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灵塔

① 栖灵塔共九层,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唐代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蒋涣、陈润、刘禹锡、白居易均曾登临,并留下千古绝唱,反映了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的栖灵塔气势磅礴、高耸云天的雄伟气概。

② 栖灵塔塔身方形,底层平面为22米×22米,面积484平方米。九级佛塔置于2.50米高的承台之上,塔下设地宫,深4米。

③新建成的栖灵塔气势雄伟,在绿杨城郭的许多地方远远地就能目睹这九级浮屠的风姿。游览大明寺,在大雄宝殿廊檐左序东折处就发现有一通道,入通道即可抵达栖灵塔前。塔尖刺入云端,塔的第三层四面各自悬挂一块长方形的“栖灵塔”蓝底金字匾。宝塔每层四角的飞檐下,皆垂有风铃,清风吹来,叮当作响,与塔内传出的梵音浑为一体。

扬州大明寺的由来是什么?

大明寺座落在扬州蜀冈中峰。该寺初建于六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故称大明寺。清乾隆年间,因忌用大明二字,改称法净寺。今人为恢复历史旧观,重新更名大明寺。

大明寺历史珍闻盛传。寺前高耸的牌楼上题有栖灵遗址四个大字。栖灵二字的来源是隋文帝曾在此建造九级栖灵塔。李白曾登临此塔,写下登攀览四荒的诗句;刘禹锡曾和白居易携手同登,留下了忽闻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的名句。此塔后来毁于大火。使大明寺名扬海外的重要人物,还是唐高僧鉴真。鉴真是扬州人,少年出家,游学四方。曾在大明寺讲经授律。唐天宝元年(742年),应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邀请,从大明寺出发东渡日本。几经挫折,到天宝十二年(753年)第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九州南部的秋妻屋浦。翌年在奈良东大寺建筑戒坛,传授戒法,为日本佛教登坛受戒之始。759年,鉴真在奈良建唐招提寺,传布律宗,成为日本佛教律宗的创始人。除传授佛教外,他还把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学等介绍到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鉴真纪念堂有一副对联:山川导域,风月同天。较好地概括了大师的功绩。纪念堂碑亭里,正面有郭沫若的题字,背面有赵朴初撰书的碑文。

大明寺景点介绍

大明寺有牌楼和天王殿。

1、牌楼

沿着数百节舒缓石阶登上大明寺前的广场,迎面是一座庄严典雅的牌楼。牌楼为纪念栖灵塔和栖灵寺而建,四柱三楹,下砌石础,仰如华盖。中门之上面南有篆书“栖灵遗址”四字,为清光绪年间盐运使姚煜手书,字体雄美。

2、天王殿

大明寺正门上额的“大明寺”三字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集隋代。《龙藏寺碑》而镌,字体古风流溢。殿内供有弥勒像,背面为护法韦驮,两旁分立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大雄宝殿内法相庄严,经幢肃穆,法器俱全。正中坐于莲花高台之上的释迦牟尼大佛,被尊称为“大雄”。

大明寺简介

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区西北郊,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而得名。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末称“秤平”等。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皇帝亲笔题书“敕题法净寺”。

1980年,大明寺恢复原名。2002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据《旧五代史》载,公元887年,庐州刺史杨行密与宣州刺史秦彦对战时,在此扎营。

以上内容参考-大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