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还没有统一单位,各国俸禄制度的支付单位是不一致的,有些用石、斗,有些用担,那么,楚国的薪俸制度支付单位是什么?下面小编就带来介绍。

战国时期楚国的薪俸制度支付单位是什么

蚂蚁新村3月16日答案:担

解析:战国时期,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开始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且各国计算俸禄的单位并不相同。秦、燕等国用石、斗来计算,大体以五十石为一级;楚国用"担”来计算,《吕氏春秋·异宝》所载“禄万担"便是其证。

战国时期,官员的薪俸是按照官位的大小而定的,通常以五十石为一级,因此当时形容官员职位的高低时可以称为“百石之官,千石之官”。秦汉时期,“三公”是万石级的官员,他们的月俸可以达到350斛,二千石级的官员月俸也有180斛。东晋时期的工资称“田禄”,县令每年500石,都督每年3000石,另外还有杂项供给。

楚国的货币制度是什么样的?

制成货币的材料是形成货币内在价值的基础,从表面看,楚国的货币材料主要有金、银、铜,但实际上构成楚国金属货币的远不止这些材料。

首先,作为贵金属货币的金币、银币,其中大多数金币的含金量在90%以上,而天然结晶的自然金一般含金量为70%,由此可以推测当时的楚国人已经掌握了提纯技术。

银币在楚国的流通没有金币、铜币广泛,出土也较少,其成分缺少相关数据证明。

相对于金、银等贵金属来说,楚国的铜币是由合金制成的,根据成色,其铜含量在40%~70%左右。

同时楚国铜币中各类合金含量随着时代的变化有规律性改变,这多与楚国货币制度的改革有关。

如楚国铜贝早年较重,后来变轻,这是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铜贝金属性的一面淡化,朝着铸币化的方向发展。

在货币形态上,楚国的货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贝壳形、龟壳形、铲形、饼形、长方形等,并且每种货币都有几种不同形态。

如金币有龟壳形、饼形;银币有铲形、饼形、版形;铜币则分为贝形、铲形、长方形,每类按其样式又分为几种。

由此观之,楚国的货币形态是非常多样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中的佼佼者。

秦朝进行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有什么好处。秦朝的统一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具有哪些进步性?

一、统一的好处:
1、有利于赋税的征收,文字、货币与度量衡统一以后,便于国家征收徭役赋税的成熟,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2、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3、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4、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统一、传播与发展;
5、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二、进步性:
1、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后秦朝又采取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这些措施为我国以后历代王朝所继承,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有利于加快封建经济发展的步伐,此前各诸侯国之间政治上的严重对立和军事上频繁战争,从而出现了不同的度量衡和货币等不利于全国性经济发展的因素。秦灭六国结束封建割据分裂状态,加强了全国各地区间经济联系,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3、秦的统一符合人民的要求和愿望,在频繁的战争中,劳动人民深受其害。统一后,战争减少,社会日趋安定,使人民能在比较和平的客观环境生产和生活。
三、秦朝简介: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四年。因秦朝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区分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
秦国原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到秦始皇继位后,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攻灭关东六国,完成华夏大一统,后北击匈奴、南并百越,建立中国空前辽阔的王朝。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与赵高合谋篡改秦法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用的货币叫什么

楚国重要通用货币有蚁鼻钱、郢爰(yǐngyuán)和布币。

1、蚁鼻钱

蚁鼻钱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流通使用铜贝,是一种面部有字、形状似海贝的货币。楚国铜贝与商周时期无文铜贝有明显区别。

楚国铜贝别称甚多,如鬼脸钱、蚁鼻钱、蚆壳、骷髅牌、瓜子金、拉拉子等,均指小钱之意。其面文有10种,有普通贝、鎏金贝、空壳贝、合背贝等。

楚贝重量轻者0.4克,重者5.6克,多数2.5克-3.5克。有文铜贝始铸何时,目前见到最早者为商周时期,但均为素面,从出土有文铜贝的情况看,楚国铜贝可能是最早的,因此被钱币学家所重视,宋代已把有文铜贝收录到钱谱之中。

楚国铜贝多系出土文物,过去民间传世品甚少。因其长期埋入地下,通体锈绿,深入骨胎,后人难以仿造。湖北、湖南、江苏、豫西、鲁南出土最多。

2、郢爰

古代黄金货币。又名印子金,或称金钣、龟币。我国古代的黄金主要产于楚国。

楚国有一种有铭文的金钣(版),这种金钣大多呈方形,少数呈圆形,上面用铜印印为若干个小方块,看似乌龟壳。完整的重约一市斤,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

金钣上的铭文有郢爰、陈爰、专爰、颖、覃金、隔爰及卢金等等。这些带“爰”字的金钣,习惯上被称为“爰金”或“印子金”。

“爰金”有形制、铭文、重量,是楚国的一种称量货币。“爰金”在今湖北、安徽、陕西、河南、江苏、山东等地均有发现,尤其以“郢爰”为多。“郢”为楚都城名,“爰”为货币重量单位。

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使用。郢爰金币在古代货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文物专家认为,“郢爰”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出现,表明了湖北省荆州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对于研究楚文化、有着深刻意义。

3、布币

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

布本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当铜币出现后,人们因受长期习惯的影响,仍称铜钱为布。但前人也有的认为布即钱镈之镈的同音字。

布币分空首布和平首布。南宋时洪遵 《泉志》 已著录有平首布,而确定空首布为钱币的始于清人。从嘉庆、道光时开始,有的古钱学家已指出布币上的地名属于周的列国时期,从而否定了有些人以为是三皇五帝时期遗物的错误说法。

布币,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

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称为空首布;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称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铸有地名或纪重的文字。后来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币。

扩展资料:

1、蚁鼻钱由来

蚁鼻钱沿袭了殷周时期用海贝作为货币的习惯。天然贝币作为中国古代货币的鼻祖,主要在于它本身所具备的货币职能:装饰性,蚁鼻钱的铜色具有仿贝币的那种美丽、坚韧的光泽、分离性,贝币具有天然单位的优越性,既可一个个分离可数,衡量商品差别,又可以朋(贝币计量单位)串起来。

而蚁鼻钱正继承了贝币的优势。特作比较:贝币一般通长约1.5厘米至3厘米,最宽1.5厘米至1.7厘米;蚁鼻钱(贝)字一般长1.2厘米至1.85厘米,宽0.7厘米至1.2厘米。

贝币还具有储藏性,贝币坚固耐用、灵便,便于携带、转让、储藏。蚁鼻钱的小巧灵便沿袭了贝币固有的货币特性。

蚁鼻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由仿制贝转化而来。由于楚国的经济、文化比中原各国落后,镈、刀、纺轮的使用也较迟,铜铸币就沿用了仿制贝的形态。蚁鼻钱的形制,为椭圆形,正面突起,背面磨平,形状像贝但体积较小。

蚁鼻币又称蚁鼻钱、鬼脸钱,是战国早期(约公元前5世纪)楚国铸造的一种铜币。稍具贝形而偏小,大者长1.8厘米、重4克左右,小者长不足1厘米,重1-2克。钱体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端常有一孔。

2、郢爰(yǐngyuán)

“郢”是先秦时期楚国都城的名称,首都郢始建于公元前689年,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后几经迁移,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郢,楚王迁至陈城,即今淮安,至公元前241年考烈王又在寿春即今寿县建都,仍名为郢。

“爰”,有人认为是楚国的重量单位,一爰即楚制一斤,约250克。从出土实物来看,整版的“郢爰”每件约重250至260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齐的“郢爰”印记,印记多少不等。

-蚁鼻钱

-郢爰

-布币

更多“蚂蚁新村战国时期楚国的薪俸制度支付单位是什么”的相关经验资讯请关注排行榜大全,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