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汉学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乾隆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乾隆皇帝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

乾隆皇帝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并且完善

请详细说一下清朝乾隆皇帝的功过得失?

乾隆帝的“文治”表现于他在政治、经济上的作为和文字狱上的“贡献”。

即位初期,乾隆在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务实足国,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后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败坏,弊政丛出,贪污盛行,使乾隆帝的一生罩上了阴影。乾隆在发展社会生产方面主要继承自康熙和雍正以来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最大成绩是对雍正时期“改土归流”、“摊丁入亩”及“火耗归公”等政策执行得非常彻底。为此,乾隆听取大臣广泗的建议,对贵州、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采取安抚为主、征讨为辅的手段,将少数民族的叛乱快速平定。这些措施的施行,使清朝国力达到顶峰。勤政爱民是乾隆的一贯主张,清政府很多官员因此以关心民事为己任。在乾隆所信用的能臣中,还有不少清廉之官。如大学士孙嘉淦,江西奉新人甘汝来等.乾隆要求地方督抚大臣实心任事,反对虚文。文化成就乾隆帝儒雅风流,精于骑射,一生著文吟诗,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其诗作竟达四万二千余首,几与《全唐诗》相埒。乾隆帝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令将内府珍藏编成《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乾隆本人是陶瓷艺术的爱好者,在其统治期间,中国的陶瓷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直至今日,一些乾隆朝的收藏品和陶瓷宫廷用器还被故宫博物院、伦敦大卫基金会所收藏。乾隆后期,由于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乾隆帝渐渐改变以前打压下级知识分子的做法,转而拉拢。他将大量知识分子召集到一起编撰了大型典志书《续典通》、《续志通》和《续文献通考》。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以著名文人纪昀为总裁,组织了包括戴震、姚鼐和王孙念等人在内的360余人,历时15年,编写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共36000卷,含完整作品3450部,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篇幅之多可谓集我国古籍之大成。该书对以往学术作了较全面的总结,保留了大量有价值的古籍,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贡献,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建筑上,乾隆在北京西郊营造繁华盖世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东造琳宫,西增复殿,南筑崇台,北构杰阁,说不尽的巍峨华丽。又经文人学士,良工巧匠,费了无数心血这里凿池,那里叠石,此处栽林,彼处莳花,繁丽之中,点缀景致,不论春秋冬夏,都觉相宜。又责成各省地方官,搜罗珍禽异卉,古鼎文彝,把中外九万里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宝物,一齐陈列园中。因此圆明园也被全世界称为东方艺术的博物馆。1750年,乾隆委托意大利天主会教士郎世宁设计了定时水钟和喷泉装置,以供皇家娱乐。同时,乾隆的视角仅限于中国本土,对同时期蓬勃发展的欧洲各国的科学文化尚无足够的认识。

清朝文字狱的兴起旨在震慑反清势力,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其特征是:罪状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一个单字或一个句子一旦被认为诽谤元首或讽刺政府,即构成刑责。清王朝的历史中,顺治、康熙时期的“文字狱”还只是个别现象,到五任帝雍正在位时则成为一种暴虐的“制度”。在文字狱浪潮中表现得最为癫狂的人物则是乾隆皇帝!这里把乾隆当政时最著名的文字狱列举如下:1753年,乾隆屡次到江南游历,民不聊生。江西抚州、千总卢鲁生假借工部尚书孙嘉淦名义撰写劝止乾隆再下江南的奏章,辞意悲切,全国广为传颂。案发后卢鲁生千刀万剐,两个儿子处斩,受牵连定罪下狱的有一千多人。1755年,内阁大学士胡中藻所著《坚磨室诗抄》中有诗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认为他故意把“浊”字加在“清”字上,居心叵测,处斩。广西巡抚满族人鄂昌跟胡中藻作诗唱和,在《塞上吟》一诗中称蒙古人为“胡儿”,乾隆认为鄂昌自己就是胡儿,诋毁同类,丧心病狂,下令自杀。  “……乃近来多效汉人习气,往往稍解章句,即妄为诗歌,动以浮夸相尚,……即如鄂昌,身系满洲,世受国恩,乃任广西巡抚时,见胡中藻悖逆诗词,不但不知愤恨,且与之往复唱和,实为丧心之尤!……着将此通行传谕八旗,……倘有托名读书,无知妄华,哆口吟咏,自蹈嚣凌、恶习者,朕必重治其家!。乾隆20年3日庚子。”——乾隆1764年,秦州知州赖宏典向北京官员请托谋求升迁,信里说“点将交兵,不失军机”,乾隆认为他明目张胆谋反,砍头。1778年,江苏东台诗人、原翰林院庶吉士徐骏早已去世,遗著《一柱楼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乾隆认为“壶儿”就是“胡儿”,显然诽谤政府,嘲讽满清没文化。徐某剖棺戮尸,儿孙和地方官员全部斩首。乾隆非常赏识内阁大学士沈德潜,作诗常请他删改,乾隆作不出诗时还请他秘密代笔。沈德潜死后,乾隆命他的家人进呈沈的诗集,发现他把代乾隆捉刀的诗也收录其中,这对乾隆的虚荣心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恰好诗集中有咏黑牡丹一首,有诗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乾隆认为是影射入主中国的满族为“异种”,下令剖棺戮尸。

1781年,休致在家的前大理寺卿尹嘉铨所著书中自称“古稀老人”,又有句说“为王者师”。乾隆说“我自称古稀老人,早已布告天下,他怎么也敢自称古稀老人?”绞死。同时,乾隆担心著作中的反动言论,因此下令对中国古代文化书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查和销毁,像顾炎武、黄宗羲、黄道周和张煌言等人的著作都在违禁之列,造成我国传统不可估量的损失。

下江南乾隆仿效祖父康熙,六下江南考察民情。康熙皇帝的六次南巡旨在查堤防和了解东南地区的社会和民生疾苦,每次都很俭朴。而乾隆南巡,虽然不能完全否定其对巩固政治的作用,但他更偏重游山玩水,奢侈豪华,所花费用超过了康熙10倍,不仅加重了百姓负担,还造成了奢靡的社会风气。乾隆南巡的政治原因:东南地区,是清政府的财政命脉所系,维持这一地区的安定很重要。 江浙一带的反清斗争,考察政治,经济的弊端。 黄淮水患频繁,几度危机。 他想通过南巡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他5次阅视黄淮治理工程,4次勘察浙江海塘,指示清理杭州西湖, 多次到曲阜祭孔,到文庙行礼,到书院临视,慰问各级官员,颁布体恤民情之法…… 第一次南巡时,乾隆来到洪泽湖,视察水利工程,他了解到高家堰与蒋家坝之间的黄河大堤只有三座大坝,每年到了夏秋两季,洪泽湖水位上涨,由于排泄不畅,很容易发生水灾。河道总督高斌建议再增加两座坝,乾隆批准。 这样,高家堰就共有了五座水坝,分别被命名为“仁”、“义”、“智”、“礼”、“信”。非常有效地保证了大堤和下游的安全。 乾隆第三次南巡时,又制定了清口水志,河道官员遵守这一规定,确保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下游的各州县避免了水患的灾害。 徐州附近黄河大堤也是乾隆要巡察的重点之一。根据乾隆的命令,这里先后修筑的防洪石堤大坝全长70多华里。浙江的海宁州和仁和县,是江海的交汇处,每天都要发生两次大潮汐。一旦海堤被冲垮,整个江南将一片汪洋。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浙江又一次水情告急,而在海塘施工中又出现了石塘、柴塘之争。究竟是修筑石塘,还是修筑柴塘意见不统一。乾隆第三次南巡到达海宁的第二天,马上亲临现场,亲自试验打桩。他看到如果修建石塘,必须从旧塘坝向后移数十丈才能打桩,这样势必会毁掉许多百姓的田地和村庄,乾隆看到这种情况说,本来想保护民众,现在反而先害了他们。于是乾隆决定先修筑柴塘,并要求每年用竹篓装上石头加固。 在第五次南巡时,乾隆见到堤坝的泥土被湍急的水流不断冲走,装石头的竹篓都露了出来。于是乾隆决定在可以修建石塘的地方,都改建鱼鳞石塘。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时,下令继续修筑范公塘石坝。海塘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保护了江南水乡的繁华昌盛。 乾隆在南巡中勤于政事,崇尚务实,注意调查研究,处事稳重细致的作风,在历代封建皇帝中也是比较杰出的。 乾隆南巡在政治上维系民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加强满汉的联合,在经济上推动了对河工、海塘工程的治理,文化思想上提倡了汉学并优容选拔了一批著名的文人学者。这是乾隆南巡主要目的和主要贡献。

平反袁崇焕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案情始末终于真相大白。当时很多明朝史书,为了美化变态的明朝皇帝,竟然恶毒污蔑袁督师是汉奸,这些书都被乾隆帝统统烧掉或者改掉了,只保留他亲自修订的《明史》。

乾隆皇帝的功与过有哪些

正面评价第一,他是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

第二,他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君王之一。

第三,他是一个深情而专一的丈夫。他17岁与出身名门的富察氏(即孝贤皇后)结为夫妇,两人感情极好,伉俪情深,可谓举案齐眉,恩爱无比。皇后不幸于乾隆十三年去世后,他悲痛欲绝,追念终生,写下数百首悼亡之诗,其辞句感情真挚,令人动容,是他所有诗词中最见真情的上乘之作。

第四,他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时代》中说:乾隆对他的母亲,感情深挚,发自天性。故礼敬有加,始终不渝。他平时3天问安,5天侍膳,对母亲的生活起居,关心备至。皇太后逝世后一年之内,本来几乎每天都要写诗的他诗兴大减,作品寥寥。

负面评价 第一,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专制者。他积六十余年努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封建专制统治,把皇权推到了顶点。他的乾纲独断,严重压抑了民众甚至官僚阶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了同时也僵化了专制体制,给以后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障碍.他蛮不讲理地利用专制权力,对社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严密控制,使所有人都不敢乱说乱动,消灭了任何不稳定的萌芽。

第二,他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制造者之一。乾隆年间的文网之密,文祸之多,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的顶峰,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文字狱,如脱缰野马不可控制。。在乾隆时期,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这意味着生者凌迟、死者戮尸、男性亲族十五岁以上者连坐立斩。

第三,他固步自封,错过了了解西方世界的最佳机会。乾隆时期,一方面是清朝入关后的的顶峰,另一方面,也是清朝被世界甩下的时期。欧洲这时建造出新式战舰,在各个方面迅猛变革、发展之时,也正是在乾隆皇帝自我陶醉之际,与清朝帝国擦肩而过,迅速超越。

第四,他浪费奢侈。六下江南花费巨大。原本经过康熙和雍正的努力,国富民强国库充盈,但在乾隆的挥霍下国库却变得囊中羞涩。六下江南还对百姓造成了非常重大的灾难,也难怪就连他儿子锸琰都说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往年的乾隆更是变本加厉,埋下了让清朝从康乾盛世极快的转向了道咸衰世之后一蹶不振走向灭亡的种子。

乾隆皇帝的功绩与过失

乾隆在为的时候是封建社会的顶峰。税收多达8000万两...这是他统治的功.也因为这个时代过于辉煌.所以乾隆开始骄傲自大.清帝国也是乾隆末年开始走下坡路的...他拒绝吸收新技术.拒绝科技.闭关锁国................

这是也许过吧.

乾隆一生的功过?

过:

一、刚愎因循——“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精神传遍欧洲的同时,乾隆帝还在惦记着修书连着办“文字狱”,扼杀不同声音——毁书杀人,以此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维护自己的封建皇权; 相对应人家在提出一系列新理论,中华帝国上下仍在继续巩固无多少实用的八股取士之法,忙着:“乾嘉之代,士人趋于考据,一字一文,一衣一履,动累数万言而不休。”他不知道,在远离东方这个文明古国的地球另一端,一场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英吉利派来使臣,提出要和大清通商的相关要求,其“无理要求”被乾隆严辞拒绝,并将其礼送出境,说是我“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从而放弃了这次国际贸易谈判的机会,也放弃了融入西方近代工商业发展大潮的机会,放弃了富民强国的历史性机遇…

二、奢靡无度——名为维护中华上国体面,实为自己能有更多享乐的空间,大修圆明园,将海外各国皇家宫殿依葫芦画瓢地再建一幢:克里姆林宫、白金汉宫、土耳其宫……没事带着几个美女在里面泡土耳其浴; 皇帝如此,下面的大臣也就更加没王法了,和中堂大肆贪污收贿,富可敌国,下面的小官员整的他门槛踢平门庭若市,可这样一个大贪官居然受到乾隆的宠信和保护,自己不惩处,也要让嘉庆也放过他——最终带坏了整个吏治,民众纷纷揭竿而起,今天来个“一枝花”,明天来个“林爽文”,朝廷东扑西灭忙着平叛……

三、自大狂妄——这里还有个笑话:倔强的英吉利使臣来朝,不肯以臣下之礼节叩见乾隆,双方胶着不下,和坤出面开导,将外国使臣带着满圆明园一逛,意思是让他看看明白:我天朝什么都有,什么都比你蛮夷之地强出N倍,根本不稀罕和你丫的通什么商……这位外国使臣终于折服,只碍于夷人身体构造与我天朝上国之人不同,不能下跪,乾隆恩准同意其朝见时行曲膝礼。乾隆六十年秋,当乾隆已 经到了八十五岁高龄,准备于次年初“归政”给嘉庆时,已经统治了清王朝整整六十年的乾隆在给内阁的谕旨中,对自己的生平作了这样的概括 :“朕缵绍鸿业六十年间,景运庞洪,版图式廓,十全纪绩,五代同堂,积庆骈蕃,实为史册所罕觏 。”——还好意思吹!

功:

好大喜功——再没什么事了,就打仗,成就自己的“十全武功”。终乾隆一生,最多间隔十二年就开一次仗——拿纪昀的话来说,叫做“以战争来润滑国家机器以免之生锈”:1747年——平大小金川;1755年——平准部;1757年——再平准部;1759年——平回部;1769年——平缅甸;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1788年——平台湾;1789年——平越南;1791年——平尼泊尔;1792年——再平尼泊尔。

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即清高宗,年号“乾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在位六十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在康熙、雍正两朝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多民族国家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重视社会稳定,关心受灾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农民负担;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巨大成绩,维护国家统一并拓广领土,完善对西藏的统治,统一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版图达到最大化;汉学得到发展,民间艺术如京剧开始形成。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1799年)2月7日,卒于紫禁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