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华顿经济研究院在上海发布2022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苏州、武汉成都天津高居前十位,重庆无锡宁波济南长沙青岛郑州合肥福州西安居第十一至二十位。与上年相比,武汉前进一位,超过成都居第八位,天津时隔三年再次进入前十,宁波、青岛两市位次进步明显,长沙、郑州、西安三市位次退步较多。莆田居第100位,本年度无新晋百强城市。

百强城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44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4万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70.91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长期稳定在70%以上,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主战场地位不可替代。百强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合计达2.13万亿元,占全国的87.22%,40个城市的研发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作用不可替代。百强城市共有高校2012所,博物馆3413个,医院18,426个,床位398万张,94个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93个城市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高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责无旁贷。

中国百强论坛秘书长田晓红发布并解读2022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

一、京沪引领的2+6+9一线城市格局层次分明

北京(95.23)、上海(91.38)连续八年综合得分以及软硬经济指标稳居前两位,且综合得分遥遥领先排名第三位的深圳,软硬经济指标发展最为均衡,发展质量最高,是绝对的中国超级一线城市。深圳、广州、杭州、南京、苏州、武汉6个城市综合得分在70分以上,除深圳、苏州两地软经济指标排名落后硬经济指标较多外,其余城市软硬经济指标发展都较为均衡,是真正的中国一线城市。成都天津、重庆、无锡、宁波、济南、长沙、青岛、郑州9个城市综合得分在60分以上,软硬经济指标发展基本均衡,成都、济南、长沙、郑州等省会城市硬经济指标发展相对落后,无锡、宁波、青岛等非省会城市软经济指标发展相对落后,补齐发展短板弱项进入真正中国一线城市的潜力和空间巨大,是中国准一线城市。

二、江浙领先,鄂皖强劲,东北、西南态势尤需关注

在省际格局中,江苏(13个)、山东(13个)、广东(8个)、浙江(8个)和福建(8个)上榜城市数量居前5位,江苏(100%)、福建(88.89%)、山东(81.25%)、浙江(72.73%)和河北(54.55%)上榜率居前5位,广东、四川等省份省域内两极分化的状况仍未得到改善。

江浙领先优势明显,除各有一个上榜城市排名下降外,其他城市排名均保持稳定或不同程度上升。湖北成功摆脱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三个上榜城市位次均有提升(武汉上升1位,宜昌上升6位,襄阳上升8位)。安徽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合肥上升1位,芜湖上升3位,滁州稳定在第81位。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西南、东北地区上榜城市排名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其中哈尔滨(下降15位)、南宁(下降13位)、柳州(下降13位)、遵义(下降11位)和贵阳(下降10位)位次下降最为明显,是下一阶段制定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应重点关注的地区。

三、百强位次竞争激烈,济合湖三市成绩耀眼

2022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上,有44个城市排名上升,36个城市排名下降,位次竞争依旧激烈。济南连续两年晋级后今年再进一位,居第14位,稳坐省内综合经济实力头把交椅,文化、卫生指标发展突出,软经济实力居全国第9位。随着携河北跨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全面破局起势,济南的硬经济实力可望快速提升。合肥连续四年排名上升,已由2018年的第31位跃升至2022年的第18位,科教指标进入全国前10位,科创引领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值得各市学习和借鉴。湖州软硬经济指标齐头并进,成功进入全国50强,居第46位,位列浙江省内第7位,环境指标高居全国第3位,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共富发展之路,这一模式值得推广。

四、深苏教育短板依旧突出,绵阳研发投入强度最高

从科教指标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南京天津成都杭州合肥科教指标排名高居前10位,鄂尔多斯和榆林居最后两位。深圳、苏州教育排名居第38位和第29位,与其经济实力严重不符,短板问题突出,拖累科教指标无缘全国前十,两地应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质量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大学,打造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分项来看,北京、武汉、上海、广州、西安等传统教育重镇教育排名居全国前5位,北京、深圳、上海、苏州、广州科技排名居全国前5位。具体到科技领域单项指标,深圳专利授权数最多(222,412件),北京研发经费投入最多(2326.60亿元),绵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最高(7.14%)。绵阳研发投入强度领先第二名的北京0.7个百分点,表现十分亮眼,未来应重点在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上发力,以科创产业等第四产业为引领,不断做大城市经济总量。

五、全面协调发展渐入佳境,部分不协调亦不容忽视

做大做强做优、全面均衡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认可,以绍兴为代表的一批百强城市对标百强指标评价体系,扎实开展系列补短板强弱项工作,软硬经济指标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但同时也要看到,部分城市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的状况依然存在。

茂名(GDP总量排名第76位)、湛江(GDP总量排名第82位)、周口(GDP总量排名第84位)、曲靖(GDP总量排名第89位)、商丘(GDP总量排名第99位)和驻马店(GDP总量排名第100位)六市GDP总量排名处于前100位但未能进入百强榜单,今后应特别重视软经济指标和人均量指标的协调发展。鄂尔多斯(综合排名第32位)和榆林(综合排名第54位)软经济指标排名落后于硬经济指标最多,排名差距达56位和67位,且差距较上年还在扩大。加大对科教文卫等领域投入,将经济实力优势转化为全面发展动力,提高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力和抗风险能力,显然是这两个城市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此外,厦门(综合排名第26位)、珠海(综合排名第37位)和镇江(综合排名第48位)卫生指标排名均在90位之后,发展短板明显,影响城市综合实力进步,应予以特别关注。

发布会上,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百强论坛主席沈晗耀以发挥百强城市龙头作用,带动国民经济全面振兴为题发表演讲,建议采取三大一改四项战略举措,百强城市主动作为,全力扭转经济下行态势,全面振兴中国经济。

一是百强城市发行产业链消费券带动大消费。产业链消费券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对区域内常住人口直接发放,促进消费增长和产业链循环的准货币式消费券,具有特定产业链、特定区域、特定时间三个特点。特定产业链,即在消费端发放,在生产端回收,沿着产业链向上流动,从而拉动整条产业链上的需求增长。特定区域,即具有地域性,只能在发行城市区域内使用,且消费者所购买产品的产地必须为发行城市。特定时间,即在一定时间内(三年左右),由地方政府统一在生产端以人民币现金等方式回收。正是因为具有以上三个特定特点,产业链消费券短期内能起到大幅提振经济的作用,并可引导经济进入长期良性循环。

二是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大投资当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略显疲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构建美好宜居城市,还能起到振兴经济先手棋的妙用。除传统铁公机外,要重点加大对以地下综合管廊为重心城市防洪排涝、污水处理防灾减灾公共卫生应急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中心主体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面,要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以科创研发、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健康为主要内容的第四产业。科创研发产业是核心是创造和生产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产业,会对现有产业进行新陈代谢,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健康是科创研发的兄弟产业,是育人产业,可以培育出更高素质的人。

三是以城市群间合作发展飞地经济带动大协作。在城市群联动发展过程中,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可在经济相对欠发达城市设立飞地产业园区。对经济相对发达的飞出城市而言,一方面可以获得飞入地的成本优势,解决土地和劳动力短缺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加速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更多聚焦于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对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飞入城市而言,可以在飞地产业园区建设完善自身基础设施建设,获得发达城市前沿的科学技术、优秀的管理经验雄厚的资金和丰厚的发展成果。这对于缩小区域城市间差距、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持续简政放权。建议中央进一步简政放权,赋予百强城市,特别是前三十强城市更大的项目发展权,除涉及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和市场垄断外的其他投资审批事项实行备案制,以便更好发挥百强城市的龙头效应和城市群内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在各城市内部,市级政府也要对区、县一级政府及企业和市民进行相应的简政放权,增强经济主体决策的主动性特别是放手大力发展具有城市烟火气的民生经济和引领新兴经济的科创研发产业。

据悉,为大力倡导做大做强做优、全面均衡发展的城市发展导向,华顿经济研究院自2015年以来连续年组织编制年度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榜单上年度GDP总量排名前110位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年度入围城市,按照其硬经济指标(权重0.618)和软经济指标(权重0.382)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取前100位作为年度百强城市。硬经济指标由GDP、储蓄和财政组成,软经济指标由环境、科教、文化和卫生组成。各单项指标分值由其总量分值(权重0.5)和人均量分值(权重0.5)综合而成。

按照GDP总量指标确定年度入围城市名单倡导城市要不断做大,加入人均量指标倡导城市要不断做强,考量软经济指标则是倡导城市要不断做优,做大做强做优全面均衡发展城市发展导向与五个文明建设和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可以更加全面、科学衡量一个城市在经济、社会、科教、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城市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对标框架,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