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淡忠奎 每经编辑:刘艳美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327454
随着高考成绩出炉,各地陆续进入志愿填报时间。
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193万人,按照去年本专科录取率92.89%测算,即将有千万考生跨越高考门槛,开启人生新的阶段。选择哪一所大学、去往哪个城市,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后一关”。
一种流行观点认为:“选大学一定要选一线城市。”这句话虽然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但也确实反映出“城市”这个变量,已经成为左右千万考生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毕竟,大学所在城市的教育资源、经济活力,与求学、就业乃至生活等息息相关。
为此,我们试图从高教资源、人口流向、发展潜力等维度,提供一份城市选择指南。
集聚
先看高教资源聚集度。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底,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759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高职(专科)院校1489所。
地域分布上,北京以92所高校名列榜首,武汉和广州紧随其后,高校数量均为83所,是全国高等教育资源最富集的地方。此外,重庆、郑州、上海、西安、成都、天津、长沙分列全国第4-10位,高教资源实力也不容小觑。
单看本科院校,北京(67所)、武汉(46所)、西安(44所)位列全国前三,上海(40所)、广州(37所)、南京(34所)、天津(31所)、成都(29所)、杭州(28所)、哈尔滨(27所)、南昌(27所)及长春(27所)同样位居前列。
当然,高等教育资源不仅要看数量,还要看质量。
今年初,全国第二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公布,共147所高校入围。其中,北京独占34所,上海和南京分别为15所、13所,西安、武汉、成都及广州则各有7所。
上述格局,基本呈现出全国高等教育的“高原”和“高峰”。从中可以看到,高教强市无一例外均是直辖市或省会城市。
这也不难理解,省会城市作为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在高等教育布局早期尽享红利,其各种资源的聚集也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过去多年,高校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关系已经深入人心,但整体而言,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跟城市的实力并不完全匹配。
作为一线城市中的“特例”,深圳目前共有8所本、专科层次高校,其中本科院校5所,相比另外三个一线城市差距依然明显。即便与大连、青岛、厦门及宁波等同类型城市相比,也毫无优势可言。
不过,凭借雄厚的财力和产业基础,深圳近年来“疯狂建大学”,不仅成为“双一流”高校异地机构设立最多的城市,也凭借南方科技大学实现“双一流”建设高校零的突破。
不只是深圳,苏州、宁波、无锡三座经济强市也各仅有1所高校入围“双一流”,而佛山、南通、东莞、泉州等GDP万亿城市依然挂零。
另外,除大学数量及层次外,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数量也是衡量城市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2021年,全国(不含港澳台)在校研究生数量超过10万人的城市共有7个,分别是北京(41.3万)、上海(19.1万)、武汉(18.27万)、南京(17.79万)、西安(16.44万)、广州(14.57万)及成都(12.0万)。
城市高教资源的富集,意味着有更多选择机会,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甚至升学、就业等方面的便利。
流向
都说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教强市们,无疑有吸引潜在高素质人才的先天优势。不过,“为他人做嫁衣”的城市也不在少数。从毕业生流动的角度来说,哪些城市更有竞争力?
不妨先来看看,哪些城市更能留住自己的大学生。
中国联通旗下智慧足迹发布的《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分区域看,2021年东、中、西、东北地区毕业生规模占全国毕业生规模比重约为39%、27%、26%和8%。其中,东部区域毕业生规模达365万人,东北区域毕业生为72万人。
具体看城市,深圳是典型的“毕业生收割机”。报告显示,36个重点城市中,深圳重点院校、非重点院校居留率(毕业后留在本市工作/在本市读书)均排名居前,平均高达75%。虽然深圳当年毕业生仅有4万人,但同样反映出其对于本地毕业生强大的吸引力。
2021年36个重点城市居留情况 图片来源:《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
与之相比,上海、北京、广州的毕业生居留率分别为62.7%、61.3%、60.7%,分别排在第六、八、十位。作为高教大市,广州的很多毕业生被深圳“虹吸”。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和成都的毕业生居留率分别为76.7%、63.9%,分别排在第一、第四位。但是,两地面临的共同问题是重点院校居留率表现不佳,分别仅为57.7%、59.1%,都在十名开外。
除此之外,沈阳(66.6%)、西安(62.8%)、郑州(61.7%)和南京(61.1%)的毕业生本市居留率也排在前十位,毕业生居留本市的意愿较高。
2021年36主要城市应届毕业生吸引力四象限图 图片来源:《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哪些地方更能吸引大学生流入?
上述报告显示,在全国31个省份中,毕业生净流入地区仅有12个,其中流入人数超过5万人的地区仅有5个,毕业生向少数地区聚集效应越发明显。
2021年31个省份流入人数及占比 图片来源:《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
从数据来看,广东(30.2万)、浙江(21.4万)、江苏(18.9万)、北京(16.5万)和上海(14.1万)承包了47%的流动毕业生,构成第一梯队;山东(9.4万)、河北(8.1万)、四川(7.8万)是第二梯队,同样吸引了大量毕业生流入。
如果进一步将时间维度拉长,报告显示,2019年至2021年,广东、浙江和江苏的毕业生流入规模和增长速度均居于全国前列,分别增长6.2万、5.8万和2.3万人。而湖南、湖北两省近三年毕业生流入规模逐年下降。以长沙为例,在2021年未居留在本市的7.9万毕业生中,2.4万人前往广东省就业,比例达到30%。
潜力
大学毕业生的聚集,将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城市的快速发展,亦将反过来吸引更多大学生流入。那么,哪些城市有望成为“潜力股”?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698099
上市公司作为城市经济活力的晴雨表,可以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观察窗口。城叔此前曾在《10座城市,撑起A股“半壁江山”》中写过,截至去年末,全国A股上市公司共有4685家,其中46%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广州、宁波、南京、无锡、成都十座城市,而这10座城市都在2021年实现上市公司总量“破百”。
其中,北京、上海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跨过400家。2021年,上海、深圳、北京、杭州新增A股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48家、41家、40家和37家,成为资本市场上最活跃的领跑者。
这背后,显然离不开城市在新兴产业、热门赛道上的谋划,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的“城运”。
一个典型例子是合肥。近年来,头顶“最牛风投城市”名号,合肥接连押中新能源、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也使得其成为过去十年GDP增幅最大的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人才不断聚集。
“我们学院今年170余名毕业生,其中38个人都去了合肥长鑫。而5年前,我们院硕士毕业后基本都是去江浙沪或珠三角。”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毕业生李少泸(化名)告诉城叔,作为国内存储芯片领域佼佼者,合肥长鑫开出的薪资较为优厚,加上周边人才引进住房房价不到万元/平方米,对大学毕业生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除了关乎未来的产业布局,随着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推进,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前景。
比如,根据智联招聘2021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京津冀、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三大城市群,依然是高校人才首选流入地。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潜力和生活方式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吸引力排名第四,成为新晋“黑马”。
归根结底, 城市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一座有吸引力的城市,关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商业氛围及城市文化等多个维度,其核心则是更美好的生活。
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最适合读大学的城市有哪些
得看你选哪个专业了。一般来说北京、上海是综合类的。选经济类专业的话最好选南方或沿海城市,比如武汉、海南、青岛、重庆等。如果选采矿等与地理比较密切的专业就去东北、内蒙。首选南方吧。1、北京市(87所)
北京,我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旅游和国际交往的中心。 来到这里,看到的、感受到的不仅是古老帝都的雄伟庄严、厚重沧桑,还有现代大都市的时尚繁华、高速便捷,浓重的现代化气息在刚踏进北京城市就已扑面而来了,伴随着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举行,北京将再一次将她迷人的魅力展现在全世界人面前。北京的高校很多,光普通高校就达到了87所,其中"211工程"就有22所,还真算牛的,不过,好歹是个首都嘛?
2、武汉市(69所)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武汉是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69 所普通高校, 100多万在校大学生。
3、广州市(58所)
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八大古代遗迹及四大佛教丛林见证了广州灿烂而古老的历史。广州素以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而著称,曾在明清时代遍布广州城内的书院祠堂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佐证,又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八大近代史迹记录了洪秀全、孙中山、很多伟人在这里创下的可歌可泣的伟大业绩。悠久的人文底蕴使得这里教育发展的迅猛。
4、南京市(55所)
南京这个古老的城市,既有自然山水之胜,又有历史文物之雅,其城市绿化为全国之冠,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今日的南京不仅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华东地区最重要的交通和通讯枢纽之一,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国际性大商埠,也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城市之一。
5、天津市(52所)
天津是海上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又是连接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还是北方十几个省市通往海上的交通要道,拥有北方最大的人工港--天津港,有30多条海上航线通往300多个国际港口,是从太平洋彼岸到欧亚内陆的主要通道和欧亚大陆桥的主要出海口。其地理区位具显著优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该市的教育发展水平发展的好,有52所普通高校,周总理就是从这里的南开大学毕业的。
6、西安市(50所)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最久的古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文明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长安是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起点,人文荟萃,交通发达,在中国古代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这里的高等教育在全国也首屈一指。
7、上海市(49所)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一座美丽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而且还是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信息中心、经济和贸易港口,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最繁华、最具经济活力的大城市之一。这里的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普通高校的"门"越开越大,在18至22周岁同龄人口中,接受各类高等教育的比例已达42%,标志着上海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8、长沙市(46所)
长沙历史悠久,素有"楚汉名城"之称;长沙风景秀丽,素有"山水名郡"之称;长沙人文荟萃,素有"潇湘洙泗"之称。长沙是湖南科技教育的龙头。长沙的科教优势概括起来是"四多两发达":一是科技人员多。二是科研院所多。三是科技成果多。四是大专院校多。五是教育事业发达。六是信息事业发达。
9、沈阳市(42所)
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各方面都冠绝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全国最高等级的"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它的教育综合改革步伐正在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深化,文化事业取得新发展,报业、书业等四大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10、南昌市(40所)
历史上,南昌曾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盛誉,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自古以来就是锺灵毓秀之地、文化礼仪之乡。南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遗留下众多珍贵的人文印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早已是南昌古城之骄傲,江南胜迹之翘楚,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流连忘返,吟诵出篇篇千古佳句。现在的南昌人传承了历史文化,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另世人刮目相看。
上大专的话去哪个城市最好?
1、上海。上海无论是引进人才的政策、力度还是对人才的待遇、宽容,都堪称大手笔。处处都有机遇的存在。只要够努力,就可以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2、北京。学生能直接接受与国际接轨的最新思想和知识。有世界上许多知名的跨国公司在北京的大学中设立奖学金或展开校园招聘。在北京的大学与国外的交流中,也会得到更多的出国留学的机会。
3、南京。南京处于东南沿海,长三角经济带中,大学的发展绝大部分取决于所处地域经济水平,南京又紧临魔都,是省会城市,发展前景不言而喻。
4、成都。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十大古都之一。是一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地方,以休闲娱乐之都所著称,美食也让人流连忘返,求学氛围比较轻松。
5、武汉。武汉是中部地区的工业、金融、商业、科研和文化教育中心,资源丰富。
即将要考大学了,各位认为去哪个城市上大学比较好,请给我做个参考。^.^
其实都是辩证的,关键看你自己怎么想。北京上海什么的是很好,但分数高。像山东大学吉林大学什么的地点是比较偏远,但排名啊学术啊什么的都还是不错的。我是江苏人,在江苏南京的大学很多,很多非211大学的分数线都比外省的211学校分数线高,大家都不愿意出省呢,除非是去更好的地方。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分数够高的话,试试北京上海。分数不高又想上好大学,就报报偏一点的985+211.另外推荐几个大学:中山大学,广东NO.1,学校很漂亮,所有广东人都引以为豪,我在广州旅游时就觉得这学校很赞;厦门大学,福建第一,环境优美;武汉大学,很不错。你觉得在哪些城市上大学比较好?
在确定好了成绩、专业等等问题后,想找适合上大学的城市,那就选择一些发达的大城市,北上广深等等;或是一些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如西安、南京等等;或者选择一些环境气候宜人的旅游城市,大连、青岛等等,尤其是青岛,真是一座不错的城市。适合上大学的城市,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想要积累社会经验、努力学习、出人头地的话,当然以大城市为主,机会更多,见识更广,经济更发达,相对小城市更加公平;从生活质量、享受美食、爱好旅游、体验悠闲大学生活的角度,自然要选择一些生活节奏相对慢一些,城市面积不大也不能太小的地方。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上大学,去哪座城市?,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排行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