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餐饮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2022年冬至以来,疫情影响减弱,圣诞、元旦、春节接憧而来,打开了餐饮市场行情。2023年春节期间,餐饮迎火爆行情,大型连锁餐饮企业海底捞在一个多月内迅速恢复,客流量增长显著。

节前,海底捞门店早早就接到了年夜饭的预定,大年三十中午11点开始,部分门店就开始了跨年宴的接待高峰。春节期间,从年初二到初六的5天时间里,海底捞共计接待顾客超650万人次。海底捞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把2023年春季期间和去年冬至到圣诞节那段时间相比,客流大概提升了150%。

春节期间,一些热门旅游城市,如西安、南京、杭州、郑州、合肥、天津、长沙、北京、武汉、厦门、深圳、广州等地海底捞门店消费表现突出,海底捞杭州湖滨银泰店经理表示,门店接待人次较去年春节增长30%,受家庭出游的带动,部分门店的单桌消费价格较上月也有提升;在返现热潮的带动下,银川、邢台等地的部分门店消费也有所增长,翻台率就超过了8次。

海底捞门店运营状况逐渐恢复,春节期间客流高峰,使门店用工需求持续增加,餐饮市场在逐渐回暖,新的消费热潮要来临,海底捞已经在积极筹备节后的集中招聘工作,为消费复苏做准备。

如何看待海底捞就复工涨价道歉?

总结两份道歉声明不难发现,海底捞与西贝莜面村均是通过道歉声明的方式承认了涨价事实,为涨价行为道歉,随后再强调目前品牌正在推行的优惠活动。有消费者发现海底捞目前也在聚划算上贴出了电子卡会员代金兑换券,面值111元的代金券,补贴后价格为55元,这五折的优惠力度比海底捞目前自提业务的折扣力度还要大,也正因如此,有关海底捞和西贝借涨价后道歉降价的做法炒作和营销的质疑开始出现。

此前,海底捞涨价后也曾针对涨价做出过解释,表示由于疫情和成本上涨,公司调整了部分菜品价格,整体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6%,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定价。北京商报记者也就此联系到部分餐饮企业负责人,其中嘉和一品创始人刘京京明确表示,目前餐饮企业确实面临着食材成本上涨的压力,但是嘉禾一品还未调整产品价格。另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餐饮企业负责人透露,堂食复工后因为防疫工作需要,门店翻台率以及上座率与疫情前仍有较大差距,并且每天门店的运营成本不可控,确实给企业造成运营成本上涨的情况。但也有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堂食复工后并未感受到成本方面的上涨,并认为海底捞有炒作之嫌。

而就在海底捞与西贝相继为涨价道歉后,有关海底捞、西贝借调整价格炒作营销质疑声也越来越大。有消费者认为,海底捞和西贝趁机获取了大量的关注,登上热搜,“不花钱做了一波广告”。

对于二者先涨价后道歉降价有炒作之嫌的质疑,北京商报记者也分别联系了海底捞和西贝方面,截至记者发稿时,海底捞并未对上述质疑做出任何回应。而西贝相关负责人回复道,西贝不存在利用道歉而借机营销的目的,因为西贝部分门店涨价是事实,道歉也是真的想要对消费者说声“对不起”。

餐企到底该不该涨价?

复工是当下餐饮行业的命题,餐饮企业如何在现阶段做好防护的同时尽可能的挽回损失是当前餐饮企业的共同课题也是难题,但涨价却成为现在舆论及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业内有关餐饮企业该不该涨价的讨论声音也越来越大。

每日优鲜合伙人兼CFO王珺通过媒体平台公开发布观点,表示部分餐饮品牌调价只是个开始,他认为疫情导致餐饮企业销售下降,但同时劳动力、物流成本上涨,供应链吃紧是导致餐饮企业上调价格的根本原因。他同时表示,根据商务部公开数据,3月底全国餐饮复工80%,但销售额只恢复了35%,侧面表达餐饮行业目前仍然处于困境中的状态。

另外,也有观点认为,随着复工复产的进程加快,通过价格调整来帮助缓解营收压力的企业很可能会越来越多,其中既有通过提价方式缓解成本压力促进营收的,也有通过下调部分产品价格吸引消费者的,这些都与企业供应链恢复情况以及日常运营恢复情况,成本变化情况等息息相关。

但在餐饮连锁顾问王冬明看来,涨价不会成为餐饮行业复工后的普遍现象,他认为业内预测的报复性消费持续时间也不会很长,并且疫情是对全行业的影响,并非只影响了餐饮行业,消费者收入降低自然不愿意为餐饮企业涨价买账。在王冬明看来,餐饮企业涨价一直是非常敏感的话题,因此多数餐饮企业对涨价这件事也表现的十分谨慎。在疫情临近结束的时候涨价的餐饮企业也有种“豪赌”的嫌疑,因为不涨价可能会危及企业的生存,不如涨价放手一搏,但如果涨价会造成客流减少,对于连锁餐饮品牌则是得不偿失。

作为疫情“最惨”餐饮行业龙头,海底捞靠什么撑住1700亿市值?

万事皆有因。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是线下餐饮,但海底捞却没怎么跌,或许是由于“聪明钱”理解线下餐饮的出清潮下,具备现金流能力和品牌议价力的海底捞未来的扩张预期。然而这一判断也有风险,假如疫情常态化甚至导致长期需求遭到遏制,即便海底捞扩张成本再低,亦会在萎缩需求端备受打击,无法撑住1700亿市值。

2020年初,新冠状病毒爆发,餐饮业受到重挫。海底捞明明也关了店,也将要面临2020年业绩的大幅下调,股价却十分坚挺。

如果从武汉封城日,即1月23日起算,海底捞前一天的收盘价为32.5,之后最低只到过27.45,最大跌幅为15.5%。同期,呷哺呷哺最大跌幅达到46.4%,麦当劳最大跌幅近50%。相比其他餐饮企业的走势,海底捞强势不少。

海底捞到底是凭什么支撑住1700亿的市值的?

别人打折,海底捞涨价

疫情爆发后,许多餐饮店如麦当劳、萨莉亚等都推出了打折套餐,以薄利多销的方式,来恢复自己惨淡的生意。

而海底捞却悄悄涨价。

血旺半份从16元涨到23元,半份土豆涨到13元,一片1.5元,米饭7块一碗。。。在一位消费者晒出了海底捞的账单后,网络上形成了一股批评海底捞“趁火打劫”的舆论。海底捞随即发布致歉信,并决定将恢复菜品价格。

实际上,海底捞几乎年年涨价,只是这次不巧遇上疫情,被舆论给逮住了。

2015年至2019年,海底捞的人均消费额分别为91.8元、94.5元、97.7元、101.1元、105.2元。这不是因为人们吃得越来越多了,而是海底捞的菜价每年都在小幅上涨。

海底捞涨价的底气,来自其优于行业的翻座率。

翻座率指一张桌子每天被使用的次数,火锅店一般达到3次/天就有不错的盈利。 2019年海底捞的翻座率达到了4.8次/天,也就是说,一张桌子平均一天招待约5批客人。按一顿火锅2小时计算,海底捞店内的每张桌子每天有10个小时是有人在吃的。

居高不下的翻座率使得海底捞的门口总排着长队,高峰期需要等候2-3小时。而呷哺呷哺2019年的翻座率只有2.6次/天。倘若跑到线下去观察,呷哺呷哺的生意比海底捞清淡许多也是肉眼可见的。

神奇的是,消费者对海底捞还相当忠诚。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调查,海底捞的就餐体验在中国中餐品牌中排名第一,同时,曾在海底捞就餐过的顾客中的68.3%至少每月光顾一次海底捞,而98.2%表示愿意再次光临。

餐饮市场出清,海底捞出现黄金扩展期?

而以强大议价力为基础所带来的市场扩张预期,是海底捞扩张的核心逻辑。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连锁餐饮行业的影响调研报告》显示,从2020年3月1日算起,5%的样本企业账上没有现金支撑运营。79%的样本企业表示,依靠自有现金无法支撑过3个月。

疫情的爆发给中小餐饮业带来了灾难。一些餐厅在年前为春节储备了许多食材,现在要么低价甩卖,要么烂在了仓库里。更有一些餐厅因为付不起租金,而永远地关上了门。

实力不强的餐饮店纷纷倒下,却成了高现金留存的企业低成本扩张的契机。

固有的外出餐饮需求在长期来看大概率是稳定的,中国防疫成效卓越则提高了这种预期。不仅如此,从微观的商业环境下看,小企业倒闭引发商铺租赁,商铺建设市场向买方市场倾斜,租赁价格成本和扩张成本会被暂时被压制, 加上政府支持下的费用减免,这给“现金为王”的企业出现了一个低价扩张的黄金窗口期。

2017年之后,海底捞门店扩张明显提速。2019年,海底捞新开业308家,全球门店从2018年末的466家增至2019年末的768家,其中716家位于中国大陆,以及52家位于香港、澳门、台湾及海外。

在高速扩张的同时,海底捞的旧店维持着原有的经营效率。根据财报,2019年同店销售增长为1.6%,同店翻台率维持5.2次/天,与2018年持平。

2020年,海底捞计划再开300家。开店不仅能增加营收,还能进一步降低成本。一方面,采购量大的话,对上游供应商更有议价权,食材成本更容易控制。另一方面,门店密度变大后,仓储和配送的边际成本会降低,整体上门店的平均成本会减少。

成本优势加大扩张预期

打算在2020年继续扩张的海底捞,除了资金经营现金流充沛,在融资上也跟有优势,更容易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融资成本也较低。

据新华网报道,在疫情期间,中信银行和百信银行合计已为海底捞提供21亿元授信额度,并承诺将加大对其供应链企业的支持力度,2月19日首批8.1亿元放款资金已到达海底捞账户。

此外,由于强大的品牌力,海底捞比其他餐饮店在租金上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根据海底捞的招股书,2017年,海底捞的租金成本只占总体费用的4.3%。而同期呷哺呷哺、必胜客、肯德基和必胜客的租金成本分别占总体费用的12%,16%,31%和34%。

根据财报,2019年海底捞的营收为265.6亿,租金成本为11亿,占总营收的4%。同期,呷哺呷哺的总营收为60.3亿,租金成本为8.5亿,占总营收的14%。同样做火锅生意,海底捞的营收规模是呷哺呷哺的4.4倍,但租金成本只是其1.29倍。

海底捞的租金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这背后的原因是海底捞拥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口碑,使其在商圈招商时用较大的议价能力,无需依赖商圈引流,反而为商圈带来人气。

海底捞也承认自己在租金上有优势表示:“我们的物业租金及相关开支占收益的百分比较行业平均水平为低,主要由于我们餐厅有较高的翻台率及较佳表现。我们的租赁通常包括至少三个月的免租期,以方便装修及翻新场所。我们绝大部分租约的租金为固定金额,并按租赁协议规定的每两至三年逐步增加。”

或萎缩的需求能撑住1700亿吗?

不过,也有券商指出,目前市场对海底捞的“强者恒强”的预期太强,“疫情影响”的预期太弱,且并未充分计入疫情短期影响。

如东吴证券就直接给出《股价或未真实反映疫情影响,大幅下调2020年盈利预期》的研报,并在研报中指出,考虑到核心一线城市(北京/上海)的疫情情况,谨慎假设 4-7 月门店效益(客流/翻台率)分别经历 20%、40%、60%、80%的爬坡期,该情况将致使全年利润预期收窄。

东吴证券还指出关键点,即海底捞过去几年试图进行海外扩张突破开店节奏瓶颈。但目前而言外海疫情影响和全球化趋势放缓等因素,都没有完全被计入海底捞的股价预期。

此外,疫情防控常态化对消费行为构成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查体温,戴口罩等防控行为大概率在未来一年甚至数年中长期推广,而消费冲动与消费热情也将因此受抑制,其也并未体现在海底捞高达1700亿的市值上。

更值得注意的是小概率事件存在的大损失风险。达里奥的全天候策略号称躺赚,但最后输在股债同跌上就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输入型病例扩散和冬季病毒回归的可能性,疫苗研发进度过于缓慢导致海外经济崩溃等均未纳入对海底捞预期的考量。

需要指出的是,海底捞即便在大多数预期之中仍然拥有光明的未来,但海底捞的市值最令人担心的地方在于其“丝毫未体现对疫情的敬畏”。

海底捞股票持续下跌春节后有望上涨吗?

从图表来看,特别是从周线图来看,自今年2月份之后,海底捞的股票价格就一路向下,从之前80多的高点,跌到现在的18块多。整个股价趋势向下毋庸置疑。

虽然是下跌趋势,但从11月12日那一周的情况来看,成交量巨大,价格最终收跌,可价格运行的幅度非常小。不仅K线实体小,K线价格幅度也很小,典型的量价不匹配。大成交量只伴随着小幅下跌,说明看涨的力量也不小,并且是在周线图上,那么后市上涨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上面是从技术分析的角度来看,得出股价有可能上涨的结论。从基本面情况来看,海底捞的基本情况并不好,无论是整体经济环境对于餐饮业的冲击,还是海底捞自身的一些情况,都不是一个很好的基本状况。从基本面来看,股价上涨又缺乏足够的支撑。

综合两者来看,海底捞股票在春节后,或者说在最近一段时间,是有可能出现上涨的,但是考虑基本面的情况,股价上涨缺乏支撑,那可以说海底捞的股价是有可能上涨的,但上涨幅度有限,大涨的可能性比较小,同时还要留意有继续下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