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驻守京师的京营兵分为三大营,设千总、把总等领兵官,统率一千左右士兵,职位低下。

清朝千总带多少兵?

设于四川、新疆;

抚标,由巡抚统辖;

军标;

提标,由提督统辖;

镇标,兵力一般为三四千人。以后职权日轻,至清为武职中的下级,位次于守备。

千总(500-千人左右)、右,明初京军三大营置把总,嘉靖中增置千总,皆以功臣担任。绿营兵除在京师五城戍卫以外千总。

各军标下设协,由副将统领,协下设营,把总的官职是清代绿营兵的编制。起于明初,由总督统辖、镇标。

提督。所辖军队一般为五六千人或六七千人。

总兵,由总兵统辖,由将军统辖,绝大部分分驻全国各省。在京师担任卫戍的称为巡捕五营、把总(百总、前,又因是以营为主要基层编制亦称绿营兵:统辖镇标的总兵是仅次于提督的武官,也分陆路与水师,共有 83 人,镇标所辖一般为三营、二营,由参将〈参考:明 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公(袁可立)于皇城岛请设参将、守备各一员,练兵三千、都司,守备(掌营务粮饷)、分别统领,以为登莱外薮。”〉游击:为各省绿营的最高武官,分为陆路与水师,共设水陆提督 23 人,惟东北三省不设。提标一般设左,100人左右。从所统领人数上看相当于现在的营连级干部。

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后 5 营;

河标,由河道总督统辖;

漕标。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将收编的明军和其他汉人按明军旧制,以营为单位组建军队,因用绿色旗而名绿旗兵、中,营下设汛,由千总(500-千人左右)、把总(百总,100人左右)分别统领。兵分步兵,由漕运总督统辖,并辖城守营与分防营,与八旗步军营同隶步军统领。步军统领下辖左右翼总兵及 16 门千总。其营制为“标”、“协”、“营”、“汛”。

标分

督标

是两个东东吧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

明代驻守京师的京营兵分为三大营,设千总、把总等领兵官,为正六品武官,把总为七品武官。又漕运总督辖下各卫和守御所分设千总,统率漕运军队。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这是尊称,职位低下。清代绿营兵编制,营以下为汛,以千总,把总统领之,称“营千总”,不是官位),领运漕粮,称为卫千总、守御所千总。京师内九门,外七门,每门设千总把守,称为门千总。又四川、云南等省的土司官也有此职

明朝的守备、千总、把总各统辖多少人?

总兵的职位在明初属于统帅级的高官,主要是执行大规模的征讨任务,整个朝廷上不过1到数名,到明中期,因为镇守边境和地方的需要,总兵任命的比较多起来,如在宣府,大同等所谓9边设立总兵防蒙古,在福建,广东等沿海设立总兵防倭,这时的总兵职权有所缩小,不再多由侯伯等勋臣担任,但仍属位高权重的高级将领,负担镇守一方的重任。所率领兵马一般多者8,9万,少者也有1,2万,率兵3万左右的为最多,其职权与今天的军长相仿。出任总兵者,明前期多为都督,中期都督同知大或都督佥事出任的比较多,都督同知相当于大军区一级副司令,都督佥事相当于大军区参谋长或二级副司令。明后期也有少数以都指挥使衔任职总兵的,不过,在任既久也多迁转为都督同知或都督佥事。极个别的例子也有如洪武二十九年,潭州卫指挥同知丘广被任命为总兵官,呵呵!中校总司令。

总兵这个职务,在清末新军制改革时,其编定的军衔相当于中将,称副都统,正2品

副总兵,就是副司令官,副总兵的出现要略晚一些。明初的时候,总兵出征挂将军印,而还有的将领则挂副将军印,后来就自然而然地把挂副将军印的称为副总兵了,所以副总兵一开始是作为总兵的副手的,后来副总兵也常常自己带兵承担一个独立方向的作战任务,为一路统兵官。出任副总兵的一般是或都督佥事衔或都指挥使衔。

副将和副总兵最初不是一回事,虽然副将军早已有之,但副将作为成熟的官职,最早在明中期出现,主要是3大营的指挥官官职,后来于外边军队统帅的近卫军队也沿用之,其他部队使用这个官职较少。因为是中央近卫军,故职务较高。

比如戚继光以福建总兵任上转任神机营副将,并迁都督同知衔。以此来看早先副将是不低于总兵的。不过后来,副将这个职务逐渐和副总兵差不多了,叫法上也有些混同。比如,鲁钦,长清人。万历中,历任山西副总兵。天启元年迁神机营左副将。寻擢署都督佥事,充保定总兵官。看来,此时副将已经比总兵职务要低一些了。

相比而言副总兵的部队多属镇守部队的性质,而副将的部队多属机动部队的性质。在明代确实是副总兵和副将这两个职务同时存在的。总之,终明朝之世,副总兵的数目是远远大于副将的数目的。到了清朝绿营中就反客为主了,取消了副总兵,统一成副将衔了。有时侯,有的书籍中说是副将的其实是副总兵。

副将这个职务,在清末新军制改革时,其编定的军衔相当于少将,称协都统从2品。

参将开始也是很高级的军官,如随蓝玉出征的怀宁候孙恪为右参将,挂副副将军印的就是参将的雏形。当然,后来地位就没这么高了,到了明中期,出任这一职务的多是都指挥使或都指挥同知衔的,所负责的地区往往同清朝道台的辖区相当。如浙江温处参将,管辖着数个卫的军队。

不过到了明末,在战事频繁的地区,卫的最高军事长官是参将了。如明代宁远卫现存最高军事首领的府邸是参将府邸。

参将这个职务,在清末新军制改革时,其编定的军衔相当于上校,称正参领正3品。

都司,其全称应该为都司佥事,概以当初出任这一职务的官员,都是挂有都指挥司佥事衔的,但到了后来,就逐渐退化为中级军官了。明末的军制,游击一般是所的最高军事长官。

都司这个职务,在清末新军制改革时,其编定的军衔相当于少校,称协参领正4品。

还有守备,千总,把总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明朝所有军职分别带多少兵?

卫所制。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中,一卫为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

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

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明宣宗以后由于社会稳定,相对和平,卫所军官开始侵占军田,剥削士兵,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

营哨制。

明代募兵制始于正统年间,和卫所军不同,募兵不世袭,虽然为兵,但隶属于民籍。

服役期满即退伍。最开始,募兵没有像卫所军那样拥有正式编制,而且往往随着需求扩编或裁员。募兵完全是战斗部队,不像卫所兵那样需要抽调部分兵员从事屯田任务。

募兵的粮食补给,军饷完全来自国家财政直接支出,不用来自屯田所获,而且饷银也比卫所军和民壮要高。

到了嘉靖年间,募兵的骑兵与步兵以及车兵开始拥有正式的编制——营哨制。一般是五人为一伍,二伍为什,三什为队,三队为哨,五哨为总,五总为营。

每营兵员3000人。这是南方明军的营哨编制,北方稍有变动,但大体相当,如戚继光的蓟镇陆军编制,十二人为一队,三队为旗,三旗为局,四局为司,二司为部,三部为营,人数也在3000人左右。这就是明朝中后期的主要军队编制形式。

明朝后期,卫所军和营哨军的分工也开始划分,卫所军主要负责驻守,治安,训练新兵和屯田。而营哨军则主要负责机动作战。因此,卫所军成了正兵,而营哨则是机动的奇兵。

到了万历时代,为了契合这种分工,卫所军若想参战,则必须编入营哨建制,同时,卫所的军官只负责士兵训练和日常管理,不负责指挥作战,而营哨军官除了要负责士兵的训练。

编入营哨的卫所军官的编制也要遵守营哨的编制,因此明朝中后期的主要作战部队都是营哨军。

扩展资料:

明朝最神秘的一支军队,总兵力40万,却只有一个任务。

明朝是一个有风骨的朝代。诚然,明朝有很多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明朝相比清朝,骨头是更硬的。

这一切都跟明太祖朱元璋有莫大的关联,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吸取了唐宋衰败的经验,着力加强皇权整顿吏治,为了防备皇权遭受威胁,他专门在京畿地区设置了专门的卫戍部队,被称作“京营”。

明朝的军队主要以卫所为最基本的构成,其中每个卫大致有5600名士兵。在朱元璋初设“京营”卫戍部队的时候,其共有48卫,合计兵力近27万人。

随着大明王朝逐渐趋于稳定,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明朝都城被迁往北京,卫戍压力倍增,于是卫戍部队“京营”的兵力也进一步提升,扩充到了72卫,总兵力高达40万人。这40万人,整日操练,只有一个任务:保卫皇城的安全。

按照《明史》记载,明朝的京营被分成了3个大营,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各司其职。其中,五军营作为第一大营,主要由骑兵和步兵组成,又被分成了:分为中军、左掖军、左哨军、右掖军、右哨军。五军营可以说是集结了大明朝军队的最强实力,是是京营卫戍部队的主力。

而第二大营,三千营则由三千名归顺明朝的蒙古骑兵组成,但是随着明朝卫戍防卫的压力,该营人数越来越多,到了嘉靖年间,三千营的兵力已经达到了7万有余,后来明朝军队整编,三千营也被改名为神枢营。

第三大营,神机营则是一支专门配备火器的热兵器部队,因为该营武器特殊,兵力仅有约5000人。根据资料记载,该神机营士兵装备有火枪、火铳,后来又装备了火绳枪,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组建的热武器部队(当然,火枪军在明朝更多的时候是配合冷武器步兵协同作战,战力极佳)。

这些京畿部队主要的任务就是防止国家内乱,威胁到皇城的安全,在明朝“京营”是卫戍的主力,在皇城内还有其他更重要的的贴身部队,作为协同,这些贴身的武装同样由皇帝亲自控制,以备临危之需,这只武装被称作“侍卫上直军”。

明太祖朱元璋组建“侍卫上直军”时,共设12个卫,故史书上将其称作:“上十二卫”分别是:比较出名的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卫,可以说是皇帝最后的救命稻草。

但随着后来迁都,这支贴身武装多次被扩编,逐渐由12卫增至26卫,扩充了一倍有余。这些武装并不像前文所说的“京营”一样只按照兵种分工。

“侍卫上直军”则是根据自己所属的职责不同,分别在皇城之内括保护皇帝安全、奉旨执行秘密任务、巡查和守备皇城,配合皇城外的京畿卫戍部队,保护皇帝的安全。

但是,让人意外的事还是发生了,在明朝崇祯年间,这个有风骨的朝代,也走进了衰败的怪圈,宦官当政,朝廷混乱,随之而来的就是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力越来越弱,京营作为京畿地区的卫戍部队也不能幸免,士兵长期被克扣军饷,训练懈怠战斗力骤减。

当“闯王”李自成的反明义军逼近京城的时候,作为卫戍武装的“京营”跟李自成碰上了。但李自成知道后却说:“一群散兵”,没想到还真被李自成说对了,京营部队还没跟李自成的军队正面交战,因为人心涣散,部队就自行溃逃了。

京营不在了,皇城内的“侍卫上直军”就更挡不住李自成的义军了,不久之后,李自成便轻松攻占了北京,明朝至此灭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朝军事

千总是多大的官?

千总相当于现在的营级或者团级军官。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编制上,千户始于金朝,为世袭军职,元明一直沿袭。而清代有一个与之相近的千总的官职,但性质和之前的千户却大不一样了。清代的千总为绿营兵的军职,不再是世袭军职。在清代除了满八旗兵之外,还有汉八旗,也就是所谓的绿营兵。

而千总是绿营兵的军职,不再像明朝的千户为世袭军职,由上面任命产生。清代的千总属于中下级军官,统领的士兵人数不多,在500——1000人之间,属于从六品,相当于现在的营级或者团级军官。

官阶分享

1、千总:相当于营级。

2、 把总:相当于正连级。

3、外委千总:相当于副连级。

4、 外委把总:相当于正排级。

5、 额外外委:相当于副排级。

在宋朝和明朝一个游击将军能带多少兵

宋朝和明朝卫所制下虽然号称全卫皆兵,但真正能算兵的,并不多。 非要说个数的话,把总号称战兵440人。 千总约1000人,守备、都司、游击大小相制并不吏属; 人数没个准。 参将、副将、总兵官也是大小相制。 总兵统兵在万人以上。游击统兵在千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