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7 月 18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从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获悉,目前,巡天光学设施初样研制取得新进展。望远镜预计在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发射升空。
报道称,作为中国空间站的光学舱,巡天空间望远镜将架设一套口径 2 米的光学系统,并配备一系列最先进的探测器。望远镜的大小相当于一辆大客车,立起来有三层楼高,重达十几吨。巡天空间望远镜主要分成两部分,包括巡天光学设施和巡天平台。
小编了解到,巡天空间望远镜研究设施将与空间站共轨飞行,并开展广域巡天观测,将在宇宙结构形成和演化、暗物质和暗能量、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天体等方面开展前沿科学研究。
按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巡天空间望远镜预计于 2024 年前后投入科学运行,已规划的任务寿命是 10 年,通过维修可以不断延长寿命。
还盯着韦伯望远镜?“巡天”升空将打破西方定论!预计2024年发射
虽然我国在太空领域的发展较晚,但近些年我国在太空领域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取得了不少傲人的成绩,无论是天眼的成功运行,还是中国天宫空间站的自主建造,都赢得了世界的目光,世界多国也纷纷在多个领域提出想要与中国合作的意向。但中国也没有因此骄傲止步不前,各个项目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据悉,中国的“巡天光学舱”预计将在2024年发射,届时将会成为天宫空间站组成的一部分,与空间站共轨飞行。
据了解“巡天光学舱”升空将用于研究天体的形成与演化、研究暗物质暗能量以及宇宙学研究,除此之外,“巡天光学舱”还兼具天地观测,西方之前的“天地观测不可兼得”定论,也将随着“巡天光学舱”的升空被打破。
其重达数十吨的“体重”不仅具备自主飞行能力、精密指向能力以及姿态机动能力,而且在其与天宫空间站共轨飞行时,还能根据需求与天宫空间站实现对接,与空间站共享资源与人力。不仅如此,相较于其它空间望远镜,当“巡天光学舱”出现故障,需要设备更换或升级时,空间站的宇航员还能直接参与光学舱的在轨维修,可以极大地提高维修效率,节约维修时间以及成本。
除此之外,“巡天光学舱”还安装了多功能光学设备,搭载了直径为两米的光学系统主镜,其有效视场达到了一万平方度以上。相较于“哈勃望远镜”,其具备超过哈勃300倍的视场,并且也能对指定天区进行精细观测。按照计划,“巡天光学舱”运行后将花费三年时间,对太空进行大面积多色成像,最终将覆盖约三万平方度的天区。在三年后将再花费三年时间对天区进行光谱拍摄。届时,“巡天光学舱”或许就是太空中“最靓的仔”。
而作为我国第一个大口径,大视场的空间天文望远镜,其正式立项于2013年,并在2016年顺利完成了大面积高强度太阳翼的模拟实验验证,成功攻克了展开基频难题。按照最初的设计,“巡天光学舱”将会作为“梦天号实验舱”组成的一部分,但由于光学舱与实验舱两者之间的运行存在矛盾,最终“巡天光学舱”被设计为一个独立舱段,避免了由于空间站在运行过程中的抖动对于光学舱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因为“巡天光学舱”被独立出来,“梦天实验舱”空出来的望远镜舱段也能将其作为货物气闸舱,极大地提高了空间站的在轨科研能力。
目前为了保证“巡天光学舱”能在太空中的稳定运行,科学家也正在尽可能地找到其运行时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升其设计可靠性。对于模拟“巡天光学舱”在真空环境下运行的设备也正在加紧施工中。
虽然这些年我国太空领域的发展在取得成果前声量都不大,并不会像某些大国一样大肆报道,但是取得的成果往往都会令西方一些大国眼前一亮。而在这背后则是无数科学家们日以继夜地无私奉献。虽然目前在某些领域我国还落后于一些大国,但在我国科学家的努力下,这些落后的领域赶超也只是时间问题。
不惜花费2.6亿,中国建造巡天望远镜,到底有何重要作用?
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即“巡天”光学舱平台,设计于2024年前后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计划在轨运行10年。作为“国家空间光学实验室”,将支持越来越多的先进空间光学技术实验,填补我国在空间天文观测领域的空白。为防止空间站遮挡视野[2]和空间站的振动影响望远镜成像,“巡天”光学舱平台将在不与空间站连接的情况下与空间站共轨飞行,并支持多功能光学设施进行巡天观测,尾部有一个对接口,可以定期与空间站对接。
通过空间站,一部分人参与在轨维护、补充推进剂等活动,可以提高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并可以升级扩展。集成设计了多种后端功能模块,具备对地观测能力。在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方面,“天空测量”光学舱平台优于没有空间站支持、航天飞机退役后难以维护升级的哈勃望远镜。安装在“巡天”光学舱平台上的望远镜主镜直径2m,三镜离轴,31 9k×9k CCD,8 4k×6k CMOS GS,8 2k×2k CMOS WFS,25亿+2亿像素,观测波长范围255~1000 nm,G波段模拟像质0.13~0.15弧秒,轨道高度。
这条光路导致望远镜形状不佳,并插入到仍然很小的火箭中。根据规划,“天空测量”光学舱平台用深多色成像进行天空测量,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每次曝光时间为100秒,至少使用6个滤光片,整体覆盖约17500平方度,平均极值星等大于等于25.5,进行无缝光谱测量约需3年时间,每次曝光时间400秒,r不小于200,覆盖约17500平方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