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7 月 24 日消息,咨询机构 DSCC 本周发布报告称,最新消息来源显示,三星显示(SDC)在其决定投资用作中大尺寸应用的高世代 OLED 工厂的第一条线将使用 2200×2500 的基板,产能为 15k / 月。
小编了解到,报告指出,设备供应商将在 7 月选定,8 月开始下正式订单,交货期为期一年。ULVAC (爱发科)将首先赢得 FMM VTE 蒸镀设备的订单。
此外,报告称 SDC 在第二条线的规划将使用基板尺寸为 2290×2620mm 的 G8.7 世代线。设备供应商为 Tokki。
DSCC 表示,由于苹果偏好于 Tokki FMM VTE 设备,并希望其所有供应商使用相同的设备。因此 SDC 预先释放的第一条线的产能也将是为非苹果客户使用。
100亿生意黄了!苹果踢走京东方,国产OLED还能追上三星、LG吗?
日前,据外媒报道,由于京东方未经允许擅自更改苹果设定的屏幕规格,可能被后者取消其iPhone 14 OLED屏幕订单。
经过数日的发酵,情况对京东方似乎愈发不利——一直对供应链有着严苛要求和极强控制欲的库克,绝无可能接受供应商私自做主更改参数的行为。
只不过,这桩生意告吹,对双方来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站在苹果的角度,要面对制约三星失败的事实,相信库克并不好受。根据The LEC的爆料,京东方这3000万iPhone 14屏幕订单,有2000万将交给三星,1000万交给LG,苹果和这两家大厂的博弈可能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而从京东方的角度出发,经济和声誉上的损失都是肉眼可见的。按照当前行情,iPhone 14这3000万块屏幕总价接近100亿元。
不过,京东方为加入“果链”所做的努力并不会白费:多年的饱和式投入,帮助京东方打造了一条国内最成熟、量产能力最强的OLED生产线,即便没有苹果,它们也不缺新的客户。
相比可能错失的苹果,国内竞争对手的崛起、OLED面板市场面临的降价和产能过剩等潜在危机,同样值得京东方注意。
发酵数日之后,京东方和苹果之间的拉锯战仍看不到和平解决的希望。
在此之前,据外媒报道,由于京东方未经允许擅自更改苹果设定的屏幕规格,可能被后者取消其iPhone 14 OLED屏幕订单。根据此前的公开信息,京东方承接了苹果3000多万部iPhone 14屏幕订单,对其业绩有重要意义。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综合各个信源的报道,诱发这次争议事件的根源已经很清楚——京东方私自更改TFT电路宽度,以达到降低电阻、提高良品率的目的。这一套操作下来,京东方的利润率无疑会有显著提高,但副作用就是面板的亮度、功耗和苹果的设计有出入,可能会对最终的成品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更重要的是,一直对供应链有着严苛要求和极强控制欲的库克,绝无可能接受供应商私自做主更改参数的行为。
另一家著名的果链企业瑞声 科技 此前就曾表示,“原则上除了设备和工人是瑞声的,生产线上的其他环节都由苹果控制。”其中,控制软件和电脑系统是苹果的,ERP系统也是苹果的,就连生产一线的工程师团队中也有苹果的驻厂人员……
在库克的管理哲学里,强化供应链控制是保证苹果主导地位和产品品质的关键,也是不容挑战的底线。
对于苹果和京东方来说,如果能合作无间,无疑是双赢。但如今合作关系出现裂痕,只怕会给双方却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苹果来说,这一次合作告吹对其供应链体系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影响——尤其要面对制约三星失败的事实,相信库克并不好受。
最早爆出这则猛料的外媒The LEC言之凿凿,表示苹果将把原定交给京东方的3000万块iPhone 14屏幕订单转移给三星、LG两家韩国大厂,报道中不乏对苹果的讽刺意味。
众所周知,苹果当初之所以将京东方纳入iPhone 14面板供应商名单,除了想保证产能之外,抗衡三星、降低单一供应商带来的供应风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彭博社此前的报道,三星显示器公司和LG旗下的面板制造商LGD过去一年总共为苹果供应了1.1亿块OLED面板,主要应用在iPhone 12和去年秋季新发布的iPhone 13系列机型。要知道,过去一年苹果总共才采购1.7亿块面板,三星、LG两个大厂已经承接了64%的订单。
其中,高配版的iPhone 13 Pro和iPhone 13 Pro Max机型面板更是由三星独家供应,后者的作用和地位可见一斑。
有鉴于此,苹果曾致力于扩充面板供应商名单,达到制约三星、提高议价能力的目的。
但可惜,苹果的如意算盘这次可能要落空了。根据The LEC的爆料,京东方这3000万iPhone 14屏幕订单,有2000万将交给三星,1000万交给LG,苹果和这两家大厂的博弈可能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至于站在京东方的角度看,经济和声誉上的损失都是肉眼可见的。
按照当前行情,iPhone 14这3000万块屏幕总价接近100亿元。上一财年,京东方营收达到2193.1亿元,同比增长61%, 历史 首次突破2000亿大关。乍一看,少了苹果这100亿的订单,对京东方来说算不上伤筋动骨。
但需要注意的是,iPhone 14这张订单,代表的远不止100亿交易额——这背后还有京东方酝酿已久的升级转型,以及和三星、LG开战的决心。
根据财报数据,上一财年京东方归母净利润仅录得258.31亿元,较过往虽有很大进步,但13.88%的净利润率和28.87%的毛利率并不算突出。对比之下,三星显示器的利润率就长期维持在20%以上,去年三季度的营业利润率更是高达26.8%,几乎相当于京东方的两倍。
众所周知,京东方当前营收仍依赖LCD业务,但和OLED相比前者利润差距明显。拿下苹果订单,逐步从LCD向OLED进行业务升级,是京东方为自己规划的转型路线。如今计划被打乱,想必会对其短期业绩造成一定冲击。
不可否认,过去这些年京东方为打入“果链”的确作出了许多努力。
早在2017年,京东方就传出有望加入果链为苹果生产手机屏幕的消息,但因为技术和产能问题未能成行。 而在此之后,京东方就针对这两个弱点进行补强,一边扩充生产线一边加强研发投入。
数据显示,2017年-2021年京东方研发投入分别为69.7亿、72.3亿、87.5亿、94.4亿和124.36亿,同比增幅也不断上升。截止去年年底,京东方研发人员总数达到1.9万,占员工总数的24.8%,过去一年新增专利申请9000件,其中90%是发明专利。
多年的饱和式投入之后,京东方也终于有底气和三星、LG掰一掰手腕。
而在产能方面,京东方的投入同样是巨大的。
去年年底,京东方豪掷465亿巨资建设的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开始进入量产阶段,目前产能已经开始爬坡。此外,据媒体报道,京东方还有意调整B12工厂第三期生产线,目的是为了承接苹果iPad订单。
从表面上看,京东方投入了大量资金扩充产能、升级技术,如果最终还是没法挤进“果链”,的确是一种损失。但价值研究所认为,凡事要分两面看: 前期投入的这些沉没成本,帮助京东方打造了一条国内最成熟、量产能力最强的OLED生产线,即便没有苹果,它们也不缺新的客户。
根据DSCC的统计,自2019年以来,智能手机市场出现高端化趋势,小米、OPPO、vivo和独立出来的荣耀都已明确表示要发力中高端市场。乘着这股东风,OLED面板的渗透率也出现明显上升。报告显示,2021年OLED手机面板渗透率为52%,占据了半壁江山,并预计在2022年底达到57%。
根据IHS Markit的报告,2021年全球OLED显示面板市场规模收益为680亿美元,较2019年的367亿接近翻倍。在“面板王国”韩国之外,中国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OLED面板供应市场。
将目光放回京东方身上。随着OLED屏幕产能逐渐爬坡,武汉京东方光电的经营效益也全面好转。去年一季度,这家京东方重要子公司实现近五年来首次正利润,实现净利润达到3.6亿元,单季度利润已经超过过去四年的净亏损总额。
而在去年6月21日宣布定增近200亿时,京东方在AMOLED市场的布局和未来规划和浮出水面。目前,包括荣耀、OPPO、摩托罗拉等手机厂商都已和京东方达成合作,后者还在努力开拓VR/AR硬件、智慧医疗、车载屏幕等市场。
广阔的市场前景,甚至让京东方继续启动产能扩充计划,特别是针对高端屏幕生产线的升级。
最新的动态是去年3月份,京东方旗下子公司武汉京东方宣布将对现有厂房进行产能扩充。这次扩充计划预计投入自筹资金37.75亿,主要是针对第10.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生产线。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苹果可能取消iPhone 14屏幕订单的消息,京东方在5月23日向投资者回应称“不予置评”,且强调公司在OLED领域的年度目标没有变化,相关业务还在有序推进中。
通过上文分析,价值研究所认为京东方这番回应并不是嘴硬或打官腔,它们的确有自己的底气和考虑。
更何况,相比可能错失的苹果,国内竞争对手的崛起、OLED面板市场面临的降价和产能过剩等潜在危机,或许更值得京东方注意。
根据知名研究机构Omdia统计的数据,2022年中国厂商在OLED面板市场的占有率有望上升至27%,较去年的15%接近翻倍。随着折叠屏手机、中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不断增长,OLED面板需求有望继续上升,这位中国厂商提供了上位机会。
而在国内一众面板厂商中,除了京东方,TCL华星光电、深天马也是很有实力的竞争者。
拿量产能力、市占率和良品率这几个数据来说,京东方后面的追赶者们这几年进步非常明显。
根据公开信息,京东方目前已经实现量产的OLED生产线总共有五条,成都、绵阳、重庆和福州的生产线产能都能达到接近5万块/月,是国内厂商中量产能力最强的。
深天马的优势在于,其位于上海工厂的4.5代线单月量产能力高达75万块,是国内量产能力最强的一条OLED面板生产线,和LG、三星相比也毫不逊色。但问题在于,其产能过于集中在上海,4.5和5.5代线掌握了超过95%的产能。一旦遇上最近两个这种程度的大规模疫情,产能会出现断崖式下滑。
另一个被业内人士寄予厚望的OLED厂商华星光电,也有类似的问题。2019年投产的电武汉6代线单月产能超过45万块,是TCL华星光电目前最重要的一条生产线。
当然,眼看市场逐渐起量,这些头部玩家都在积极增加产能。去年年底,TCL宣布在广州筹建T8柔性OLED面板生产线;今年1月份,总投资额高达150亿的T5生产线也完成了模组厂房和综合动力站的封顶工作。
按照业内规律,OLED生产线从筹备到正式量产一般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换句话说,京东方、TCL和深天马们的量产能力在2024年左右将达到一个全新高度。
不过,在开足马力扩充产能的同时,京东方们还要警惕两个危机:一是面板需求的短起起伏,另一个是核心技术上的缺陷。
虽然业内对OLED面板的应用前景十分看好,但受国际局势、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周期性淡季已经初显威力。据外媒报道,苹果预计在今年二季度减少iPhone SE和iPad订单,三星也有类似的砍单计划,预计设计近千万块OLED产能。
目前,三星已经叫停了在越南的部分面板生产线,并准备将产线撤回韩国本土,重新调整在东南亚的布局。
在价值研究所看来,在市场需求出现动荡的情况下,良品率最高、生产技艺最稳定的厂商,更能得到上游客户认可。 从另一个角度讲,砍掉部分内部需求之后,三星、LG这些大厂也有能力承接更多外部客户订单,这对京东方、TCL等本土厂商来说并非好事。
根据DSCC的统计,目前LG在OLED面板良品率上一马当先,自2017年之后就一直稳定在90%左右,三星也在最近两年迈过了这个门槛,且部分新投产生产线的良品率一度达到95%的业内最高水平。
对比之下,京东方对外宣布的数据是AMOLED产线成熟产品良率在80%以上,这已经是国内厂商的最高水平。在产能上和京东方最接近的深天马,2021年良品率刚刚迈过60%大关,TCL 华星光电也徘徊在60%左右。
归根结底,决定良品率的核心技术依旧掌握在三星、LG两大巨头手中,是京东方们必须解决的难题。
比如最关键的背板段蒸镀环节里必不可少的FMM金属材料,日立掌握最好的生产工艺,而三星又一早便和日立订立了独家协议。再比如OLED驱动IC市场,三星LSI和LG LX Semicon垄断了90%的市场份额,统治地位无可撼动。
已经攻克量产关的京东方们,现在是时候想想办法迈过技术难关了。
以iPhone 4的面世为分界点,苹果乃至整个智能手机市场迎来了无比辉煌的十年。但在2020年之后,疫情爆发、全球经济下行、通胀飞涨叠加不断升级的供应链危机,让智能手机市场加速挥别自己的黄金时代。
苹果无疑仍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消费电子巨头,iPhone的订单也还是所有供应链企业渴求致富机会,但恐怕再也没有决定一家企业、一个行业生死的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包括清溢光电、八亿时空、格林达、商络电子、南极光等京东方供应链企业相继成功登陆A股,凌云光、路维光电、苏州天禄等企业也已启动IPO流程。可能无缘“果链”的京东方,悄然间已经培养了一条同样强大的供应链,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一起走向了繁荣。
在商业世界里,没有谁离了谁就一定会倒下,没了苹果的订单也不是京东方的末日。至于能不能将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就要考验京东方的硬实力了。
芯片之后,面板也将遭美国卡脖子?产能超全球一半,技术却靠日韩
文| AI 财经 社 麻策 王灿
编| 赵艳秋
“整体风险我们认为是可控的。”TCL华星高级副总裁赵军在9月初的一场媒体沟通会上,谈及中国面板行业是否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时对AI 财经 社说。
芯片行业在关键技术上遭到美国卡脖子,继而引发了国内对国产面板行业的担忧,毕竟一块屏、一颗芯,是很多电子产品的标配。
图/视觉中国
令赵军做出上述判断的,是中国大陆已成为全球液晶显示行业的核心。在中国大陆地区,到2021年建设完成的、能生产32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的高世代生产线,将达到21条,产线布局占到了全球约三分之二。从产能占比来看,2019年中国大陆占到全球的42%,今年将达到51%,明年则会继续攀升至63%。
“中国半导体显示行业、面板行业已经成为国外在这个领域公司的主要业务来源。他们不会自己卡自己的脖子。”赵军在沟通会上说。
另一方面,一位行业人士告诉AI 财经 社,美国自己并没有发力显示行业,在该领域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但就在几天之前,三星、LG显示断供华为高端手机面板的消息传来,主要原因是两家厂商的高端显示面板驱动芯片使用了美国技术。因此,即便它们均非美国企业,也不可向华为供货。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而国内显示行业的关键设备和先进材料,还依赖日韩供应商。
中国面板行业有无被卡脖子的风险?“就看美国是否通过长臂管辖,限制日韩企业。”一位行业人士对AI 财经 社说。
依赖日韩
国内显示屏行业的一些关键设备和先进材料,依然依赖于海外供应商,集中在日韩。
在大部分手机都采用的OLED显示屏领域, 真空蒸镀机号称“屏幕界的光刻机”。 蒸镀是OLED生产工艺中的核心环节,就像光刻机之于芯片一样,蒸镀机把握着全球OLED行业命脉。京东方前工程师肖颂对AI 财经 社说:“蒸镀机理论上比光刻机还要难。”
而这项心脏技术掌握在日本佳能手中。高端蒸镀机全部来自日本一家名叫Canon Tokki的小工厂。Tokki于2007年被佳能收购。不论是三星显示部门还是国内的华星光电、京东方,想量产稳定可靠的OLED显示屏,都离不开这家企业。 但Tokki蒸镀机的年产能不到10台,单台售价过亿美元,十分昂贵且抢手。
图/视觉中国
“基本被三星买完了,国内很少抢到。”肖颂称。
三星作为Tokki早期客户,曾在2006年后者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坚持合作帮助它度过了生存危机。后来,双方签订了协议,一度每年生产的设备全部供货给三星。这也让三星在OLED抢占了先机。直到2017年Tokki产能提升后,京东方和华星光电才拿到采购名额。
除了“屏幕界光刻机”之外,做过光刻胶市场调研的行业人士杜锋对AI 财经 社说,京东方号称现在采用的光刻胶有相当一部分是国产自研了。“但其实是日本合成橡胶公司(JSR)给它的专利授权和技术提供。”
他解释道:“简单来说就是,在国内购买普通原料,然后跟日本公司提供的一些占比极低的材料,搅拌混合,在一个无尘车间内把它做成光刻胶。”
光刻胶是面板制造的上游关键原料,相关技术被美日垄断,日本在成品及上游材料方面占支配地位。“没有人家的核心原料,你是肯定做不出来的。”杜锋说, “我们只是完成了一个表面的国产化,但其实还是一个高级的组装工厂。”
除了光刻胶,能够让玻璃导电发光、最终变成屏幕的关键,是ITO靶材技术,同样被日本主导。“ITO是在玻璃上面电镀用的,是一种透明的导电材料。”肖颂告诉AI 财经 社,ITO靶材国内每年大概消耗超过1000吨,大部分特别是高端的部分均为进口。
“现在ITO靶材国内能做,但是在尺寸上突破困难,而且产出效率远赶不上国外。”基于他去年的了解, 国内可以做出的靶材长度不超过800毫米,而日韩企业可以做到3000毫米,差距明显。 资料显示,中国是ITO靶材最大的需求国,需求量占全球的25%。有统计称,2019年之前,国内ITO靶材近9成依靠进口。
而ITO靶材的生产设备“烧结炉”,顶尖的基本上也都来自日本。据称这样一台设备的售价动辄上千万元。而烧结工艺更是各家压箱底、不会售卖的秘方。
此外,面板核心材料偏光片,国内自给率也处于较低水平,仍需大量进口。目前全球偏光片产业也主要由日本日东电工、韩国三星和LG、中国台湾企业奇美材料和明基材料主导。
除了日韩,美企在高世代玻璃基板上具有较大话语权。玻璃基板是面板行业的最上游,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被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等几个大厂瓜分。
“每一个有京东方工厂的地方,都有康宁工厂。“肖颂告诉AI 财经 社,基本上已经属于配套设施。
图/视觉中国
AI 财经 社了解到,京东方和华星光电都形成了较为稳固的玻璃基板供应配套。京东方主要是与美国康宁合作,而华星光电则主要由日本旭硝子提供配套供应。
“康宁世界第一,其它都和它有差距,日韩也不行。”肖颂说。美国康宁参与到中国市场超过35年,在中国的17座城市建立了办公室,也是国内手机厂商外屏主要的供应商。其在中国投资巨大。截至2019年底,康宁在中国的投资规模已超70亿美元。
美国通过康宁在面板行业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但肖颂分析,美国通过康宁打压中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中国市场是康宁除北美以外最大的市场,失去中国市场,将给双方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如果美国刻意打击,还要看日本、韩国是否跟随。单纯美国来说影响不大,美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贸易连带。”肖颂称。
而造成国内企业在关键技术上对外依赖的现实原因,一方面,过去大家认为,企业越大,越需要全球化,虽然上游材料设备国产化率在逐步提高,但不到万不得已,还是进口成本低。另一方面,则是国产全链条对核心技术的重视和投入都不够。过去多年,类似关键技术落后于人的呼吁很多,但改观很小。
国内双雄格局
虽然上游材料设备依赖海外,但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液晶显示面板的生产已经走在了世界最前列,在效率、竞争力、市场响应速度方面,都有着巨大优势。其中,大尺寸液晶面板中国已经处于全球领导地位。到2023年,大尺寸液晶面板中国会达到或超过全球70%的产量。
同时, 日韩企业在加速退出液晶面板业务 ,韩国两大厂商三星和LG均在今年退出,转而聚焦以OLED为代表的新型产业,而OLED显示屏更轻薄、色彩显示更佳。
图/视觉中国
分析人士告诉AI 财经 社,中国大陆面板行业崛起,产能的提升加剧了竞争,令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低迷,叠加疫情,负担进一步加重,是韩企退出的重要原因。
不过,肖颂对AI 财经 社称,三星退出液晶面板生产,是因为“其他所有的液晶厂都需要用三星的技术和设备”。“三星在用液晶技术来赚钱,然后发展OLED。”他表示,三星的技术和设备不光局限在面板生产上,面板生产的上游也依靠它。“液晶对三星来说依然有利可图。”
三星和LG显示的退出,令液晶面板的产能进一步向中国大陆集中,多家分析机构对京东方、华星光电持看涨态度。“随着面板双龙头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行业周期性显著缩短,面板价格波动将大为放缓,格局长期看好。”信达电子研究认为,此轮面板景气度上行周期将持续1-2年。
8月28日,TCL宣布以约10.8亿美元收购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 科技 有限公司60%的股权,以及三星显示有限公司100%股权,从而获得8.5代LCD生产线。
“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最高的还是京东方,但我们并购了那几家产线后,规模基本上差不多了。“TCL华星光电LCD开发中心总经理赵斌告诉AI 财经 社。两家企业分列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出货面积第一和第二位。双雄格局的确立,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大陆面板显示行业的绝对话语权。
“华星更像TCL的配套企业,自给自足的感觉。“肖颂称,京东方在规模上更有优势。
“从现有液晶面板的技术格局来看,双方确实要竞争。”赵斌称,两家是不同的技术流派,华星光电采用的是VA,京东方是IPS,两者均是液晶显示器常见的面板类型,但华星光电更类似三星,京东方更像LG。
双方也会在未来的竞争中,相互渗透。华星光电此前收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工厂,该厂技术流派和京东方类似。而京东方此前也期望加入苏州三星厂的竞购。“两方可能会有一个技术融合的过程。”赵斌说。
据AI 财经 社了解,华星的技术路线能为TV面板提供更好的对比度,更快的响应速度,三星、索尼的产品都属于这样的阵营。而京东方是另外一种方式,应用更广。在投资上,京东方更加多元化,华星更加聚焦。
下一代技术竞赛开启
大尺寸LCD面板已成为中国厂商的天下,但一位京东方LCD产线员工对AI 财经 社表达了悲观情绪:“要废了。”他加入京东方超过5年, 近来愈发感受到“LCD没有前景了”。
OLED取代液晶,似乎已是大势所趋。三星凭借先发优势已经拿下OLED市场超80%的份额。中国企业尚需时间追赶。
这是来自一线工人的直观感受。但企业的管理者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TCL赵斌认为,下一代显示技术4-5年就会比较成熟,但产品商业化可能要等到十年以后,“这十年间应该还是LCD占主流”。
但下一代显示技术——印刷OLED和Micro LED竞赛早已提前打响。目前,国内参与新技术研发及生产的企业,一类是京东方、华星光电为代表的面板企业,另一类是传统LED芯片厂商。液晶取代CRT,液晶电视市场迎来了几十年的蓬勃发展。而目前液晶显示技术已经达到发展瓶颈。业内认为,印刷OLED、Micro/Mini LED等创新显示技术才是显示行业的未来。
OLED面板主要有两种制造工艺,一种是前文提到的蒸镀工艺,另一种就是喷墨打印,也就是印刷OLED。后者被认为能极大提高有机材料利用率,降低成本,也更适合量产。
华星光电在2015年就开展了印刷OLED的布局,2016年建了国内首条针对G4.5代试验线,今年跟日本TJP合作,利用其在日本的产线进行OLED量产屏的开发。
图/视觉中国
据赵军介绍,在2022年到2023年间,华星将会投建第一条8.5代线的印刷OLED工厂。“如果能实现的话,相信是世界第一条高世代柔性印刷OLED产线。”赵军称。
而Micro LED被认为是显示技术的”终极形态”,其直接由像素点产生颜色,从而提高了色彩表现。媒体报道,华星已经实现了mini背光产品的样板出库,预计明年产出。mini LED被认为是向Micro LED的过渡产品。
京东方对印刷OLED也有持续投入,在合肥的实验线上进行技术、工艺、量产效率、成本对比评估。但据京东方EVP、显示与传感器件事业群CEO高文宝回复投资者提问中提到,京东方尚没有确定最终的技术路线,暂时也没有相关的产能建设计划。在Mini LED技术方面,京东方也在研发,预计今年4季度量产出货。
分析师预计,中国面板企业未来的规模效应将带来盈利的快速增长,有了资金支持,中国在更先进的microLED面板技术上将有机会赶上韩国面板企业。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肖颂、杜锋为化名)
求最新的中国OLED产业报告,急!
目前,中国内地主要有昆山维信诺、汕尾信利、四川虹视、佛山彩虹等企业从事小尺寸OLED生产。而中国首条AMOLED中试线已经在昆山建成投产并于2010年底打通全部生产工艺,上海天马和佛山彩虹都在建设4.5代AMOLED生产线预计2011年即可量产,京东方及四川虹视等也在积极进行AMOLED项目研发工作。中国大陆的AMOLED面板生产线有京东方的4.5代和5.5代线,成都虹视的4.5代线,长三角天马的2.5代线,维信诺的2.5代线和4.5代线,厦门天马的5.5代线,珠三角彩虹的2条4.5代线,彩显的2.5代线,信利的2.5代线等,我国AMOLED产业即将见到丰收的硕果。
(1)维信诺:自主创新 引领中国OLED产业
2008年10月,维信诺公司依托清华大学研究的技术在昆山建立了中国大陆第一条PMOLED大规模生产线,使我国OLED产业初具规模。十多年来,维信诺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走从技术开发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并成为中国大陆最早完整掌握PMOLED生产制造技术的企业。
因为看好OLED产业的发展前景,从2002年起,维信诺依托清华大学研究的技术建成了中国大陆第一条PMOLED中试生产线,2009年维信诺建立了中国大陆第一条AMOLED中试生产线,并于2010年实现了LTPSTFT背板与OLED的技术集成。
经过不到2年的努力,维信诺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PMOLED供应商之一,产品远销欧美、日韩及中国台湾等地。2010年维信诺中国大陆市场占有率达到40%,2011年第一季度PMOLED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三。
目前维信诺OLED主要有北京、昆山两条生产线,北京中试线PMOLED可实现小批量的生产;昆山PMOLED可实现每年1000万~1200万支左右的大规模量产,2010年销售额达1.7亿元。
未来全球OLED产业发展的趋势是在发展小尺寸PMOLED产品的基础之上,向大尺寸AMOLED产品发展,建设高世代AMOLED生产线 。
(2)深圳天马:完成了OLED中试线的调试
2010年8月,深圳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披露,其控股子公司上海天马拟投资建设4.5代AMOLED中试线,项目总投资4.92亿元。
2011年2月,上海天马AMOLED中试线项目成功点亮了第一款彩色AMOLED产品;7月,公司又验证了另外一款AMOLED样品。目前上海天马AMOLED项目设备已基本调试完成。
目前天马已完成了OLED中试线的调试,也制作出了全色AMOLED样品。但目前产品的效率、可靠性和寿命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器件结构和工艺也有待进一步优化。上海天马AMOLED项目部总监向传义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天马在上海的4.5代中试线已开始试验跑片,主要目标是利用中试线在6~10个月内解决试验线存在的问题,然后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建量产线。”
在2011便携式产品创新技术展上,天马微电子2011年2月收购NEC液晶株式会社后,计划下半年开始在厦门投资70亿元建设5.5代LTPS工厂,旨在为便携式电子产品提供AMOLED中小尺寸显示屏。
(3)京东方:计划投资220亿元建设5.5代AM-OLED生产线
2011年5月,在“2011深圳光电显示周暨深圳彩电节”期间,京东方正式发布AM-OLED发展规划,积极布局新型显示技术。
据介绍,依托成都第4.5代TFT-LCD生产线,京东方已开始AM-OLED的产线改造,同时积极推进AM-OLED高世代线的布局。预计年内,京东方就可以推出供手机等移动终端用的LTPS(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在未来的3到5年内,还将陆续推出IT和TV等信息、视像终端用AM-OLED显示面板。
2011年8月,京东方计划在鄂尔多斯建设一条5.5代AM-OLED生产线。项目计划总投资220亿元人民币,玻璃基板尺寸为1300mm×1500mm,包括阵列、彩膜、成盒、模组四大工序。该项目属重大投资项目,须经董事会、股东大会及相关主管机构核准后方可实施,尚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目前处于主管部门审批过程中。京东方作为国内平板显示领域龙头企业,技术储备较为丰富,目前已经掌握AM-OLED的关键是技术LTPS,在成都4.5代线已经成功量产。
(4)四川虹视:计划2013年底前建成4.5代以上AMOLED量产线
四川虹视拥有一条国内最完整的PMOLED量产线,设计年产能为1200万片(以1英寸屏计算),主要立足于自身产品的应用需求进行生产。自2010年4月投产以来,该生产线产品良率目前已经超过90%。据了解,虹视还拥有一条AMOLED面板实验线和一条PMOLED实验线。
2011年8月,虹视公司以“OLED工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名义召集了日韩企业中在技术开发、量产研究以及设备、材料方面的相关专家,进行了最后一轮技术论证,并计划在2013年底前建成一条4.5代以上AMOLED量产线。
(5)佛山彩虹:拟建设AM-OLED中试线
2011年6月9日,彩虹股份(600707)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彩虹(佛山)平板显示有限公司拟自筹3.15亿元资金建设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面板)中试线项目,并拟发行16亿元短期融资券,以满足公司产业结构调整及新产业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佛山彩虹投资建设4.5代AM-OLED项目,拟募集资金为16亿元。在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到位之前将以自筹资金先行投入该项目的前期建设。此外,为夯实公司4.5代AM-OLED业务的产业基础和为其提供持续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彩虹(佛山)平板自筹资金3.15亿元建设一条AM-OLED中试线项目。公司董事会认为,建设AM-OLED中试线项目符合公司OLED发展战略,可提升公司在产业内的龙头地位;同时该项目的建设可减少4.5代AM-OLED生产线投资的技术、产品和市场风险。
2010年 11月8日,彩虹股份(600707)控股子公司彩虹(佛山)平板显示有限公司OLED项目一期试生产暨二期开工仪式在佛山市顺德区五沙科技工业园隆重举行。此次开工建设的是国内首条4.5代AMOLED生产线。
已经建成的彩虹一期OLED项目总投资5.08亿元,可年产PMOLED产品1200万片。该项目从2009年5月份开工建设以来,项目进展非常顺利。该项目先后被评为广东省2009年重点建设项目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现代产业500强,是广东省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的骨干企业,项目建设被部省领导称为“广东的彩虹速度”。
彩虹二期OLED项目是建设两条4.5代AMOLED生产线,项目总投资94.6亿元,于2010年11月和2011年10月分别启动一条4.5代AMOLED生产线建设。建成后可年产AMOLED显示屏4000多万片。本次启动的是第一条4.5代AMOLED生产线,总投资49.6亿元,建成后可年产AMOLED屏2000多万片。
(6)信利:未来将会追加OLED生产线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在2001年开始接触OLED,并于2003年中投资2亿元建立了国内首条真正意义上的中批量生产线,1英寸屏月产量达20万个,于2004年初批量生产单色产品,2004年中批量生产彩色产品,2007年批量生产品质要求最高的车载产品。经过将近10年的技术积累,信利积极响应“高品质,高性能,低成本”的客户需求,完全掌握了器件技术、生产技术、检测技术、良率控制技术,并拥有手机、消费电子、工业控制、车载电子等完整的市场布局。
在未来适当的时机,信利将会追加OLED大规模生产线,同时开拓AMOLED手机应用市场,届时信利的OLED将可以为几乎所有的市场应用提供产品和服务。
中国大陆企业热衷于下一代显示技术,既有智能手机等移动互联产品发展的趋势推动,也有企业产品技术升级需求。目前,包括天马、莱宝高科等在内的国内中小尺寸液晶屏幕制造商,其产品主要供应内地庞大白牌及山寨市场,包括小尺寸面板的手机、可携式导航器、可携式影音播放器,以及采用中尺寸面板的可携式DVD播放器等,抢夺台湾地区面板企业的传统市场。不过,在高端智能手机面板供应上,目前大陆企业仍是空白。
目前中国大陆企业对下一代显示技术的布局,依然沿袭了发展大尺寸面板时的追赶老路,主要将资金用于生产线建设,但是这种模式挑战巨大。作为中国大陆最大的面板生产企业,京东方依靠政府及股市进行了多轮融资,但是至今没有盈利,也没有改变核心技术受困的局面。
7.2资金瓶颈
尽管OLED投资热潮涌动,但是对中国大陆企业来说,发展下一代显示技术仍显得困难重重。除了技术难题的攻克,资本也成为重要障碍。
2009年10月31日,深天马(000050)发布公告宣布重组方案二次遭否。2010年1月18日,深天马与深圳中航集团、上海张江集团、上海国资公司、工投集 团分别签署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协议》,约定以5.34元/股的价格发行股份购买上海天马70%股权。上述重组方案于2010年4月通过国资委方面审核, 但却在今年1月份遭到证监会否决。
此后,深天马决定将原定增发方案有效期申请延长一年并进行了系列的整改,但未料想在10月底二次上会时又一次遭到否决。
两次遭否的同时,天马业绩的暴涨暴跌(受到液晶产业波动规律影响),也从侧面体现了液晶面板公司面临的复杂生存现状。今年2月,天马微电子计划在厦门建设5.5代LTPS工厂,从而向高端显示转型,仅此工程便需投资70亿元。
作为自主OLED技术发展的代表企业,昆山唯信诺当下也面临着资金考验。2009年9月,昆山维信诺显示与昆山工研院联合成立了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并建成国内首条AMOLED中试生产线。今年10月,昆山维信诺公司正式宣布启动AMOLED产业化项目。
据唯信诺公司内部人士表示,“公司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我们一直在积极寻找战略投资人。”该人士说,维信诺最早由昆山国资委和清华大学发起,香港上市公司亿都国际跟进投资,但发展资金仍有巨大缺口,很多风险投资人来看过,但是最后都不敢投。最合适的投资人也许是大型国企,不过困难也很多。
7.3超越式发展之考
据维信诺总裁助理高裕弟介绍,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起草的《2010-2012年平板产业发展规划》已经明确指出,到2012年,要将我国平板显示技术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占全球比重由当前的5%提升到20%。
接下来发展下一代显示,国家还需要进行一些更深层次的战略思考。在核心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是不是一定要花大量投资大举建设生产线值得考虑。是不是在适量控制生产线建设的同时,学习一下三星重点将资金放在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值得深思。
由于中国在CRT和LCD的发展早期没有能够及时进入,使其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能力,中国因此只能依靠低廉劳力及强大的代工等方式参与产业链上利润较低的组装及测试。而OLED的出现,为中国显示产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同时,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OLED应用市场,其中45%以上的IT产品与显示器件有关;中国内地的手机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中国内地的MP3/MP4产量占全球产量的90%以上;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随着OLED面板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和产能的进一步提升,未来在其他消费电子产品的应用水平也会有所提升。因此,中国发展OLED产业潜力巨大。
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OLED产业链。概括地看,中国OLED产业链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产业链不完善,上游产品竞争力不强。在中国,已进入和即将进入OLED领域的企业众多,但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下游面板制造环节,上游设备和原材料环节薄弱。大多数中国OLED厂商还处于初级阶段,大规模生产还远没实现。中国OLED企业所需要的制造设备和原材料较多依赖从日本和韩国进口。
(2)中国定位于加工制造环节的趋势初步明朗。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市场前景巨大,技术发展相对落后,使得中国参与OLED产业国际分工时只能集中在劳动力密集的生产制造环节。
(3)缺乏综合配套能力较强的领导型企业。韩国三星是目前全球OLED行业出货量最大的企业,支撑其全球地位的不仅有其强大的在显示领域的研发实力,还有下游手机、MP3、高端电视等产品的巨大需求。在中国OLED行业中,目前还没有规模大、产品全、协同效应高的企业。
8、我国发展OLED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8.1 存在的问题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们看到,我国大陆整体自主创新能力水平还不高,与创新型企业相比,大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虽然近年来得到了明显加强,但总体水平还很薄弱,依然面临着许多因素的困扰:一是资金缺乏,研发投入不足;二是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市场不健全;三是缺乏创新的社会氛围和意识;四是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相关的政策环境不完善;五是近半数企业遭遇知识产权纠纷;六是产学研缺乏沟通;七是自主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等等。如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些也是影响中国大陆OLED产业能否一鸣惊人、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因素。
同国际前沿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比较,我国大陆在AM-OLED研发上还远远落后于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AM-OLED是今后OLED发展的方向,如果我们不能加快发展,就会重蹈TFT重复引进的覆辙。其次,我们的产业化步伐还不够快,与国外比较,至少晚了3年~5年。在中国大陆OLED处于产业化的导入期和技术的成长期,如何进一步加快OLED的发展,首先,要加快产业化建设,并做好原材料开发等产业链配套工作。中国大陆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链发展不完善,关键的材料、设备、零组件等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这导致产品成本优势降低。OLED产业的发展实际上依靠整个产业链从原材料、设备、零组件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行带动,产业化与相关配套工作同步发展,建立完善的OLED产业体系,促成低成本竞争优势产业,并逐步掌握相关行业的核心技术。在关键技术领域,政府要制定引导性计划,主导产业链的建设,加快产业配套的建设速度,加强产业竞争力。其次,政府要加大对OLED集中支持的力度,促进自主创新的平板显示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外具有TFT研发和生产能力的企业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AM-OLED的研发工作,并先后制定了AM-OLED战略和技术规划,整体工作在稳步推进。我国大陆大多数企业的研发能力有限,很难进行需要若干年的大量资金投入的项目,AM-OLED产业的开发需要由具有在OLED和TFT方面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结成联盟,这方面首先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支持,而且支持要集中火力以获取重点突破。另外,要加强OLED基础研发环境建设,打造与OLED技术相关的共性技术的公共研发平台。最后要在知识产权方面加强OLED领域的布局,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增强竞争力。
国家各级政府对包括OLED在内的新型平板显示器等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的研究的越来越重视,支持力度越来越集中,而且采取了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等鼓励企业研发的有力措施。
光电显示产业及其相关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基于自主技术的中国大陆OLED产业的兴起对提升我国显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新兴的OLED技术为中国大陆显示器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大陆很多地方和企业加大对OLED产业的投入,加快了OLED技术的发展和产业规模的扩大,将会快速培养起一批能够尽早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形成突破点和带动效应,大大缩短“中国创造”屹立于世界先进行列的进程,使中国成为国际光电显示产业强国。
8.2 发展趋势
未来OLED 产品和技术将向着小尺寸—中尺寸—大尺寸—超大尺寸、单色—多色—全彩色、无源驱动—有源驱动、硬屏—软屏(柔性显示)、高分辨率、透明显示及低成本制作的方向发展,在应用上从显示领域逐步向背光和照明领域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