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族是一个独具浓厚文化特色的古代族群集团。非同一民族,聚居于岭南,主要分布于珠江流域和韩江流域。随着中原人的持续大规模南迁,原住民的南越族与中原人长期杂居,后来多数原住居民与中原人互相融合为汉族。

秦朝时,秦朝军队征服了百越首都,将广东,湖南南部,广西,越南北部等南越族地纳入版图,并派军队长期驻扎,这些军队成为首批在百越地区定居的汉人,后来秦朝将领赵佗叛变,在越地建立了南越国。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诞

秦朝是什么民族

问题一:秦朝人属于什么民族? 中国先秦嬴姓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秦是古代嬴姓部族中的一支,奉祀少。嬴姓祖先大费,传为女吞玄鸟卵而生,佐禹治水。商代末年,嬴姓有叫中的一支住在西戎之地,西周中期,中的后代非子被周孝王封于“F渭之会”(F、渭二水交会处)的秦(一说在今甘肃清水一带,一说在今陕西宝鸡县境内),从此非子这一支遂以秦为氏。周宣王即位,以非子曾孙秦仲为大夫,秦仲子秦庄公始破西戎,收复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礼县东北)而居之。庄公子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平王封为诸侯,秦立国始于此。当时秦的国都在西犬丘,秦襄公为第一代国君。秦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甘肃东南和陕西西部的渭水流域,后逐渐并灭今陕、甘境内的西戎各部,沿渭水东进,逾黄河和崤函之塞,进攻三晋;逾今陕西商洛地区进攻楚;逾今陕西汉中地区,进入巴蜀,并从巴蜀进攻楚。

春秋早期,周人退出今陕西境内后,秦致力于东略伐戎,收复周故地。公元前677年,秦德公迁都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春秋中期,秦继续向东扩展。但晋文公即位,晋逐渐恢复强大。公元前627年 ,晋于肴大败秦军,遏制了秦东进的势头。秦遂称霸西戎。穆公之后,秦、晋长期争夺河西之地,秦胜少败多,逐渐处于劣势。秦哀公时,晋公室衰落而六卿强大,两国之间的争夺暂时有所缓和。

战国早期,秦长期处于内乱之中,无暇外顾,魏乘机夺取秦的河西之地,迫使秦退守洛水以西。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内矛盾有所缓和,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公元前364年,秦孝公即位,下令求贤,商鞅自魏入秦。公元前356年,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变得更为强大,连续击败魏,并于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并小邑为31县(一说40县),又“为田开阡陌”。公元前348年,“初为赋”。公元前324年,惠文君称王改元。在此前后击破东方六国的进攻,灭巴、蜀,疆域迅速扩展。

战国晚期,秦更进一步向东扩展,不断取地于韩、魏和楚。公元前260年在长平大败强敌赵。接着,先后灭西周、东周。公元前247年和前241年,赵、楚、魏、燕、韩五国兵两次攻秦。都未能扭转秦国强盛、六国衰落的大势。自公元前230年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10年间列国均被兼并,于是秦王政称始皇帝,建立起统一的秦王朝。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

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大大超过了

前代。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嬴唬统一六国以后,以咸阳为都城,为建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

问题二:秦朝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吗?大神们帮帮忙 不是,那时有称为华夏族在中原。周边是:“东夷南蛮西戎北胡” 华夏族是炎,黄大战统一后融合形成的。 南方,河西走廊 都不是华夏族. 后来,秦统一中国以后,华夏族向南方与河西走廊移民 直到汉朝民族大融合后,方有了 *** 之说. 到了后来, 有许多次南方和北方民族与 *** 融合,还是称为 *** *** 主要是指当年汉代版图内的人,因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相同的文化与认同. 北方,有很多人是匈奴人的后代,南方,有很多人是吴人,越人,巴人,蜀人的后代。华夏族只是占了一部分。 重要的一点是, *** 延续的主要是当年华夏的文化和历史认同,但是说 前秦时期,汉族是主体民族是不确切的.而是 华夏族 比如说,我是汉族人,但在前秦,也许祖先之一是匈奴人.

希望采纳

问题三:秦朝在南海郡居住的是什么民族 南越族

南越族是一个独具浓厚文化特色的古代族群集团。非同一民族,聚居于岭南,主要分布于珠江流域和韩江流域。随着中原人的持续大规模南迁,原住民的南越族与中原人长期杂居,后来多数原住居民与中原人互相融合为汉族。其馀的原住居民则在后来漫长的历史中遂渐演化为黎族、壮族、瑶族、畲族、苗族等其他不同的民族,居于山地,分布于现在的中国广西、海南、广东、云南等地;另有一些原住民往南迁移,后来则演变成为其他不同的民族,如越南的京族等。

南越族,是古代岭南地区和越南北部的民族集团,属蒙古人种东亚支。

中国历史上有“北胡、南蛮、南越”的说法。这个“南越”并不是指南越,是古人对南方越人的总称,亦称百越、百粤。古越族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是古代南方各民族的泛称,或者说,是对中国南方古代越人的总称。

秦朝时,秦朝军队征服了百越首都(今广州番禺),将广东,湖南南部,广西,越南北部等南越族地纳入版图,并派军队长期驻扎,这些军队成为首批在百越地区定居的 *** ,后来秦朝将领赵佗(今河北人)叛变,在越地建立了南越国。

后来的中原战乱不断,各个朝代陆续有汉族难民迁移入越地,民族间交互融合。

问题四:秦朝的一渠是哪个民族 古义渠国之都。在今甘肃庆阳西南,即宁县。义渠以西为古西戎之国,或称义渠之戎。商时有存,周初义渠君曾入朝周王。 早在商、周两代的千余年间,庆阳就居住着义渠民族。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强大的郡国,与秦、魏抗衡,并曾参与中原纵横争夺之战,成为当时雄据一方的少数民族强国。后被秦灭掉,融入华夏族。

问题五:秦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公元前 221年,秦王赢政(前246~前210年在位)统一六国始皇帝: 秦始皇二十六 221 秦始皇三十七 公元前210 二世 :秦始皇二十七(七月) 210 二世三年 公元前207 子婴 :二世二年(八月) 207 二世三年(十月) 公元前206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统一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秦始皇在历代秦国的国王蚕食其它诸侯国之上,完成了统一六大诸侯国的事业,实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他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所采取的(旨在巩固统一的)措施,为后世帝王所取用。秦朝急政暴虐,导致速亡。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影响极为深远。由于过去的割据局面所造成的影响,反秦过程中重新出现了分裂的倾向。在接踵而来的争夺统治权的楚汉之争(前207~前202)中,汉胜楚败,使分裂形势受到控制,统一了国家,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就这样建立了.

问题六:秦朝南方的少数民族是什么为征服该民族开凿了 南越 灵渠

“百越”是秦汉时期中原人对南岭武夷山脉以南地区所有民族的泛称,包括现今南方诸多少数民族,在秦汉之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越国。越国灭亡后也有越国王室往南建立了闽越,瓯越等,而秦攻百越之战指的则是南岭武夷山脉以南广大地区的所有种族,因为天然屏障与山脉以北地区长期缺乏交流。因种族众多,故称之“百越”。

能平定南越的主要原因是秦始皇下令由史禄组织指挥十万军工开凿灵渠,使原本属于长江流域的湘水与属于珠江流域的漓水连接了起来,秦军的粮饷和军用物资开始得以大批地运往南越,所以才征服了南越。

问题七:秦朝是怎么建立的啊? 秦朝 (前221年―前207年),是由r代後期的秦l展起淼慕y一大,是中v史上第一多民族的y一的中央集嘀频。秦朝_君主嬴政自Q始皇帝,拇擞小富实邸挂辉~。秦朝慕y一六到缤觯只有十五年。

问题八:秦朝在哪一年建立 秦朝

(前221年-前206年)

秦始皇在灭亡六国之后,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集权王朝。秦始皇一方面创设了影响深远的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决通川防,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等等。随着进一步北征匈奴、南服百越等措施的实行,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

秦朝的统治极其残暴,无休止的兵役、徭役以及暴虐的刑罚,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特别是到秦二世当政时期,其统治更加黑暗。于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终于将秦朝推向灭亡之路。

秦始皇,赢政,赵氏(因生于赵国而取以为氏),名政,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享年54岁。公元前247年,其父庄襄王(名子楚)死,赢政代立为秦王,时年十三,秦王政二十六年(BC221年),秦灭六国而统一全国,秦王政改称始皇帝,定都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秦始皇三十七年(BC210年),赢政死于巡行途中,年五十。二世胡亥嗣立。二世三年(BC207年)八月,宦官赵高杀胡亥玄立子婴(胡玄兄之子)。是年十月(秦历岁首,公历为BC206年),子婴降于刘邦,秦亡。

秦人祖先原为西方古老部落,周孝王时,其酋长非子为周人养马于 、渭之间,被赐姓为赢(又称秦赢)。周宣王时,秦部落酋长庄公及昆弟五人,奉周王命,率兵七千,大破西戎,被称为“西垂大夫”。至西周末,秦襄公始建立奴隶制国家,因其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始被平王封为诸侯,并赐以岐西之地。春秋时期,秦德公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秦穆公时,国势强盛,成为诸侯大国。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法家商鞅实行变法革新,为封建制经济和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秦国日益强大,至秦王政,先后灭掉韩、赵、魏、燕、楚、齐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问题九:秦朝与宋朝哪个建立早 公元前221年,秦朝一同六国,建立秦朝。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客家人的由来,一以及人文传统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客家人是迁徙到南方的汉人

说到客家人,人们马上会问:何谓“客家”?

“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汉语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户”之意。《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相传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川……即现在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以及海外。为了与当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移民自称自己是“客户”,是“客家”,是“客家人”。

由此可见,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赣南、闽西、粤东,那里有29个县是“纯客县”。在宋末以前,宁化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应州(现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客家人以此为轴心向中国南方逐渐扩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据统计,现在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3000万之众。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后来搬迁到江南,分住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试想,在漫长的岁月里,“五胡十六国”,战火不断,哀鸿遍野,不逃离能活命吗?据说我们陈氏先祖就是在那个时期离开豫西故土辗转来到江西最后定居赣县的。“月是故乡明”啊,开始,先民们也许只想暂时客住一段时间,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于是建造房舍,开垦田地,畜养猪牛,长久地居住下去。由暂时的客住到长久的家居。就这样,也就永远的“客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迁徙的过程肯定是艰险的。扶老携幼,跋山涉水,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安家过日子。客家先民披荆斩棘,排除险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们终于挺过来了,形成今天这样一支有着数千万人丁的兴旺发达的民系群体。

迁徙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建房造屋安下家来。一位客属长者说:“安家最重要的是定屋场的位置。怎么定呢?要看风水。这个风水,不是地理先生讲迷信的那个风水。主要是采阳光,看风向,近水源,傍硬山,择高地。而坐北朝南、向阳背风、柴近水便、视野开阔则是理想的选择。”

人们常常赞叹客家人的勤劳、勇敢、坚毅和机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群体,由于先民数代屡次长途的迁徙,它自然比其他群体更多样更深层次地体验了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它也就必然受到了更多的锤炼和滋养,积累了更多的处理与自然界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的经验。因此,客家群体中出现过大批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