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3月22日消息,吉利汽车日前发布了2022年的财报。报告显示,2022年吉利汽车实现了快速增长,营业收入1480亿元,同比增长45.6%。归母净利润52.6亿元,同比增长8.5%。同时,吉利汽车全年累计总销量达到1,432,988辆,同比上涨8%。

据本站了解,吉利汽车高级副总裁兼CFO戴庆在业绩会上表示,吉利的高端品牌极氪,2022年的销量和业绩表现都很亮眼。极氪2022年全年交付71941台,超额完成全年7万台目标,跻身销售万辆俱乐部。

吉利汽车的高端品牌极氪表现抢眼,极氪001是豪华车市场万辆俱乐部中唯一的中国品牌豪华纯电车型,平均订单金额超33.6万元,持续蝉联30万以上中国品牌纯电车型销量冠军。极氪第二款车型原生纯电豪华MPV——极氪009,已于2023年1月开启交付,平均订单金额达52.7万元。

吉利汽车单车销售收入10.3万元,同比增长29.6%,毛利率同比下滑3个百分点,至14.1%。这意味着,极氪高端品牌的销售收入和毛利率显然要高于吉利品牌。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业绩表现不仅仅只有销售收入和毛利率这些指标,还包括净利润、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等多个方面。

吉利/长城/北汽净利下滑,江铃/比亚迪却大涨,为啥?

[汽车之家 行业]? 上期我们横向解析了五家上市车企的财报(上篇传送门),本期我们将聚焦北汽、江铃及吉利、比亚迪、长城三家民营车企。虽然不是我们有意制造“综艺效果”,但净利润排名后五位的这些企业更受人们关注,其中北汽当前面临最大危机,董事长刚刚换届却面临净利大降、利润奶牛意欲效仿宝马增持股比;江铃净利润逆市大涨,哪个版块在崛起;三家民营上市车企则是中国品牌的代表,他们的经营思路和策略如何?如何应对大环境带来的挑战?带着这些看点,让我们走近本期财报解读。

■吉利:赚得不多但被资本看好

就上半年来看,截至2020年6月30日,吉利汽车实现营收368.20亿元,同比下滑23%;净利润22.97亿元,同比下滑43%。就净利润跌幅看,吉利在北汽、东风、广汽之后,业绩低于人们预期,财报发布当天其港股股价应声下跌。

股市对吉利失望,原因不排除这位优等生此前一直表现得很好,比如2019年全年,吉利以82亿元的净利润仅次于上汽和东风集团,在中国车企中排名第三;而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相比去年同期几乎是拦腰砍,但不能忽略的一个前提是,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车市几近停摆。

但资本市场与股市的反应不同,如多数机构给出的评级是买入或增持,技术分析指数给出的结论是买入。那么吉利为什么会被资本市场看好呢?我们从财报和最新公布的招股书中找找答案。

『上半年业绩未影响资本市场对吉利的信心』

首先,从财报看,吉利正开始多条腿走路。财报显示,吉利上半年各业务板块的收入占比为汽车销售91.21%、零部件销售7.64%、使用权及其他1.15%。很多媒体称,作为一家车企,吉利汽车销售业务占比却逐年下滑,吉利在走下坡路,我们却持相反观点。第一,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汽车市场逐步下滑,说明大家都在存量市场竞争,接下来的市场厮杀只会更惨烈,仅在此处恋战只会反噬自身,不如放大格局找到新生增长点。

第二,吉利找到了新生增长点,因为吉利多年的研发投入正在“收果子”,其中知识产权的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今年上半年收入4.2亿元,占比从2019年的0.44%增长至1.15%;除此以外,零部件的收入也在逐年提升占比,这说明吉利的盈利触角正开始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这除了增加自己在零部件定价上的话语权外,多领域布局也提升了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其次,吉利一直维持着较高的研发投入,近五年的平均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5.4%;其中财报显示,吉利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7.21亿元,同比增长16%。这种魄力除了助力增加知识产权这一新盈利渠道外,也提升了自身竞争力,如今吉利已形成BMA、CMA、SPA和PMA四大全球化基础模块架构,造车效率不断提升。

再次,吉利是组织和资产管理的高手。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他们最担忧的是一家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体量越来越大但组织臃肿、体系紊乱,而吉利的总资产周转率和库存周转率两个指标的综合表现相对突出,说明该企业的资产管理和运营能力较强。

最后,吉利在资本运作方面能力较强。比如吉利当前因即将登陆科创板备受关注,这一举动将进一步打开它在国内的融资渠道;而且国内上市后,吉利还将重启与沃尔沃集团的合并谈判,吉利汽车成为超级集团的可能性正在凸显。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此前一直在全球市场低调的兼并购(详见《疯狂兼并购 吉利这些年都买了些啥?》),而这并没有影响到主营业务的发展,且现金流相对充裕,如截至6月30日,吉利持有的现金及等价物约202亿元。以上信息表明这家企业对于自身的壮大不是盲目扩张,而是有着自己的节奏。

车市下行大背景下,吉利的车也不好卖,上半年总销53万辆同比跌19%,全年销量目标也由141万辆下调至132万辆;盈利规模也在下滑,净利跌去49%。但从上述分析中我们能够找到资本市场看好吉利汽车的逻辑,而这也是支撑吉利继续成长和壮大的基石。

■比亚迪:业务多元化,净利润逆涨超去年全年

比亚迪是唯一一个实现净利润上涨的企业。数据显示,比亚迪上半年营收为605.03亿元,同比微降2%;实现净利润16.62亿元,同比上涨14%,半年净利超过去年全年的16.1亿元。另外,比亚迪扣非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9.16亿元,同比提升24%。

从业务板块看,比亚迪上半年在汽车业务板块出现下滑,这源于比亚迪的汽车销量也受疫情等大环境影响,汽车总销量下跌30.45%至15.86万辆,但由于多业务均衡发展,比亚迪仍旧实现了盈利水平的逆市增长。这也是我们在看吉利财报时强调的,多业务布局更容易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资本市场也对比亚迪极为看好,在外界关注特斯拉市值飙升时,人们没看到,比亚迪的市值悄然间已超过了中国第一大汽车股--上汽集团。截至9月16日收盘,比亚迪市值达2875亿元,比上汽集团总市值多552亿元。

有人说,比亚迪作为一家车企,聚焦汽车才是主业。显然比亚迪并不这么定义自己,作为一家电池起家的企业,王传福2003年才带领比亚迪闯进汽车板块,随后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半导体等领域,今年还顺势生产了口罩和消毒液业务,比亚迪一直在多元化成长。这是因为技术出身的王传福在创新面前不会轻易认输且坚信通过研发能够打破技术壁垒,而如今独立分拆出去的比亚迪半导体板块,其市值已升至300亿元,证明了比亚迪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确实不容小觑。

在新能源方面,比亚迪在销量上出现大幅下跌,但比亚迪并不是个例。在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39.3万辆,同比下降37.4%,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少企业陷入亏损,如北汽蓝谷净亏损18.6亿元,在业绩上给北汽集团造成了很大困扰。

不过比亚迪仍坚持对新能源板块的投入,如在合资公司方面,与戴姆勒合资的腾势继续亏损,今年上半年亏损1.06亿元,但比亚迪上半年仍追加了3.5亿元的投资扶持;同时与丰田合资成立的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今年3月正式注册成立,双方对等持股各占50%。就当前来说,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面临特斯拉这样的劲敌,但比亚迪长久地投入和努力仍承载着不少人的希望。

■长城汽车:崛起的皮卡和海外业务成亮点

通过别有新意的营销,长城汽车今年赚足了声量和关注度,不过这些软实力还未转化为业绩。财报显示,长城汽车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59.29亿元,同比下降13.17%;净利润11.46亿元,同比下降24.46%。

与比亚迪不同,长城如今仍倚重汽车业务,该板块的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89%,这使其业绩受到汽车销量下滑的拖累。数据显示,长城上半年实现汽车销量39.98万辆,同比下跌13.14%。

今年上半年,受益于皮卡解禁范围扩大,长城的皮卡销量突飞猛进,上半年海内外销量突破10万辆,同比增长37.5%,也是长城旗下唯一实现增长的车辆类型。同时得益于全球布局,长城的海外业务正逐步提升,今年上半年海外销售2.6万辆同比增长1.7%。

不过由于较为倚重汽车业务,长城汽车预计今年全年的业绩表现或受拖累,将2020年全年销量目标从111万辆下调到了102万辆,净利润也下调了6.5亿元至40.5亿元。不过长城也正试图拓展自身业务,如成立蜂巢易创、诺博汽车系统、曼德电子电器及精工汽车等零部件公司,今年上半年零部件销售收入也占到了总营收的4.61%,是长城旗下各项收入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板块。

■北京汽车:北京奔驰成支柱,戴姆勒增持风雨欲来?

在董事长换届的节点,北汽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北汽股份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营收778.54亿元,同比下降11.6%;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净利润为10.47亿元,同比下降65.7%。

从表面数据看,北汽赚到钱了,可喜可贺,但事实却是,北京奔驰相关收入749.2亿元,占到了公司总营收的96%;北京品牌相关收入为29.34亿元,占比总收入4%。也就是说,北京奔驰已成北汽股份的主要支柱,且是唯一的盈利来源。因为北京奔驰今年上半年毛利198.65亿元,而北京品牌毛利为-18.34亿元,亏损依旧。

往年北京奔驰也是北汽的利润奶牛,为何说北汽当下处境就危险了呢?这是因为北汽集团前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曾与戴姆勒谈判,在合适的时机允许戴姆勒增持北京奔驰股比。而戴姆勒此时迫切需要北京奔驰。

一方面,戴姆勒最新披露的Q2季度财报显示,这家巨头第二季度净亏损约153亿元,亟需北京奔驰增加利润贡献填补亏损;另一方面,北汽当前正处领导换届节点,对戴姆勒来说,非汽车行业出身的新任董事长姜德义,或许没有执掌北汽集团14年的徐和谊铁腕,此时效仿宝马提升股比或是最好时机。

就当前来看,戴姆勒想要提升股比,或仍需要跟北汽长时间博弈,因为一方面,就当前业绩表现看,北汽比戴姆勒更需要北京奔驰的利润贡献;另一方面,据知情人士透露,徐和谊辞任董事长前给北汽留了后手,未来北汽可增持戴姆勒股份,以超越吉利成为第一大股东。若上述情况属实,北汽未来可在戴姆勒要求增持北京奔驰股比时增加谈判的砝码。不过对北汽来说,在二级市场收集超过4.69%的戴姆勒股份并非易事,但这对于北汽来说是不得不出的一张牌了,否则围绕自身的危机将来得更快更迅猛。

如今北汽除了萎靡不振的自主板块外,还面临海外品牌提升股比的棘手问题,这对于新上任的姜德义董事长和北汽集团来说都非易事。而按照国家发改委给出的时间节点,到2022年乘用车领域的股比限制将全面放开,前有宝马和大众分别增持华晨宝马、大众江淮股份至75%,后有放开政策支持,如今的北汽烽烟四起,每一步都需小心斟酌。

■江铃:营收净利双增长,且净利增幅最大

一直不被看好的江铃汽车,今年上半年的盈利却十分亮眼,是十大中国车企中净利增幅最大的企业。财报显示,江铃汽车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0.73亿元,同比提升2.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8亿元,同比大涨252.98%。此外,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江铃实现扣非净利润0.5亿元,同比增长136.6%。

从各业务板块的收入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支撑江铃盈利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是整车销量的提升,数据显示,江铃今年上半年实现整车销售14.12万辆,同比上升3.33%。江铃在财报中给出的理由则是:开源节流。除了整车销量提升增加了收入外,江铃今年还持续推动降本增效、严控费用支出;看来江铃对于今年车市的严峻形势有自己认识的同时,还迅速梳理了应对方案。

财报显示,江铃今年上半年将销售费用缩减了16.11%至5.92亿元;同时,研发投入也相应减少9.93%至8.24亿元。为了应对今年严峻的经济形势,不少车企都采取了减少研发资金规模的方式,因为在疫情等导致的严峻形势前,保证公司资金流的正常运转是第一位。????

总结全文:从上述财报分析可以看出,本期的北汽股份面临的情况不容乐观,除了业绩和销量双下滑外,合资公司股东也在虎视眈眈谋求提升股比,若戴姆勒等股东成功增持,将直接降低北汽集团的利润来源。而吉利、比亚迪和长城三家民营车企的表现相对优秀,依然是倚靠自身的造血能力良性发展,且三者的共同点还在于它们都在逐步扩大业务范围,寻求多条腿走路以提升抗击风险的能力,其中多元化布局的比亚迪今年上半年成功抵消了车市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净利大幅提升。江铃则通过整车业务的优异表现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长,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综合上期选手来看,这十大中国车企盈利各有渠道和手段,但就长远来看,需要提醒未能倚靠自主板块及主营业务盈利的企业,因为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更激烈、更透明,尤其是乘用车股比开放已成悬在多个国有车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努力提升自主板块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才是对冲未来风险的最可靠途径。(文/汽车之家 宋爱菊)

文静财眼丨蔚小理“闯关”:血亏2022,死战2023?

近日,随着小鹏汽车(HK.09868)公布2022年财报,“蔚小理”三家的2022年财报全部出炉,作为最有代表性的造车新势力阵营,它们的业绩对于观察整个造车新势力的生态和今年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今年对于新势力车企来说,注定是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一年,2023年第一季度还没过,新势力就开始进入“腹背受敌”的状态——前有特斯拉降价,后有燃油车反击。虽然,蔚来、理想都对外表示不会跟进价格战,但面对仍有降价空间的特斯拉、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燃油车的强势反击等种种不利因素,新势力能否平稳向上,存在不小的未知数。

从这三家企业2022年的业绩来看,可以说“各有各的坑”,而想要以这样的“底子”闯关2023年,关键要看它们今年的“弹药”情况。

各有各的坑:成本、转型、组织架构

整体来看,蔚小理2022年都实现了销量和营收的双增长,但因为电动车上游原材料价格的疯涨和产品切换问题,以及下半年逐步发酵的价格战,全年亏损都大幅扩大。

其中,蔚来2022年销量为12.25万辆,同比增长34%;营业收入为493亿元,同比增长36.3%。理想销售13.33万辆,同比增长47.2%;营业收入为453亿元,同比增长67.7%。小鹏销售12.08万辆,同比增长23%;营业收入269亿元,同比增长28%。

小鹏明显掉队,销量和营收增速都低于蔚来和理想,而且营收与两个对手已不在一个级别。这反映出的是三家车企的定位,从单车平均售价来看,蔚来超过37万元,理想达到33万元,小鹏仅有20万元左右。

从盈利能力来看,理想最强,蔚小理2022年毛利率分别为10.4%、19.4%和11.5%,其中蔚来垫底,也下降最多,比2021年同期下降了8.5个百分点。

从亏损来看,蔚来亏损数额最大,亏损144亿元,比上年同期扩大2.59倍;小鹏净亏损率最高,以不足270亿元的营收水平,亏损了91亿元,同比增长88.07%;理想情况最好,亏损20.32亿元,虽然比上年同期也扩大了5倍多但已经是新势力中最具盈利潜力的企业了。

从单车亏损的角度来看,蔚来卖一台车要亏11.79万元,小鹏卖一台车亏7.57万元,理想卖一台车只亏1.53万元。

简单对比蔚小理这几项关键指标能发现,除了共同的外部压力之外,这三家企业各有各的问题——蔚来的成本管控问题、理想的转型投入问题和小鹏的组织架构管理问题。

先来看蔚来的成本管控问题,基本相当的销量、最高的营收、最高的单车平均售价,却有最低的毛利率,其成本问题可以说很突出了,这与外界对其“能花钱”的印象相符,2022年蔚来研发费用达到108亿元,同比增长136%,远超小鹏和理想,但其销售、一般及行政费用同样远超另两家企业,达到105亿元,同比增长53.3%。

如果说研发费用高一点还不是什么坏事,但销售及行政费用也居高不下,就是个问题了,尤其是蔚来销售及行政费用增幅远高于销量和营收增长。

再来看理想的转型投入,与蔚来相比,理想的“抠门”和成本管控能力非常突出,所以其也是新势力中最健康的企业之一,但转向纯电动车需要补的课,将是理想的一大负担,从2021年开始,理想研发费用已经在不断上升,2022年达到67.8亿元,同比翻倍增长,超过了小鹏,这就是其转型“补课”的一种体现。

因此理想未来的盈利情况是否会随着向纯电动车型的切换而出现波动,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最后来看看小鹏,其实小鹏的问题有很多,去年,小鹏G9的上市风波,暴露了其从产品到渠道再到组织架构的一系列问题,但企业组织架构的问题最关键,反映在财报上就是销量增长乏力、亏损扩大、成本管控弱等等问题。

好在小鹏已经开始改革,能否触底反弹就要看这番改革能否起效了。

闯关2023:“弹药”足不足很关键

前文已经提到,2023年新势力不得不面临特斯拉降价、燃油车反击、消费需求不足预期等一系列复杂因素,要想平稳闯关并不容易,而闯关的关键很可能在于“弹药”足不足。

这里的“弹药”有三层含义——新产品、现金流、成本管控能力。

首先,新产品依然是车企谋求增长的最有效武器之一,今年蔚小理都有不少新品待投放,蔚来将投放全新ES6、或命名为ES5的全新SUV车型及ET5猎装版等车型,去年底NIO Day上发布的EC7和全新ES8也是其今年的主力,目标是超越雷克萨斯年销量(大约18万辆)。

理想L9、L8新车效应都还在,L7也在3月正式开启交付,再加上后续的L6、L7 Air、L8 Air等车型,理想今年新车攻势很猛烈,官方此前曾表示将冲击月销3万辆,年销量目标或在28万-30万辆。

小鹏G9失利之后,小鹏正在加快新车投放速度,前不久已经发布了小鹏P7i,小鹏P5、G3也将迎来改款升级,还会推出全新的中型SUV和品牌首款MPV车型,销量目标定在了交付20万辆。

其次,良好的现金流是应对今年复杂局势的必备条件,无论是打价格战还是新产品投放,亦或者是继续加码研发投入,都离不开充足的现金流。从2022年财报看,蔚小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短期投资及长期定期存款结余都还算充足,分别为455亿元、383亿元和585亿元。

最后,成本管控能力。为什么成本管控能力可以被看做“弹药”,因为在壹姐看来,这一能力强不强对于应对2023年的不确定性有决定性作用,无论今年这轮价格战会打到什么时候、会打到什么程度、当前市场的观望情绪何时好转,以及后续还有哪些难关要闯,我们都必须明白,新能源车市场是要经历一波长期苦战的。

面对这样一场苦战,车企必须把成本管控和高效运营放在重要位置,做不到这一点,失败是迟早的事,所以这种能力,也可以看做企业“弹药库”的一部分。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壹条,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理想汽车二季度财报:实现营收87.3亿元 同比增长73.3%

易车讯 8月15日,理想汽车公布了2022年Q2季度财报。理想汽车第二季度实现营收87.3亿元,交付28687辆理想ONE。截至第二季度末,公司现金储备达536.5亿元。理想汽车持续为家庭用户加大研发投入、拓展服务网络布局。理想汽车旗下第二款车型理想L9,将于8月底前启动用户交付。

据悉,理想汽车2022年第二季度的车辆销售收入为人民币84.8亿元(12.7亿美元),较2021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币49.0亿元增加73.0%,较2022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93.1亿元减少8.9%。

2022年第二季度的车辆毛利率2为21.2%,而2021年第二季度为18.7%,2022年第一季度为22.4%。

2022年第二季度的收入总额为人民币87.3亿元(13.0亿美元),较2021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币50.4亿元增加73.3%,较2022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95.6亿元减少8.7%。

2022年第二季度的毛利为人民币18.8亿元(2.804亿美元),较2021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币9.528亿元增加97.1%,较2022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21.6亿元减少13.2%。

2022年第二季度的毛利率为21.5%,而2021年第二季度为18.9%,2022年第一季度为22.6%。

2022年第二季度的研发费用为人民币15.3亿元(2.287亿美元),较2021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币6.534亿元增加134.4%,较2022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13.7亿元增加11.5%。

2022年第二季度的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为人民币13.3亿元(1.978亿美元),较2021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币8.353亿元增加58.6%,较2022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12.0亿元增加10.2%。

2022年第二季度的经营亏损为人民币9.785亿元(1.461亿美元),较2021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币5.359亿元增加82.6%,较2022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4.131亿元增加136.9%。2022年第二季度的非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经营亏损3为人民币5.208亿元(7780万美元),较2021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币3.655亿元增加42.5%,而2022年第一季度的非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经营利润为人民币7490万元。

2022年第二季度的净亏损为人民币6.410亿元(9570万美元),较2021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币2.355亿元增加172.2%,而2022年第一季度净亏损为人民币1090万元。2022年第二季度的非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净亏损为人民币1.834亿元(2740万美元),较2021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币6510万元增加181.7%,而2022年第一季度的非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为人民币4.771亿元。

2022年第二季度的经营现金流量为人民币11.3亿元(1.686亿美元),较2021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币14.1亿元减少19.8%,较2022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18.3亿元减少38.4%。

2022年第二季度的自由现金流4为人民币4.517亿元(6740万美元),较2021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币9.821亿元减少54.0%,较2022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5.020亿元减少10.0%。

截至2022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定期存款及短期投资总额为人民币536.5亿元(80.1亿美元)。

截至2022年6月30日,理想汽车拥有247家零售中心,覆盖113个城市,并于226个城市运营308家售后维修中心及理想汽车授权钣喷中心。

根据易车App“全尺寸SUV”热度榜的数据显示,理想L9日均关注度2.39万,位列排行榜第5名。如需更多数据,请到易车App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