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彗星C/2023 A3最新消息

国际小行星中心1日最新发布了由该台近地天体望远镜观测发现的一颗新彗星C/2023 A3(Tsuchinshan-ATLAS)。这也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第8颗彗星。

彗星C/2023 A3(Tsuchinshan-ATLAS)于1月9日被首次观测到,当时该目标的亮度约为19星等,视运动速度为0.069度/天,远低于普通主带小行星的视运动速度。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首次发现该彗星后,南非阿特拉斯(ATLAS)观测计划于2月22日报告其存在彗星特征。此后通过美国帕洛玛天文台观测资料的回溯检测,进一步确认这是一颗已经开始活动的彗星。3月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一颗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Tsuchinshan-ATLAS。

彗星是太阳系中的重要天体,“体内”封存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大量原始信息,对研究太阳系的起源等具有重要意义。赵海斌说,此次新发现的C/2023 A3(Tsuchinshan-ATLAS)是一颗逆行轨道彗星,其轨道倾角约139度。“它的偏心率超过0.999,在一个近抛物线的椭圆轨道上运动,轨道周期为61751年,是一颗非常典型的封存了太阳系早期信息的天体。”

目前该彗星还处在木星轨道以外,接下来将朝着接近太阳的方向运动。随着距离太阳越来越近,该彗星的亮度将快速增加。它将在2024年8月穿过地球轨道,于2024年9月28日到水星轨道附近。公众有望在2024年9月一睹其真容。

仰望星空,20世纪八大著名彗星

彗星世界丰富多彩,它们不仅运行轨道各不相同,而且形态也多种多样,每一颗彗星都有它自己的特点。20世纪的100年当中,曾出现了不少为人类带来无限惊喜的彗星,在彗星研究的 历史 上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资料,也让20世纪的人们过够了彗星瘾。

哈雷彗星:首屈一指、当之无愧的最着名彗星。它是人类计算出轨道并且准确预报回归周期的第一颗彗星。20世纪它回归了2次,1910年和1986年,下次回归要等到2062年了。哈雷彗星1910年回归时达到了极其壮观的程度,彗尾在天空中的张角达140°,亮度比金星还亮。

20世纪出现的一颗最漂亮的大彗星。1975年11月由丹麦天文学家威斯特首先发现。1976年2月25日过近日点以后达到最亮,亮度约-3等。它的彗尾又宽又大,宛如一只洁白的孔雀在夜空中张开了它那妩媚动人的羽屏。

1965年9月4日由日本的两位天文爱好者池谷和关勉同时独立发现。它的突出特点是近日距极小,仅46万千米。太阳内冕的边界距日面约200万千米,所以说池谷-关彗星过近日点时要穿过温度高达百万摄氏度的日冕层,真好比是“飞蛾扑火”。

1995年7月22日由美国天文学家海尔和天文爱好者波普分别独立发现,回归周期约2000年。刚发现时它的亮度仅10·5等,它于1997年3月31日过近日点前后,实际最亮时达到了-0·8等,它的突出特点是蓝色的离子彗尾与黄色尘埃彗尾异常明显,两者组成一个30°的交角,因为赶上新世纪来临之际,因此许多人称它为“世纪彗星”。

捷克天文学家科胡特克1973年3月7日发现它时亮度约16等,距离太阳475天文单位。天文学家预测当它12月28日过近日点时亮度可达到-10等左右,会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彗星。世界各国天文学家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它进行史无前例的全面观测。然而,当它经过近日点时远远没有达到预计的亮度。仅有短短几天肉眼勉强可见。

它是一颗非周期彗星,1957年4月8日过近日点以后出现了一条很明显的反常彗尾,肉眼可见达1个星期之久。反常彗尾的方向指向太阳,也叫“逆彗尾”。它的形状先是短粗的扇形,几天后变为细长的针形,然后又恢复成扇形。

它是莫尔豪斯于1908年9月1日发现的,12月25日过近日点,轨道是双曲线。肉眼可见,出现在北部天空半年之久。它的最大特点是等离子体彗尾变化多端,在短短的几十天内就呈现出种种不同的形状。

百武彗星(CometHyakutake,C/1996B2)是一颗非周期性彗星,由日本鹿儿岛业余天文学家百武裕司于1996年1月30日在日本鹿儿岛县发现,是他发现的第二颗彗星。“百武彗星”通常是特指百武二号彗星,这颗星让他闻名于世。它是长周期(200年以上)彗星。是人类第一次探测到发射X射线的彗星,而且它的强度也是天文学家始料未及的。该彗星由百武裕司在1996年1月30日发现的,1996年3月25日最接近地球(距离地球约135万公里),同年5月1日过近日点。

?

科普:彗星、流星和小行星,不再傻傻分不清楚

我们经常看到关于彗星、流星或小行星的新闻,但是在心中其实并不是很清楚它们的区别,那么,彗星、流星、小行星是什么样的天体,它们之间的差别又是什么呢?

让我们从小行星开始。小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岩石物质组成的小型天体,“小而多”,被称为 Asteroids ;一般在 内太阳系 观察不到(此概念之前文章介绍过,具体指火星圈以内的太阳系区域),因此,它们也被称为 planetoids

在这里多一句嘴,讲一点英语,-这个 oid 后缀,意思是像什么形状,有什么特征的物体。

比如大名鼎鼎的安卓系统吧,英文是 Andr-oid ,其中Andr来自古希腊语,是“人,男人anthropos”的变体, Andr- -oid 合在一起就是“类似人的一种什么物体”,即“人形机器人”的意思了。

所以 Aster-oids 就可以理解为“星状体”, planetoids 表示“行星状体”。

已经观测到的小行星的大小差别很大,目前已知的小行星,最大的直径超过500公里,最小的直径仅有10米。

科学家们认为,小行星是50亿年前太阳系内部各星体早期形成的过程中的遗留物。

太阳系中的大多数小行星都可以在所谓的“小行星带”内找到,该小行星带位于远边缘的木星和近边缘的火星之间。

与小行星类似的是,彗星具有围绕太阳运行的行为。但与小行星不同的是, 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 ,这些组成物质是彗星最显著特征之一——彗星尾巴背后的驱动力,下文将对此进行解释。

像小行星一样,彗星的大小也有很大的差异。它们的直径通常从大约1公里到最近刚刚观测确认的破纪录的彗星C/2014 UN271,其直径约为130公里。当然,目前有一些科学家假设冥王星实际上是一颗巨大的彗星(由10亿颗较小的彗星组成),如果此假说是真的,将使冥王星成为已知最大的彗星。

大多数彗星都可以在太阳系的外围观测到。其中一部分位于所谓的奥尔特云中,这是一个巨大而遥远的冰星球体,以2000个天文单位到200000个天文单位的距离包围着我们的太阳系。

其余的彗星位于 柯伊伯带 ,距离我们更近,在海王星轨道之外。更接近奥尔特云,也就是说,与上述小行星带相比,柯伊伯带仍然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区域。

在地球形成和生命的早期阶段,有大量小行星和彗星撞击了地球。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些彗星给我们的星球带来了大量的水。(尽管一些研究表明我们星球上的大部分水来自太阳)。彗星上大量有机分子的发现引出了一种假设,即彗星可能也给地球带来了生命(或生命的前身)。

让我们从流星体开始。 流星体是太阳系内颗粒状的碎片 ,它们 小至沙尘,大至巨砾, 大小从直径一米到一粒灰尘大小不等。最小的颗粒有时被归类为“微流星体”或太空尘埃。请注意,流星体一词仅适用于它仍在太空中时的情况。

流星体进入地球(或其他 行星 )的大气层之后, 由于流星通常会加速到极高的速度,它们往往会加热并产生明亮的光带。它 在路径上发光并被看见的阶段则被称为流星。许多流星来自相同的方向,并在一段时间内相继出现,则称为 流星雨 。

如果一颗流星没有完全燃烧并撞到地面,它的名称就会变成陨石。有趣的是,研究人员估计,每天大约有2500万个流星体和微流星体撞击地球,相当于每天大约有41吨的物质飞入我们的大气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