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现在存在有221座洞窟和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以他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麦积山风景区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180多个景点组成,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物种。

被称为“陇上林泉之冠”,具有深厚的旅游价值,是丝绸古道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耀眼的艺术明珠和最具潜力的旅游胜地。

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

麦积山石窟在哪里?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麦积山风景区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180多个景点组成,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物种,被称为“陇上林泉之冠”,具有深厚的旅游价值,是丝绸古道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耀眼的艺术明珠和最具潜力的旅游胜地。

扩展资料:

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

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

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在哪个省

麦积山石窟在甘肃省。

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

在中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素有“小江南”、“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 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在麦积山景区基础研究方面,还开展了景区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景区气候资源分析、景区微小生物及地衣研究等子课题。其中由西北师范大学承担的景区微小生物及地衣研究课题,被认为是全国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遗产的首例。这次调查,他们在景区采集地衣标本230余号,初步鉴定为86种一个变种,隶属22科34属,其中有甘肃分布新纪录23种。

麦积山石窟位于什么地方?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周围山奇林郁,溪石联映,风景优美,有小江南之称,素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

麦积山石窟位于哪里?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座落在甘肃省天水市东南25公里的一座浑圆如麦垛的红色独峰 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秦时开窟造像,创建佛寺。西魏文帝时,再修崖阁,重兴寺宇;魏文帝皇后乙弗氏亮,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北周保定、太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造七佛阁。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再修岩窟”,亲自降诏,在麦积山建宝塔“救葬神尼舍利”,并敕赐麦积山寺院为“净念寺”。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麦积山开除常住地粮碑》中记:“麦积山为秦地林泉之冠,其古寺系历代敕建者,有碑碣可考,自姚秦至今一千三百余年矣,香火不绝……”。可见麦积山石窟的兴盛与历代帝王的重视分不开。

历代开窟造像在距山基20-30米、70-8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层层迭迭,上下错落,密如蜂房。唐开元年间地震,崖面中间塌毁,窟群分成东西两崖。现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代洞窟194个,泥塑像、石窟像7,000余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主要以其精细优美的泥塑著称,有“东方塑像馆”之称。麦积山石窟西秦和北朝早期造像、壁画风格与莫高窟、炳灵寺大致相同,具有西域作风。自北魏中、晚期则逐步民族化和完全民族化(早于敦煌莫高窟)。圆润质朴的面型代替了高鼻深目,褒衣博带的汉装代替了半披肩和通肩袈纱,柔和流畅的阴阳线刻代替了键陀罗式衣纹;造像题材也以汉人生活习俗为准则而创造了各种不同夹侍形象,从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麦积山石窟造像以北魏为多,窟龛89个,几乎占全部窟龛的二分之一,精品也大多是北朝作品。

东崖以涅桨窟、千佛廊、七佛阁、牛儿堂为最精美。涅桨窟前有4根粗短的石柱、柱头有莲瓣浮雕,柱顶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宝珠”,构思巧妙,为我国石窟寺建筑的珍品,踏着栈道凌空而上,就到了千佛廊。崖壁上分两层整齐地排列着258尊石胎泥塑神像,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出廊攀梯而上,便到了规模最为宏伟的散花楼上七佛阁。窟内塑像75躯,体态丰腴端庄,面容慈蔼安样,龛内上端壁间,绘有精美的壁画。上七佛阁的下侧是牛儿堂和中七佛阁,是一座汉式崖阁。通过“小有洞天”隧洞,便到了牛儿堂。一头“金角银蹄”的牛犊,蹲伏在天王脚下,昂首展望,跃跃欲试,神气显得十分可爱。

西崖,山势陡峭,险峻难攀,悬崖上聚集着万佛堂、天堂洞、121、123、127等最有价值的洞窟。万佛堂内现存泥塑30余件。迎面是一尊3.5米高的接引佛,双目微合,活静慈祥,双手作接引之态;前壁左上侧留有影塑千佛千余身,窟龛中有许多制作精巧、形神兼备的弥勒、沙弥、供养人塑像。天堂洞在栈道的顶点,是两崖最高的石窟。窟内全是大型的魏代石刻造像,造型雄浑有力,气韵生动。

麦积山石窟西接敦煌、炳灵,东连云冈、龙门,南近巴蜀,既受西部佛教艺术的影响,又受中原文化之熏陶。在石窟艺术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