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1 日消息,据澎湃新闻从上海嘉定区获悉,经过半年的建设,位于嘉定新城的裕民南路(城固路-天祝路)智慧道路升级改造工程日前已基本完工,目前正在设备调试阶段。

据悉,此次改造在裕民南路与天祝路、塔秀路、高台路、洪德路 4 个道路交叉口以及相应路段都设置了传感和监测装置,在未来可实现 L4 级(高度自动驾驶,系统可完成所有驾驶操作,驾驶者可完全解放双手)自动驾驶的车路协同,为智能网联汽车及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出行提供协同式感知及信息交互,构建车路协同典型应用场景,帮助车辆提高出行效率及安全性,满足 L2-L4 级自动驾驶车辆多场景的应用需求。

IT之家了解到,去年 11 月,上海市嘉定区开放自动驾驶测试道路里程达 500.6 公里,包括嘉定区域内 G1503 绕城高速 21.5 公里、G2 京沪高速 19.5 公里和嘉定区内 303 条、459.6 公里地面道路,实现嘉定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全域开放。

截至目前,上海累计开放 926 条、1800 公里测试道路,可测场景达 1.5 万个,里程数和可测场景数据均居全国前列,已打造成场景较为完备、引领国内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应用环境。

上海正式开放自动驾驶高速公路 嘉定区开放道路里程超500公里

易车讯 日前,我们从相关渠道获悉,上海市首批自动驾驶高速公路正式开放,标志着嘉定区域内G1503绕城高速21.5公里、G2京沪高速19.5公里和嘉定区内303条、459.6公里地面道路正式开放。

此次嘉定区开放道路里程达500.6公里,实现了嘉定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全域开放,也实现了国内首个“大流量、高动态、高复杂”高速公路场景的重大突破。

据悉,截止目前,上海累计开放926条、1800km测试道路、可测场景15000个。里程数和可测场景数据均位居全国前列,已打造成场景较为完备、引领国内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应用环境,可以有效支撑自动驾驶示范运营及商业落地,助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融合创新。

未来上海将持续加快推动智慧高速路建设,进一步推进长三角跨区域联动高速公路测试示范,以应用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全力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新高地,着力开创智慧交通发展新格局,聚力构建未来出行服务新生态。

同时,上海市交通委还发布了《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智能网联汽车是指车联网与智能车的有机联合,是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实现安全、舒适、节能、高效行驶,并最终可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据了解,本次发布的《实施细则》结合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及本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应用实际,明确了管理机制及第三方机构职责,确定了申请主体开展示范运营的范围、路径、流程、条件等,为企业开展示范运营活动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引,对于支撑上海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助推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论坛现场,市交通委、市经信委、市公安局等管理部门共同给参与洋山港集装箱运输业务的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物流有限公司、上海友道智途科技有限公司,颁发了示范运营通知书和全球首张智能网联载货示范运营证件。

对于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上海将持续坚持统筹协调、创新驱动、试点突破、安全有序的发展思路,加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的落地应用。现阶段,先开展“有安全员条件下”的示范运营活动;待时机成熟后,再开展“无安全员条件下”的商业化运营。

此次论坛还对外发布了《上海市车路协同创新应用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车路协同是指依托无线通信和互联网等技术,全方位实施车车、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并在全时空动态交通信息采集与融合的基础上开展车辆主动安全控制和道路协同管理。车路协同既是促进交通运输方式变革的创新性、引领性、前沿性技术,也是开展全场景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的关键路径,更是提高运输效率和提升交通安全的重要支撑。

据介绍,《实施方案》以加速车路协同技术与智能交通体系融合为核心,以推进道路更智能、场景更丰富、服务更智慧、管理更精细、数据更开放为主线,以实现车路协同技术商业化应用为目标,重点推进18个各具特色的创新应用项目。

据介绍,到2025年,全市将建成智慧高速公路和智慧城市道路(含快速路)超过800公里、智慧路口超过500个;针对大型(备案泊位数300个以上)和特大型(备案泊位数1000个以上)公共停车场(库),建成示范性智慧公共停车场(库)超过100个。其中包括:国内第一个G3级智慧停车场库、国内第一个支持L4级自动驾驶集卡营运的全息道路、国内第一个多元储能快充融合的智能化公交枢纽场站等填补空白类工程,也包括伴随式交通管理信息发布应用和人机共驾交通管理新范式等技术管理创新。

易车App提供销量、热度、点评、降价、新能源、保值率、实测、安全、零整比、保有量、经销商、易车号榜单。如需更多数据,请到易车App查看。

商汤绝影发布车路协同平台,车路云打造安全高效的交通环境

易车讯  9月5日,上海——在2022 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软件公司商汤科技发布SenseAuto V2X商汤绝影车路协同平台,致力于打造“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协同的云”一体化分析决策方案,对车端、路端信息融合处理、分析,实现“车-路-云”一体化决策控制,构建更安全、更高效的交通环境。

在车端,除了丰富的SenseAuto RoboX系列自动驾驶车辆矩阵,SenseAuto V2X-I车城网平台亦通过轻量化的算力设备,搭建车城网移动感知源IoT平台,打造移动的城市之眼;在路侧,V2X-E智能路侧产品可实现上帝视角的全局感知,为单车补盲;在云端,V2X-M 智算平台可对数据进行汇聚和计算,并通过V2X-C云控平台进行车辆云端控制,使单车获得全局下的最优决策。从车侧的价值创造,到路侧的智能感知,再到云端的智能认知决策,SenseAuto V2X商汤绝影车路协同平台进一步完善了商汤绝影智能汽车平台的布局,也为车路协同的落地和推广搭建了有效的支撑平台。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动车路协同从示范区“进城”,逐步实现规模化推广和商业化部署,从而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双智协同”发展。秉承“智慧城市与智能汽车将互为基础设施”的发展理念,SenseAuto V2X商汤绝影车路协同平台的发布,不仅可赋能单车智慧决策,还可有效挖掘车载感知数据的价值并赋能智慧城市管理,为双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平台级解决方案,最终构建安全、成本可控、低碳的便捷出行服务和城市运营能力。

车路协同赋能单车智慧感知,实现城市交通全局最优决策

全球范围内,每年因机动车盲区所引发的交通事故多达50万起。近几年,尽管自动驾驶技术快速发展,但有限的传感器配置并不足以为单车带来全局无死角的感知能力,因盲区而造成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而增添更多传感器势必会造成单车成本的大幅上升,阻碍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通过路侧感知为单车“开天眼”,成为更安全、更具经济效益的有效路径。

基于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商汤绝影车路协同智能路侧产品可赋予路侧基础设施全局感知能力。凭借行业领先的300米、8车道感知范围和95%的雷视融合感知精度,厘米级和150ms级的时空精度,V2X-E路侧平台可如同“交通指挥员”,为车辆开启“上帝视角”,补充规避99%以上的单车盲区问题,并向车辆实时下发超过70个以上的车路协同应用,使单车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性极大提升。路侧能力的补充更可摊低智能网联单车成本,使规模化建设与商用成为可能。

路侧感知可以帮助单车实现最优决策,但达成整个城市交通的全局最优,还需要云端的融合分析和协同控制。通过商汤绝影车路协同智算平台和云控平台的组合,可在云端进行全局交通数据汇聚和决策调度,针对道路拥堵、路口通行效率低下、交通组织不合理、交通秩序混乱、交通违法频发等各类问题给予全局最优决策。

其中,智算平台可以将路侧交通数据在云端汇聚分析,进行认知决策等大数据处理。其拥有100种以上的算法仓,覆盖了车路协同全对象全场景算法需求,万路级视频解析确保全城交通无盲区。云控平台则打造了超过10个智能网联车应用,例如路径引导、车速建议、碳排放优化等,保障自动驾驶车辆安全行驶百万公里,显著降低路口车均延误及绿灯空放,带来超过20%的效能提升。

目前,SenseAuto V2X商汤绝影车路协同平台正逐步在国家级车联网先导示范区、封闭园区、高速公路和城市交通的管理场景中落地,助力交通管理服务,做出高效决策,提高效率及安全性。

车路协同赋能城市智慧管理,RoboX打造移动智能感知源

长期以来,城市的智慧化管理主要依靠固定感知单元,不仅成本高,且无法将路面病害等情况充分覆盖。而车作为移动的感知源,其产生的感知数据无论在体量还是质量方面都远高于其他设备。商汤绝影此次推出的V2X-I车城网平台,通过在车端加装轻量化智能感知设备,协同云控平台和商汤领先的脱敏算法,即可在保证数据安全性的基础上,高效挖掘车载感知数据的价值,让车成为“城市之眼”,有效降低城市管理的投入成本。

为了通过车路协同拓展城市能力空间,绝影还推出了SenseAuto RoboX系列自动驾驶车辆,为城市交通管理、物流运输、出行服务等创造更为广阔的价值。在本届WAIC上,SenseAuto RoboSweeper商汤绝影自动驾驶清扫车首次亮相,搭载专业清扫底盘,可利用AI技术结合多传感器360°无死角感知融合。在云控平台的支撑下,自动驾驶清扫车可实现全程无人工干预、安全、高效、经济的无人清扫作业,未来将首先在机场、园区物业、市政道路等多个场景示范应用。

定位于城市微循环公交的SenseAuto Robobus商汤绝影自动驾驶接驳小巴,则具有完备的L4级自动驾驶功能和安全驾驶能力,能够在开放道路上较为复杂的交通环境及天气条件下,实现安全、可靠、舒适的自动驾驶功能。目前,商汤绝影自动驾驶接驳小巴已在上海、无锡、西安、成都、福州等5个地市落地,覆盖机场、园区、市政道路等多个场景。在车路协同的加持下,小巴后续还在感知全局化、交通协同全域化等方面持续迭代升级。

车路协同建设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成为规模化落地的重要挑战。作为人工智能软件公司,商汤绝影凭借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强大的算力支撑,能够以高效的数据闭环实现算法的快速迭代,并通过OTA推动“车-路-云”端能力的持续升级,从而实现“硬件一次投入,软件持续升级”。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降低硬件基础设施的边际成本,商汤绝影将让车路协同更低成本、更高效地实现规模化落地。

不仅如此,凭借商汤自研的全栈技术体系,商汤绝影车路协同平台在提供标准化产品方案的同时,还能够实现积木式的模块化装配和组合。商汤绝影正积极携手不同领域合作伙伴,合作共赢,满足不同客户的应用需求,为双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灵活多变的解决方案,共建更安全、高效、便捷的未来城市交通。

上海发智能网联车路试报告 华为/滴滴/大众等企业参与其中

易车讯 近日,《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报告(2020年)》出炉。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底,上海累计开放243条、559.87公里测试道路,向22家企业、152辆车颁发道路测试或示范应用资质。2020年上海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有效测试时长1.17万小时,有效测试里程39.7万公里。

截止2020年底,上海累计开放243条、559.87公里测试道路,向22家企业、152辆车颁发道路测试或示范应用资质。2020年上海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有效 测试时长1.17万小时,有效测试里程39.7万公里,上传第三方机构数据平台1.68 亿条测试数据。

上海在国内创新布局了“全车型、全出行链、全风险类别、全测试环节和融合新基建基础设施”的“四全一融合”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打造了错位互补的四大测试示范区。

上海分批次分类别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典型场景,经历了三个阶段:2018年“从无到有”的探索期;2019-2020年“从点到域”的完善期;2021年将迎来“从量到优”的成熟期 。2018年,遵循“点线结合、闭环管理”的指导原则,在嘉定和临港率先开放了Ⅰ类道路环境37.2公里;2019年,依据“分类分片、精细管理”的指导原则,在嘉定、临港、奉贤开放了Ⅰ类和Ⅱ类道路环境89.37公里;2020年,按照“着眼全域、分片开放、聚焦应用、分类测试、负面清单、动态管理”的指导原则,在嘉定、临港、奉贤、金桥4个测试区开放433.3公里道路。

嘉定区聚焦“先”,定位打造“L3+高度自动驾驶创新示范区”,三年累计开放166条、315.0公里测试道路。

临港新片区聚焦“新”,定位打造“未来交通新模式创新示范区”,三年累计开放41条、118.2公里测试道路。

奉贤区聚焦“全”,定位打造“全出行链智能驾驶创新示范区”,累计开放24条、97.37公里测试道路。

浦东金桥区域聚焦“智”,定位打造“融合交通基础设施创新示范区”,开放12条、29.3公里测试道路。

截止2020年底,上海累计向22家企业、152辆车颁发道路测试或示范应用资质,企业数量和牌照数量均位居全国首位,涉及乘用车、商用车、专项作业车等车型。其中,新能源/清洁能源车129辆,占84.9%;传统燃油车23辆,占15.1%。已有105辆智能网联汽车开展示范应用,占69.1%。

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在多风险类别交通场景中组织了规模化测试考验,智驾能力从测试里程、自动驾驶累计里程、自动驾驶里程占比、避险脱离率等多指标维度得到验证。

2020年上传测试数据质量明显提升,上传第三方机构数据平台逾1.68亿条测试数据。安亭和临港I类低风险区域智能网联汽车有效测试里程总计13.2万公里、安亭Ⅱ类一般风险区域有效测试里程总计5.6万公里、洋山港-东海大桥-物流园区Ⅲ类较高风险区域有效测试里程总计20.8万公里。

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载人载物示范应用,推动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示范应用项目,形成了临港新片区洋山港智能重卡载物示范、嘉定地区乘用车载人示范、奉贤地区特种车辆作业测试的联动发展格局,整体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洋山港智能重卡2020年自动驾驶模式测试里程已超18万公里,完成2.12万TEU运输量,实现了规模化的示范运营目标。

上海市级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数据采集监控平台,搭建国内首个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数据采集和发布系统,接入所有测试的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数据,建立道路测试安全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定期编制相关道路测试与评估报告。2020年测试评估分析结果显示,自动驾驶模式累计里程排名前三的企业为:上汽红岩、滴滴、图森未来。

在临港新片区建设了环湖一路8.6公里长的智能测试道路,完成了路端系统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了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的深度应用,并在“深水港物流园区-东海大桥-洋山港区”之间建成初具规模的车路协同技术环境,助力上汽红岩智能重卡开展示范运营。

在奉贤新城32.6平方公里测试区内建设了基于智慧全出行链“最后一公里”的特定场景,既支持单车智能、也支持车路协同;既支持单一道路、也注重区域覆盖。

2019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第四届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上海正式向江苏中智行、浙江吉利颁发了国内首批长三角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互认牌照。长三角地区建立一体化工作推进机制,统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加强车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协同建设,共同建设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上海构建了完善的道路测试数据管理体系,系统集成了“传统交通+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数据,并明确了数据采集设备、数据传输与存储方式的关键技术指标和要求,实现了对车路协同C-V2X等新基建数据的无缝接入。

2020年有效测试里程达39.7万公里,上汽红岩、滴滴、图森未来分列前三位,分别占45.6%、28.5%和10.6%。与2019年比较,2020年有效测试里程由3.9万公里增长至39.6万公里,增长10.2倍;自动驾驶模式测试里程方面,上汽红岩、滴滴、图森未来均在2020年大幅增长,分别比2019年增长54.1倍、11.8倍和8.2倍。

智能网联汽车智驾能力从车企测试里程和每接管一次平均自驾里程等多个维度得到了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