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红政客”?爱逛夜店、开派对的史上最年轻女总理出局)

因为年轻,

马林做了不少被认为

“与身份不符”的事情。

现场承认败选时,38岁的芬兰女总理马林依然抢眼。

她身着藕粉色的西装外套,配上亮橙色的指甲和鲜艳的口红,一开口激情不减:“我们获得了支持,获得了(比此前)更多席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虽然我们今天没有获得第一名。”

4月2日,芬兰执政党社会民主党在议会选举中落败。4月7日,这位芬兰史上最年轻的总理正式递交辞呈。赢得选举的民族联合党党主席彼得里·奥尔波将接任总理。

·马林承认败选。

3年多总理生涯,撇开政绩不谈,围绕马林的个人争议不少。她未婚先育,在酒吧热舞,在官邸开趴狂欢,以大胆穿着登上时尚杂志封面……

关于她的评价呈现两极化。有人觉得她打破传统政客形象给国家带来活力,有人批评她“忙着社交生活”疏于政务。

不仅个人评价撕裂,她也将芬兰推向争议。

4月4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芬兰国旗首次升起,芬兰成为北约第31个成员国。马林力推芬兰加入北约,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丁一凡看来,“原本安宁的中立国芬兰加入北约,参与对俄制裁,可能让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陷入困境”。

崛起速度惊人

年轻和女性,是马林身上最重要的两个标签。

2019年,34岁的马林就任总理时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领导人之一——比她的两位男性前任就职时年轻20多岁。

马林在政坛惊人的崛起速度一度引发关注。

2012年,马林从芬兰坦佩雷大学毕业,获得行政管理硕士学位。也是在那一年,27岁的她被选为坦佩雷市的市议员,正式步入政坛。

·马林。

因为形象靓丽,又大走亲民路线,马林一下子成为坦佩雷市的政坛新星。

此后,她平步青云:2015年,作为皮尔卡拉选区代表参加芬兰全国议会选举并当选为议员;2017年当选社会民主党第一副主席;2019年6月被任命为联合政府的交通与通信部部长。

2019年,时任芬兰总理安蒂·林内因心脏问题休养了一个月。这段时间里,马林带领社会民主党在全国议会选举中以微弱优势胜出,巩固了自己党派的执政地位。马林的出色表现得到同僚们的认可,她被认为有能力胜任国家领导人一职。

2019年12月8日,在前任总理林内辞职5天后,刚过34岁生日的马林正式接受芬兰总统尼尼斯托任命,成为芬兰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理,同时也是全世界最年轻的政府领导人之一。

·2019年12月,在芬兰赫尔辛基,桑娜·马林(左)在赢得总理提名后接受她的竞争对手安蒂·林特曼的祝贺。

从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一国总理,马林只用7年时间就完成了身份跃升,创造了一个奇观。

其间,自称“从小倔强坦率”的马林政治表现相当活跃。自2015年当选芬兰议员以来,她进行过超过260次议会发言,涉及环境保护、福利制度、社会公平、少数群体权益等多项议题。

她的成长环境并不幸福。父亲酗酒,父母离婚。

她的丈夫曾是足球运动员,在她就任总理后,为了照顾他们的女儿,丈夫请了产假。

·2020年8月,马林和丈夫正式结婚,此前他们已经育有一女。

“我代表年轻一代,”马林曾对芬兰公共广播公司说。

有芬兰学者评价马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称赞她在“帮助年轻人、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表现出色,认为马林的任命象征着“芬兰在性别平等方面又迈出一大步”。

“派对桑娜”

因为年轻,马林做了不少被认为“与身份不符”的事情。

她在照片分享网站“照片墙”(Instagram)上有一百多万粉丝。她会发布给女儿哺乳的照片,也会展示自己穿着靴子和牛仔短裤大摇大摆去看摇滚演唱会的样子。

·马林在社交媒体发布的部分图片。

2020年10月,芬兰最有名的时尚杂志“Trendi”将马林作为封面人物,称她为青年女性的榜样,并附上了独家采访。

在封面照片中,马林穿着一件黑色西装外套,带着复古的项链。和平时出席政要活动时的搭配不同,她没有穿衬衣,而是尝试了这几年非常流行的“真空”穿法。这组照片引发了一些评论人士的不满,认为不符合总理身份。

·马林出现在时尚杂志封面。

马林有个绰号,“派对桑娜”,可派对生活没少给她惹麻烦。

在芬兰遭遇新冠疫情期间,马林曾在与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的外交部长会面后,紧接着就去了夜店。为此,她不得不向公众道歉。

·马林在成为新冠密接者之后,在夜店出现。

“派对桑娜再次出击!马林在夜店里喝着啤酒,对着酒保打响指,疯狂跳舞”,这是2021年12月芬兰娱乐杂志“Seiska”的标题。

2022年8月17日,芬兰媒体曝光的一段视频显示,马林在首都赫尔辛基某夜店与朋友纵情饮酒狂欢。一些芬兰政界人士批评其行为不符合总理身份,还质疑马林在现场吸了毒。她随后接受了药检,结果呈阴性。

·左下角穿黑色吊带者为马林。

此后,马林在总理官邸举行派对,有友人在现场拍摄了不雅照片引发争议。马林被迫再次出面致歉。

·马林出面道歉。

一系列风波之后,马林在一次活动中哽咽着说:“我希望在2022年,即使是国家政要也可以跳舞、唱歌、参加派对。”此前,马林也曾多次表示,尽管她是芬兰政府首脑,但她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喜欢在闲暇时间与朋友和家人共度美好时光。

这位年轻的总理任职期间不断遭遇各种争议,因为“保持着忙碌的社交生活”而出名,《华尔街日报》这样写道。

BBC报道称,这些争议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完全不同的反应:一些批评人士抨击马林“不负责任”,只顾个人享乐却不把精力放在处理国内问题上,“芬兰正遭受创纪录的高电价,缺乏医疗保健和老年护理专业人员,我们的领导人就是这样打发时间的!”

而另一些人则觉得总理参加私人聚会的表现无伤大雅。社会民主党资深议员安蒂·林德特曼曾透露,马林反而因视频泄露得到了“很多同情和支持”。

芬兰《赫尔辛基日报》2022年12月的民调显示,马林当时的个人支持率为64%,女性支持率为69%。

芬兰媒体评论人罗伯特·桑德曼提到人们对马林的“两极化”评价时指出,“至少到目前为止,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之前的派对照片,没有显著影响她或她所在政党的受欢迎程度”。

·马林。

“网红政客”昙花一现

人气高,但政治表现不够成熟,这是媒体评价马林时最常见的结论。

北欧不少政界人士认为,马林过于偏重塑造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年轻”形象来迎合年轻选民的喜好,她不能继续以“我这个年纪”来标签化自己,而需要表现出更加成熟的政治判断力。

不成熟表现在很多方面。

国内政策上,马林在养老金和教育方面的巨额支出激怒了保守派人士,他们认为这些支出不够节俭。自马林2019年上任以来,芬兰公共债务已达到GDP的70%多。

外交方面,反对党指责,在俄乌冲突背景下,欧洲能源危机重创芬兰,导致民众生活成本飙升,并侵蚀了芬兰经济的韧性。而马林多次针对国际局势发表强硬言论,加剧了经济下行风险。

一改往日中立国的形象,芬兰于2022年5月18日申请加入北约。8天后,马林作为芬兰总理突访基辅,并会晤了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让很多人感到意外。此前,马林曾公开称“向乌克兰派遣‘大黄蜂’战斗机”的言论,也颇受争议。

·马林到访乌克兰与泽连斯基会面。

丁一凡认为,芬兰选择加入北约,标志着它打破维持数十年的中立,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参与对俄罗斯的制裁,可能导致卷入经济困境的漩涡,这对芬兰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上的好处。北约“北扩”,给美国政府增加了一笔“政绩”,对芬兰而言风险难测。

·2022年5月,马林(前排右一)出现在乌克兰。

马林短暂的总理生涯,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西方“网红政客”的重新审视。

在丁一凡看来,如今西方的政客与早年间完全不同,他们不需要从基层做起,很多甚至完全没有从政经验。有些年轻人依靠口号、形象或者演技,就可以上台,对于政治问题比较生疏,碰到棘手的国际问题更难把控。

“如今的候选人,甚至很少举行政策辩论,民众对于候选人的治理能力并没有清晰认识。选上去容易,选下去也不难,所以很多西方领导人都是昙花一现。”

丁一凡说,当选举变成选秀,比拼的不再是能力而是魅力和流量,恐怕人们难免要问,西方的选举制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光环效应

1.

每一段恋爱的初期都有差不多6个月左右的盲目期,你会因为喜爱某个人就会喜爱这个人的全部——包括你还没有观察到的方面——这种倾向就叫做“ 光环效应 ”。

前不久,我一哥们儿在朋友生日派对上遇到了一位姑娘。姑娘刚从美国读完硕士回国,她的出现让我朋友眼前一亮,发现她既漂亮又善言谈,举止落落大方,自然令我朋友心生向往。派对结束的时候,朋友主动提出送姑娘回家,因为两人顺路,姑娘答应了,并且坚持主动付了车钱。我这位朋友生性慷慨,也喜欢慷慨的人。姑娘主动买单的这一举动,让我朋友预先倾向于相信她也是慷慨的,于是又增加了一点对她的好感。

当他把美丽邂逅告诉我们几个朋友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小子又着了“光环效应”的道了。不过我还是忍住没有提醒他,毕竟他现在正沉醉这种感觉,谁的话也听不进去。

光环效应这个说法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在我们塑造对人与环境的看法时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我朋友的故事里,并没有关于那姑娘慷慨程度的真正证据。人家可能只是出于礼貌或是一种彰显经济独立的习惯而已。而我朋友却做了过分的解读,凭借自己对她的情感回应作出猜测,用猜测弥补证据的缺失。由第一印象产生的感觉会影响你对事物的解读。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个性格标签,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的人善于利用第一印象,给人营造一种乐观、大方、幽默的感觉,从而赢得较好的社交认证。而有的人不善于包装自己,留给别人不善言谈、拘谨、小气的负面印象,从而在社交中与机会失之交臂。

那么我们是否想过以上列举的优点、缺点可能出现在同一人身上呢?如果事实确实是如此,你又该如何评判这个人呢?

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做了一个堪称经典的实验来说明这种偏见。

实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被试者都觉得艾伦更招人喜欢。可是你仔细看描述艾伦和本的性格特点的这些形容词,明明一摸一样啊,只是顺序不同而已,人们的主观判断怎么就天差地别了呢?

由此可见,虽然我们对一个人性格特征的观察顺序是随机的。然而,顺序的确很重要,因为光环效应注重第一印象,而后续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被忽略掉了。

并且,我们的大脑会主动去填补事实与猜测之间的空隙,用编故事的方式使其听起来更合理。前几条列出的性格特征会改变后面出现的特征的含义。我们认为聪明人有理由固执,并且还会尊重他这一点。然而,一个忌妒心强又固执的人如果还很聪明的话,他身上就带有一些危险性。

2.

2016年的美国大选结果出来的时候,不知道跌破了多少人的眼镜。这其中不乏专家、学者、专业人员、权威媒体和机构,都预测错误。比较有意思的是:

这些预测大选结果的人,不论是普通民众还是专家学者,一旦加入情感因素,结论对论证的主导作用便会最大程度地凸显出来。心理学家保罗·斯洛维克(Paul Slovic)提出了“情感启发式”的概念,认为人们的好恶决定了他们的世界观。你的政治倾向决定了你对各类论证的看法,即它们是令人信服的还是难以服众的。

那些专家之所以看走了眼,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低估了光环效应的作用。作为一名网红政客,特朗普的成功,正是迎合了网络时代的特点。网络是平的,没有等级,外行可以挑战精英,流氓可以戏弄英雄;哗众取宠,有吸引力就有影响力;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美国。

我们习惯将行为看成是一般习性和个性特征的外在表现——你可以很轻松地找到这些结果的原因。光环效应是这一行为的催化剂,因为这一效应使我们更有可能将自己对某人所有品质的看法,和对其特别重要特质的判断匹配起来。譬如,你觉得总统的相貌特征应该是:高个子、宽下巴,是典型的强硬而果断的领导者形象。人们把票投给他没有其他理由,只是因为他的外表看起来强硬和果断,就认为他是这样的人。

光环效应也可能是负面的:如果民众觉得一位女性总统候选人的笑容不够真诚,当选总统后也一定对民众会采取强硬政策。光环效应通过夸大评估的一致性来保持简单和连贯的特点。

好的故事为人们的行为和意图提供了简单且合乎逻辑的解释。你看,我们人类天生就是带着偏见的,并且习惯于编造牵强的解释,使自己信以为真,以此来蒙蔽自己。

如何评价电影《希特勒回来了》

这部电影拍摄中进行了很多的社会调查,使得电影变成了一个很有趣的政治实验。

观看后数个朋友都有一致的评价:这部电影更像部恐怖片。我觉得是非常贴合的。

这部电影个人觉得恐怖之处在于它提醒我们,70多年过去了,问题仍旧相似地存在:

平民渴求的,仍旧是房子与工作,他们内心排外又不敢声张,充满对社会不满又被排斥在本国政治游戏之外。哦,好在电视这种新的发明可以把他们的愤怒消磨在一个又一个愚蠢的烹饪节目和沙发上,变成层层的肥肉脂肪。

可惜,平民们仍旧因生存而奔波,缺乏途径或精力参与政治游戏,或者即使参与了,高高在上的现有政治人物也无法达成自己的诉求。而本来使命追求公平理念,使命改变现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如今是怯懦又愚蠢不堪,业绩甚至不如号召环保的绿党。

元首还是那个元首,狡猾,虚伪,满口欺骗又富有野心。面对麻烦,仍旧毫不留情坚决用暴力消灭。在谈话中仍旧善于引诱思路,挑拨煽动,转移矛盾。

所以在影片中被调查谈话的人会有如下的认识:

元首无疑是邪恶的,这是从小毋容置疑的政治正确,道理我懂,可是为什么没有其他政治人物敢于直面问题,而这逼为什么把我们的困扰说的他妈的那么准确?

well,这就是这部电影要反映的:

社会问题仍旧存在,平民仍旧愚昧易被煽动,他们游离在现有政治体制之外,如果有这么个选项:割让自己一部分权利,让一位独裁者拿去,向他表示忠诚,形成强势政治力量,甚至组成暴力团体去对抗现有体制。

他们,这些平民,仍旧会做出和80年前一样的选择。当检察官也站在选项这边时,从众的暴力发泄和压抑的种族排斥会淹没少数人的良知与惊醒。

而这个地震直到最后,一味追求平民认同感的媒体都不会明白究竟谁是在被谁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