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机构:三公九卿为中央行政机关。

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为最高长官,辅佐皇帝管理全国行政事物。御史大夫为御史之长,负责百官奏章和传达皇帝诏令,并有监察文武官员的职责,地位相当于副丞相。太尉是由战国时的国尉一职发展而来的,是全国最高军事行政长官。九卿是在三公之下负责具体事物的机构。包括奉常、郎中、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栗内吏、少府。

地方机构: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郡。郡设郡守、郡丞、郡尉、监御史等官吏。郡下设县、道。县以县令、由中央政府任命。下设县丞

秦朝中央政府设置三个官职及其职能是什么

1、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

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秦朝中央官制的最大特征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强大的君权以及对旧公族的特权的不断削弱,也是秦国最后取代在文化上优越的其他各国而统一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后来的汉朝官制也延续了秦朝官制这一特点。

秦王嬴政称始皇帝后,建立了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等组成的中央政府,辅佐皇帝管理全国军政事务。

扩展资料

秦朝建立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与民主政体相对立,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简单地说,该制度就是: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

⑴经济根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⑵社会根源: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吸取前朝诸侯割据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秦统一后,六国残余势力还很大,只有加强中央权力,才能维护统治。

⑶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融合诸家思想精髓的儒家思想也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⑷中国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⑸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朝官制

为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在中央设置了哪些机构各有各自有什么职能?

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在此之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

秦朝在中央和地方各自实行了怎样的制度?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职能

特点

①秦朝官僚机构的组成分为两部分即中央官僚机构和地方官僚机构。中央官制是所谓的“三公九卿”制,三公指秦朝中央三个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主要官吏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地方官制在全国范围内推选郡县制度。特点:①整个官僚机构的核心是皇权。②中央官僚机构和地方官僚机构之间是紧密联系秦朝的官僚机构从中央到地方组织十分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