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语文书上的景点

01、故宫

坐标:北京

《故宫博物院 》

黄传惕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 。后来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历史了。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

02、清华园

坐标:北京

《荷塘月色 》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 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03、地坛公园

坐标:北京

《我与地坛 》

史铁生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

04、绍兴水乡

坐标:浙江

  《社戏 》

鲁迅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05、黄冈赤壁

坐标:湖北

《赤壁赋 》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06、岳阳楼

坐标:湖南

《岳阳楼记 》

范仲淹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07、滕王阁

坐标:江西

《滕王阁序 》

王勃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08、丽江古城

坐标:云南

  《一滴水经过丽江 》

阿来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 :丽江坝 ,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

09、九寨沟

坐标:四川

《九寨沟 》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 。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

10、拉萨

坐标:西藏

《拉萨的天空 》

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这话真是太妙了。

11、东北一带

坐标: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土地的誓言 》

端木蕻良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 ,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12、呼伦贝尔大草原

坐标:内蒙古

《草原 》

老舍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

13、桂林山水

坐标:广西

《桂林山水 》

陈淼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14、黄果树瀑布

坐标:贵州

《黄果树听瀑 》

杨国民

黄果树瀑布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下行,山径寂寥无人,“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 。

至谷底,我们坐在水边的一块岩石上,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那一幅白帘般的瀑布,仿佛一伸手便可撩过来拭脸似的 ,它跃入涧底激起的烟雾般的水珠,直扑到我们脸上,沁凉沁凉的。

15、钱塘江

坐标:浙江

《观潮 》

赵宗成、朱明元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6、杭州西湖

坐标:浙江

《湖心亭看雪 》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17、苏州园林

坐标:江苏

《苏州园林 》

叶圣陶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

18、泰山

坐标:山东

《挑山工 》

冯骥才

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走过,以为把他们远远地甩在后边了。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已经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前头去了。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像仙人那样,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

19、兵马俑

坐标:陕西

《秦兵马俑 》

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 。

20、日月潭

坐标:台湾

《日月潭 》

吴壮达

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

语文课本带火的景点,骗得我好惨

清明小长假,小妹的朋友圈又双叒叕变成了“ 旅游 摄影大赛”现场。


一张张精修加滤镜的照片,带着不同的定位地点,展示着俊男丽人们精致的假期生活。


难得好春光,不去游山玩水放松身心,似乎是对美好季节的亵渎。


但是在选择出行地点的时候,不少人难免会犯愁:


祖国大好河山,景点无数。


我到底该去哪儿?


这时候,一些机智的朋友翻出了那套火遍全国人手一本的 旅游 宝典——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本。


闻名四海的桂林山水、九天银河的庐山瀑布、温婉如画的苏州园林、高耸冷峻的珠穆朗玛……


但是,当人们满腔热血地带着课本来到打卡地“朝圣”时,童年无限的憧憬,或许会当场破碎。


因为:


语文书中的景点,根本就是雷啊!



美景卖家秀VS美景买家秀


当年所学的散文诗歌中,祖国各地似乎处处美不胜收。


不是“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青海长云暗雪山”。


于是在年幼的心灵中,这些景点也加上了滤镜,成为了我们心中的“耶路撒冷”。


曾经在课文中憧憬的首都北京,无论是故宫、长城、天安门,都充满了神圣的色彩。


但是当终于跻身为“长城好汉”的一员时,却发现看到的根本不是城墙。


是满满的人……



如果突破人海登完长城尚有余力,想顺道再去香山看一看,感受一下美丽的红叶,也体会一下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宁静与寥落。


那恐怕要承受住红叶买家秀与卖家秀的对比暴击了。


这是你以为的香山

这是实际上的香山


你目所能及之人,比目所能及之叶还多。


既然朔方的雄风难以体会,那就到温婉的江南转一转吧。


在叶圣陶的笔下,苏州园林是如此精致和美丽:


“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这样动人的描述,很难不叫人动心。


不过真正来到苏州,可能根本看不到这种“完美的构图”。


只会远看是人,近看还是人。



不知道何时,这桥或许就被压趴。


与之相似的还有西湖。


“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这是小学课文《西湖》中的描写。



如此景致,仿佛叫人心都融化在湖水里。


但站上断桥的那一刻……



心中大概只有一句“快逃”。


种种风景,因庞大的游客数量失去了味道。


但即使避开了人群,也不一定就能一饱眼福。


有些景色,需要在特定的季节,才能一睹风采。


比如课文《桂林山水》中,作者面对桂林山水感叹到 :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又静又清又绿的水,大概只能在枯水季,得以一见。


一旦遭遇雨季,无论怎样的水,都会变成酱婶儿的:



不同于南方各地,有的景色,枯水季节还偏偏看不到。


比如庐山瀑布。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应该是许多人童年的必背诗歌。


但要是在冬春季节去看瀑布,大概只能看到几条鸡肋的水流。



银河呢?飞流呢?都没有。


老舍曾经在《趵突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泉池中央偏西,有三个大泉眼,水从泉眼里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但现在,除了夏季少数几个月,能够看到泉眼翻滚,大多数时候,趵突泉就是一方静静的小池塘。



再比如对济南情有独钟的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如此描述: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实际上,由于工业化的进程,加上雾霾等因素,下过雪后的济南,也极有可能是这样的:



灰蒙蒙中,透着几块斑秃般的白。


我们不得不悲伤地面对一个现实:语文书里的很多美景,都只能出现在特定的时刻。


面对那些肉眼可见的真实缺憾,我们只能用想象的方式填满。



景点的美,实属玄学


一些打卡地,似乎不是用来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反而是用来考验人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但是说实话,在这些景点面前,臣妾做不到。


比如课文《黄山奇石》里,对黄山怪奇嶙峋的石头,做了绝妙的叙写。


“飞来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这些石头想想就有趣。


千里迢迢来到黄山,先不说爬山是一件耗体力的活动,真正看到了石头们,大概会缓缓打出一个问号——就这?



至于这些石头究竟像什么,纯粹就是比拼谁的脑洞更大。


初中课本也曾学过《醉翁亭记》: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听上去,似乎别有一番情趣。


但是真正跑到安徽滁州醉翁亭一看,结果可能大失所望。


它难道不就是一个小亭子?



阔别“小亭子”,或许以气派闻名的滕王阁会有所不同。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多少人心目中的绝妙佳句。


但是滕王阁现在,似乎被一些诡异的灯光萦绕着。


古典的雄迈与优雅荡然无存,徒留一场并不精美的现代灯光秀。



太迷了。


有些景点不光需要悟性,其自身还带有一定的危险性。


初中课文《观潮》,对钱塘江大潮与弄潮儿做了相当详尽的描写。


看一眼钱塘江大潮,也成为了许多人神往之举。


不过,浑浊的江水一片一片滚来,这大潮能不能称之为壮观,都要打个问号。


而且要是站位不好,一个浪头打来,生命安全恐成问题……



通过以身试险换来“风光无限”真的大可不必。


小妹这边建议是:与这些“玄学的美”,保持礼貌距离。



旅游 景点,走向何方


其实,语文课本中的现代散文小说,大多来自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


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距离我们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


比如《桂林山水》创作于1962年,《苏州园林》发表于1979年。至于老舍笔下的济南,已经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了。


而那些古代诗词,更是距离我们成百上千年的时间。


当年在特定 历史 下能够呈现的景色,早已随着时间的变迁,失去了当年的相貌。


不同年代下,人们由于见识、心态等种种不同,对于同一景色,总是带着不同的“滤镜”。


更何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下的很多 旅游 景点已经逐步脱胎换骨走向商业化,儿时书页的芬芳褪去,徒留金钱与市场交易的味道。


也不难理解,坐在遍布酒吧和小商品店的古城的我们,为什么很难再寻回语文课本里“最初的信仰”。



语文书作为童年时的我们初步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其举足轻重的意义不单体现在它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属性,更在于它本身为儿童想象世界带来的那一抹纯粹。


我们曾真实地和语文书里的诗人作者同欢喜共命运,无论我们的目光能否穿越 历史 ,与当时记录这些美好的观者们产生超越时空的心境共鸣,它们都曾因存在本身而意义非凡。


这就是语文书的情怀。


所以,如何权衡文化意义与经济价值、情怀与现实,或许将成为 旅游 景点将如何发展、走向何方的最新思考。

语文教材中让人记忆犹新的,就是课本里的风景名胜?

语文教材中让人记忆犹新的,就是课本里的风景名胜了。

当孩子下学期要学《颐和园》这一课的时候,就带他去北京颐和园,沿着课本里的路程走一遍,看一遍“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去长城,体会课本里《长城》那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爬长城,做着课本里的动作“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让孩子说说自己又有什么样的体验。

当孩子要学到《日月潭》的时候,就提前带他去台湾旅行,体验日月潭之美,感受课本里“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结合,让孩子用脚丫去丈量书中的世界,身临其境触摸历史,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