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颐和园汉字文化大观展

展览时间:4月20日—8月13日(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颐和园博物馆

汉字文化大观展共分为渊源流变、书臻妙境和载书传道三大部分, 汇集国内11家文博单位92件/组文物展品,系统讲述了汉字的来世今生,同时也重点突出了汉字在中华文明传承 发展中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从上古文明的遗脉,到殷商姬周的更替;从战国秦汉的激荡,到魏晋隋唐的璀璨……在古香古色的西配殿展厅中,一件件来自全国多家博物馆的精品文物,默默地讲述着汉字从刻划符号到甲骨文直至五体成熟的千年故事。

作为汉字艺术表现形式的书法,其发展历程也在此次展览中进行了突出呈现。在综合展厅中,汇集了大量唐、宋、元、明、清的精品碑拓和墨本,将自魏晋以降“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清尚朴”的书风流变娓娓道来,将中国人依托有形之迹寄托超然物外之境的精神旨趣表现地淋漓尽致。

东配殿展厅中,集中呈现了笔、墨、纸、砚等于汉字书写相关的书写工具的进化历史。这些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书写工具,不仅对汉字的形体、结构和演变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华文明的传播,以及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

颐和园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 静宜园、玉泉山 静明园、万寿山 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 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北京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时期;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年,光绪帝曾 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 园中的玉澜堂;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1902年清政府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颐和园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在这里坐朝听政、颁发谕旨、接见外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