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吼山游玩信息如下:
回答:会的,2023年吼山桃花节活动时间是3月26日--4月8日,清明节假期可以前往游玩,但是注意吼山景区第一季度免门票活动会在3月31日结束,4月1日开始收门票费。
-2023年吼山桃花节-
活动时间:3月26日--4月8日
活动简介:除了赏花,还有“十二花神”巡游、“越青市集”、“花田遇良缘”、“亲子游园会”等众多活动。
地点:绍兴越城区皋埠镇吼山风景区
开放时间:8:00-16:30(15:00停止入园)
门票:成人票40元;优待票(老人/小孩/学生)20元
门票优待政策:
免费政策:身高1.2米一下儿童免票
优惠政策:1、身高1.2米(包含1.2米)-1.4米(包含1,4米)可享受半票;2、60周岁(包含60岁)以上老人可享受半票
景点推荐:
吼山是一处采石场遗迹,以石景见长,石景中的精华为"棋盘石",石头高20余米,上有横石三块,传说曾有两位神仙在此弈棋而得名。此外,吼山还是《西游记》续集、《越王勾践》、《神话》等影视作品的取景地。
除了棋盘石之外,主要景点还有云石、象鼻吸水、一洞天等二十余处,可以边走边看。吼山海拔并不高,整个景区大概2小时就能逛完。走到山顶,不仅能俯瞰远近的田园风光,而且能清楚地观赏云石的样子。
据说这里是越王勾践实现复国大业的重要根据地之一,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越青瓷窑址,还有宋代爱国大诗人陆游先祖三代筑屋建寺、世居于此。悠久的历史让这里留下了不少历代名人足迹,都一一显示在摩崖石刻上。
绍兴与哪种文化常识有关
1关于绍兴的传统文化
绍兴传统文化
越剧
越剧绍兴地方剧种。发源于嵊县(今嵊州市)农村,因嵊县归属绍兴府,故早期称绍兴戏。起源于"落地唱书"的农村民间小调,称为"小歌班",只用尺板、笃鼓伴奏,继而逐步增添丝弦和打击乐器,由鼓板指挥,演出时"的笃"之声不绝,俗称"的笃班"。20世纪20年代,以绍兴文戏进入上海,30年代后期改称越剧。在唱腔、表演、音乐和剧目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成为全国性一大剧种。它善于表现细腻的思想感情,剧目以爱情和家庭题材为多。不少著名越剧演员,按各自嗓音特点,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并为青年演员继承发扬。胡琴板式多样,有慢板、中板、快板、清板、倒板以及十字调、呤嗄调、哭调等,唱腔清丽柔和,委婉动听,富于抒情。
2绍兴有什么文化特色
绍兴,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代,勾践立国称霸。秦行郡县,始置山阴县。南朝陈时,析为山阴、会稽两县,同城而治,直至清末。民国建元,撤府建县,合二为一,统名绍兴。1983年国务院批准实行市管县体制,市、县并设,同驻越城。2001年绍兴县遂新建县城,迁址柯桥。 1982年,国务院公布绍兴市(县级,即绍兴县)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没有自然资源优势和国家投入的绍兴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经济社会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分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深沉原因,我们认为绍兴县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由此产生的地域精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地域文化包括: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治水文化。绍兴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几千年前,南有山洪之患,北有潮汐之害,人们为了生存,进行了数千年连续不断的治水斗争。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他忧国忧民,以治水为己任,十三个春秋,披星戴月,“三过家门而不入”。东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领导绍兴人民开始围堤修筑鉴湖,鉴湖水利工程成为我国江南一带最古老的灌溉工程。东晋南朝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疏凿西兴运河,既有利于灌溉,又有利于物资的集散。唐会稽县令李俊之主持增建海塘,长百余里;后又有汤绍恩主持兴建三江闸,抵御海潮,扩大耕地。至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围垦、90年代兴建标准海塘和本世纪初的围涂造田,更是谱写了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新篇章。绍兴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治河流、抗海潮、战山洪、改沼泽,围滩涂,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历尽千辛万苦,使远古时代的蛮荒之地逐渐变成了山明水秀的鱼米之乡,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
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名士文化。 诗句中的“鉴湖越台名士乡”点出了绍兴地域特色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标志,那就是名士文化。大禹、勾践、范蠡、马臻、王羲之、陆游、王阳明、徐文长、蔡元培、鲁迅、秋瑾等,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历代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数不胜数,此文化之精粹,即历代名人名士为民族之复兴,为国家之强盛,敢于上下求索,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思想先驱。他们一生追求的是真理和光明,追求的是民族、社会的文明进步,他们留下的思想、文化遗产,引导和激励后人去实现新的理想追求。此特色文化中,也包括了“师爷文化”,“绍兴师爷”作为地域性很强的历史群体,其主持正义的精神,以及善用法典的智谋,同样闪耀着名士文化的思想光芒。在名士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绍兴人重要的精神动力,也成为绍兴县地域形象的重要标志。
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纺织文化。据有关专家研究认定,绍兴的纺织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时代。至四五千年前的大禹时代,将丝绸用于贡品已很普遍;二千五百年前越王勾践时代,蚕织业已举国为事,首度昌盛;隋朝时珍品脱颖,名重朝野;唐宋时,品量俱旺,产品以越罗总其名而风靡天下。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恢复期、发展期、徘徊期。改革开放后,绍兴的纺织业开始走上复兴之路:机杼之声遍及城乡,轻纺市场雄居亚洲,五洲商贾汇集越地,交易信息辐射全球。被称为“夕阳产业”的纺织业在绍兴县人民的努力下,做大做强,精益求精,在设计、生产、染整、营销等各个方面乃至整个纺织业都实行了新的跨越,成为推动绍兴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打造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和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更成为跨越式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战略目标。从纺织业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绍兴县人民咬定目标不放松、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个性和精神。
外柔内刚、厚积薄发的酿酒文化。绍兴是中国黄酒的故乡,酿酒历史悠久,传说大禹时古越就有米酒,到春秋末期饮用米酒已很普及。到唐代,绍兴有“醉乡”之称;宋代绍兴已被形容为“城中酒垆千百所”之地;到清代已是“越酒行天下”了。在绍兴,不论山区和平原,不论城镇与乡村,在旧时,又无论官宦之家、缙绅达士,还是市井小民、贫困百姓,都与酒结缘,与酒为朋;酒成了绍兴人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生活的必需之物,由此引发出的绍兴特有的酒联、酒谜、酒舞、酒歌和酒乐,以及无数酒的传说、酒的诗文,形成了丰富浓厚的酒文化。绍兴黄酒最大的特点是越陈的酒越香,入口柔和温润,但其性又芳香醇烈,后劲十足,与绍兴人外柔内刚的个性十分相似。
3绍兴的有关知识
江南十分美,绍兴九分九! 另外下面这个是关于绍兴黄酒的典故:黄酒是我国的特产,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饮料酒之一。历代劳动人民的丰富酿酒经验,使黄酒质量达到了较高水平。绍兴酒是我国名酒中最古老的黄酒品种。 春秋时期,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灭亡后,越王勾践和妻子以及大夫范蠡到吴国去做人质,忍辱生活三年后用计脱身。回越国后,就把都城迁到会稽(绍兴),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任用范蠡、文种等谋臣武将、整顿国政。积聚复国力量,终于使民富国强。 吴王夫差好战荒*,使国库匮乏,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又接连遭受水涝虫灾,饥荒年复一年,吴国朝政日非,民怨沸腾。 周敬王三十八年,夫差赴黄池(河南封丘西南)和诸候会盟,准备与晋国争霸。勾践侦知吴国都城姑苏(苏州)空虚,就决定兴兵复仇,全国上下无不摩拳擦掌。出师前夕,先将吴国镇守越国的兵马消灭于会稽(绍兴城都)江畔。 翌日,阳光明媚,天无纤云。出征将士列队于会稽江畔,旌旗飘舞,金鼓齐鸣,军威浩荡。勾践向送行的众父老乡亲说:“此次兴兵,誓要灭吴,否则定不生还。”一老者道:“大王卧薪尝胆,自强不息,复国雪耻,乃是全国之愿。现献簟醪( 即绍兴酒)数坛,请君饮之,祝早日凯旋!”为了让出征将士共同分享全国人民的心意,勾践吩咐几个军士,将酒抬到会稽河上游,倾注河中。顿时,会稽河水放出酒香。勾践敬了天地后,就与众将士共饮会稽河水。众将士高声欢呼: “为国雪耻!灭吴复国!”越王拜别父老乡亲,率大军五万,战船三千,战车万乘,分水陆两路向吴进攻。勾践亲自执炮鸣鼓。众将士久积心头的仇恨如同火山爆发,个个奋勇杀敌,直退姑苏城下。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笠泽最后一战,吴国兵败。夫差自刎身死。勾践凯旋班师回越,君民同庆,共饮簟醪。
会稽河也称簟醪河,河的上流有源泉,长年流水。遇早年,诸河干涸,唯有这条河流水不止。簟醪又称为“越酒”,直至清代时还称此名。
4绍兴的有关知识
绍兴是著名的水乡和桥乡小时候常听大人说的城内有十座按1-10数字排列的桥名:一--------大木桥(大代表老大即第一)二---------黄坭桥(绍兴人二与坭同音)三---------三脚桥四---------螺蛳桥(绍兴人蛳与四同音)五---------鲤鱼桥(绍兴人五念鱼)六---------福禄桥(禄是偕音)七---------七方桥八---------八字桥(现为全国文保点保存完好)九---------酒务桥(酒为偕音)十---------日辉桥(绍兴人日与十同音)。
5绍兴有哪些文化,急用
绍兴桥文化桥文化是越文化的一部分。 绍兴是中外闻名的桥乡、桥都。"万古名桥出越州"《山湖处处续越州吟》,这是确实无误的事实。桥是最基本的交通设施,有了桥,绍兴水乡因河流阻隔而分割的地区形成了一个整体,使深壑巨谷因溪流奔泻而相见不相通的山村互通往来。它促进了生产发展,社会进步,为人民生活带来了方便和欢乐,因此建桥修桥是民众的呼声,是繁荣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反过来说,一座座桥又如一座座历史丰碑,展示着绍兴各个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实力,它不仅作为一种建筑物,生产与生活必需品出现于社会,而且在它的身上又体现了桥梁科技、桥梁美学、咏桥颂桥的各种文艺样式以及各地的民俗风尚伦理道德等,这种以桥的物质外壳与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结合,便构成了绍兴的桥文化。
绍兴桥文化的特色是非常鲜明的。它是大众的文化,桥由大众建造,大众保养,大众使用,桥文化也由大众创造,大众欣赏,大众发展;离开大众,无所谓桥,也无所谓桥文化。它是实用文化。桥是实实在在的客观构建,因此以它为载体的文化也是可视可闻可感可使用的文化,不仅当代人受其恩泽,而且后人也得其实惠。造福于子孙。桥文化是不断创造的发展中的文化。桥是静止的,但使用它、歌咏它、观赏它的人是不断的、五湖四海的,有人用诗画描写;有人用影视表现它,有人用桥饰美化它,有人用故事传播它,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桥文化的积淀越来越丰厚,这是桥文化无限生命力之所在。桥文化是一种多功能的综合文化。它是实体物质与抽象意念结合的产物。在桥这个实体上产生了某种文化意念又由这个文化意念丰富和提高了桥这一实体价值。而且绍兴的桥与酒、茶、兰相比又有实体存在时间长、历史印记明显的特点,由此产生的价值趋向就不仅只是桥的本身而是产生了某种社会效益因此不少桥成了历史研究的标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和实际材料,这是为当初造桥所意料不及的。绍兴桥文化具有多种功能、多种形式的特点,不是内容单一停留在某一层面上的文化,它的丰富性和综合性为人们所惊叹。
6关于绍兴的传统文化
绍兴传统文化 越剧 越剧绍兴地方剧种。
发源于嵊县(今嵊州市)农村,因嵊县归属绍兴府,故早期称绍兴戏。起源于"落地唱书"的农村民间小调,称为"小歌班",只用尺板、笃鼓伴奏,继而逐步增添丝弦和打击乐器,由鼓板指挥,演出时"的笃"之声不绝,俗称"的笃班"。
20世纪20年代,以绍兴文戏进入上海,30年代后期改称越剧。在唱腔、表演、音乐和剧目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成为全国性一大剧种。
它善于表现细腻的思想感情,剧目以爱情和家庭题材为多。不少著名越剧演员,按各自嗓音特点,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并为青年演员继承发扬。
胡琴板式多样,有慢板、中板、快板、清板、倒板以及十字调、呤嗄调、哭调等,唱腔清丽柔和,委婉动听,富于抒情。
7绍兴的文化
乌篷船、乌毡帽;社戏、绍剧、越剧;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这些都是古城绍兴的文化元素。
2010年,绍兴市成功举办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经济转型与城市互动”上海世博论坛、建城2500年庆典等重大节会活动,成功申办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至2010年年末,绍兴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1项。绍兴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群艺馆、文化(馆)站125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23660万册。 社戏是流行于绍兴的传统民间娱乐风俗,是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
社戏源于该地农村春秋两季祭祀社神(土地神)习俗。先时,春社为祈求五谷丰登,秋社为庆贺一年丰收,后发展为以演戏酬神祈福,进而沿习为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绍兴演社戏风俗,早在南宋即已盛行,到清末仍风行一时。 大禹陵风筝节,时间:3月22日-4月15日,地点:会稽山
会稽山樱花节,时间:3月25日至4月15日,地点:会稽山樱花林
兰亭国际书法节,时间:每年农历3月初3到4月,地点:兰亭
绍兴黄酒节,时间:每年10月
公祭大禹,时间:清明节,地点:会稽山
鲁迅故里过大年,时间:农历春节,地点:鲁迅故里风景区
会稽美食嘉年华,时间:农历春节,地点:会稽山大禹陵景区
吼山桃花节 ,时间:每年3—4月,地点:吼山
柯岩香林桂花节,时间:金秋季节,地点:香林 绍兴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
绍兴话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绍兴历史文化、绍兴戏曲文化、绍兴茶文化、绍兴桥文化、绍兴水文化
宗教文化: 先秦时期,绍兴地区主要为於越族的聚居地。
秦汉以后,随着中原汉族的大量南迁,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汉族在绍兴占了主导地位。同时,也有少量的少数民族居民在绍兴居住。
1978年以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绍兴少数民族居民也有较大增加。 绍兴系多种宗教并存、群众宗教信仰多样之地。
道教流传最早。东汉炼丹方士上虞籍魏伯阳参照“大易”、“黄老”和“炉火”三家理法,撰成《周易参同契》一书,首次系统论述道教炼丹术,被后世誉为“万古丹王”;东晋建武元年(317),著有《抱朴子》的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结庐会稽,炼丹修行。
稍后印度佛教传入会稽。东汉中平年间(184~189),由安息国(今伊朗)高僧安世高来会稽弘传佛教。
此后,绍兴高僧辈出,名刹林立。高僧中以梁佛教史学家慧皎、隋唐三论宗创始人嘉祥大师吉藏、唐代华严宗四祖清凉法师澄观和五代曹洞宗始祖洞山良价最著名;各种宗派诸如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三论宗、禅宗等都在境内流传。
唐代,越州成为江南佛教活动的重要场地和对外交流的驿站,日本“入唐八家”中的最澄、圆仁、圆珍、空海四家,都曾来越州求法,学成回国创宗弘传,在日本佛教界具有深远影响。1982年,日本空海访华团来绍兴寻根问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多所佛教名寺得到修缮,一些著名法师升座讲经,重大佛事活动相继举行;道教已近湮灭;基督教、天主教会摆脱外国教会势力控制,经过爱国爱教的革新运动,获得健康发展。 全市有宗教信徒5万余名,约占总人口的1。
2%,其中基督教徒4。43万名、天主教徒365名、佛教僧尼252名、三皈依信徒约1。
25万名;全市有各教各级爱国组织18个,各教活动场所218处。教徒在各个领域劳动、生活和参加宗教活动,爱国爱教,心情舒畅。
最佳旅游时间 每年的5—10月一般为丰水期,尤其遇到暴雨,水量突增,风景尤为秀丽,此时游览效果最佳。另外每年3—4月,吼山的桃花盛开,也是绍兴旅游的黄金时间 绍兴市大佛寺特色活动 吼山桃花节 3月、4月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赏花品酒,还可欣赏到精彩的古越民俗风情表演,可谓绍兴旅游一大盛事。 兰亭国际书法节 3月 主要内容包括曲水流觞、大型书法展览、书艺交流拍卖、国际书法旅游研讨会等。兰花是绍兴的市花,每年4、5月间兰亭还举行绍兴兰花节。 公祭大禹 清明节 自夏朝起至今的4000余年,祭禹活动连绵不绝。历代帝王或亲临致祭或遣使特祭。可以说,千百年来,禹陵同黄帝陵一样,已成为炎黄子孙心中的丰碑。1995年在绍兴禹庙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届公祭大禹活动,以后每年清明节都在这里举行共计大禹活动,规模一届超过一届。 上虞葡萄节 8月 8月是“葡萄之乡”上虞的收获时节,葡萄节活动可谓热闹非凡。 绍兴黄酒节 10月 绍兴还是我国五大酒文化名城之一,喜欢美酒的游客可千万不要错过。 1、鲁迅故里 :鲁迅故里已经成为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成为一个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 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精心保护和恢复后的鲁迅故里已成为立体解读中国近代大文豪鲁迅的场所,成为浙江绍兴的“镇城之宝”。 2、鉴湖 :位于绍兴城西15公里处。东汉永和年间,会稽太守马臻总纳山阴、会稽两县三十六源之水为湖,东至曹娥江,西至浦阳江,长127里,面积约206平方公里,可灌溉农田9000余顷,两县百姓大得其利。唐中叶以后,湖面逐渐淤积。湖上堤桥随设,渔舟时见,远山四围,水清如镜,堪称江南水乡的典型。 3、兰亭国家森林公园 : 4、西施故里 5、柯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国家AAAA级旅游区柯岩风景区位于绍兴城西八公里、杭州东郊十二公里处,是以古越文化为内涵,融绍兴水乡风情、古采石遗景、山林生态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始于汉代,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至清代,有著名“柯岩八景”之称,为越中名胜。 经过现代别具匠心的园林营造,目前已修复并形成了柯岩、鉴湖、鲁镇、香林等四大景区,游览面积四平方公里,是近年来绍兴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风景旅游区。2003年经国家旅游局核准,被中国旅游报社等单位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 6、五泄风景区 7、曹娥景区 1舜耕公园 为曹娥景区主景之一,位于上虞市区西南侧,舜耕公园以舜耕群雕、大舜庙及舜桥、舜井为主要景点,反映舜帝出生上虞,后因避丹朱于此,故以其名的历史。渲染舜帝以孝为先,勤政为民的辉煌一生。园内舜耕群雕由中国艺术大师韩美林创作,以花岗岩为主材料的象队群雕长68米,高27米,总重约800余吨,气势恢弘,体量之大,堪称亚洲之最。 2曹娥庙 位于曹娥江西岸孝女庙村,距市区3公里。是为纪念东汉时孝女曹娥投江寻父而建。曹娥庙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几经兴废,屡经重建,现建筑为民国二十三年重建。曹娥庙文化积淀厚重,艺术品位高雅,尤以庙内雕刻、壁画、楹联和书法“四绝”而饮誉海内外,被誉为“江南第一庙”。 庙内现存一“曹娥碑”为“中国最早的字谜”。 8、“英台故里”—祝家庄 “英台故里”祝家庄是经典爱情故事“梁祝”传说中祝英台的故乡,位于上虞市东南,距市区73公里。祝家庄地处半山区,南、西、北三面环山,庄前有“玉水河”,河呈南北长条形,与开凿于西晋的四十里河贯通。现尚存有祝氏祖堂、玉水河、井空泉、药师寺等与英台文化相关古迹。 9、凤鸣山风景区 凤鸣山坐落于上虞市丰惠镇东南4公里,距上虞市区17公里,为国家2A级景区,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以山陡谷深、急流叠瀑、苍山翠绿、小桥流水的自然美而闻名,其中“悬石飞瀑”、“千年古藤”二景区点堪称奇观。凤鸣山文化历史积淀丰厚是道教“第九小洞天”的所在地,有东汉炼丹术家道教祖师魏伯阳炼丹遗址。魏伯阳一生在凤鸣山炼丹修性并留下《周易参同契》一书,后被尊为“万古丹经王”。该书在养生学古化学所历学方面有其独特的贡献,在国外称此书为全球第一本科技方面的书籍。景区内凤鸣真人祠始于汉代之最,至今已有二千余年历史,东晋谢安、宋朝朱熹、明朝潘府、叶经等文人墨客均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