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妃的身世不好。言皇后是言阙的妹妹,言家历朝历代都是朝廷重臣,所以言皇后出身高贵,而从剧中虽然看不出越贵妃出自何等家族,但从有一集皇后提醒还是贵妃的越氏注意身体,不要被某些出身低贱的人”夺了位分就可看出越贵妃也出身不低。

2、以静妃的智谋不需要这个空名字。九安山之战之后,夏江孤注一掷找到越贵妃向梁帝说明梅长苏就是林殊这个事实,后来被口若悬河的梅长苏化解,这个时候静妃特意把越妃押上来警告了她一番,随后告诫下人仔细看着越妃,最后梁帝的生日宴会,越妃发疯似的要去参加,结果被一个太监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并且一点风声都没有透露,所以看得出来,静妃治理后宫的手段绝对比言皇后高明太多。

3、梁帝不想立后了。到了最后,梁帝已经身心俱疲了,以至于在梅长苏和夏江大殿辩论之后他把朝政大权给了景琰,自己休息去了。

《琅琊榜》靖王已成太子,言皇后被废已久,静妃为何没当上皇后?

其一,静妃的身份注定了她与后位无缘。

静妃,她是一个医女出身,孤儿,平民,无任何尊贵的身份,能够进宫,是源于林燮需要一个精通医术的人,去照料妹妹林乐瑶的身体。静妃因对林燮的爱慕和感谢,从江湖走入宫廷。梁帝在宫中宠幸了静妃,使得她被封为嫔妃,后有了萧景琰的诞生。从剧中,我们可以看出静妃并不愿意终生被困守在这宫中,可有些事情,从来都不是人可以抉择的。静妃自入宫以来非常低调,从不出风头,也不为梁帝宠爱争风吃醋,后更是因林家赤焰一案,她为求自保,与萧景琰成为一种隐形人般的存在。纵观梁帝的后宫,她的出身是最低的,皇后为言阙的妹妹,言氏一族更是当年梁帝上位的有力支持。越贵妃的家族,也是朝中重臣。即便是已逝的誉王生母,她都是滑族的璇玑公主。

靖王,成为下一任太子人选,一方面是因他的倔强,忠君的特点,颇让梁帝喜爱,可另一方面,却是因为梁帝也无其他适合登上大位的人选。即便靖王被册封为太子,静妃也绝对不会成为皇后,静妃的背后没有一个显赫的家族。如果她仅仅只是皇贵妃,那一切事情不过是皇帝的家事。可若涉及到立后,那将是国事。皇后这个位置,从来不是皇上喜爱,就可以决定的。只有各个宗族,朝廷大臣们无异议后,皇后之位才能够被册封。静妃,她的出身决定了她与皇后之位无缘。况且,靖王已经被册封为太子,他将是下一任的帝王,而身为他生母的静妃,将是下一任的皇太后。

皇后之位,不过是一个名声,静妃早已经得到了她所想要的东西,儿子萧景琰成为下一任皇上,自己也洗清了林家的满门冤屈,可以说,这辈子静妃从来贪慕的不是荣华富贵,或许未曾遇到林燮,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医女,会更加快乐。

其二,为平衡朝局关系。

太子的生母,不一定都是皇后,这从誉王与太子竞争皇位,太子的生母是越贵妃能够看出。母凭子贵这种事情,在后宫册封上是正常的,可这仅仅包含在册立妃位中。皇家只有皇后是正妻,即便是皇贵妃,也不过是贵妾,很多待遇,是唯独皇后能够享受的。梁帝此时的岁数已大,原本他扶持誉王和太子,是让两人相争,维持朝政关系的稳定。他属意于太子,可太子私炮房一事,让梁帝对他死心。至于誉王,如同他临死之际的控诉,称自己是大棋子生下来的小棋子,足以见证他在梁帝心中的地位。

九安山叛乱一事后,唯独靖王表现优秀,梁帝将监国的权利交付给靖王。可以说,此时靖王负责掌管全国大小政务,他离皇位只有一步的距离。以梁帝这些年对于权势的把控上来看,他不给静妃升位分,还有一个原因在于,若靖王为太子,静妃成为皇后,那么整个朝廷的权势都会掌握这对母子的手中,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梁帝是非常不放心的。

后来,夏江临死前的反咬,梅长苏就是林殊一事的曝光,梁帝内心的忧虑越发强烈。恐怕在莅阳长公主上奏,请梁帝重审赤焰一案之前,他就猜测到此事的发生。毕竟,那杯本应该给梅长苏的毒酒,是被靖王给毁去的,在梁帝将靖王立为太子后,他就顺理成章的以一个光明正大的身份,去拉拢朝臣。以大梁当时的朝廷局势,梁帝落得那样的下场,也是情况之中。有一个适龄有能力的皇子,只要不傻的大臣,就没有必要和靖王相对,否则,等新帝上位后,第一个处理的就是自己。

其三,给言家保全颜面。

言氏一族,在大梁的地位显赫,当年梁帝能够上位,一是有林燮所率领赤焰军的支持,二则是言阙的辅佐。可梁帝是如何对待将自己视为兄弟的言阙呢?在对方出使六国的时候,将本与他谈婚论嫁的林乐瑶下旨求娶到皇宫中,封为宸妃,等言阙回到金陵城,一切已经成为定局,再也没有机会挽回。梁帝这一行为,让言阙深深体会到帝王之心的多疑和猜忌,因而他选择了与林燮截然不同的道路。林燮是大出风头,一心率领赤焰军征战各国,为梁帝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言阙则选择隐退朝廷,低调生存。结局林家满门皆亡,而言家家世显贵。

言皇后所触犯的谋逆之罪,与言家并无任何关系,她是自己胆大妄为之下,做出这样的事情。梁帝将言皇后废除,却没有选择下一任皇后,也是在给言氏一族保全面子。可以说,一直以来梁帝对言皇后就不喜,觉得她过于严肃,可言皇后的家世显贵,她嫁给梁帝之时,梁帝仅仅为一个郡王。所以,即便当年他颇为宠爱宸妃之时,都没有动过废皇后的想法。不然,口诛笔谏的大臣们,梁帝都很难应付得来。言皇后的谋逆之罪,即便言家权势再大,也无法保住她,因而她从高高在上的皇后成为了冷宫中的弃妇。

自古来说,门当户对,放在任何一个家庭都是如此。静妃当年为靖王选择的太子妃,不也是看中太子妃背后的家族权势,她是尚书令的孙女,而尚书令为靖王上位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所以,梁帝不册封静妃为皇后,才符合当时的情况。以梁帝的年纪来说,后宫本就无几个嫔妃,册封皇后这种铺张又费心力的事情,没有必要再来一次了。

道光那么喜欢静妃,为什么却不立她为后?

道光十分喜爱静妃,却到死也没有立她为皇后,主要是因为害怕静妃的儿子和元后嫡子会为了大位兄弟相残。

静妃博尔济吉特氏来自蒙古大草原。14的时候,也就是道光五年选秀入宫,一进宫就因为良好的出身被封为贵人,赐封号“静”。静贵人比道光小了整整三十岁,老夫少妻,自然爱她的活泼可爱。静贵人六年先后生下四个孩子,因为二阿哥奕纲被晋封为静嫔,只可惜四个月后这位二阿哥就夭折了。道光怜惜她的丧子之痛,破例封她为贵妃。道光十二年,静贵妃生下了皇六子奕欣,这是她的最后一个孩子,长大后聪慧异常,正是历史上和慈禧发动辛酉之变的恭亲王。

这个时候的静妃仅仅二十一岁,但是后宫中永远不缺鲜嫩的新人,帝王心易变,已经不再经常来看她了。又过了八年,道光的元后暴毙了,他又把静贵妃提升为皇贵妃,让她管理后宫。一般来说,皇贵妃被称为副后,只是封后前的一个过渡。然而道光直到离世,都没有把她立为皇后。后世猜测,静皇贵妃的儿子奕欣能文能武颇有谋略,方方面面皆胜于元后嫡子。如果立了静妃为皇后,她的儿子就也会成为嫡子,很容易造成兄弟相争朝局动荡。

咸丰帝即位后,因为这些往事心中别扭,迟迟不肯册封抚养过自己的静妃为太后,直到静妃郁郁寡欢缠绵病榻,临死之前,咸丰才下旨册封她为没有谥号“成”字的孝静太后。这就意味着静妃不能配享太庙,只是一个挂名皇后。恭亲王奕欣因此大为不满,兄弟之间感情不再,奕欣转而开始亲近慈禧。最后,也是慈禧用同治帝的名义下旨,才终于给静妃加了谥号。

咸丰帝的养母静妃,为何道光终身不愿立她为后?

先看一下静妃当皇后够不够格。静妃博尔齐吉特氏,博尔齐吉特是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大姓,皇太极和顺治的皇后都来自这个家族。道光时期该姓衰落了,静妃的娘家地位不高,但要立为皇后也不辱皇家。所以拿母家地位低说事,不立皇后,有点牵强。

再看看立静妃为皇后会出现什么局面。静妃是鬼子六的生母,咸丰帝的养母,道光要立咸丰为储君,立她为皇后,咸丰将来当了皇帝,皇太后不是亲妈,局面有点尴尬。实际上这也是多虑了。同治当皇帝,皇太后就不是亲妈。更何况静妃是咸丰的养母,咸丰一样管她叫妈。

道光立静妃为后,因为是现任皇后,给外界的印象,立鬼子六为储君的可能性就大。道光秘密立储的意向外泄,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争斗。但是,静妃不立为后,鬼子六被立为储君的可能性就小,道光立储意向也外泄,也可能引起不必要的争斗。

其实静妃立为皇后,对道光立咸丰还是立鬼子六没有多大影响。

鬼子六各方面都比咸丰强,道光立咸丰为储君,是因为道光觉得咸丰孝顺(实际咸丰的孝顺只是表演),咸丰选择孝道不选择能力,一是他自己能力不强,二是他觉得孝道比能力重要。其实,鬼子六比咸丰要孝顺,道光没看到本质。

乾隆为了不超过他的爷爷,在位六十年时,把皇位禅让给了他的儿子嘉庆。乾隆六十岁时,别人建议他立后,他说都六十岁了,不立了。道光讲孝道,静妃掌管后宫时,他已经过六十了,不再立后是对祖先乾隆的孝。尊崇孝道才是道光不立静妃为后的根源。

道光能力差,看不到本质,他的孝只是愚孝,大清本来有机会中兴,让他给整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