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沈从文都是现当代文学界的两座高峰,钱钟书有文化昆仑之美誉,沈从文有星斗其文,赤字其人之美称。

钱钟书介绍:

1、1932年在清华结识杨绛先生,次年毕业赴上海光华大学执教。

2、1935年与杨绛先生完婚,同赴英伦留学。两年以后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副博士学位。之后随杨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

3、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

沈从文介绍:钱钟书 沈从文什么关系?

1988年5月10日,著名作家沈从文在北京逝世。沈从文是一位文坛巨匠,也是史学家、书法。

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湘西的一个山洼小镇里,由于家境贫困,他高小刚毕业就当了补充兵,过着流浪式的生活。1922年,他只身来到北京,试图继续升学,便报考燕京大学,但未考取,于是他选择了自学写作的道路。那时,沈从文住在一间霉味刺鼻的小房子里,不仅常常要忍受饥寒的袭击,而且写起文章来,连标点符号也不会用。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珍惜时间了。在下着大雪的冬天,没有火炉,没有棉衣,沈从文就拿旧棉絮裹住双腿,用冻得发肿的手抓紧时间写作。他在忍受饥寒煎熬的同时,还要忍受社会的冷落。一次,一个编辑把他写成的几十篇作品连成一长段,当众挖苦说:“这就是沈从文大作家的作品!”说完把它揉成一团,掷于废纸篓。然而,沈从文终于用自己坚强的毅力,引来了文坛的注目。1924年,他开始发表作品,没几年时间,这个从山沟里来的高小生,竟然名噪文坛了。他曾经报考而没有被录取的燕京大学,3年后就来聘请他当教师。

1928年以后,沈从文先后在上海、武汉、青岛、北京等地的大学任教,并编辑多种报纸的文艺副刊。紧张的教学和编辑工作不但没有影响他的创作,反而促成了他写作为数可观的作品。他先后发表了《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湘行散记》等名作。由于沈从文的许多作品都是以清丽的文笔反映当时社会的不同侧面,因此他被称为有风格、有艺术个性的作家。

沈从文一生撰文六、七百篇,有100多种文集出版,是在中外都享有盛名的乡土作家。60年代,年近花甲的沈从文转入文物考古、古代服饰方面的研究,他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古代文物研究的一项空白。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引起了世界文坛的瞩目。在世界各国,有几十位汉学专家在从事“沈从文研究”。在日本的一所大学里,开设了“沈从文讲座”;在香港一些大学的图书馆里,陈列着研究沈从文的论文资料目录;在法国,沈从文著作被列为学习中文的必读书。国外的文学界人士在评论沈从文的著作时曾说过:要想了解中国,就要读沈从文的作品。沈从文的作品,像一幅幅水墨画,非常有中国传统特色,处处散发着乡土气息,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爱。

钱钟书

1932年在清华结识杨绛先生,次年毕业,赴上 海光华大学执教。

1935年,先生与杨绛先生完婚,然后同赴英伦 留学。两年以后,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 中国》一文获副博士(B.litt)学位。之后随杨 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被清华 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 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1941年,珍 珠港事件爆发,先生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 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

抗战结束后,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 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 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 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先生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 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 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先生受到冲击,并 于1969年11月与杨先生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 校”。1972年3月回京,当年8月《管锥编》定稿 。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 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 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 出版。

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 88岁。

有关中国现代文学馆中的人物有谁?作品? 与文学馆的关系是什么???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林语堂,钱钟书,沈从文,肖军,肖红,丁玲,魏巍,邵力子, 沙汀 ,沙叶新 ,沈乔生 ,师陀, 施蛰存, 史铁生, 宋云彬, 苏青 ,苏叔阳,苏童, 苏雪林, 苏应元 ,素素 ,孙春平, 孙见喜, 孙犁 ,夏衍, 险峰, 肖复兴 ,肖克凡 ,萧乾 ,萧红, 谢冰莹 ,邢晔 ,须兰 ,徐懋庸, 许地山 ,许钦文, 徐小斌, 徐訏 , 张笑天, 张欣, 章衣萍, 张远山 ,张自力 ,张中行, 赵大年, 赵丽宏, 赵玫, 赵树理 ,.........能够上名单的有几百位,出名也没有一个标准,很多人都可以说是出名的,因为我们的前辈生活在没有电视广播的时代,更别说电脑了,印刷版的文学作品很容易受到关注,所以作家都很容易受到崇拜。要说真正优秀的是如下几个用心灵在写作的大师:一,鲁迅,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萧伯纳想提名他为诺贝尔奖获选人,他却拒绝了,因为他不希望因为自己获奖而影响到文学青年的进步。他希望中国文学整体的进步。二,老舍。除了鲁迅,只有老舍的语言风格最突出,让读者不看作者名字就知道是谁写的。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老舍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家。老舍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了,但是却因为被反动派逼迫而自杀了,所以改为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得。三,沈从文,他的《边城》被国内外学术界公认是杰出的小说作品,比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也不差。

沈从文、钱锺书、林语堂、鲁迅的文笔如何?

沈从文在这四个人之中文笔是最接地气的,也是最通俗易懂的,他的特点就是文字特别的质朴并且充满了生活感和真实感。这跟他小时候在湘西生活过是有关系的,他小说里面提到的木匠铺、小食店以及铁匠铺等等,以及关于壮丁、官兵和土匪等等,都是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所以他才能写出那么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

并且他的文笔其实非常的细腻,虽然描述的都是一些乡土风情,但是仔细的体会可以感受到很细腻的感情,他的文字就是非常柔软的。

钱钟书的文笔就是比较理性,他的文章里面都有很明显的自己的理性在里面。他是典型的一个学院派的作家,从小就博览群书,并且学识特别的渊博。所以在他的文章里面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而且有一些看不懂的感觉,就是因为文章的深意其实是需要慢慢去体会的,他写的文章没有那么白目。

林语堂的文笔可以说更加自由一些,他的文章特点并不单一,也没有一定的格式,但是这也是他的文章最有趣的地方。就好像是被人邀请进入了一个世界,关于里面的所有的一些都是自由的,需要读者自由的去体验,不同的人可以领悟到不同的道理。

就算林语堂的文章是在揭露非常丑陋的人性的时候,他的预言也是很有趣很诙谐的,内容不会显得沉重,让人在感受到有趣的同时,还可以刺激思考。

鲁迅先生的文笔可以用犀利两个字来描述。他的笔杆确实就跟枪杆没有差别,简洁的文字,但是充满了力量。有着很独特的角度和眼光,总是能够启发读者看到不一样的地方。而且他的文字都非常的深刻,简单的文字就算放到现在,也依然可以读到不同的感觉。而且简单的文字却可以让人看得血脉喷张,热血沸腾。这就是鲁迅文字的力量。

沈从文一生获得什么美誉?

钟书与沈从文,是现当代文学界的两座高峰。钱钟书有“文化昆钱仑”之美誉,沈从文有“星斗其文,赤字其人”之定评。知识界有

过这样的一种说法: 二十世纪最值得看的两部文学作品是“二城”,即钱钟书的《围城》和沈从文的《边城》。两者艺术性都很高,《边城》侧重忧郁,哀伤和唯

美《围城》以黑色幽默揭露社会百态,讽刺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