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3月21日消息,韩国航天初创企业Innospace今日宣布,他们自主研制的亚轨道测试运载火箭“韩光-TLV”已成功试射。这枚单级火箭于当地时间周一凌晨2点52分从巴西北部的阿尔坎塔拉航天中心起飞,最终在飞行了4分33秒后坠入巴西海域。据悉,“韩光-TLV”重达8.4吨,高达16.3米,直径为1米,搭载了巴西空军旗下航空航天科技部自主研制的惯性导航系统Sisnav,成功验证了发动机及其有效载荷的飞行性能。

该公司表示,“韩光-TLV”是韩国首枚民营火箭,是用于验证商业运载火箭“韩光-NANO”一级发动机性能而研制的测试项目,最大有效载荷可达50公斤。据本站了解,该公司计划明年试射“韩光-NANO”,并从2024年起提供收费发射服务。

实际上,自去年12月以来,Innospace就曾多次尝试发射“韩光-TLV”,但由于天气条件不佳和技术问题而多次被延期。经过本月15日的各项检查和整改工作,这枚火箭才得以成功试射升空。这次试射的成功意味着Innospace的小型卫星运载火箭研制能力得到了验证,也标志着韩国私营航天公司的崛起。

民营火箭企业商业化提速 蓝箭航天有望2年内实现火箭量产

进入2020年,商业航天发展迅猛。马斯克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被称为是全球商业航天产业的 历史 性突破;而SpaceX的星链计划更是频创佳绩,入轨卫星总数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我国商业航天也进入了新阶段。卫星互联网被列入新基建,政策利好不断,中国版“SpaceX”也受到资本的青睐。此前,星际荣耀、九天微星先后获得了融资。近日,蓝箭航天宣布完成12亿元C+轮融资,过去12个月,该公司共获得投资超18亿元。

作为我国最早的民营火箭企业之一,成立五年以来,蓝箭航天正在全面构建以中大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为核心的商业发射能力。

火箭批量生产能力可期

据了解,蓝箭航天此轮融资将为朱雀二号系列液体运载火箭产品的研制提供充足保障。作为率先建立起“设计--研发--生产--测试--发射”全链条能力优势的商业火箭企业,未来公司将把握全球卫星快速组网发射的市场机遇,全面构建以中大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为核心的商业发射能力。

瞄准高技术壁垒、高可靠性、低成本的中大型液体火箭产品,可以说蓝箭航天开创了中国商业火箭领域液氧甲烷产品路线。

事实上,未来SpaceX将使用的也是液氧甲烷发动机,推力达到了200吨以上,这种发动机以极高的性价比成为商业航天的首选。

但作为一家初创公司,蓝箭航天绕过小火箭而发力中大型运载火箭,是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也被认为“颇有野心”。中大型火箭属于航天技术中的上游,考验的是一家企业从设计、研发、生产到发射各个环节的综合能力。

“蓝箭航天之所以要做中大型运载火箭,就是为了满足低轨卫星批量化发射的市场需求。”张昌武表示,低轨卫星在商业化组网的过程中,卫星的规模基本上都会在两三百公斤甚至更大,这对批量组网功能、火箭运力要求还是很高的,出于市场考虑,当时没有选择小火箭。

从蓝箭航天的发展轨迹来看,一步步证明了作为头部企业的实力。

2018年10月27日,蓝箭航天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全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的首次发射任务,这是国内民营火箭企业第一次走通设计、控制、测量及发射场支持的全流程。

目前,蓝箭航天已经完成了在北京、西安两地的研发中心以及在浙江省的生产和测试布局。

“公司在过去五年半一直在进行产业布局,这背后是供应链和核心自主生产测试能力的形成。”张昌武表示,将在明年根据发射许可的批准情况,择机发射朱雀二号液氧甲烷火箭。

“商业航天发展至今要解决的已经不是资金问题,而是我们的产品如何快速进入市场,并且能够跟市场的需求匹配。蓝箭航天目前通过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构建关键设备、关键测试等核心能力;一方面也在积极培育上游的配套供应商,现在整个上游的产业日趋成熟,能够支撑我们在未来两年时间里,形成火箭批量生产能力。”张昌武表示。

商业航天发展势头迅猛

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始于国务院在2014年底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 社会 投资的指导意见》。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出台,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这一年也被公认为是中国民营商业航天的元年,我国民用商业航天正式起航。在北京五环外的亦庄,崛起了以蓝箭航天为代表的多家民营火箭企业。

截至目前,我国商业航天企业已完成从卫星设计研制、火箭研制发射到卫星在轨运营及商业化应用的“从0到1”的起步。

经过五年的发展,2020年被认为是中国商业航天第二个五年的开始。即在第一个五年完成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的 探索 后,第二个五年重点在于如何与市场接轨。

张昌武表示:“商业航天的研制周期是比较长的,企业要熬过去,经过一个漫长的阶段。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就跟制药企业一样,我们一旦能够把产品推向市场,就具备非常强的商业化能力。以蓝箭航天现在整个商业化进程为例,预计在2022年可以实现当年营收持平的目标,这个大目标的核心支撑就是产品的批量化生产。”

今年以来,我国商业航天迈入新阶段。卫星互联网被写入新基建,其战略重要性更加突出,卫星互联网也成为商业航天的新机遇。

“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是一个新的重大增量。”张昌武表示,商业航天过去从政策层面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在前端,核心是关于准入和许可;另一个是行业未来的用户端和市场端分布在哪里?太空领域的新基建明确了国家在太空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力度。

随着卫星互联网迎来风口,商业航天下游蓄势待发,民营火箭企业也到了大展拳脚的时候。

杨天梁认为,在此背景下,运载能力和效率变得更加重要,民营火箭公司有体制优势,按商业航天的规律和逻辑发展,自筹资金、自定技术路线、自担风险,自享收益,有更多的机会在未来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长城证券研究报告认为,步入2020年,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加速,资金、技术、各项布局等均取得突破,迎来新的发展阶段,预计未来国家航天业将进入新的赛道,商业价值将与研发速度和技术进步同样重要。

本文源自证券日报

祖国航天历程简摘…

~古代试飞史:

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

~祖国成立后,无人航天史: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6年6月30日,周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1966年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7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1970年1月30日,中远程导弹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点35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总理同祖国人民一起在天安门城楼上观星。

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1971年9月10日,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远程导弹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

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2年10月12日,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87年8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第九颗返回式卫星,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搭载了两个微重力试验装置。卫星成功回收后,该公司的相关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航天界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第一次尝试。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88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四枚火箭。

1990年4月7日21点3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1990年7月16日9点40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1991年1月22日下午18点23分,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

1992年10月6日,发射瑞典科学卫星,以“一箭双星”的形式将瑞典“弗利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履行了中国发射外星的第一个合同。

1994年2月22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1998年5月2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神舟号开启: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2001年01月09日 神舟二号,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考核, 检验各技术方案的正确性与匹配性,取得与载人飞行有关的科学数据和实验数据。

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

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2002年03月25日 神舟三号,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应急救生、 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这次任务载有模拟宇航员。

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29日 神舟四号,无人状态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确保宇航员绝对安全, 进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飞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

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

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

“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

中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中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开启载人航天: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杨利伟,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

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人类载人航天已有42年历史(1961前苏联实现世界首次载人航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1992年正式启动后仅用7年时间就突破了航天最高技术。

2005年10月12日 神舟六号,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2008年09月25日 神舟七号,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目的主要是实现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了高精度成像。

2011年11月01日 神舟八号,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

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2012年6月16日下午 神舟九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18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 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入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为期30天的太空驻留生活。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升空,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10月16日6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7日晚,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这是中国首位出舱航天员翟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进行出舱活动。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迄今为止,长征系列火箭已成功把多种试验卫星、科学卫星、地球观测卫星、气象卫星和通讯卫星等送入太空,为巴基斯坦、瑞典、菲律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提供商业发射服务。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卫星供应商美国休斯公司已与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新航天时代:

火箭可以运载并发射卫星上天,而卫星又可以安全返回,这两项成果的取得为载人航天打下了技术基础。除了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载人航天的研制涉及到天文、医学、空气动力学等数十个学科领域。它的成熟将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水平,亦关乎一个国家在太空时代的生死存亡。

回头纵观我国航天事业不断的崛起,只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们突破了一个又一个航天领域的各种难题,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得我们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而这样的不可思议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为此奋斗的航天人,亦离不开每一个航天人背后的伟大家庭。

祝愿每一个默默无闻贡献的家庭,都安康福幸!…

亦祝愿:祖国的航天事业越来越好,愿更多的人们踏上星辰大海的逐梦之旅,不断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航天2021开门红,你知道我国在航天方向创造过哪些成就吗?

中国在近些年来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大发展,这不仅仅是中国从落后衰败的闭封锁国之后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华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中华民族一直是非常优秀而努力的民族,在过去的年代里面我们也有过兴盛,也有过衰败,但是在最近的一次衰败也是让我们落后了其他国家100年的闭关锁国。在这100年里面我们落后人家科技还有生活方面的经济,我们需要后期不断的努力才能够弥补我们的过失。而近几年来中国得到最大发展也离不开中华人民努力拼搏的精神。我国在航天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说从一开始的长征号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的把我国带领带入了航天科技的领域,而在这之后的神舟一号,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还有天宫一号到如今2021年的首次发射的长征三号乙火箭也预示着我国在航空领域获得的新发展

一、长征三号乙火箭的发射是我国在2021年的开门红。

中国在近些年来航空领域的发展成果不可否认,而在这背后都是兢兢业业辛苦工作的工作人员,他们在多少个日夜里面都在为长征三号乙火箭的发射做准备,他们需要保证火箭的正常运行就要在很多细节方面做到细微,这就要求他们具有非常严格的工作态度,而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也离不开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我们需要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才能带领国家走向更强的领域。长征三号乙火箭的发射也是在今年的1月20号发射的,这可以说是在我国新一年里面的开门红,相信在这之后我们会在航空这个领域有更大的发展,也相信这个长征三号乙火箭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科技。

二、我国航空发展迅速,取得的成果也可观。

中国自从崛起以来就一直在努力着,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落后于其他国家,这100年里面我们经常会遭受到别人的技术垄断,这时常让我们非常无奈的事情,但是我们仍然要向前看,要做好一切的准备才能够为自己在后期的努力拼搏蓄力。从长征号的发射到后面神舟一号,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还有天宫一号的发射都是我国在航空领域非了不起的成果,我国仍然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国家,相信我们在今后会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