
《秦腔记闻·乱弹戏中乐器之名目及应用》云:“唐鼓,亦以下江造者为佳(最佳者内部装以铜丝谓之胆),亦鞔以猪皮,声音洪亮,次宫声也。(本地以牛皮制者,其音低哑,不经用。)凡皇帝临朝、大臣上殿、将军升帐、贵家筵宾、夫妇拜堂、男女祭灵、官府升堂、新人上轿、及一切送迎礼节,照例皆用鼓乐者无论矣;即谯楼起更、战阵比武、两军交战、公堂鸣冤,亦皆系本色应用;而弹琴鼓瑟,则借以代之叮咚之声;俚词歌曲,则用以助其抑扬之调;它如亵动(如揭帐子钻烟洞)、谐舞(如顶灯背板凳)、豪饮(如英雄举搏饮酒)、趄行(如丑角诸动作),又皆以鼓为之点缀焉。至于风雷雨雪、龙妖虎怪、神仙云腾、鬼魂上场、水中行船、壁上拂尘、洒土于空、泼水于地、仰头观日、俯身窥崖、宝物发光、燃灯生焰、杯酒酹地、纸片堕空,凡举一切飘虚动荡之情状,皆以鼓声表示之。而剧情动作,每于雄状紧张之际,亦以鼓助其声势也。”
4、战鼓:酷似腰鼓,置于木架上以双木槌击奏。原为皮黄剧用,三四十年代被吸收过来,主要用以两军交战的气氛烘托。
《秦腔记闻·乱弹戏中乐器之名目及应用》云:“较唐鼓为小而狭长,本皮黄剧所用,近时秦剧中亦有增此一器者,多用于两军交战时,另有一人以木棰击之。
5、牙子:亦称檀板。因最早原为紫檀木制,后大都为楠木、红木或黄杨木制。与干、暴鼓及铜响击乐配合用于起板、伴唱、节舞等。
6、梆子:枣木制成,其声坚实脆亮,用于唱腔定板击节。
《秦腔记闻·乱弹戏中乐器之名目及应用》云:“梆子……常与弦索相伴,剧中唱词,皆视共尺寸以为节。又有所谓板歌者,则但以梆子伴暴鼓,而剧中每有更夫上场,亦借用焉。(更夫之梆,城乡间卖油之人所击者,即其原形)各地之梆子腔,即以此器标名,乱弹又稍变其间,而仍以梆子为主,其实一也。
7、勾锣:亦称大锣,击奏时置以有钩的木架上。声音低沉坚实,为正宫声。击奏方法和击奏部位不同,如击锣脐、击锣中圈、外圈;放音、闷音、煞锣等,则产生不同音响。
《秦腔记闻·乱弹戏中乐器之名目及应用》云:“勾锣,来自湖广,故亦称湖锣,为正宫声,亦即吾国之黄钟也。秦剧中凡乐舞排场,皆用之。它如朝庭击钟、谯楼打点,则但击其边;风声水声,微磨其旁而已。”
8、手锣:一谓小锣。锣面直径约22厘米,内圈微凸。因击奏时用左手关节支定锣内缘,所以称之为手锣。发音清朗而带诙谐色彩,主要用于剧中人物动作变化。
《秦腔记闻·乱弹戏中乐器之名目及应用》云:“手锣,除合用于一切锣鼓外,凡文戏登场下场、唱词过板、白口垫场,皆用之。又文戏或情节急紧,而其人之身份与处境之情形均较轻,无须用大锣鼓者,则以手锣与小铙并用,为之节奏(如扑灯蛾小吵等)。又有所谓走场子、小带板,亦皆二器为主,而《杀驿》一出中,头两段唱词,以大锣垫场,后复以手锣、小铙起唱,故亦谓之小塌板也。又凡扣门时,则以手锣代门环相撞声,亦一特例”。
9、马锣:形面圆盒盖状,但锣面直径小于手锣。用于神话剧中的妖魔、鬼怪、飞禽、走兽及一些反面人物角色的动作之中。
10、汤锣:形似马锣,但锣面直径为约十厘米,以小木片击奏,声音澈越嘹亮,作用与马锣同。
11、疙瘩锣:因锣面中间凸起疙瘩状而得名。直径有24厘米至34厘米不等。用于神话剧与曲牌音乐。
12、云锣:由若干个面径大小同而厚薄、音高不一的铜制小锣,按声音高低列置一木架上,每面小锣用三条细绳悬空系在木架的.各个框上,持丁型木槌击奏,声音清亮悠扬。传统云锣多为十面、十四面。乱弹只用一面或三面云锣。
13、星儿:俗称非子。形如小铜磐,直径寸余,下系木柄或细绳,以金属棒击敲(也有用两只星儿相互撞击的),声音清澈铿然。曲牌中的“花梆子”、“柳生芽”、“八板”及弦索调多用之。
14、大铙:即大铙钹,俗称大扇子,与勾锣并用,一个声纤音沙,一个声洪音沉,清浊相伴,为乱弹独有的个性铜响鼓击乐器。
15、小铙:俗称铰子,常与手锣相伴,声音清灵嘹亮,其作用见手锣条。
秦腔干鼓暴鼓的型号是怎样编制lm
秦腔干鼓暴鼓的型号编制使用的是传统的打击乐器编制方法,通常按照乐器的音调和音量来分配型号。在具体的编制方法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以下是一种常见的秦腔干鼓暴鼓型号编制方式:
1. 干鼓型号编制:根据干鼓的大小、高低音调等特征,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分为“小干鼓”、“中干鼓”、“大干鼓”、“特大干鼓”等不同型号。
2. 暴鼓型号编制:根据暴鼓的大小和音调等特征,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分为“小暴鼓”、“中暴鼓”、“大暴鼓”、“特大暴鼓”等不同型号。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地域和表演形式可能会有不同的型号编制方式,您可以进一步了解当地的具体编制方法。
戏剧演唱时“司鼓”手中敲的两件,一件叫“板鼓”,那两快板叫什么?
分类: 文化/艺术 >> 器乐/声乐
解析:
板鼓应该分开叫
单皮鼓 又称小鼓。是打击乐和管弦乐的指挥乐器,演奏时用两根细竹(通称鼓箭子、鼓签)。,指挥方法用底鼓,有时并配合手势,各种乐器都随着它的指挥来演奏。歌唱时辅助板打节奏。司鼓、板者称为鼓佬(即鼓师)。
板 亦名檀板、拍板。打击乐器。由三块宽约6公分、长约20余公分的红木或黄杨木板制成。分二组,前组二块木板,用弦缚紧,后组一块木板,二者以绳联接。主要用于歌唱时打节奏,也配合单皮鼓来领奏锣鼓点子和指挥其它乐器,合称鼓板。由打单皮鼓者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