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消息去年12月,诺基亚在印度发布了诺基亚8.1手机,但当时它仅仅配备了4+64GB的存储,并且是唯一可选,售价为26999元印度卢比。
当地时间2月1日,诺基亚在印度终于推出了高配版的诺基亚8.1手机(6+128GB),发货时间从2月6日开始。售价29,999卢比(约人民币2832元),将通过印度亚马逊独家发售。
诺基亚8.1手机即国行的诺基亚X7,这款手机在国内凭借着极高的性价比吸引了大批用户,作为对比,诺基亚X7的6+128GB版本售价2499元。
诺基亚X7延续了X系列整体设计风格,采用双面玻璃+金属中框的经典组合,正面和诺基亚X6一样,同样采用刘海屏,整机屏幕尺寸为6.18英寸,分辨率为2246×1080,下巴上还有着诺基亚品牌的logo,后盖为后置居中式竖型双摄以及后置指纹识别,共提供暮夜红、暗夜蓝、幻夜银、沁夜黑四种配色。
配置上,诺基亚X7搭载骁龙710处理器,10nm制程,配备4GB/6GB内存和64GB/128GB存储,预装安卓8.1系统,延续近原生特色之外,也针对中国市场带来了一定的本土化配置。电池容量升级到了3500mAh的电池,并且配备18W快充。
搭载2000万像素前置镜头、后置则为1200万+1300万双摄镜头、并且通过蔡司认证,搭载有专业蔡司AI技术。
诺基亚的新手机在印度能卖得动吗?
今年的手机厂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喜欢在印度市场发布一些新机型。而这些新机型往往配置都不是非常高,甚至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早已经被抛弃的骁龙460处理器都被搬到了印度市场上。而诺基亚仿佛也看到了印度市场这块“肥肉”,宣布将于十天之内在印度推出诺基亚2.4\3.4两款机型,那诺基亚能靠这两款机型翻盘吗?
先来看看这款诺基亚2.4,从配置来看,可以说是十足的中端机,搭载了联发科P22处理器。要知道,联发科的P22处理器连骁龙460都比不过,单单从处理器一个方面就体现出了这款手机的廉价感。而其他方面也并不是很好,仅仅搭载了后置1300万主摄+200万副摄的设计,而前置摄像头更是仅有500万像素。
而诺基亚3.4这款机型也没有比2.4强到哪里去,这款诺基亚3.4相对于2.4来说,升级了处理器以及摄像头,但是也仅仅搭载了骁龙460处理器,只能算是印度市场中的中等水平。并且其后置摄像头模组为1300万主摄+800万广角+200万景深镜头。虽然在镜头数量上比2.4多了一颗镜头,但是也仅仅是一颗凑数镜头,在实际运用中并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
这两款超低配置的手机放到一些发达的地区自然是没有市场,但是有些小伙伴们会认为印度市场对手机的硬件性能要求不高,所以这样的配置还是有可能在印度获得市场的。其实在诺基亚之前就有众多的手机厂商发布了类似这样的低端机型,就算印度市场的需求量再庞大,经过其他友商的“机海战术”也会变得饱和,而这时候诺基亚想要通过一个毫无亮点的手机来打开印度市场,很明显是不太容易的。
好了,以上就是关于这两款机型的全部内容了,目前这两款手机尚未在印度市场推出,但是我们很快就能够看到这两款手机在印度市场的身影了。但是根据诺基亚的定价显示,诺基亚3.4的售价为159欧元,而2.4的售价也达到了119欧元,折合人民币为1242元以及929元。这样的配置再加上这样的价格,恐怕就更加没有人会去购买了。
大家觉得诺基亚能靠这两款低端手机打开印度市场,最终完成翻盘吗?
诺基亚新机发布,看起来是那么“拉胯”
诺基亚,一个国人无比熟悉的名字,曾在功能机时代跟摩托罗拉并称为手机行业双巨头。在那个苹果还没崛起,安卓还未普及的年代,诺基亚的地位就跟现在的苹果一样,靠着塞班系统稳坐手机老大的位置。
结果那么多年过去了,曾经的手机巨头变成了手机末流,不使用安卓系统成了诺基亚最大的战略失误。现如今摩托罗拉至少还有能拿得出手的产品,而诺基亚依然只有功能机和低端机。
不久前,诺基亚在印度发布了一款新机型,名为诺基亚C20 Plus。单从外观上来看,这款C20 Plus其实做的还挺不错,尤其是这个手机后壳,比国内手机厂商的千元机要好看不少,蜿蜒曲折的纹理摸起来也很细腻舒服,摄像头模组让人想到了Mate 40的星环设计,整体上来说非常不错。
手机正面也是最常见低端机设计,水滴屏加大下巴。只不过跟其他低端机不同的是,这款诺基亚C20 Plus在下巴处加上了“NOKIA”的标志,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怀旧感。
屏幕素质就不用多说了,6.52英寸的LCD屏,720*1600分辨率,低于现在的智能手机标准线。
配置上,宣传页上只说了这款手机使用的是八核紫光展锐处理器,并没有说明具体型号。
当然,诺基亚也没有把这些当成卖点,而是着重宣传C20 Plus的4950mAh大电池和大音量,这款手机的定位很明显就是老年机或者备用机。
目前,这款诺基亚C20 Plus的售价为799元,性价比不算高。
我曾是印度手机之王
中国手机品牌称霸印度市场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发布的数据,2018年,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1.452亿部,同比增长10%。在排名前五的品牌中,中国品牌就占了三席,分别是小米、vivo、OPPO,位列第一、第三和第四。
总体而言,中国手机制造商去年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占到六成。印度俨然成了中国智能手机的第二故乡。
这股出海的风潮始于2014年,当时国内智能机市场发展迅速,不少本土的品牌迅速崛起,但国内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于是小米、OV、一加等品牌相继出海,印度成了共同的目的地。
这并不是中国手机第一次在印度打响名号 。早在四五年前的功能机时代,深圳起家的基伍国际(GFive)就曾一度在印度市场叱咤风云,与当时的行业巨头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叫板。
基伍手机的创始人张文学是最早印度创奇的见证人。
大学就读模具专业的张文学,毕业后从模具起家,后来做起了高仿机和改制机的外壳。2005年,他开始给海外手机品牌代工,印度当时有名的灯饰、钟表品牌Ajanta就是他的客户。意识到海外市场的巨大机会之后,他成立了基伍国际,生产功能机,销往印度和非洲。
印度一度成为基伍最大的市场,它在几乎所有邦都设立了办公室,基伍在古尔冈的总部和各邦办公室有300多名员工,张文学几乎每个月都要跑一趟印度。
2010年,基伍的年销量就达到了近6000万台,一度占据了10%以上的区间市场份额,仅次于三星位居第二。这让基伍在印度一鸣惊人,各大媒体都打出标题:“谁是Gfive?”2011年在接受《经济时报》采访时,张文学甚至透露,计划在印度建立一个研发中心。
近日,志象网(The Passage)专访了基伍国际创始人张文学。
我应该是算是最早一批做印度手机市场的。
2005年,我当时在做手机代工,印度当时第一家本土手机品牌Ajanta是我们的客户,这个品牌是很有名的灯饰品牌。它一个月能卖二三十多万台手机,这是很不错的成绩,当时,除了头部品牌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LG之外,很少有能月出货10万台以上的。
这让我对印度市场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成为了成立基伍国际专注海外市场的基础。
2008年,我成立了基伍国际,进入印度市场,以及北非的几个国家,算是比较早进入印度的手机品牌。
当时,印度主要的手机品牌是诺基亚和三星,一部功能机就能卖到200美元左右,一般人都负担不起。
当时印度普通工人的收入大概是一个月100美元,如果手机太贵,就很难普及, 我们切入市场的价格是根据用户的收入定的,一开始就靠产品设计、性能和性价比往前跑 。
我们的出厂价在50美元左右,而且当时印度的关税低,只有2.5%,手机零售价就定在80美元。
这样我们的价格只有三星、诺基亚的60%左右,但是质量和功能却是相似的,这很容易打动消费者,有许多印度人第一次买手机就是买的基伍手机。2010年和2011年是我们卖的最好的时候,一年在印度能卖大概六千万台手机。
手机售价的降低还要得益于中国的产业链。一是我们与比亚迪和富士康合作,依托资源整合,压低成本。二是我们本身的利润就不高,相比印度市场头部品牌40%以上的利润率,我们的利润率压在了20%以内。
基伍在产品的创新方面,是比三星、诺基亚等国际品牌更快的。
在2007年,我就帮海外品牌做过双卡手机,远早于诺基亚、三星等厂商。基伍国际成立之后,我们也针对海外市场推出了很多独特的功能。
2008年,我在印度的一个小镇上,看到当地人在一辆 汽车 前排长队,花上10卢比,从 汽车 蓄电池给手机充电半小时。之后,我们就推出了能使用5号电池和双电池的手机,主打“超长待机”,最长可以待机40天。
我们卖的最好的手机是“四卡四待”的手机。 当时,印度有11个运营商,各家运营商网内的电话与短信资费较低,不同运营商之间打电话、发短信收费要高出三到四倍。一张手机卡的价格只有10卢比,用户为了节省资费,就会同时购买好几个不同运营商的手机卡。我们的“四卡四待”的手机也就派上了用场。
我认为,我们能够打开印度市场,一是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二是极高的性价比。
2010年,基伍手机的市场份额就排到了第二名,仅次于三星。基伍国际印度总部设在古尔冈,并在印度二十七八个邦都设立了分公司,编制内员工就有三百多人,我每个月都会去一次印度。
2011年之后,基伍被迫退出了印度市场。
那年年底,因为专利问题,爱立信和诺基亚在印度等市场把基伍国际告上了法庭,被告还有HTC和中兴。
我们这种后来成长起来的企业,在GSM 2G领域的专利技术基本是空白的。而爱立信和诺基亚等在印度的专利布局颇丰,印度法律整体对专利的保护也比较严格,我们手里也没有专利可以跟对方进行交换,所以在这种专利官司里面我们是很被动的。
从2012年一直到2016年,我的主要精力都是去各地打官司。
2013年,我就把我的股权卖掉,退出了手机市场。品牌授权给一些国外公司,目前在印度仍有合作伙伴,他们自己负责生产销售,我为他们介绍中国供应商。
退出印度市场之后,我有想过在国内市场做智能机,但是觉得基因有点问题,最后放弃了。 我现在觉得,如果没有专利官司,能够留在印度市场,机会还是很大的,因为品牌、渠道都已经比较成熟了。
作者:罗瑞垚 宋炳晨
志象网,见证中国 科技 企业全球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