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大全根据各大平台销量、口碑、评价等数据,甄选出了中国十大古典医学书籍:其中中国医学:邬品嘉针灸精义、神农本草经(大字诵读版)以及饮膳正要(中医传世经典诵读本),综合排序位居前三名,而其他产品也同样优秀,如果您正在寻找性价比或者是人气最高的产品,那么下面的榜单可以作为您的参考。
1、中国医学:邬品嘉针灸精义
特点:
针灸临床及理论,了解中国针灸学的奥义
上榜理由: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医论医话,中篇为辨证施治,下篇为腧穴选录。这些是作者结合临床实践阐述经络腧穴的针灸治疗概要。
2、神农本草经(大字诵读版)
特点:
适合中医工作者阅读,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上榜理由:
本书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一次系统总结。
3、饮膳正要(中医传世经典诵读本)
特点:
了解食物跟病理的关系,把健康吃回来
上榜理由:
本书是我国首部营养学专著,集营养学、药物学、养生学及康复学之大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4、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增订本)
特点:
阐发温病的方证理论,开掘温病方治杂病,弘扬先师的用方经验
上榜理由:
本书打破了既往以风温、湿温等常见温病为纲,以三焦、卫气营血为目的固有框架,突出方证体系、以病为目论述温病与杂病的辨治。
5、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
特点:
揭秘生命与大自然的秘密,从中医视角谈解剖
上榜理由:
这是一本从中医视角谈解剖的书,它甚至不仅仅是一本谈人体奥秘的书,它所揭示的是人的生命与宇宙的交流的独特方式和通道。
6、黄帝内经原著全集
特点:
附精美图片,耐读,有趣味,被称为医之始祖
上榜理由:
这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对中国影响很大的一部古老的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7、百病中药外治法
特点:
内容丰富,方法简便,适合于广大患者及基层服务人员阅读
上榜理由:
本书简述了中药外治法的种类、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详细介绍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男科、传染病科及五官科等等常见病。
8、扶阳名家医案评析
特点:
临床工作者及在校医学生必读,学习扶阳理论
上榜理由:
本书收集了众多运用扶阳思想治病救人的临床病例,其中不乏名医名家之作,同时还有他们对病案的分析,可助读者更好地学习。
9、三三医书(精校本)
特点:
疗效独特,简练实用,内容丰富
上榜理由:
本书是裘庆元所辑的一部医学丛书,其内容丰富,各科兼备,版本精善,价值颇高,兼具中医学术传承与精善典籍传世的重要意义。
10、本草纲目(图文珍藏本)
特点:
中华古老的医学名著,经久流传的一本古典医学
上榜理由:
本书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让你了解一些植物,药物的主要功能和适用病情。
古代医书有哪些?
古代医书有:《神农本草经》、《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千金方》等。
1、《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2、《皇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4、《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版本颇多,除国外各种全译或节译本外,国内现存约七十二种,大致可分为“一祖三系”,即祖本(金陵本、摄元堂本)及江西本、钱本、张本三个系统。
5、《千金方》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古代有那些关于医学方面的书籍?
一、《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二、《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三、《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四、《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五、《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六、《诸病源候论》
证候学专著。又名《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50卷。隋巢元方等撰于大业六年(610年)。为我国第一部论述各种疾病病因、病机和证候之专著。
全书分67门、1720候。卷1~27论内科诸病;卷28~30论五官科诸病;卷31~36论外伤科诸病;卷37~44论妇产科诸病;卷45~50论小儿科疾病。此书继《内经》、《难经》、仲景著作之后,使中医理论更为丰富。于病因方面尤多创见,使中医病因学说趋于系统、全面。
如对传染性疾病之认识,就明确指出“感其乖戾之气而发病”。又如山区多“瘿”病乃其民“饮沙水”之故;岭南“瘴气”系“杂毒因暖而生”等等。亦明显超出前人见解。于病理及病证方面之论述亦较精审,超越古人。
如消渴病每多发痈疖或水肿,这正是对糖尿病并发皮肤病及泌尿系统感染之最早描述。其对水肿一病,分述至详。于妇科则经产带下、妊娠、无子等类;外科则详述痈疽疔肿诸疮之理,证候及预防等;于创伤外科,则记载有难度较大之肠吻合及血管结扎术等。
在证候分类学上亦有较大发展,其别类分门系统而有条理,且征引典籍甚富,如《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所载近300种、5300多卷医书赖此书而保存。为研究隋以前医学成就重要文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伤寒杂病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难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脉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病源候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医书
以上便是排行榜大全网整理的中国十大古典医学书籍的全部内容,排名不分先后,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好物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