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上,诸葛亮称得上是位知名度最高、形象最好的传奇性人物。尤其在《三国演义》的渲染下,诸葛亮不但成了未卜先知的预言家、奇谋巧计的策略家、口若悬河的外交家、高瞻远瞩的政治家、神出鬼没的兵法家,而且还是位能够呼风唤雨、脚踏七星的方士道家和超能力奇人。

更让人羡慕的是他的风流倜傥、潇洒机智、文武全才,好像天地间一切变化早就在其掌握中似的。在小说家神话的背后,真正的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一位人物?为什么以他过人的智慧及努力,仍无法达成其毕生愿望?诸葛亮的魅力何在?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一八一年),出生在琅玡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阳都县通称为诸县,该县住有很多的葛姓人氏,势力极大,为别于其他郡县的葛家,乃逐渐形成了复姓的“诸葛”家族。

诸葛亮出身官宦世家,他的叔父诸葛玄,擅于交际,文才又佳,和当时地方首长袁术、刘表均有交往,政界关系不错。叔父去世后,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靠着叔父留下来的微薄财产,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以等待仕官的机会。

不过基于叔父生前的关系,诸葛家仍和襄阳当地的世家有着相当密切的往来。二十岁的时候,诸葛亮娶与荆州牧刘表有亲戚关系的世家黄承彦之女为妻,而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氏家族的蒯祺,二姐则嫁给了当地豪族子弟庞山民,日后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也是出于此门。

坊间常以“手无缚鸡之力”来形容诸葛亮的文弱书生形象,也用以表示其斗智不斗力的优点,其实这和真实的诸葛亮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

诸葛亮是标准的山东大汉,身高为古尺的八尺余,即现在的一米七八到一米八〇,体形雄壮魁伟,年轻时更经常自己做农事,平时喜好自己动手,创造各种工具。

他个性严肃,长于思考,但行动谨慎,自我要求较高,因此交友不多。在东汉末年文人重视相互标榜的风气下,当地的读书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并不高。正史《三国志》上便记载,诸葛亮常自比为春秋战国的名将管仲和乐毅,但“时人莫之许也”,只有和他交往颇深的荆襄名士司马徽、徐庶和崔州平,相信诸葛亮的确有与众不同的才华。

当时的刘备正被曹操逼得走投无路,勉强逃到荆州接受刘表的保护。刘表名义上虽和刘备建立同盟阵营,但实际上只是让刘备在新野地区组训佣兵,以作为曹操军队攻打荆州时的第一道防线而已。

虽然军事情况异常紧急,但历经长期挫折的刘备,仍然颇有自信地为自己的事业寻找能够作中长期规划的策略专家。经由荆襄名士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刘备判断这位不重视虚名,却对自己的谋略颇为自信的年轻策士,正是目前最需要的人才。因此,他接受徐庶的建议,冒着寒冬风雪,拜访隆中草庐中的诸葛亮。从日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陈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语句,相信这段“三请孔明”的故事,应属史实。

当年刘备四十八岁,出道二十一年,已拥有全国性知名度,并当过徐州牧及豫州牧(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诸葛亮年仅二十七岁,是刚完成学业的新人,但刘备仍非常虚心地聆听诸葛亮的规划处女作——《隆中策》。

《隆中策》是这两位初见面的君臣,近乎“白日梦”地探讨危机中的中长期规划。当天,诸葛亮和刘备一定进行了相当冗长、细腻的逐项讨论,并彻底交换彼此的意见。现存的《隆中策》仅是后人整理的简单资料,但从其中我们已可看出这位日后表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年轻策士,其实拥有相当高的企图心。他对情报的搜集和天下大势的分析完整而高明,以周详而合理的企划头脑,提出了一套具体计划及实施步骤,难怪刘备感到“如鱼得水”了。

综观诸葛亮“下山”后的努力和作为,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他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自然也展现着不同的风格及策略。

第一阶段是“军师”角色。从新野组训军团,历经当阳之役、赤壁大战,到入侵益州、拥有汉中为止,这些战役的主角都是刘备,诸葛亮仅做辅佐性工作。

第二阶段是“政治家”角色。从刘备自封汉中王,到白帝城托孤为止,这期间刘备主外,诸葛亮主内,负责制度的建立、后勤工作的支援。

第三阶段是“远征总司令”角色。从五月渡泸的南征战役开始,历经北伐中原,到五丈原上病逝营中为止。

《三国演义》的作者,描写了诸葛亮最精彩的桥段:“雾中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火烧箕谷”“八阵图困陆逊”“死诸葛走生仲达”……在这些情节中,诸葛亮几乎成了“旷古绝今,神出鬼没”的超能力战争天才。但依正史《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记载,诸葛亮真正表现得最好的反而是第二阶段,至于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实际上并不算高明。

从建兴五年到建兴十二年的七年间,正史上记载,诸葛亮前后进行四次北征的军事行动。虽然其间也曾获得相当程度的成功,但最后都无功而返,这固然多少是彼此实力相差太远所致,然而和诸葛亮一向过分审慎、即使关键时刻都不愿冒险的“兵法”,也有着相当的关系。陈寿在《诸葛亮传》最后的总评中表示“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也有相当的道理。

由于不是行伍出身,诸葛亮没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也是他在战场上应变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诸葛亮的军事行动着重于事前的安排及审慎的部署,光看他数度击败曹魏名将司马懿、曹真和张郃,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应称得上高明。陈寿以“结果论”,批评他不擅将略,以致征战无功,其实也不尽公平。

战略拟定虽颇高明,但在战术运用上,诸葛亮的确过分谨慎。他思虑周密,创意的点子又多,行动上则太倾向于完美主义,的确如魏延所批评的,缺乏在关键时刻拼命一搏的投机精神,因此虽常积小胜却无法成大功。

诸葛亮个性严肃,心思细腻,长于创造性思考,喜欢自己进行研究发明。也因为如此事事躬亲,诸葛亮身体和精神上遭受极大的压力,以致身体长期遭受严重损耗。史料记载,凡鞭笞二十以上的刑罚,都必须经由他亲自批审。他本质上是如此地爱护部属,用法虽颇严苛,却仍深受敬爱。以这样的个性,处理日以万变的军事行动,难怪他的胃要受不了。五丈原对阵时,司马懿得知诸葛亮饮食大量减少,却又事事操劳,显然是长期焦虑引发的严重胃病,便判断诸葛亮必不久于人世,因此利用持久战以待其病情恶化。一代兵法大师仍无法克服自己心理上的弱点。

《诸葛亮传》最后的总评,陈寿写道: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依史料看来,陈寿的评论,自然比罗贯中小说式的渲染更接近真实世界的诸葛亮。

《诸葛亮传》

作者:陈文德

天地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