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1、秦俑坑中出土的陶俑可划分为四个级别: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一般武 士俑;

2、步兵俑:数量最多,约7000件,以地位高低区分,有军吏俑和一般士兵俑两大类;

3、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4、将军俑:也叫高级军吏俑是目前所知俑坑中级别最高者。将军在战争中起举足轻重,因而秦俑坑中将军俑的发现也屈指可数;

5、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

秦兵马俑主人到底是谁?

秦兵马俑堪称是“人类文明的精神瑰宝”,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但是有人却提出他的真正主人并不是秦始皇。

被人们最初认为是秦始皇的兵马俑是在1974年被发掘与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并且现在已经发掘出了大量无比珍贵的各种陶俑。这些陶俑数量之多,气势磅礴。各个身材高大健硕,肌肉丰满,表情机警,栩栩如生,仿佛随时准备奔赴战场。

最初在大多数人认为只有统一全国的秦始皇才有足够的能力和非凡的气度来组织和指挥这支庞大的队伍。那么,毫无疑问,这些秦兵马俑应该就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但是近些年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并且拿出来很多令人不得不服的理论和证据。

第一就是军阵之谜,在发掘的一号坑和二号坑里,他们发掘出的战场和步兵,骑兵组成的方阵,那其实是一中作战方式。但是,在史书上我们并不能找到有关秦始皇时代运作作战的记载,所以可以的出秦兵马俑所布的军阵就不是秦始皇时期的军阵。那么,秦兵马俑就不该属于秦始皇了。

再有就是其实都武士之谜。兵马俑中的士兵大都身穿战袍,脚炸行膝,足穿浅履,梳着各种发饰,既没有戴攻坚作战的头盔,也没有穿护身的铠甲。这样的军队毫无作战能力,秦始皇怎么会依靠他们来征战南北呢?

还有就是士兵手握的武器之谜,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下令收缴全国的兵器以防止旧贵族的反叛,这些兵器被筑成钟座和各重24万斤的大铜人。然而,在兵马俑坑中竟然出土了大批的步兵使用的刀枪剑戟等武器。这显然是违禁的,因此,这些兵马俑不太可能是秦始皇时代的。

最后就是服饰颜色之谜。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规定“衣服,节旗皆为尚黑”,可是在这些俑坑中的武士俑们,身上的服饰却是五颜六色,颜色鲜明的,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那么话说回来,如果说兵马俑确实如上所言,不属于秦始皇,那他们应该属于谁呢??根据俑坑出土的年代顺序和武士俑身的铭文来看,有人认为他们是属于秦昭王之母——秦宣太后的。秦宣太后也是个铁腕人物,本来是楚国人,嫁到秦国,专政41年。因此有部分人断定:这些兵马俑是秦宣太后的仪仗队。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本文为作者黎斯特瑞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秦朝兵马俑的人物有谁

形态类别

秦俑坑中出土的陶俑可划分为四个级别: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一般武 士俑。其区别主要表现在服饰冠带上。[6]

步兵俑

坑中步兵俑的数量最多,约7000件,以地位高低区分,有军吏俑和一般士兵俑两大类。军吏俑中又有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中级军吏俑和下级军吏俑的区别。一般士兵俑中又有轻装步兵和重装步兵的区别。区别上述各类俑的主要标志是冠饰、甲衣和履等。[7]

军吏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

将军俑(高级军吏俑)

将军俑也叫高级军吏俑是目前所知俑坑中级别最高者。将军在战争中起举足轻重,因而秦俑坑中将军俑的发现也屈指可数。将军俑和军吏俑、一般士兵的最大区别是:将军俑头戴箸冠,军吏俑头戴版冠和云长冠,一般士卒则没有以上两种帽子,则戴介帻或束发挽髻。将军俑除具有以上特点外,还身材魁伟、高大,上身戴有领花、肩花。

将军俑铠甲的形制基本相同,前身甲较长,下摆呈等腰的尖角形,下缘及腹下。后身较短,下缘平直,仅及腰际。铠甲似整片皮革作成,前身在胸部之下,身后在腰际嵌缀鱼鳞状的小型甲片。前胸和后背部份没有缀甲片,上面绘彩,并有几朵用彩带绾结的花结。甲衣的周围留有宽边,宽边上绘有精致的几何图案花纹,有的双肩有披膊,披膊上没有嵌缀甲片,有的双肩无披膊。

将军俑穿的铠甲的主要特征是甲片小,制作精致,色彩艳丽。褐黑色的甲朱红色的联甲带,甲衣周围的花边在白色的底上绘着绚丽的几何形图案花纹。前胸及后背、双肩,有几朵彩色花结,华丽色彩,显示了等级的尊贵。雕塑家在塑造这种俑时,都在其额头上雕出一道道皱纹,显得这些将军是久经沙场,富有长期作战经验的将领。[8]

车士俑(驭手俑)

车士俑也叫驭手俑。车士,即战车上除御手(驾车者)这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车士,分别为车左俑(驭左俑)和车右俑(驭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右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左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御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责职。

立射俑

秦始皇陵中各类兵马俑(12张)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跪射俑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

武士俑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

骑兵俑

骑兵俑出土于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奇袭。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二号坊出土的骑兵形象,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因而对研究当时骑兵服饰和装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

陶马

兵马俑坑中的每乘战车前都驾有四匹陶马。陶马的大小和真马相似,身长约2.10米,通高1.72米。四马的造型基本相同,均剪鬃缚尾,举颈仰首,张口作嘶呜状。中间的两匹服马双耳前耸,目光前视;两侧的骖马脖颈分别向外侧微微扭转。

秦俑坑出土的陶马,与秦始皇帝陵园内马厩坑出土的真马的体长、身高、身躯各部分的比例等基本相同,说明它们是以真马作为原型塑造的。马的主要特征是个头较小、脖颈短、头部宽阔,属于河曲(今甘肃洮河一带)马种。[9]

文官俑

秦始皇陵文官俑是兵马俑中的一个奇特种类,数量稀少。文官俑恭谦而立,低眉颔首,腰挂书刀、背背砥石,整装在岗。 文官俑位于6号陪葬坑,室内有12尊大型陶俑,其中有8尊文官俑,它们一个个头戴长冠,冠带系于颏下,带尾系成蝴蝶结。身穿长襦,腰束革带,下身着长裤,脚穿齐头方口浅履。 [10]

百戏俑

百戏俑是秦兵马俑的又一新种类,百戏俑坑位于秦陵东南部内外城间,北距石铠甲坑仅35m。截至2013年,百戏俑出土的陶俑个体在30件左右,大多还没有修复,百戏俑头部缺失,上身赤裸,腰系短裙,他的姿势也十分奇特,右手搭于左肘处,似乎正在进行娱乐表演。[11]在2013年第三次挖掘中,新出土的五尊百戏俑中,其中3号百戏俑赤裸上身,身上缠绕着腰带;而被考古专家称作“泡钉俑”的4号百戏俑,没有俑头,举起的左臂已经折断,右手臂断裂,更为奇特的是,他的上身有序地装饰着圆形泡钉和几何纹样。

秦始皇兵马俑的主人是谁

一直以来,兵马俑被人们认为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但是,兵马俑与秦始皇之间,真的有事实上的主属关系吗?长期关注、研究兵马俑的建筑学家陈景元,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兵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 1974年3月29日,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代兵马俑,在陕西临潼西杨村被发现了。随后不久,便被认定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品,或称“秦始皇兵马俑”。这种看法长期以来,普遍流行,成为公论。但在陈景元深入研究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之后,便认为这个定性结论是不能成立的。他的观点是: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 1975年发表的《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说,能够证明陶俑属于秦始皇陵的现场清理材料,有以下几个方面:俑坑的西端,距秦始皇陵外城东墙1225米;俑坑出土的铺地砖,其形制、质量、纹饰和文字,与秦始皇陵内出土的秦砖一样;俑坑出土的武士,和陵内过去出土的跽坐俑的陶质、制作技法相似。随后,在1981年又有文章指出:秦始皇曾经下令将陵墓向外扩展“三百丈”。而发现俑坑的位置,正好在这个“三百丈”的范围之内。 陈景元对此并不认同:其一,器物、陶俑有相同之处,不能证明兵马俑就属于秦始皇陵,因为皆为秦物,制造时间又相近,有些共同点很正常。更何况两地出土的陶俑,无论大小、形象,都很不相同。其二,秦时的“三百丈”只有690米,在秦始皇陵东墙1225米之外的兵马俑,怎么可能被包囊在“三百丈”的界址之中?又如何成为秦始皇陵的一部分? 后来又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陵陵园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秦俑所在的西杨村,被包罗其中,它可作为俑坑定性的重要依据。陈景元对此同样持否定态度:根据《秦始皇陵考古纪要》及《秦陵秦俑最新发现》所提供的材料看,这仅是有关部门按照《文物保护条例》精神,划定的一个建设用地控制区,目的是限制这里今后的非农业工程建设。人们又怎么能把一个规划中的保护区用地,曲解为当年秦始皇陵的实际占地? 既然与始皇帝无关,那么兵马俑到底是谁的呢?经过深入研究考证,陈景元认为,它应当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的。 秦宣太后,姓芈,是楚人,本是楚国的显赫王族。她在秦国统治了41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掌权治国的女王,甚至有人称她是两千多年前的“慈禧太后”。她当政时间长,势力强,影响大,完全有条件、有资格修建豪奢大墓及陪葬坑。 在《史记·正义》及《陕西通志》、《临潼县志》中,都有“骊山:在雍州新丰县南16里;秦始皇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10里;秦宣太后陵:在雍州新丰县南14里”的记载。雍州新丰县的县城,在今临潼县新丰镇的东北不远处,根据上述明确的方位和里程,很容易就能找到的秦宣太后陵,就在秦始皇陵的东侧、南距骊山山脚约2里处的西杨村、下和村一带,也就是人们现在所熟知的秦俑馆附近。 同时,人们在秦俑坑里发现了最直接的证据。不少秦俑的头顶,梳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于一侧的歪髻;秦俑的服色,五颜六色,非常鲜艳,与秦王朝的尚黑制度,有显著差别。此外,在陶俑身上还刻有一个“芈”字,与当年发掘的阿房宫“北司”遗址中的“芈”字相似。阿房宫由秦惠文王始建,而宣太后芈氏,即是秦惠文王的妃子。 更重要的是,在俑坑底部,存在有厚厚的、可分为14层的淤泥层。从历史上临潼大暴雨的频率,及旱、涝交替的规律和特点看,形成这么厚淤泥的时间,至少在40年以上。一层层的淤泥,无疑就是一种最真实的“时间年轮”。如果俑坑确实毁于秦末,由此往前推移几十年,加上建坑所需的时间,那么俑坑的主人,只能推移到秦宣太后这边来了

兵马俑是谁做的?

是秦始皇为建造自己的皇陵命令工匠做的。

秦始皇即位后便开始兴建自己的陵墓(公元前246年)。修建过程经其一生。秦始皇陵墓总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包括现在的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墓兵马俑并未在史籍上有所记载,故未被人知,也因此历经二千余年而能保存原貌。1974年3月29日陕西大旱,临潼县村民杨志发在挖井打水时意外发现兵马俑碎片,当时村民称这些陶塑为瓦爷。

在人们初次见到兵俑时,兵俑衣着、武器的颜色还十分鲜艳,非常好看,历经两千年威武不减,但是在考古学家挖出土时,受空气氧化影响,数分钟内即渐渐剥落消失,只剩下一般大众印象中的陶土色。

1976年-1978年,考古队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人员,各项发掘工作全面开展。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

扩展资料

部分兵马俑介绍:

高级军吏俑

1、俗称将军俑,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

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严。

2、马俑

与真马一般大小,双耳挺直、双眼圆睁,精神焕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兵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