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建立后,统治残暴,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 秦朝的赋税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尤其严酷。 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各地农民纷纷杀掉官吏, 攻占郡县,响应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继起领导秦末农民战争的是项羽 和刘邦。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咸阳。 号称强大的秦朝,终于被革命的农民推翻了。 秦朝灭亡后,自公元前206年开始,项羽和刘邦为争做皇帝,进行了将近四年 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战争”。 最

谁知道秦末汉初的历史?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秦氏,名政(正),因生于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故又称赵政(先秦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共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封建制,代以郡县制,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传为汉初父城(今河南宝丰)人,也有说为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待大功告成之后,张良及时功成身退,避免了韩信、彭越等鸟尽弓藏的下场。张良在去世后,谥为文成侯(也称谥号文成),此后世人也尊称他为谋圣。《史记》中有专门的一篇《留侯世家》,用以记录张良的生平。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张良向刘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成功帮助刘邦击败了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名将项羽,成为汉高祖。
龙且(lóng jū),秦末楚汉争霸时期西楚国猛将。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虞子期为楚军五大将。官拜西楚国大司马。龙且自幼与项羽一起长大,情若兄弟。随项羽叔父项梁起义,每战皆亲身奋战杀敌,深得项羽信任。后与田荣合军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彭城之战后项羽将西楚国雇佣的楼烦氏族精锐骑士尽数交由其统帅。在英布背楚之时,项羽命龙且点本部骑士往击之。龙且与英布血战,大破之,基本歼灭了英布的军队,英布在随从亲信的护卫下逃离九江归汉。项羽闻韩信已举河北,破齐、赵,而且想要击楚,派龙且帅部往击之,与齐军联合号称二十万。韩信与龙且大战,诈败,龙且轻敌,只率少数骑士渡河追击,结果中了韩信水淹之计,导致龙且率领的少量骑士与大军被分隔开,汉大军转头反击将龙且部骑士团团包围,龙且力战汉诸将,虽有万夫不当之勇无奈败局已定,终被汉骑将灌婴部卒斩杀,楚军一溃而散,项羽失掉了后期最强劲的几万精锐和心腹大将,被汉三面包围。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汉武皇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朝的第七位天子,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汉太宗文帝刘恒的孙子、汉太祖刘邦的重孙子。七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前141年-前87年),在位期间数次大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独尊儒术,首创年号。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但是,汉武帝连年征战,耗尽了国库,导致民生凋敝,在位晚年发生农民暴动,并且在巫蛊案中冤杀无辜。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1] 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 [2] 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3] 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4] 不事生产。历任沛县泗水亭长、[5] 沛公、汉王。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集合县中约3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6] 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7]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8] 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9] 楚汉战争前期,彭城之战大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10] 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11-12] 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13] 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14] 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3]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15] 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公元前195去世,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16-17] 。毛泽东对刘邦的评价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18-19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1]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2] 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3] 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4] 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5] 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6] 于是,刘邦遣张良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7] 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8] 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9]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10]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汉族,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

秦朝末年是哪年

秦朝末年是一个模糊数字,是指秦朝后期从陈胜吴广起义到刘邦进入咸阳灭亡秦朝这几年的历史时期,不是指那一个具体年份。习惯上把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这段时间称为秦朝末年。

秦朝怎么灭亡的

秦朝是在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刘邦呵项羽在江淮起兵一起抗秦,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陈胜吴广起义后楚王派宋义和项羽营救赵国,派刘邦西入关中。宋义来到安阳,却进不去。

随后项羽杀了宋义,引兵渡漳河,经过激战,解巨鹿之围,被推为诸侯上将军。秦将章邯率二十万人向他投降

刘邦迂回进入武关,到达咸阳附近,那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继立的子婴贬去帝号,称秦王,向刘邦投降。刘邦攻占咸阳秦朝灭亡。

扩展资料:

秦朝的灭亡和赵高有着很大的关系。赵高可以说是秦始皇一手提拔上来的宦官,他善于察言观色,不仅深的秦始皇信任,连秦始皇的次子胡亥也对他信任有加。

只是赵高并不如表面上的恭敬,但是野心勃勃,一心想要篡位,秦始皇在世的时候,他不敢有所动作。

秦始皇一死,他立刻篡改诏书,用伪造的诏书赐死公子扶苏和蒙恬。之后,他扶持胡亥登基,因为胡亥荒淫无度,最好把控,所以胡亥登基后几乎是赵高的傀儡。

害死丞相李斯之后,赵高权倾朝野。这个时候,赵高搞出遗臭万年的指鹿为马,想要看看朝中有哪些人是衷心对他,也想要试探胡亥的反应罢了。

发现胡亥完全没有利用价值之后,他逼死胡亥,妄图登基,但是却遭百官反对,只能退而求其次,继续扶植子婴。

子婴却不像胡亥那般软弱,为了不成为傀儡,他设计在登基当天将赵高斩杀于殿中,并召来文武大臣,痛斥赵高的罪行,夷其三族,所以赵高是亡秦的罪人,他的行为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朝

历史上的秦朝从建立到灭亡,共经历过多少件历史大事?

历史上的秦朝从建立到灭亡,不过十四年的时间而已,在这十四年里,一共发生了三件大事情,1、胡亥的继位之谜;2、赵高之死;3、秦朝覆灭

1、胡亥的继位之谜

首先,虽然说小标题是胡亥继位之谜,但是实际上,胡亥继位根本就不是什么谜,而是全中国人民都知道的,当时胡亥完全就是靠着赵高和李斯登上皇位的。

本身秦始皇是想让公子扶苏继承皇位的,若是公子扶苏真的继承皇位的话,那么秦朝必然不会这么快覆灭。但是当时陪在秦始皇身边的赵高和李斯,都是公子扶苏不待见的人,赵高和李斯都担心公子扶苏以后会整治自己,所以便故意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不仅成功让胡亥继位,还趁机逼死了公子扶苏。

2、赵高之死

其次要说的就是赵高之死了,赵高本身是秦始皇身边的大太监,所以秦始皇并没有对赵高设防,以至于赵高有机会篡改遗诏,并且将秦朝的局势搅得天翻地覆。胡亥继位以后,赵高为了独揽大权,所以设计杀死了丞相李斯,但是胡亥也不是吃素的,胡亥知道赵高做了哪些龌龊事,而且胡亥也不满赵高什么事情都干涉自己,所以设计杀死了赵高,但是胡亥杀赵高,就好比崇祯皇帝杀魏忠贤一样,都是错误的决定,因为胡亥和崇祯皇帝自身不具备力挽狂澜的能力。

3、秦朝覆灭

最后,秦朝发生的最后一件大事也就是秦朝的覆灭了,赵高死后,秦朝的大臣们也就如同“脱缰的野马”,选择了各自逃生,而且当时农民起义不断,秦朝根本没有人能够主持大局,面对农民起义,秦朝基本上没有招架之力,所以才会那么快覆灭。

秦朝最后是怎样灭亡的?

秦始皇死后,赵高勾结胡亥与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帝,并赐秦始皇长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昏庸,没有秦始皇对各地反抗力量的驾驭力。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因可判死罪的失职而领导民工起义。反秦斗争随后由项羽与刘邦分别领导,西入关中攻秦。这时赵高杀丞相李斯,杀二世,立始皇孙子婴为秦王。公元前207年,项羽大破秦军,巨鹿一战,秦军被歼灭殆尽。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子婴出城降,秦朝灭亡。
赵高是秦始皇和秦二世宠信的宦官。一般认为他直接导致了秦朝的覆灭。他最后被秦三世杀死。
关于他的身世,有很多种说法:
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说:“赵高者,诸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
赵翼在《陔余丛考》卷四十一《赵高志在复仇》条云:“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卒至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则高以勾践事吴之心,为张良报韩之举,此又世论所及者也。”
秦二世嬴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时间前209年—前207年),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二十六子(最小的儿子)、太子嬴扶苏的弟弟。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途中时,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害哥哥扶苏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秦二世即位后,宦官赵高掌实权,并逼死李斯。在埋葬秦始皇时把全部工匠封死在了陵墓里。秦朝的暴政激起了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前207年被赵高逼自杀,时年24岁。以平民之礼葬。
李斯(前280年?~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在诸子百家中,李斯是荀子的学生,后成为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辅佐了嬴政一统天下建立秦朝。李斯和赵高合谋拥护秦二世上位之后,赵高处死李斯。
李斯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扶苏(出生年月不明,逝世于前210年)是秦始皇的长子,母亲是郑妃。
扶苏的政治见解与秦始皇不同,因此多次直接上柬反对始皇的做法,被始皇外派到上郡(今天陕西北部黄河西岸)督军。始皇死后,赵高等想立胡亥为皇帝,但怕扶苏举兵反抗,因此将始皇之死秘而不宣,假造始皇令命扶苏自杀。
秦三世(? - 前206年),嬴姓,名子婴。秦始皇孙子,扶苏之子。
秦始皇崩,二世胡亥即位,赵高又杀二世,立秦王子婴;子婴不满赵高专权,在用计除掉宦官赵高之后,向先入关的一支秦末起义军首领刘邦投降,被后入关的另一支起义军首领项羽杀死。只当了46天皇帝。
在秦朝的历史上,子婴其人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但他的身世却一直没有弄清。最早记载子婴事迹的《史记》,对子婴其人,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二世之兄子"说,《秦始皇本纪》:“立二世之兄子子婴。子婴立,刺杀高,夷三族。”二是"始皇弟"说,《李斯列传》:“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三是"二世兄"说。这三说当中,"二世兄子"一说较为流行。从东汉班固一直到近现代,多采用这一说法。就连近几年修订出版的《辞海》和《辞源》这两部著名的大辞书,也都一致认为子婴是二世兄子,并指出是扶苏之子。
巨鹿之战是秦朝末年,项羽率军和秦军在巨鹿(古县名,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展开的一场决战,最后项羽获胜,这是秦末战争中消灭秦军主力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攻秦救赵,先入关中者为王
公元前207年,秦将章邯在消灭项梁之后,又率秦军北上渡河,攻打赵国,并大败赵军,随后命秦将王离、涉间的包围赵国的巨鹿,章邯屯兵于南,修筑甬道为围城的秦军输送粮草。
为此,楚怀王分兵两路,一支军队前往巨鹿解赵国之围,以宋义为主帅,项羽为副帅,另一支军队进攻关中,以刘邦为主帅,并许诺说谁先攻下关中,就封谁为关中王。
怒杀宋义,执掌帅印
宋义率领楚军行至安阳(古地名,在现在山东曹县东南),便按兵不动,滞留达四十六天。项羽急欲攻打秦军,为阵亡的叔父项梁报仇雪恨,便催促宋义发兵,宋义不听,反讥项羽有勇无谋,还传下命令,凡是凶猛、违逆、贪功而不听号令的人,皆格杀勿论。
宋义把儿子宋襄派到齐国当宰相,送行到无盐(古县名,在现在山东东平县东)这个地方,饮酒作乐。当时天降大雨,天气寒冷,士兵们又冷又饿,项羽利用这一点激起了士兵对宋义的不满。一天早上,项羽闯入宋义帐中,将其斩首。项羽对士兵们说,宋义和齐国串通,要谋反楚国,自己是奉楚怀王的密令杀宋义的。并同时派人报告楚怀王,怀王便任命项羽为主帅,率兵救赵。
破釜沉舟,以一当十
楚军数量远远少于秦军,项羽先派英布率两万楚军渡河,救援巨鹿,获得几场小胜。项羽随后亲自率军渡河,并下令将炊具打破,将船只凿沉,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以表明拼死一战的决心(这就是成语“破釜沉舟”的由来)。
项羽军队十分勇猛,九战九捷,以少胜多,一个楚军能抵得上十个秦军(《史记》中记载:“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这就是成语“以一当十”的由来),破坏了秦军甬道,使得秦军大败。秦将苏角阵亡,王离被俘,涉间拒不投降,跳到火堆里自烧而死。
作壁上观,诸侯归顺
项羽进攻秦军之前,虽已有十几路诸侯军抵达巨鹿前来救援,但都慑于秦军威力,只是屯兵于外围,不敢出战。当楚军进攻秦军的时候,各路诸侯军仍闭门不出,各个将领只是从营垒上观望(《史记》中记载:“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这就是成语“作壁上观”的由来),及至看到楚军大破秦军,各路诸侯军才无不感到敬服,纷纷归顺项羽。
巨鹿之战后,章邯率秦军余众投降,但不久之后,项羽担心秦朝降军生变,便把20万的降兵活埋了,但并没有处死章邯等秦将。(《史记》中记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 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而刘邦乘项羽鏖战,秦关中空虚之机,抢先一步进入了秦朝首都咸阳,秦王子婴出降。

亲朝末年???

亲朝末年?
你应该问的是秦朝末年发生了什么是不是?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为秦始皇嬴政所见历三帝,共十五年。
那三帝:秦朝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赢胡亥、最后一个是秦王赢子婴三位皇帝。在历史课本上所说秦朝共一十五年历二帝就是只写了秦始皇嬴政和秦二世赢胡亥两个帝王没有把秦王赢子婴写上去。因为子婴是汉王刘邦(当时刘邦还没有称帝建立西汉)率军到了咸阳后子婴投降因为他的封号是秦王所以子婴没有写上历史课本中去。
秦朝末年由于秦二世宠信宦官赵高,赵高本人也想当皇帝秦始皇嬴政在周游六国的途中公园215年秦始皇在周游六国途中病逝赵高和丞相李斯合谋杀害了秦始皇长子扶苏和秦朝名将大奖蒙恬,将秦二世赢胡亥推上皇位。秦二世赢胡亥本人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整天的吃喝玩乐致使秦朝大权旁落与赵高之手。赵高杀害了秦始皇的所有皇子和公主多大百人之多?赵高的做法被朝中大臣看在眼里不敢言,因为谁敢说赵高不好赵高立即治这个大臣的罪或者株连九族和连坐等。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两人因被征召去修建秦始皇陵墓的任务。由于被大雨困在大泽乡。被领头的秦朝军官打骂后后来两个人和几个人商量说:“如果到了任务地按照秦朝法令延期到达的也是死,在这里也可能被秦朝军士虐待而死。”不如我们这些联合起来发动一次武装暴动推翻秦朝的黑暗统治。就这样秦末农民起义开始了(史称“大泽乡起义”也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最后由于陈胜和吴广分别被叛徒杀害秦末农民起义失败。大泽乡起义失败后。公元前206年,西楚军阀项梁和项羽叔侄两个人拥立战国时期出国后裔楚怀王建立了政权与秦朝抗衡。后来刘邦也在沛县(现在属于江苏省)举起反秦大旗当时刘邦势力并不大没有办法只好投奔项梁部队以图等待机会做出大的事业来。后来项梁本人和秦军作战是牺牲项羽接管项梁所有的部队后来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一楚河为界。到了公元前202年的乌江之战刘邦战胜了项羽项羽在乌江自刎。自此秦朝灭亡。
你可以从毛泽东主席的《七律、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年南京》诗句:虎踞龙蟠今胜惜、百万雄师过大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翻天地覆慨而慷。
第三段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霸王就是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这句诗句的意思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不要学西楚霸王那样化楚河为界把一个国家划分成两个地域,你看看西楚霸王与汉王刘邦一个在西楚一个汉中把一个国家分成两个地域这样对国家统一不符合,对一个政党和一个政权的统治和稳定也不符合条件。所以我们不要学习西楚霸王那样划分楚河汉界那样把一个国家划分成两个地区。一定要渡过长江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政府。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建立西汉王朝。刘邦成为汉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