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消息,在疫情持续升级,俄乌冲突,以及全球通胀共同作用下,导致终端需求转弱,虽然车用及工控、服务器等需求维持旺盛,但包括笔电及手机等在内的消费电子销售已经明显疲软,驱动芯片、模拟芯片、消费类 MCU 等接连降价,部分成熟制程芯片或将面临供过于求的挑战。

台媒以手机芯片产业链厂商的库存水平为例分析指出,今年第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许多公司的库存周转天数出现明显上升的状况。射频芯片代工大厂稳懋今年一季库存周转天数 150 天,比去年增加 17%,并且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 6.9%,4、5 月营收更以 11% 的速度同比下滑;另一家代工厂宏捷科一季度库存同样同比增长 76%,营收下滑 42%,3-5 月营收均以 50% 的速度同比下滑。

稳懋和宏捷科的状况印证了连月来小米等手机厂商大幅砍单的消息。此外人机界面芯片厂商敦泰也深受手机市场放缓所累,一季度库存周转天数,较去年同期增加 196%,而前 5 月营收比去年同期下滑 25%,4、5 月单月营收同比下滑幅度都在 4 成以上。

“缺芯潮”来了!芯片制造的全球“军备竞赛”已经拉响

“缺芯潮”如何重塑半导体产业

发于2021.6.28总第1001期《中国新闻周刊》

4月中旬,全球最大晶圆代工厂台积电的台湾工厂发生停电事故。有研究机构预测,仅停电半天,报废晶圆损失或超过2000万美元,一大批客户受到影响。6月初,台湾封测厂京元电子暴发外籍员工群体感染,确诊人数超过200人,2000多人停工居家隔离,预计6月产量将减少30%~35%。台湾疫情向半导体产业的蔓延,让全球芯片产能雪上加霜。

此前,同样引发人们忧虑的是台湾遭遇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由于需要清洗厂房与硅片,晶圆代工厂耗水量巨大,为保证其用水,约占台湾灌溉面积五分之一的农田停止灌溉。

这足以显示台湾晶圆代工产业的地位,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甚至提出极端假说称,如果台湾半导体代工厂停工一年,全球电子产业将面临4900亿美元损失。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将1987年创办台积电与晶体管、摩尔定律等量齐观,视之为改变半导体产业的创造。台积电与晶圆代工业务的兴起确实深刻改变了半导体产业,使之成为全球化程度最深的产业之一。

但是这一轮“缺芯潮”引发了供应链安全隐忧。欧美对半导体产业过度集中于日韩、中国台湾地区表现出了担忧,提出一系列刺激计划吸引芯片产业回流,中国的芯片产业链国产化进程也在提速。芯片制造的全球“军备竞赛”已经拉响,半导体产业现有格局或将被重塑。

模式之争

从各国家、地区半导体产能占比变迁中可以发现,1990年台湾半导体产能几近于零,此后一路扩张至2020年的22%,这是台积电等晶圆代工厂崛起的结果。

半导体产业有两种模式,一种是IDM模式,即芯片设计、制造等环节集于一家公司,比如英特尔、英飞凌等;另一种则是代工模式,由台积电开创,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核心是芯片设计公司无须涉足制造、测封等环节,相应诞生了一批像高通、英伟达、联发科这样的无晶圆厂商。由于无须同时承担设计环节的高研发投入与制造环节的重资产投入,无晶圆厂商的营收增幅往往快于IDM厂商。

尽管IDM厂商在2019年仍拥有全球半导体近七成产能,但在更多应用先进制程、手机SoC(系统级芯片)所属的逻辑芯片领域,代工模式占据近八成产能,被认为是产业主流。

“IDM模式的弊端之一便是企业倾向于追求利润率高的产品,如果将设计与制造环节分开,代工厂无论生产附加值高或低的产品,同样赚取代工费用,有利于产业生态更为均衡。”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矽典微联合创始人徐鸿涛博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也是在代工模式下半导体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但是在这一轮“缺芯潮”中,IDM企业显示出供应链更为稳定的优势。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就曾表示,在当前阶段,下游制造环节对上游设计环节的支持十分重要。但是在代工模式下,晶圆代工厂扩张产能往往谨慎,这是全球半导体产能始终处于紧平衡的重要原因。

其实去年以来代工厂扩张产能动作频仍。3月底,台积电宣布将在未来3年投资1000亿美元增加产能,并且支持高端制程技术的研发,一改此前“稳健扩产”作风,要以5倍的速度建厂扩产,中芯国际也在一年之内两度宣布扩张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的产能。

尽管如此,多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扩张产能的规模看,代工厂仍在谨慎行事。这与代工业务的特点有关,在芯片产业链的全部资本支出中,制造环节占比高达64%,但增值仅占比24%。“晶圆代工的毛利率并不高,一旦产能利用率不高,晶圆厂或许就会陷入亏损。”酷芯微电子董事长姚海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一位晶圆代工厂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晶圆代工厂在扩产前,都需要已有工厂的产能利用率达到相当水平,如果已有产线产能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七八十,再扩产往往意味赔钱,伴随设备等大量资本投入的折旧压力就不小。”

相比于晶圆代工厂的谨慎,徐鸿涛注意到,一些无晶圆厂商反而开始参与建厂,“因为他们更加清楚风险与需求”。

2020年下半年,联发科就曾花费16.2亿元新台币购置半导体再租给力积电生产。但最为典型的案例莫过于联电,联电今年的资本支出仅为15亿美元,尽管如此,相比去年增幅也达50%。其采取与芯片设计公司三星等合作扩张产能的方式,即芯片设计公司出资购买设备,提供给联电,再让后者代工芯片。4月底,联电更是宣布与多家芯片设计公司合作扩充位于台南的12英寸晶圆厂产能,芯片设计公司以议定价格预先支付订金的方式,确保取得未来产能的长期保障。

如此一来,半导体产业长期存在的两种模式似乎伴随“缺芯潮”蔓延而变得模糊,无晶圆厂商为了保证产能开始向IDM模式靠拢,而一些IDM厂商,如英特尔,则在今年宣布启动代工业务。

今年2月,帕特·盖尔辛格出任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在其3月下旬的一次演讲中,除了抛出英特尔将投资200亿美元新建两座晶圆厂,预计在 2024 年量产 7nm 或更先进制程的消息外,还宣布了英特尔将重返晶圆代工业务。

这一消息在当日直接冲击了台积电股价,但在近一个月之后的一次演讲中,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回应道,“英特尔要做晶圆代工业务相当讽刺。台积电 1986 年成立,在 1985 年筹资期间就找英特尔投资,但是英特尔拒绝,虽然当年度的景气状况没有太好,但仍是有一点看不起的意味。”

“英特尔此前也多次尝试进入代工业务,我也曾参与类似的项目,当时给Altera公司做代工,我们内部半开玩笑地说,英特尔最终收购Altera就是因为代工产品一直做出不来,英特尔就干脆买下这家公司。”一位曾在英特尔参与多个制程研发的工程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英特尔做代工的一个重要阻力便是缺少服务意识,“很难想象英特尔愿意低姿态地陪伴小客户成长,像台积电创办初期的一些小客户,如高通,现在也变成了巨头。但英特尔会挑选客户,当年苹果曾找英特尔做代工,就因为订单量有限被拒绝,如今这被英特尔高层认为是个极其愚蠢的决定。”

同时,技术问题也被他认为是英特尔从事晶圆代工的障碍之一,“英特尔工厂的工具相对比较封闭,更多生产高附加值芯片如CPU。但比如同样为28nm制程芯片,不同类别的芯片往往需要不同的工艺,因此英特尔产线能否很好服务于诸如手机芯片、车规芯片等尚存疑问”。

但显然,英特尔重归晶圆代工业务并非仅仅是一家企业看中芯片制造市场,其背后的深意或许可以归结为盖尔辛格的一句话,“美国公司应该将三分之一的半导体生产放在美国本土进行。”目前,这一比例仅为12%。

大力刺激半导体回流

盖尔辛格所言现状源于代工模式的兴起。据波士顿咨询数据,美国半导体制造业所占市场份额从1990年的37%降低至如今的12%,如果按照目前趋势发展下去,可能降低至6%,但是相比之下,美国半导体公司占全球芯片销售额的47%。

研究劳动力市场与经济政策的智库Employ America发文回顾美国半导体产业的 历史 称,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为了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半导体公司竞争,美国的半导体政策逐渐转向鼓励缩减运营成本、提高公司利润,忽略了对于半导体供应链的构建,使半导体产业围绕巨头形成了一套脆弱的供应链。“在去工厂、轻资产的运营理念下,虽然每家半导体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看起来更加稳健,美国芯片制造的优势却已经转向中国台湾、韩国等其他地区”。

目前,全球芯片制造75%的产能在东亚地区,而美国正希望芯片制造业回流,但其面临人才与成本的瓶颈。

张忠谋提到,美国晶圆制造的条件与台湾地区相较具有绝对优势,包括水电等资源,但是美国的人才敬业程度和台湾地区不能比,台湾地区有大量优秀的工程师、技师、作业员比较愿意投入制造业。

前述英特尔工程师也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美国芯片制造业不断流失的一个原因便是美国的文化体系不太容易产生服务意识。芯片属于精密加工制造业,与东亚文化圈更为兼容,需要工人有很强的纪律性、服从性,因此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代工厂都集中在东亚。“即使是英特尔这样的美国公司,其工厂的管理体系也与其他部门不同,推行军事化管理”。

美国在成本方面的劣势更为明显,在美国建设一个新芯片工厂的10年总拥有成本大约比亚洲地区高25%~50%,假如要满足半导体自给自足,美国需进行3500亿~4200亿美元的前期投资,这一数字也比中国大陆的1750亿~2500亿美元要高出不少。

(工作人员在黄色光源工作环境中观察光刻胶前烘情况。光刻胶又名光阻,是半导体芯片制造工业的核心材料。图/新华)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今年2月致信美国总统拜登,提到竞争国家均投入巨资吸引半导体制造、研究,美国的缺席导致自身失去竞争力,造成美国在全球半导体制造份额中的降低。美国需要鼓励建设并更新半导体制造设施,并在研究领域投入。

当地时间6月8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美国创新与竞争法》,其中批准拨款520亿美元,在今后5年里大力促进美国半导体芯片的生产和研究。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舒默曾称其为“ 历史 性的520亿美元投资,用以确保美国保持芯片生产的领先地位”,并直言,“这项法案将确保美国不再依赖外国芯片加工商。”据路透社报道,其中包括390亿美元的生产和研发激励,以及105亿美元的实施计划,包括国家半导体技术中心、国家先进封装制造计划和其他研发计划,以及 15亿美元的应急资金。

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在芯片厂商美光 科技 出席活动时称,这520亿美元的资金将为芯片生产和研究产生超过1500亿美元的投资,当中包括州和联邦政府以及私营企业的出资,也就是通过联邦资金释放更多私人资本,“到完成时,在美国可能有七家、八家、九家、十家新工厂。”她预计,各州将为芯片设施争夺联邦资金,而商务部将有透明的资金发放程序。

去年以来,美国国会两党议员不断提出鼓励美国芯片产业发展的法案,如“2020美国晶圆代工法案”(AFA)、“为芯片生产创造有益的激励措施法案”(CHIPS)。CHIPS法案还被纳入拜登提出的2.3万亿美元基础设施计划,于今年早些时候颁布,批准了半导体制造激励措施和研究计划,但尚未提供资金,拜登也曾呼吁拨款500亿美元,促进半导体生产和研究。

此前,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等 科技 巨头联手包括英特尔、高通、台积电等在内的芯片产业链企业,组建了一个游说团体——美国半导体联盟(SIAC),目标便是向美国政府施压,要求美国国会为CHIPS法案提供500亿美元资金。

台积电、三星等均已计划在美国扩建芯片厂的情况下,一场对于政府补贴政策的争夺已然展开。早在去年5月,台积电便宣布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120亿美元新建12英寸厂,预计将在2024年建成投产,初期月产能为2万片5nm芯片,而这一计划的投资与产能规模在今年被多次曝出仍在扩大。

在向美国得州政府提交的文件中,三星也披露了其赴美建厂计划的具体细节:计划耗资170亿美元,10年内在当地创造约1800个就业机会,位于奥斯汀,面积700万平方英尺。三星还提醒说,该项目“竞争激烈”,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纽约北部的Genesee县及韩国替代地点都是奥斯汀的潜在竞争者。如果落户奥斯汀,将在今年二季度破土动工,预计在2023年第三、第四季度投入运营,传闻将用于生产先进的3nm制程。三星明确要求在20年内,得州特拉维斯县和奥斯汀市对三星芯片厂的税收减免将达约14.8亿美元,高于先前提到的8.055亿美元。

谈及美国积极复兴半导体制造产业,张忠谋认为,美国做事永远是“胡萝卜与棒子”一起,补贴只不过短期几年而已,不能弥补长期的竞争劣势,过了补贴政策的那几年,还是要看实力。

供应链安全被打破

持续增长的旺盛需求正在拉长半导体的景气周期。不只是美国,韩国、日本、欧洲等国家或地区都在吸引半导体制造回流。日本政府已经承诺扩大现有约2000亿日元的基金规模,支持国内的芯片制造行业。韩国政府业宣布为本土芯片产业提供1万亿韩元长期贷款,扩张8英寸晶圆厂产能,并增加材料和封装投资。欧盟提出的“2030数字指南”计划的目标之一便是到2030年,欧洲半导体生产至少占据全球产值的20%。

伴随分工模式兴起,半导体产业曾被视为全球化程度最深的产业之一,基于2019年的数据,在对整个产业附加值的贡献中,有6个国家和地区(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欧洲)的贡献度都至少达到8%。但经历这一轮“缺芯潮”,出于维护供应链安全的考量,半导体产业正在向本地收缩,中国也不例外。

波士顿咨询曾作出预测,假设在每个地区建设完全自给自足的本地供应链,将需要9000亿~1.225万亿美元的增量前期投资,并导致半导体价格整体上涨35%~65%,最终导致消费者电子设备成本上升。

“趋势已经很明显,这在日本厂商的产品中得到充分体现,拆开日本的电子产品,会发现其使用的芯片基本上都来自日本,未来各地也会遵循这样的趋势,简单说就是在哪里设计,就要在哪里生产。”上海一家芯片设计公司CEO刘东(化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理事长叶甜春认为,美国、欧盟强化本土产业链,缺芯固然是一项因素,但根本原因是对供应链安全的一种担心。芯片产业链全球化发展的地域分工,导致有些地区的工业空心化,现在各地希望在本地建立一个至少能够维持最小可行制造能力的产业体系。

但在他看来,欧美要建设本土晶圆制造业是很困难的,这是一个成本、供应链体系和产业生态的问题。首先供应链企业要跟过去,把供应链重建起来,经济代价和后续的运维成本会非常高昂;其次,发展制造业需要人才资源作为支撑,欧美高校的人才体量能否支撑制造产业的重建,也值得考量。“继续创新”或许是欧美发展制造业的一条路径,但通常意义上的产业回流是很难操作的。

对于中国当下的芯片产业前景,叶甜春在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时指出,国内集成电路存在“卡脖子”问题,在部分领域显得被动,但是跟10年前近乎“休克”的状态相比,是完全不一样的。但他担心的是,眼前的问题得到缓解之后,对后续的布局缺乏紧迫感,耽误两年然后发现“卡脖子”这个问题始终存在。

他的建议是,对中国而言,首先是确保供应链的安全,28nm以上的供应链要实现绝对安全,14nm、7nm的技术短板也要尽快补齐。此外还要锻造长板,真正摆脱“受制于人”需要掌握足够的反制手段。要把握好全球化分工与供应链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度”。

国产替代如何加速

刘东注意到,其实从去年开始,国内的芯片厂商,包括一些终端产品厂商,已经在将供应链逐步从境外转移至中国大陆,当时主要是受到华为被制裁事件的冲击,随着这一轮“缺芯潮”爆发,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深迪半导体今年为国内一家一线手机厂商供应六轴IMU惯性传感器芯片,深迪半导体公共关系负责人黄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2019年第一次送样,经历两年的测试才最终谈成,“对于手机厂商更换一款芯片的成本并不小,因此一旦习惯于采购外国厂商的芯片就没有动力冒风险更换。”

而多位国内手机厂的供应商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在消费电子领域,国内终端厂商今年都在转移产业链,“能用国产替代的都尽可能使用国产替代,就算国内供应商无法做主力供应商,也会让其作为辅助供应商。”

徐鸿涛甚至认为,这次“缺芯潮”的一个原因便是国产替代导致代工厂新产品导入规模增长,“比如原来一家代工厂的产能分配中,量产与新产品导入的比例可能是8:2,但随着新产品导入的需求增加,就挤占了量产部分的比例分配,其中部分原因便是国产替代和产能紧张导致开辟新供应商需求的加剧,一款新产品都要经历漫长新产品导入才能量产。”

不仅是终端厂商在更多启用国内芯片厂商的芯片,一些国内的无晶圆厂商也开始将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

对于刘东的公司而言,与其合作的代工厂遍布中国大陆和台湾,韩国、美国。“只是每家投产多少不一,一方面是要为特定种类的芯片寻找更适合的工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规避风险。但是一旦产能全球性紧缺,即使产能再分散,风险也难以回避。”刘东反问,“这一轮‘缺芯潮’中,已经可以看到地方保护色彩加重,比如一家韩国代工厂,面对一位韩国客户与中国客户的需求时,他会怎么选择?”

一家三星投资的芯片设计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正是由于三星背书,其产能几乎未受影响,反而扩张产能争抢到产能紧缺的竞争对手的订单。

用刘东的话来说,“大家都变得不那么有操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政府的干预,前述刚刚成立的SIAC便在公开信中称,“当行业努力纠正短缺造成的供需失衡时,政府应该避免干预。”外界认为这暗指美国政府此前施压包括台积电在内的代工厂保证 汽车 芯片产能。

有中芯国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芯国际在分配产能时会从终端应用的角度考虑,也就是如果某款芯片缺失,会不会影响普通人生活,甚至国民经济,“会仔细甄别企业的产能需求,依企业真实需求而定,也不会多给企业产能。”

多位业内人士都感慨,在这一轮“缺芯潮”中更能看到中芯国际的意义。“如果产能在国内,遇到疫情这样的极端情况,至少还能见面沟通,但如果投产在韩国、中国台湾的代工厂,连见面协调的可能都没有。”一位芯片厂商负责人透露,从去年开始,公司就在将产能从境外逐步转移至中国大陆,目前已接近一半,甚至直接邀请一家国内代工企业入股,“也是为了未来更顺畅地转移产能”。

这样的产能转移不止发生在某一家公司身上,姚海平也坦言,公司会将中芯国际14nm、12nm制程作为主打的平台,“14nm以下先进制程代工其实可选余地并不多,无非是三星、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几家。现在中芯国际的先进工艺的产能利用率还不高,所以今年其扩张产能集中在28nm等成熟制程,因为其先进制程工艺刚刚开发出来不久,国内的设计公司做出针对的设计需要时间,估计在明年年中中芯国际先进制程产能也会变得非常饱满。”

中国缺少的不仅是先进制程的产能,其实,目前市场上20nm以上工艺节点产能占据了82%,更多的芯片产品依赖成熟制程产能。

“国内除了中芯国际和华虹,形成量产能力的也就是华润上华,但每月8英寸晶圆的产能可能只有两三万片,确实太少,可能都无法支撑大一点的客户。新的代工厂产能完全跟不上,特别是目前一些产品需要特定工艺,比如BCD高压,其实只有中芯国际、华虹、华润上华这三家公司有技术准备,再无其他选择,这就是目前的现状。”前述中芯国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黄杜提到,“前一段时间政府征求对行业支持政策的意见建议,我们提出除了鼓励主要以线宽制程为标准的先进标准工艺,也要支持不依赖于线宽的MEMS特色工艺,MEMS惯性传感器芯片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时代将会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MEMS工艺是芯片制造的一种特殊工艺,被广泛应用于惯性传感器芯片制造,而惯性传感器芯片已经进入每一部智能手机,手机横屏与竖屏视角的转换便依赖这颗芯片实现。

“如今各地晶圆厂烂尾的情况已经让政府感到担忧,但总体而言,大陆的产能仍然很短缺。”有晶圆厂商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几年前公司原本计划投资建设晶圆厂,计划投资50亿元,年产能为1万片8英寸晶圆,但之后项目夭折,原因便是地方政府不再支持。” “当时项目遇到国家收紧半导体投资,地方政府对于项目获得国家资金支持没有信心,就需要地方承担大部分资金压力。”这位负责人说,工厂从开工到“投片”需要3年时间,而根据当时的测算,8年才能回本,这段时间对于地方政府来讲过于漫长。

当下,政府对于晶圆厂的支持无疑举足轻重,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在总结项目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时就说到,要有政府支持,中央政府通常是在政策和税务上的支持,地方政府通常是给予土地和项目奖励等支持,为了引进一些新项目,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一些准入的指导。

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建议说,通过国家发改委窗口指导,一定程度上避免错误的投资导致的国家财产和资金的损失的考量下,可以积极推动国家需要的这类半导体公司。但是如果管控过于严苛,也可能会把这个产业的发展遏制住,减缓国家集成电路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投资金额小于10亿元以下的,按现有方式进行备案;对于政府投资金额低于某一数位的,如50亿元以下的,由省市相关发改委窗口指导;金额更大的由上一级的发改委管控。至于民企或外资为主的,因为政府担的风险较小,可适度放宽指导窗口。”

在叶甜春看来,此前多地都爆出芯片制造的“烂尾”工程,是因为个别项目在市场定位、技术研发、团队配置等方面没有做好准备,仓促上马。对于做好准备的项目,该上马还是要上马。

他指出,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逻辑IC存在40万片12英寸的月产能缺口,存储器至少缺20万~30万片月产能。保守估计,月产能缺口在60万~70万片。整体产能缺口这么大的时候,应该更大规模、更有效率地扩产。“中国貌似缺乏最新的技术和产品,但是全球80%以上的产品用不到最尖端制程,14纳米以上制程能覆盖绝大部分需求——虽然市场份额可能只有百分之六七十,但这上面有大量文章可做。”

国产手机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

国产手机发展趋势会慢慢变成技术为导向的比拼,技术营销才是吸引人的地方,术语噱头营销越来越不得人心。同质化的产品是没有市场的。

单一性价比是最没有价值的营销。只能节节败退,并不是价格低就能卖的好,一直标榜最懂手机的那些人其实最不懂,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什么都想要,结果样样做得很平庸!古语说的好 :一招鲜吃遍天,人家去饭店吃饭,如果没有特色,要么人家最多去吃一次,要么是为了省钱才去吃,手机也是如此。在乎性价比的人其实最爱面子,就怕别人听到说手机代表身份的话。

ov华为的子品牌realme、iQOO、荣耀发展的很好是为什么?因为背靠ov华为技术研发,很多人第一反应技术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年年的专利就能看出来了。

所以不要张口闭口就指责别人,参数漂亮的一塌糊涂,实际体验也是一塌糊涂,形成反差太大会丢失大部分用户的。这也是为什么性价比标签的小米用户越来越少的原因。从来不找找自己存在的原因,张口闭口别人黑自己!请问黑稿能影响质量吗?不能吧!出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指责友商,友商成了专门背锅侠。难道都是别人的原因吗?手机市场的份额一切选择市场行为。国产手机厂家都会发展自己的芯片或者技术。只有技术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不受制于人。自己产品就像自己的孩子,如果夸自己的孩子怎么说都不过分,毕竟是自己的。如果夸别人的孩子算什么事啊,别人再好也是别人的,自己再差也会有变好的那一天。

我期待技术比拼的那一天,而不是说我利润低所以不研发,不能要求研发,这就是一种道德绑架,自己不做不进步,还要喷别人想进步的,这是不道德的!

技术和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要素。

国产手机在未来十年,必然会越发展越好,在全球范围内为中国制造正名及扬名立万。苹果和三星手机在未来很可能会沦为小众机器,而在全球更加流行的可能是华为,荣耀,OPPO,VIVO,一加,小米等。

第一,以荣耀,小米为代表的性价比机型,会夯实中国手机的基本面。占领中低端市场,并且会在新兴市场一步步攀升品牌和销量。

第二,以OPPO,VIVO,一加为代表的,主打设计感价位中等的手机,会逐步餐食掉三星的市场。以及消灭海外的一些地方性品牌。

第三,以华为为领头的创新 科技 企业会不断通过 科技 创新,推出更加具备 科技 含量,引领消费者需求的创新产品,逐步替代苹果的地位。

很多消费型产品行业,中国企业都上演了漂亮的逆袭战。像白色家电,黑色家电,以及视听行业等等。因为中国市场够大,中国企业可以依托本土市场形成规模化,再加上产业链的不断整合以及中国人的勤奋,还有近年来越来越重视研发投入。所以手机行业全面称霸的那一天,已经近在眼前了。

岁月经年,大浪淘沙。国产主流手机品牌最终留下的有两类:

一是小米类。小米秉承“让所有人享受 科技 的乐趣”理念,坚持做平民手机。只要不犯大错,质量过硬,同时进一步拓宽渠道,提高运营效率。最终会在这场线上线下不断融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眼下国内的困境是暂时的。有网友说OPPO、VIVO也玩起了性价比呀,OV做性价比手机的时候,就是小米消失的时候,这显然高估了OV实力。小米性价比与OV不同,小米尤其红米性价比是战略。小米就是靠它一律格杀,才有今天。在小米手机硬件综合利润率极低的情况下,利润百亿,OV能做到吗!对完全靠手机硬件获取利润的OV来说,显然做不到!同时,OV做性价比手机更多是机会主义,是投机,当它把价格对标红米的时候,它是不赚钱的,一个不赚钱的厂商能存在么!对OV手机的线下渠道来说,高利润是维持渠道的关键,利润低渠道会日趋倒戈,树倒猢狲散,危矣!OV也在进行渠道革命,效果如何尚未可知。

第二类有差异化,品牌溢价能力强。代表是华为。华为虽然没有性价比,但溢价能力强,质量过硬,在贸易战的背景下,占尽国内舆论先机,如日中天。国外市场则受牵累。受冲击。不出意外,最终的决战会在小米、华为间展开。

竞争到最后,最终留下的品牌一定是为用户创造了价值的品牌。苹果手机外观不出众,屏占比不高,价格却很贵。一是因为它积久经年形成的巨大号召力,品牌溢价能力。二是顶级的性能、封闭的系统带来的持久不卡顿的体验。

你好,我来聊下自己的观点

从近几年的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网络技术的革新,运营商的政策驱动,成就了一批厂商,但很多都只是昙花一现,到今天来看能存活下来的靠的仍是过硬的产品。华为有过硬的技术、OV有坚实的渠道阵地、小米有更优的性价比等,目前能数名字的几家厂商都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一面。那么国产手机的发展趋势,我想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聊一聊。

价格

从手机的诞生到现在,其实也不能说价格是升高了还是下降了,不管未来技术如何革新,成本增长、下降也罢,收入水平如何变化也好,手机价格都会一直有高中低各个价位段的产品;各价位段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或者说不同消费者需求,上至上万、数万,下至百元等,国内经济的发展,普通大众的收入水平提升,带动消费能力的提升,所以中高端手机的占比将会持续提升。

技术、性能

制造技术、 科技 技术持续快速发展不可否认,但手机的创新确实已至瓶颈,现在缺乏创新的情况下,各厂商也只是靠堆砌各种参数来保持更新换代产品,更多的摄像头、更高的像素、更高屏幕清晰度、刷新率等,手机性能的过剩已然存在,但真正的创新还未到来。所以在未来哪家厂商能真正的掀起一场手机的质的创新,决定了谁将成为未来手机市场的领袖。

智能生态

目前小米是智能生态布局最早、发展最好的厂商,其他厂商都在紧锣密鼓的追赶其脚步。随着5G+AIoT赋能,智能生态家具的发展将会百花齐放,大家也都将会体验到 科技 的进度带来的优质体验。

国产手机的发展如何,取决于技术支持、人才、创新能力、资金实力等各个方面,未来手机品牌可能会更加聚焦,现在的成绩并不值得有任何骄傲的理由,前车之鉴并不遥远。也许手机产品也正在酝酿一场大的变革,大家坐等享受体验吧。

国产手机崛起

2003年,国产手机曾站在了中国手机行业的巅峰,击败了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国际知名品牌,利用其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价格优势拿下了过半的市场份额,尽管其中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但也赢得了国内外的尊重。如今,移动浪潮袭来,随着国外手机创新疲软,国产手机在研发上投入增加以及产业链和渠道不断完善和创新,在连续近10年手机市场被洋品牌统治之后,我们再次看到了国产手机崛起的曙光。

截至2014年11月,中国手机行业现状。事实上,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范围内,手机行业都迎来了一次大洗牌。昔日霸主诺基亚的手机业务被微软收购后原品牌被放弃,2年内无法再生产手机;老大哥摩托罗拉移动在新的移动浪潮中也跌下神坛,先是被谷歌公司收购,谷歌掌控其近15000项专利之后转手又把摩托罗拉移动卖给了联想;而索尼移动于今年十月宣布缩减中国业务,不再开发和出售专门面向中国市场的手机;Nexus产品因谷歌退出中国市场,两代Nexus产品的制造商LG虽然在国际市场上大红大紫但是在中国名气不显,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LG在中国手机市场的占有率难进前十,甚至近些年还传出要退出中国市场的新闻。至此,中国国产手机的主要竞争对手仅剩下苹果和三星两家,除去自成一体的苹果,在安卓市场上,三星已经成了国产手机唯一的主要对手。另一方面,国产手机群雄逐鹿,除去“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联想),小米、魅族、OPPO乃至今年四月底刚刚发布第一款手机的一加手机等都展示了强大的实力和潜力,博足了国内外的眼球。市场调研公司Canalys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在中国市场占14%,首次超越三星,位列第一。三星、联想和宇龙次之,市场份额均为12%。而市场研究机构IDC调研报告则显示,2014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小米位列全球第三,较去年同期增长211.3%,仅次于三星和苹果,同时三星成为市场前五中唯一一家出货量下降的厂商,联想和LG紧随小米并列第四,而上季度位居第三的华为由于策略改变推精品手机,暂时跌出前五。

表一 2014第三季度全球前五名手机厂商出货量和市场份额情况

国产手机崛起的原因。

(1)4G时代加速行业洗牌,国产手机“弯道超越”。随着移动和联通4G牌照的发放,4G用户的增长情况将明显与3G时的长时间渐进增长不同,会呈现爆炸式增长。而国内手机行业的几大厂商早已提前布局,一心想赶上4G这辆快车实现“弯道超越”。最早向4G发起冲锋的是“中华酷联”等厂商,成功地在国外品牌大规模进入4G市场之前早早地抢占市场。中兴去年推出的U9815手机拿到了国内首张TD-LTE手机入网证,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中兴4G终端的预期目标是全年3500万,国内4G终端市场份额前两名;华为的4G手机几乎也是国内第一批推出的,更推出了许多中高端产品,出货量越来越大;酷派在去年11月就提出了“领航4G”的发展战略,将80%的供应链资源和研发人员投入到4G的生产和研发上,在今年5月份甚至占据了4G市场第一的位置;联想也在2014年推出了十余款4G产品,市场份额位居前列。尽管受制于研发技术和上游供应链的限制,小米和魅族等知名厂商进入4G市场较晚,但反应还算比较及时的,例如OPPO在今年6月份即宣布停止所有3G新产品的研发,压缩3G产品的生产计划,减少通路库存,同时加快4G产品的研发进度,全面转型4G。魅族9月底刚上市的MX4也支持了4G,而小米踏入4G的脚步和魅族差不多。国产手机对踏上4G这趟高速列车的响应速度可见一斑。但随着4G时代的到来,技术门槛再一次提高,全渠道的竞争愈演愈烈,这必将加速手机行业的再一次洗牌。值得一提的是,国资委通知要求三大运营商未来三年合共压缩营销费用20%,几乎整整100亿元的补贴因此消失,尽管各大手机厂商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打击,但是受打击最大的还是苹果、三星这两家国外厂商,因为这两者在国内主要经营的是高端手机,补贴的减少对这类手机的打击是最大的。另外,随着高通反垄断案的结束,4G芯片行业又将掀起一场混战,但同时国内芯片厂商也迎来了新的转机。国产厂商在4G时代到来的初期利用其技术、渠道、时间的优势暂时保持了领先。

(2)国内厂商研发能力增强,供应链效率增加,产业链日益完善。众所周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众厂商几乎都牟足了劲都想去分这块大蛋糕,但是竞争是激烈,在淘汰一批批的厂商之后,剩下的这些厂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也愈来愈有效率。像小米等这样的厂商,最初由于在市场上还没什么名气,导致与供应链上游的议价能力不足,很难拿到第一手货。 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国内厂商的进步,供应链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信息的交流也更加顺畅。小米在初获成功后,不仅得到了更充足的供应链上游的供给,其重新设计的产业链,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加快了资金流传的方式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并且在此时,各种独立研发机构(DH),原始设备制造商(ODM),甚至独立的售后服务公司,都开始出现,为中国手机供应链注入了新的活力,效率越来越高。如果说小米这样的新兴公司一开始还不具备强大的实力,那么我们别忘了,国内其实并不乏起步较早的大公司,比如“中华酷联”、魅族、OPPO等,尤其是华为,几乎具有手机产品制造的所有东西,无论是资金,硬件能力,研发技术,与运营商的关系,渠道方面的布局等均不比国外知名企业逊色太多。华为之前主要做的是运营商贴牌手机,并没有自己的品牌,但是当它决定打响自己的品牌,跻身智能手机的中高端业务,所爆发出的力量是惊人的。3G、4G手机技术门槛的提高,竞争的日益激烈,在淘汰了一批批的厂商之后,国产手机的大环境反而更有利于国产手机的发展,国产手机的形象也不再局限于粗制滥造的“山寨机”,品质越来越好。优秀的国产手机让产业链上下的各个厂商都看到了信心。

(3)国产手机开始着眼于品牌建设,渠道红利消失,互联网营销革命到来。国产手机近年来口碑逐渐变好,总体创新能力也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不仅仅体现在研发能力上,还体现在营销手段上。过去国产手机主要靠的线下营销,与运营商的关系走得十分紧密,但是如今运营商补贴大大减少,众多国产手机厂商不得不走 社会 公开渠道营销,然而这也是给了国产手机又一次新生的机会,因为O2O模式才是手机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而在互联网营销方面,小米早已给国内众大厂商做了非常震撼的示范。小米从“一无所有”到如今身价800亿,靠的就是“互联网模式”(硬件+软件+服务+移动互联网)和“粉丝经济”,建立起软硬一体的生态系统。小米手机初期一般分批在网上限量发放,让用户去抢购,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被所谓的“半官方线下销售渠道”(“大黄牛”)拿走,把一款产品的生命周期拉得很长。这样的营销模式被许多人称为饥饿营销,让一些人诟病与不屑,但它的确给小米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国内传统厂商在眼红的同时,也在反思互联网销售。小米的新模式几乎省掉了中间渠道环节,可以实时反馈销售数据,再根据准确的销售数据预估订单,并且在销量足够大的情况下,仓储成本平摊之后是十分低的。小米做到这一切的基础则是“粉丝经济”,小米通过小米论坛、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建设,拥有了大批的“米粉”。小米起家时的“MIUI”虽然目前相比硬件产品利润不大,但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的建立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手机硬件产品的利润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越来越少。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壮大之后并没有单一地只抓住互联网营销,它也开始着眼于与运营商拉近关系,O2O的模式从线上走到了线下。从小米的全球布局和生态建设来看,小米的野心不可谓不大。相比小米的Online to Offline,“中华酷联”这些传统厂商要做的就是Offline to Online,即线下向线上延伸。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就是国内传统厂商对小米发起的挑战,据统计,在“双十一”全网总销售额上,尽管小米以15.6亿傲视群雄,但华为荣耀的销售额也已突破了10.6亿,酷派的大神手机为5.6亿,另外其他的一些厂商在互联网销售上也牟足了劲,不甘示弱。国产手机的这些令人惊喜的变化在带来激烈竞争的同时,也象征着国产手机的繁荣昌盛,先进的营销理念给中国手机业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4)国产手机进军全球,新发展带来新机遇。尽管中国作为全球智能手机最大的市场,但随着这几年的飞速发展,国内智能手机的市场容量渐趋饱和,智能手机的换机需求也将放缓,产品同质化加剧,价格竞争愈演愈烈,国内厂商开始集体进军国际市场谋求新的出路。尽管面对着本土化、品牌、专利等多方面的挑战,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国产手机厂商的表现还是得到国际市场肯定的。华为虽然近年才拥有自主手机品牌,但是华为在海外的通信行业已经做了很多年,有了沉厚的积淀,硬件能力、资金实力、与国外运营商的关系、科研力量等都是十分强大的,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掌握众多的专利技术。联想以前也并不做手机,但作为PC行业的全球第一,实力也不容小觑,为了应对国外频繁的专业控诉,联想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不仅了得到了将近17000项的专利使用权和2000多名的研发人员,更重要的是也得到了摩托罗拉在美国、欧洲各国的成熟市场以及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相对完善的运营商关系和布局。由于欧美的专利诉讼比较激烈,小米、酷派等退而求其次,先在一些新兴市场打开局势。酷派开始进驻台湾、印度、印尼等国家地区,而小米则瞄向了巴西和墨西哥市场。小米虽然比起那些起步早的大公司专利比较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研发能力的低下,小米每年专利的增长水平与华为是不相上下的,并且不断寻求和联芯 科技 等芯片公司的合作。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高通反垄断案的结束,国内手机不用再支付其霸道的单机售价的3%到6%的“专利授权费用”,同时,国内的芯片厂商也在其中觅得了新的转机。国产手机在进军全球时不乏让人称道的品牌营销策略,比如华为先后与意大利AC米兰、西班牙马德里竞技等多家顶级足球俱乐部建立了伙伴关系,中兴则选择了多支NBA球队进行合作,从 体育 营销的角度提高了自身品牌的知名度,获得了一定的口碑。市场研究机构IDC调研报告则显示,2014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小米位列全球第三,较去年同期增长211.3%,仅次于三星和苹果,同时三星成为市场前五中唯一一家出货量下降的厂商,联想和LG紧随小米并列第四,而上季度位居第三的华为由于策略改变推精品手机,暂时跌出前五。总之,国内厂商在全球市场上的表现让我们对国产手机充满信心。

越来越好!

国产手机厂商在相互竞争下产品会越做越好,比起国外手机也一样会更有竞争力及市场。

可能会有更黑 科技 的屏幕技术出现,比如说,折叠屏,透明屏幕,但是这些技术或许噱头要远远大于实际应用,最终很可能即使出现也是小众产品

旗舰机型会越来越高 科技 且越来越向国外苹果看齐,随后在一举超过。但是这个过程或许极其漫长,并且可能会有一定的动荡,但是大家要相信我们的手机必然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发展趋势只会越来越高 科技 ,甚至体积越来越小。

华为5G手机美国配件仅占1.5%,我们离纯国产还有多远?

2019年5月份,美国制裁华为开始实行,到现在已经一年有余了,如今这个话题已经不再新鲜。但最近,美国又准备加大力度,意欲切断华为晶圆代工来源,说的就是台积电。加上台积电赴美建厂消息确定,使得华为前进的步伐变得更加困难。

一、华为使用美国产配件仅剩康宁玻璃。

据了解,华为5G手机的国产配件金额占比从25%提升至42%,而美国配件的依赖已从11%降至1.5%,仅剩下玻璃外壳(康宁玻璃)。这是华为这一年来的成就,脱离美国依旧可以发展的很好。

二、国产化真的来了吗?

拿华为Mate 30来说,虽然从美国进口的配件只有康宁玻璃,但是海外进口的配件整体来说也有不少。摄像头选择的是日本索尼公司的配件,射频前端模块选择的是日本的村田制作所的配件,NAND闪存选择的是日本的KIOXIA的配件,双工器选择的是日本的TDK和太阳诱电的配件,有机EL显示器选择的是韩国三星的配件,DRAM选择是韩国SK海力士的配件,触摸屏也是来自韩国进口。 整体来看,我们依赖进口的产品还是有不少,是我们造不出来吗?我觉得不是的,只是差距太大。

三、华为有哪些核心技术?

华为三大核心 科技 是自研芯片、自研基带、自研通讯。而手机硬件层面来说有五大模块计算、通讯、存储、屏幕、电池。华为目前掌握的只有计算和通讯,当然,一个企业掌握整个手机生产链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在屏幕方面我国的京东方也是可以的。

四、国产化之路有哪些不足?

康宁大猩猩玻璃垄断全球高端手机市场,但是有消息传出称华为正在自主研发名为“Air Glass”,并获取了相关专利,看来彻底摆脱美国配件的决心是大的。此外,光刻机技术决定了芯片的生产,中芯国际年底才可以量产7nm芯片,而华为计划上线5nm芯片的手机,目前已经向台积电下了大量的订单。光刻机技术的差距目前是最大的,也是“最致命”的。

篇尾小结:国产化之路是必须要走的,不然永远的被人家牢牢的压制。我们不能把压力都放在华为身上,华为只是直接“受害者”,国产化需要国内多家企业共同努力,才能打造出真正意义的手机生态链。

提到处理器,自然就想到了高通。每年高通发布新处理器的时候,国内的手机厂商是争着说自己会首发。而且我们也知道,处理器是手机的核心部位,一旦遭到断供,那会有多少损失呢?

在国内手机厂商中,只有华为是坚持用自己的自研芯片,更让我们感到兴奋的是,这一条路没有白走,是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不少用户认为华为是捆绑什么情怀,这里就想说一下,一旦高通断供了,你们怎么办呢?

加上在近两年,米国对华为的制裁是越来越严。一方面是让我们看到了华为的超前的战略,即所谓的备胎计划。另外一方面,是拉开了去米国化零部件的序幕。根据日本媒体和专业机构拆解测算,华为5G手机的国产配件金额占比从25%提升至42%。

而美国配件的依赖已从11%降至1.5%,仅剩下玻璃外壳等。看到这个1.5%,很多人也是高兴,可熟不知玻璃外壳还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其实这在业界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来自美国康宁大猩猩的玻璃制品。

几乎垄断了全球的高端智能手机和电脑屏幕的市场,而玻璃外壳对智能手机的体验却极为关键,且极为昂贵。这点目前来说国内还是没有超过它的企业,而除了玻璃以外,像光刻机、芯片设计软件等领域仍旧存在差距。

那么我们离纯国产还有多远?首先这个问题应该是无解的,因为不可能什么都是自己做,这就已经在打破贸易的衔接了。只能是有替代品,在需要的时候自己能生产,不受制于人。

其次,我们真的需要纯国产吗?现在这个世界是相互合作的,对于资源的整合利用非常明确。记得有这么一个事情,有网友说国内都造不出圆珠笔的笔芯。想想都觉得非常的荒谬。

造肯定是可以的,只是在工艺与技术上,与其他国家比不了。在一个造出来没有市场,没有购买,这东西卖给谁。第三,激发我们的创新,为什么会有创新,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想出来的。

不创新只能等死,希望国内有更多的企业像华为一样,居安思危,掌握自己的核心 科技 。

自2019年5月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以来,华为想尽了办法,尽可能地减少对美国零配件的依赖!

然而,事实呢?

任正非在访谈时表示,2019年华为从美国采购的零配件达到了187亿美元,高于2018年的110亿美元!

2019年华为营收8588亿元,187亿美元零配件的采购占比可不低啊!

任正非还表示,华为不会取代手机中来自美国的零配件!

所以,咱们只能说,华为已经逐步具备了不需要美国零配件也能造手机的实力;但实际上,还是采用了大量的美国零配件的!

……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的,个别款型的华为手机里面的零配件占比只有1.5%左右,并非完全属实!

尽管美国商务部一直在打压华为,但是华为还是可以从美国供应商采购零配件的(美国商务部再次将对华为的“实体清单”进行了第六次延期许可,延期至8月13日),并没有到完全撕破脸的程度!

美国供应商也是想尽了办法给华为供货,如果华为大幅度切断来自美国供应商的零配件,华为的产品质量也必将有所降低,华为利用二三十年时间建立起来的全球零配件供应链,也会遭受重创!

……

近年来,华为一直在加强与国内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采购京东方屏幕,委托中芯国际代工芯片…

只有咱们国内的供应链企业,才不容易被美国商务部左右!

华为想要在国际化征途上,走得更稳更远,除了要拥抱全球供应商,还必须要重点发展国内供应商网络!

……

以上仅为浩子哥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最近华为又成为了各大平台的热搜新闻,由于受到了美国的打压,极有可能导致彻底失去从美国合作伙伴采购产品的机会,同时华为海思芯片也有可能因为代工方面的原因而叫停,所以华为被美国打压,近段时间来也确实牵动着很多网友的心。

有网友担心,随着美国的制裁升级,接下来华为手机会不会没法做了,对于这一问题其实是不必担心的,即使海思芯片无法再生产,华为可以选择妥协的方案采购联发科芯片,这样生存是完全没问题的。

日经中文网提到具体数据为,在美国制裁前上市的4G手机国产零部件大概为25%左右,而制裁后Mate 30 5G达到了41.8%,另外4G手机美国零部件占比达到11.2%, 但如今5G手机只剩下下玻璃壳等极少部分,占总体的1.5%,几近于消失。

同时文中还提到,华为在过去一年里推进零部件研发,已经具备了内部采购能力。不过对于这份报道我却存在一些疑问,因为 在5月18日的华为分析师大会上,官方表示华为去年依然从美国采购了187亿美元的产品。

187亿美元是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1300多亿人民币,而整个2019年华为总营收为8500亿元, 在美国的采购费用花费了总营收的超过15%,而华为手机的美国零部件比例已经下滑到了1.5%, 确实有些让人不解,这上千亿的采购费究竟用在了哪里?

其实作为普通消费者,华为官方和很多媒体在众多数据的披露上,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异的,而且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也无法查找到最准确的数据,因为 华为并不是一家上市公司,虽然相关的财务报告都是按照IBM公司核算的,但依然可以不像上市公司那么严苛。

前些时候美股上市公司,所谓的“国民之光”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一时间震惊了全球资本市场,股价瞬间一泻千里,不得不紧急停盘,而今天瑞幸咖啡已经收到了摘牌通知,可见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几乎是零容忍的。

这个说法不科学,不知道1.5%这个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是按照零件数目算的还是按照零件价值算的?

用海思CPU举例,怎么算纯国产?CPU是自己设计的,但是不是自己生产的,台积电给做的,台积电又受制于美国,你说这个CPU算不算国产?算成国产有什么用?美国照样可以制裁。好,就算上海的中芯国际可以给华为代工了,可它的光刻机都要从荷兰进口,这样生产出来的芯片算不算国产?人家还是可以卡脖子。

完全实现国产没有用,关键我们自己要有别人没有的技术,你能卡我的脖子,我马上可以卡你的脖子,这样斗争才不落败。

说句实话,纯国产目前来看是不可能的。不管是从软件还是硬件来看短期内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芯片的制造,芯片的设计这些都离不开美国的技术

回望2019年5月,美国封锁华为事件爆发。

时隔一年,当一切似乎归于平静,有消息称美国加码对华为出口管制,并意欲切断华为晶圆代工来源。

但根据日本媒体和专业机构拆解测算, 华为5G手机的国产配件金额占比从25%提升至42%,而美国配件的依赖已从11%降至1.5%,仅剩下玻璃外壳等

然而就是这1.5%却引起了笔者的好奇,为什么最难的半导体芯片都能摆脱美国企业的制衡,而这薄薄一层的玻璃外壳却做不到呢?我们离“纯国产”还有多远呢?

已转正的华为备胎

事实上正是因为美国的多行不义,反而给具备强大内生力的中国 科技 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验证了“趋势不可逆”这条真理。

自华为被封锁事件爆发的这一年以来,中国半导体产业无论是在资本层面还是在 科技 研发层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日本专业调查公司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通过对华为Mate 30 5G版的拆解报告显示, 其中通讯模块也从原来美国思佳讯替换成了海思半导体自研产品,仅此一项便大幅降低美国配件的成本占比。

在5G时代,通讯芯片的研发难度极高,显然华为已经攻克难关。

自研芯片,自研基带,自研通讯,华为掌握三大核心 科技 。

也许正是因为华为的逆势成长,成为美国加码制裁的诱因,但今日的中国 科技 产业环境早已不是当初。

正崛起的国产替代

可能有些人依然会吹毛求疵的挑剔道:华为手机里面仍旧有大量来自日韩的关键配件,仍旧受制于人。

但其实华为高端5G手机已经实现近半的国产率,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我们不能强求一个企业来搞定一切,这其实是一个关乎供应链和 科技 生态的问题。

手机无外乎计算、通讯、存储、屏幕、电池这五大模块。

其中华为已经解决了计算和通讯的部分,其他领域的中国 科技 企业也在这一年当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比如来自京东方的屏幕早已经在华为最前沿的折叠屏手机Mate X系列中采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领先。

中芯国际已经完成华为麒麟SoC处理器的代工,麒麟710A便是由中芯国际14nm生产,被业界誉为华为首颗纯国产SoC。

此外,长江存储目前已经全部攻克128层QLC闪存技术,这对于国产闪存产业发展意义非凡。

一条强大且完善的全产业链科及技生态正在加速成形。

纯国产,这个以前看似天方夜谭的想法,如今正在一步步照进现,但是我们真的需要纯国产吗?

绕不开的不只玻璃

回到开篇的问题,华为能做到如此之高的配件国产率,为何最难取代的却是一块玻璃?

其实这在业界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来自美国康宁大猩猩的玻璃制品,几乎垄断了全球的高端智能手机和电脑屏幕的市场,而玻璃外壳对智能手机的体验却极为关键,且极为昂贵。

玻璃外壳的好坏不仅决定了整机的视觉效果、触控灵敏性、握持的手感、信号的稳定、耐刮擦的能力、无线充电效率,甚至决定了手机能否通过跌落测试。

作为对比,第六代大猩猩玻璃平均能经受15次从1米的高度的跌落,而普通玻璃一次都扛不住。

事实上在华为发布Mate 30系列的前夕,已经传出消息称华为正在自主研发名为“Air Glass”,并获取了相关专利。

但有数据显示,目前Mate 30 Pro仍旧采用的是第六代康宁大猩猩。其实这不难理解,从研发到量产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以及产业配套。

其实绕不开的不只玻璃,众所周知在光刻机、芯片设计软件等领域仍旧存在差距。

承认差距,确认进步,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我们离 “纯国产”还有多远?

这个问题或许没有准确的答案。但今天相比一年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刻,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更多的希望。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最新公开表态: 华为的业务不可避免要受到巨大影响,但有信心能够找到解决方案。

同样的话,其实我们在一年前就看到过。而这一年过去了,华为不仅活着,而且活得更加精彩。

华为2019年全年营收高达8588亿,实现同比增加19.1%的逆势增长,并且大幅增加库存和研发费用以作未雨绸缪,显然华为已经有备而来。

正如华为官方微博所言:“除了胜利,我们已经无路可走”。

在全球经济协作一体化的今天, 科技 不应该有国界之别。

越来越多的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并非意味着我门要走纯国产这条路线,只是迫于无奈我们必须要经历这个发展的阵痛期。

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纯国产,而是纯国产的实力,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受制于人。

尽管受到打压,华为也不会走向封闭,走向孤立。”

“华为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战略不会动摇。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如此说道。

离纯国产很远,哪怕三星作为目前全球唯一一个可以实现手机所有零件的研发,但都无法离开国际合作。因为三星UI是基于安卓的,而我们都知道安卓系统是美国谷歌的。所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品牌可以实现完全自主研发。

只不过华为作为国内最强的品牌之一,拥有目前国内最强的研发实力,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以百亿,千亿计算。是其他国内品牌都无法比拟的。近几年,华为手机越来越使用国产屏幕了,即便是两款高端系列p和mate都使用不少的国产屏幕,这也有利于国产屏幕的发展。华为的芯片也是非常强的,但是是由台积电代工的,并非华为自己生产的。

所以哪怕强如三星,华为依然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也需要大家更多的支持国产品牌,也避免以后被外国卡脖子,谢谢。

我热爱学习,热爱回答问题。针对笔友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查阅个各类资料,以及跟同学、朋友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离纯国产很远,哪怕三星作为目前全球唯一一个可以实现手机所有零件的研发,但都无法离开国际合作。因为三星UI是基于安卓的,而我们都知道安卓系统是美国谷歌的。所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品牌可以实现完全自主研发。

只不过华为作为国内最强的品牌之一,拥有目前国内最强的研发实力,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以百亿,千亿计算。是其他国内品牌都无法比拟的。近几年,华为手机越来越使用国产屏幕了,即便是两款高端系列p和mate都使用不少的国产屏幕,这也有利于国产屏幕的发展。华为的芯片也是非常强的,但是是由台积电代工的,并非华为自己生产的。

所以哪怕强如三星,华为依然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也需要大家更多的支持国产品牌,也避免以后被外国卡脖子,谢谢。

难,即便全用国产配件也不能是纯国产,你还得付专利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