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消息,9月25日是国际聋人日,腾讯首次发布完全自研的助听器核心算法解决方案,并与助听器厂商智听科技合作推出挚听(腾讯天籁inside)助听器“公益助老款”。

据介绍,经技术验证,这款助听器在多元场景下的综合听感体验均有大幅改善,将复杂场景下语音的清晰度和可懂度提升超过85%,具备“低时延、低功耗、好音质”的三大技术优势。

同时,为了解决助听器因“啸叫”带给听损人士的长期困扰,天籁实验室创新性地提出了啸叫抑制系统性解决方案,经过用户反复测试,让千元级的国产助听器的关键性能,也能媲美万元进口助听器的水平。

据悉,目前,这款挚听(腾讯天籁inside)助听器已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列入《2022年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后期将作为优质老年用品推广应用,助力老龄事业发展。

腾讯会议天籁实验室主任商世东表示,“天籁行动团队一直在思考如何进一步通过技术以及腾讯众多的平台资源帮助听障和听损的老人融入数字社会。如今,通过将天籁AI音频技术开放给国内厂商,已经有效提升国产助听器的使用体验,未来将在功耗等技术细节上做进一步提升和改进。”

腾讯发布天籁inside助听器,破解老年听障难题,此款的性价比如何?

该款助听器主打的是公益助老,其性价比蛮高。

随着年龄的增加,部分人群开始出现听力下降。即便患者已经通过正规治疗方式,从而增加患者听力。但是部分患者听力下降状况比较严重,治疗方法只能起到缓解作用,而无法达到100%恢复听力。

再加上部分老人心疼治疗资金,有可能会一拖再拖。久而久之,老人无法听清他人说话声音,只能选择佩戴助听器。尽管如此,部分助听器价格十分昂贵,动辄上万元,尤其是海外助听器。

腾讯公司利用全新AI算法,不断地增加助听器为患者带来的声音质感和清晰感。既可以减少声音误差和时间差,又可以保证患者用最少的钱享受最好服务。

腾讯天籁inside助听器具有非常优秀的性价比

截止到目前,我国助听器厂家十分有限,大部分患者更信赖助听器老牌厂家。如此一来,部分助听器厂家失去市场,根本无法使用全新的网络计算方法。

腾讯公司在互联网领域和网络算法领域拥有者独一无二的成就感,这也导致腾讯公司能够将优秀算法应用到助听器中。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天籁助听器并没有出现太高的销售价格,5760元就可以帮助患者获得两个耳朵的助听器。其实,腾讯公司生产助听器的目标非常明确,减少老人听不清,从而实现更多老人听懂声音和听听声音。

总的来说,我们更应该鼓励众多医疗器械厂家不断地提高产品性价比。既可以让老百姓安心治病,又可以帮助老百姓获得幸福生活。此外,助听器作为部分老人最常购买的医疗器械之一,必将伴随着巨大的助听器消费市场,功能和性价比十分重要。

2022年咨询助听器的用户有多少

2022年咨询助听器的用户有多少,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孙文轩)目前我国已有1.2亿老人正在逐渐失去听力。9月25日,在腾讯天籁行动2022年度发布会上,国内首份老年听障社会问题调研报告《敢问天籁|关于老年听力健康的十个问题》(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指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约1/3存在中度以上听力损失,75岁以上老年人中这一数字上升到约1/2。然而,目前助听器的使用率在中国只有5%~10%,这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30%水平。病情进展慢、自我重视不够、依赖家人支持且不愿接受助听器的使用,是我国听障老人的共性。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和城市生活节奏加速,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更有可能选择性忽略老人的需求。

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腾讯银发科技实验室负责人窦瑞刚表示,“很多老人对于听力障碍不了解,他知道自己的听力状况下降了,但是可能会觉得老了听不清了很正常,没有意识佩戴助听器去干预。有部分老人希望能够佩戴助听器,但是他又不知道如何去找到高性价比的助听器,线上购买的更多是声音放大器,而线下门店由于租金等因素价格会比较高。”

报告分析指出,一方面,我国大多数老年人不知道有助听器的存在,并认为“耳背”不需要治疗;另一方面,助听器价格贵、效果达不到预期、使用麻烦和外观不佳都会使老年人不愿使用助听器。同时,我国助听器验配师存在较大缺口,许多听障老人较难得到专业的验配服务,由于缺乏专业指导,不合适的助听器戴上后会产生“啸叫”,大大降低使用率。

为解决这一难题,腾讯发布自研的助听器核心算法解决方案,携手助听器厂商智听科技联合研发,推出挚听(腾讯天籁inside)助听器“公益助老款”,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款助听器将复杂场景下语音的清晰度和可懂度提升85%。此外,腾讯银发科技实验室与腾讯会议天籁实验室共同发布了国内首个集成听力筛查至康复训练的一体化小程序——“腾讯银发听力健康小程序”,主要面向老人及其家属,提供从听力筛查到康复训练的全流程的工具及信息服务。

目前,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对改善老年助听器音质、验配流程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但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在老年助听器上的应用还处在技术适应和改造阶段,其标准化需要进一步通过更具体的方法、体系和流程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