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传消息称,比亚迪全新研发的固态锂电池在重庆生产即将装车试验,该项目由欧阳明高院士牵头,另有三位院士顾问一同参与了比亚迪全固态锂电池的研发工作,属于标准的国家级重点项目。
那么什么是全固态电池,它又有什么优点吗?
顾名思义,固态电池就是将液态电池内部电解液全部更换为了固态电解质,质量能量密度可以由液态锂电池的极限300Wh/kg增大为700Wh/kg,这就意味着同等体积下固态电池续航里程将大大提升。
此外,固态电池的充电速度也会得到飞跃式进步,10分钟即可完成,而且由于没有液态电解质,固体电池可以说是从真正意义上杜绝了自燃风险,所以综合来看,固态电池一旦量产推广,足以称得上是颠覆性的创新。
据了解,比亚迪早在2016年以前就已经投入了固态锂电池的研究工作,目前在国内的相关专利数处于领先,位居第一,它的两种技术路线氧化物固态锂电池及硫化物固态锂电池均已完成生产,随时可装车试验,下一步就是量产商业化运用了。
不止是比亚迪,同为电池巨头的宁德时代也在紧锣密鼓地研发固态锂电池,预计在2030年实现固态锂电池的商业化量产,此外其还全满推进钠离子、M3P、凝聚态、无钴电池、无稀有金属电池等电池技术布局。
比亚迪全固态锂电池在重庆生产 即将装车试验
易车讯 近日,有消息爆出比亚迪全新研发的固态锂电池在重庆生产即将装车试验,该项目由欧阳明高院士牵头,另有三位院士顾问一同参与了比亚迪全固态锂电池的研发工作,标准的国家级重点项目,它相比液态电池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是液态电池内部电解液更换为了固态电解质,质量能量密度可以由液态锂电池的极限300Wh/kg增大为700Wh/kg,10分钟即可全部充满电,因为没有了液态电解质,几乎真正意义上杜绝了电池自燃,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技术革新。
比亚迪全固态电池除了比亚迪车型自用,首批还将外供其他企业,其中可能优先供应奔驰、宝马、奥迪和红旗。比亚迪未来的电池技术有三个方案,刀片、六棱或者2025全固态。全固态电池又分两种技术路线,第一种氧化物固态电池,比亚迪早已经制成,随时装机;比亚迪第二种固态电池,是硫化物技术路线,目前已经完成试生产并达到测试标准,随时装车。
据悉,比亚迪早在2016年以前就已经投入了固态锂电池的研究工作,目前在国内的相关专利数遥遥领先,位居第一,它的两种技术路线氧化物固态锂电池及硫化物固态锂电池均已完成生产,随时可装车试验,下一步就是量产商业化运用了。同为电池巨头的宁德时代也在紧锣密鼓地研发固态锂电池,预计在2030年实现固态锂电池的商业化量产。
易车App提供销量、热度、点评、降价、新能源、实测、安全、零整比、保有量等榜单数据。如需更多数据,请到易车App查看。
比亚迪钠电池研发吗
比亚迪全固态锂电池在重庆生产即将装车试验,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牵头,另有三位院士顾问一同参与研发工作,使用硅基材料作为固态电池负极,能量密度预计能达到400Wh/kg,相比刀片电池的能量密度(180Wh/kg)提升了2倍之多。
针对上述消息,比亚迪今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予以否认——“近期对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的传言,经向公司确认后,均为不实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比亚迪否认了上述有关钠离子电池的传言,但在市场需求急速扩大以及政策春风的助推下,广泛分布且低成本的钠重新站上风口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实钠离子电池并非新鲜事物,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研究均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最早的研究方向集中在用于储能领域的钠硫电池。
2021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大涨,锂盐需求超预期,锂离子电池主要原材料碳酸锂价格随之暴涨。据上海钢联今日发布的数据,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报59万元/吨,去年1月初该原材料的报价为6.2万-6.7万元/吨左右。
动力电池价格的持续走高导致新能源汽车、储能生产成本飙升,在此背景下,作为替代方案的钠离子电池开始走向台前。根据行业研究机构EVTank《中国钠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测算,钠离子电池2026年的市场空间可达到369.5GWh,理论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500亿元。
相比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材料成本端更具优势。据国内第一家钠离子电池创业企业中科海钠披露,从资源储量上看,锂元素地壳丰度为0.0065%,且75%分布在美洲,相比之下钠元素的地壳丰度为2.75%,且全球到处都有分布;从成本上看,钠资源价格(2元/kg)与锂资源价格(150元/kg)有明显差距,综合电解液、正负极材料、隔膜等多项成本,钠离子电池材料成本要比锂离子电池降低30%-40%。
不过,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日前公开表示,钠电池相较于锂电池尚不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钠离子电池的成本比磷酸铁锂电池贵0.1元—0.2元/Wh,且能量密度越高,成本增加越多,而低成本钠离子电池,其性能过低。
“钠离子电池技术早就存在,但一直未能获得大范围推广,原因在于其能量密度不高、循环寿命低、有技术难点未能解决等,因此发展速度远不及锂电池发展水平,是否能顺利大规模商业应用具有不确定性。”有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但这并未阻挡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