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嘏(gǔ)(209年-255年),字兰石(一字昭先),北地泥阳(今甘肃宁县米桥乡)人。傅介子之后、傅巽之侄。三国时曹魏后期重臣。弱冠时便已知名于世,被司空陈群辟为掾属。为人才干练达,有军政见识。正始初年,为尚书郎,迁黄门侍郎,因得罪何晏而被免职。司马懿诛曹爽后,以傅嘏为河南尹。任职期间,集前人之政举,使百姓获益。

后迁尚书,朝议伐吴三计,傅嘏认为三计都不可行,朝廷不听,果然在东关之战中为诸葛恪所败。此后傅嘏地位日隆,受封进爵。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文钦作乱,傅嘏及王肃劝司马师自往讨伐,最终大破叛军。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还洛阳辅政,傅嘏以功进封阳乡侯。同年逝世,时年四十七岁,追赠太常,谥元侯。有文集二卷。傅嘏在“才性四本论”中持“同”论。

人物生平

弱冠知名

傅嘏是傅介子 的后代,伯父傅巽 ,曾任侍中 、尚书 。傅嘏弱冠已知名于世,被司空陈群 辟为掾属。魏明帝 景初 (237年-239年)年间,散骑常侍刘劭 奉命作考课法 ,傅嘏对此举提出异议。

不屈权贵

正始 (240年-249年)初年,傅嘏官除尚书郎 ,又迁任黄门侍郎 。当时曹爽 秉政,何晏 为吏部尚书,傅嘏对曹爽之弟曹羲 说道:”何晏外表恬静清淡,但是内心险恶阴暗,贪图私利,不考虑立身行事的根本。我断定他一定会先迷惑你们兄弟两个,那时仁人贤士将会疏远你们,而朝政也就会因此日趋衰败了。“何晏因此与傅嘏不和,不久以小事而罢免了傅嘏。又被拜为荥阳 太守,但傅嘏未到任。后被太傅司马懿 请为从事中郎 。

治理京畿

公元249年(嘉平 元年),曹爽被诛后,司马懿让傅嘏担任河南尹。河南尹内掌帝都,外统京畿,兼有古代六乡 六遂 的土地。辖区内的人口杂多,又有许多豪门大族,商人外胡,四方汇聚,是各种利益的汇集处,但也是违法作乱之事滋生的地方。前任河南尹司马芝 的规矩细则过于简陋,接任的刘靖 ,综合他的规矩但又太过繁密,再后来的李胜 ,更是经常破坏固定的法律、制度来获得一时的名声。

傅嘏于是树立司马芝的纲统,再以刘静的概要细则来约束条理秩序,又逐渐恢复被李胜破坏的法规。当时郡里有七百个官吏,但过半都是新人。河南官场的惯例,五官掾 功曹 主持选职,都授于本地人,而没有任用外地人,傅嘏只任命合适的人担任合适的职务,上下级分工不同,又分别加以考核。傅嘏的治理以德行的教化为基础,并且执法持久,尽管简单却不可触犯,审案酌情合理,刑事案件不用逼供就能得到实情。不施小惠,为百姓做的好事,傅嘏都故意隐瞒事情的原委,假装不是自己做的。所以在当时傅嘏并没有显赫的名望,而官吏百姓在他的管理下逐渐安定。

又迁任尚书 。傅嘏常常认为:”自从秦始皇 开始废除分封,设官分职,不同于古代的制度。汉、魏沿袭秦制,一直沿用至今。但是儒生学士,都想把三代的礼制交错综合起来,然而礼弘大广远,未必适合今天的形势,制度也常常和具体事务相违背,以至名不副实。这也是历代都不能达到大治的共同原因。想大力改定官制,依据古代正本清源,但是如今正值帝室多难,所以未能实施。“

谋划准确

公元252年(嘉平四年),孙权 去世。当时征南大将军王昶 、征东将军胡遵 、镇南将军毌丘俭 等都上表请伐吴,献上的策略各不相同。

朝廷下诏询问傅嘏的意见,傅嘏回复道:”想当年夫差 凌齐胜晋,威加四方,最终还是引祸姑苏 ;齐闵王 兼土招境,辟地千里,同样还是自遭颠覆。善始不一定能善终,这是古代的明证啊!孙权自从破关羽 夺荆州 之后,洋洋得意,穷凶极欲,因此宣文侯(司马懿)极力筹划大举。如今孙权已死,把儿子托付给诸葛恪 ,假如他能矫正孙权的苛暴,减除吴国的虐政,使老百姓免遭困苦,得到新政策的实惠,又能内外一齐考虑,避免覆舟之险,虽然不能保证吴国能永远保持完好,也足以在长江以南延长寿命了。现在朝里议论纷纷,有的说要泛舟径渡,横行于长江以南,有的说要四路并进,攻击吴国的城垒,有的说要大猎于疆场,伺机以动。诚然,这些都是破敌的常用办法。但自治兵以来,几次证明我军的力量尚且不足,吴国作为我们的仇敌,已经近六十年了,他们伪立君臣,但还能够患难与共,元帅新丧以后,他们上下忧危,把战船排列在重要的渡口,凭借险要坚守城池。因此像泛舟渡江,横行于长江以南那样的计划是并不实际的。只有在边境上一边大规模打猎一边进军的办法,还有可能行得通。出兵时要发安民告示,进攻时抓到俘虏不许抢劫财物,坐吃历年积存的粮食,不用派很多兵去运送,不误战机,不劳远征,这倒是军事上的当务之急。从前樊哙 愿意带十万大军横行匈奴 ,季布 当面指出他的短处。如今有人想越长江、入险境,攻下敌人的巢穴,这便有如樊哙。不如严明法令,训练士卒,制定万无一失的计划以抵御敌兵,必会立于不败之地。“可惜朝廷不从傅嘏之言。同年十一月,下诏命王昶等征吴。

公元253年(嘉平五年)正月,诸葛恪率军拒战,大破曹魏众军于东关 。

诸葛恪新破东关后,乘胜扬声说要起兵攻青、徐二州,朝廷准备防备。傅嘏则认为:”淮海并不是敌军敢于轻易进取的路径,当年孙权派兵入海,兵船遇浪沉溺,幸存者寥寥。诸葛恪怎敢把众多将士的性命寄托于海水,以图侥幸呢?诸葛恪不过是要派素习水军的偏将,带领小部分人马从海路上溯淮水,佯攻给青、徐的守军看,以迷惑、牵制我们,他自己却可能纠集大军进攻淮南。”后来诸葛恪果然图取新城,但不克而归。

傅嘏常论才性同异(才性四本论,傅嘏论其同),钟会 把他们收集起来并有所评定。不久,赐傅嘏爵关内侯 。

司马之党

公元254年(正元 元年),高贵乡公曹髦 即位,傅嘏进封武乡亭侯 。

公元255年(正元二年),毌丘俭、文钦 作乱于淮南。有人认为司马师 不应该亲自前往,遣太尉 司马孚 前往就可以,只有傅嘏和王肃 劝司马师亲自前往。傅嘏分析形势说道:“淮南的士兵强劲,而毌丘俭 等人凭借力量在边境抗拒,他的力量不可轻易抵挡。诸将前往交战,各种情况都有可能 发生,如果失去好的形势,那您就完了。”当时司马师新割目瘤,身体还未恢复,听到傅嘏的话,突然撑起而说:“我会请求抱病东征。”

司马师于是引军亲征,并以傅嘏守尚书仆射 ,一起前往东征。击破毌丘俭、文钦,颇为依靠傅嘏的谋划。不久,司马师逝世,傅嘏与司马昭 一起返回洛阳,司马昭于是继任辅政,倚重钟会。钟会于是一副自负 的样子,傅嘏向其警戒说:“你的志向大过你的能力,功业很难建立,怎么能不谨慎一点呢!”

傅嘏回师后以功进封阳乡侯 ,增邑六百户,与之前的共一千二百户。同年,傅嘏逝世,时年四十七岁,追赠太常 ,谥号元侯。其子傅祗 袭爵。

傅嘏自少与冀州 刺史裴徽 、散骑常侍 荀甝 相善,二人早亡。傅嘏又与镇北将军 何曾 、司空 陈泰 、尚书仆射荀顗 、后将军钟毓共结友好,一起在朝任职,都是当代名臣。

公元264年(咸熙 元年),在实行五等爵制后,因为傅嘏在前朝的功勋,朝廷改封傅祗为泾原子。

西晋泰始 年间(266年-274年),傅嘏的夫人鲍氏去世,晋武帝司马炎 赐钱十万作为丧葬费,重新以少牢 礼仪祭祀傅嘏。

 

历史评价

王基 :“许允、傅嘏、袁侃、崔赞皆一时正士,有直质而无流心,可与同政事者也。”

荀粲 :“子等在世涂间,功名必胜我,但识劣我耳!”

裴楷 :“见傅兰硕,汪翔靡所不有。”

傅玄 :“①嘏既达治好正,而有清理识要,好论才性,原本精微,鲜能及之。”“②傅嘏为河南尹,治以德教为本,然持法有恒,简而不可犯,见理识情,狱讼不任槚楚而得其实,不为小惠,有所荐达,及有大益于民,皆隐其端迹,若不由己。”

陈寿 :“傅嘏用才达显。”

孙盛 :“晋宣、景、文王之相魏也,权重相承,王业基矣。岂蕞尔傅嘏所宜间厕?”

裴松之 :“①傅子前云嘏了夏侯之必败,不与之交,而此云与钟会善。愚以为夏侯玄以名重致患,衅由外至;钟会以利动取败,祸自己出。然则夏侯之危兆难睹,而钟氏之败形易照也。嘏若了夏侯之必危,而不见钟会之将败,则为识有所蔽,难以言通;若皆知其不终,而情有彼此,是为厚薄由于爱憎,奚豫於成败哉?以爱憎为厚薄,又亏於雅体矣。”“②傅嘏识量名辈,实当时高流。而此评但云‘用才达显’,既于题目为拙,又不足以见嘏之美也。”

刘勰 :“傅嘏王粲,校练名理。”

叶适 :“傅嘏精识自命,谓‘何平叔不念务本,败曹爽兄弟。’是矣。至其为司马师谋,力疾劝行。又与昭还洛,继世执政,终移魏柄,此则嘏之所谓务本者欤?国命延促之际,士所去就,忠邪、贤不肖分焉。过是而自号曰‘能’,吾不信也。

 

轶事典故

预言祸败

当初,何晏、邓飏、夏侯玄都希望和傅嘏结交,可是傅嘏始终没有答应。他们便托荀粲去说合。荀粲对傅嘏说:“夏侯太初是一代的俊杰,对您很虚心,而您心里却认为不行。如果能交好,就有了情谊;如果不行、就会产生裂痕。两位贤人如果能和睦相处、国家就吉祥。这就是蔺相如对廉颇退让的原因。”

傅嘏说:“夏侯太初,志向很大,用尽心思去达到目的,很能迎合虚名的需要,确实是所说的耍嘴皮子亡国的人。何晏和邓飏,有作为却很急躁,知识广博却不得要领,对外喜欢得到好处,对自己却不加检点约束,重视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讨厌意见不同的人,好发表意见,却忌妒超过自己的人。发表意见多,破绽也就多,忌妒别人胜过自己,就会不讲情谊。依我看来,这三位贤人,都不过是败坏道德的人罢了,离他们远远的还怕遭祸,何况是去亲近他们呢!”后来的情况都像他所说的那样。

姜宸英 曾就此事评论道:“夏侯玄不是何晏、邓飏可以比的,而傅嘏感慨他们劣处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是司马氏的党羽罢了,并非公论。”

同样,李丰 与傅嘏同州,李丰有美名,为人所赞赏,但与傅嘏不友好。傅嘏与多次向别人说李丰必定会败亡。后李丰为中书令 ,与夏侯玄 一起遭祸,都和傅嘏所说的一样。

靡所不有

裴楷 评论傅嘏说:“看见傅兰硕,像是一片汪洋,浩浩荡荡,无所不有。”


《傅嘏简介 傅嘏生平》

关键词:傅嘏简介,傅嘏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