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大学,是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摇篮。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们从未停止追寻的脚步。

中国探索和建设现代大学,不过120多年的时间。从北洋大学、求是书院、京师大学堂等最早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几所现代化大学开始,历经波折,逐渐形成了一套全方位的、科学化的现代大学制度。

今天,除了“清北”这两所龙头高校之外,紧随其后的顶级高校中,必定也有浙江大学的一席之地。而浙江大学正是从100多年前的求是书院发展而来的。

从最初的私立大学,到后来发展壮大,再开枝散叶——最后,浙江大学在创校百年之际,将独立发展数十年的四所学校重新合并起来,形成国内“航母级”高校。

这是我们在凝聚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力量。

浙大校门

浙大之大:“东方剑桥”,秀外慧中

浙江地处华东地区核心地带,自古繁华,时至今日也是国内重要的经济强省,不仅经济发达,工业技术领先,也是全国有名的文化、旅游、教育大省。

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和浸染出来的浙江大学,天然有着“出水芙蓉”般气质,秀外慧中,极具涵养。

浙大,浙江高等教育的“实力担当”,也是全省教育的“集大成者”——全省仅有的一所“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却融合了4所具有“211工程”实力的高校,成就了浙大直追清北,引领“华东五校”的强大实力。

今天的浙大,坐拥七大校区,总面积达到689万平方米。根据浙大官网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浙大有全日制学生63136人、国际学生5609人。如此庞大的学生数量,不仅在浙江“一骑绝尘”,在国内也是名列前茅。

浙大的西溪、紫金港、玉泉、华家池、之江等5个校区,位于杭州,一个自古就是“人间天堂”的胜地,风景秀美无双。

浙大之江校区

每个校区之间,又有着各自独特的韵味。主校区紫金港是“四大名校”合并之后,新浙大全新规划的校区,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现代气息。校区对外开放,每天有大批市民到学校观光游览,浙大学子自嘲“三墩镇人民公园”。

而玉泉、西溪两个元老校区地蕴藏着岁月和文化的积淀;华家池“三山一岛、六亭长廊”;之江校区九溪十八涧,隐匿于峰峦叠翠之间。

85岁高龄的古钟楼诉说学校百年风云,华家池秀美又不失端庄,号称“北有未名湖,南有华家池”,启真湖碧波荡漾,小桥流水,倒映着青砖绿瓦,浙大真无愧于“东方剑桥”的美誉。在这样的环境下求学,每天穿梭在碧水蓝天的怀抱,就像用旅行者的心态,穿梭于知识的海洋中。

浙大是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尤其以工农医更加突出。从求是书院到全球知名的创新型大学,125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这里追求真理,写下了浪漫而动人的篇章。

浙大之学:殊途同归,大不自多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说的就是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戊戌变法之前的求是书院。彼时,西学东渐的浪潮呈现不可抑制之势,大批有识之士通过不同的方法“救亡图强”。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时期的人才便是其中一个有效途径。

与京师大学堂、清华学堂等出身尊贵、起点甚高的新式学堂不同,求是书院在时任浙江巡抚廖寿丰、杭州知府林启等人的推动下成立,最初以普慈寺为校址。

后来,求是学院几经改革更名,甚至一度停办。1927年,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次年改名国立浙江大学,下设工、农、文理三个学院。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浙大才算有了确定的发展主体。

复原后的求是书院

此时的浙大,只不过是一所普通的高等院校,根本无力与清华、北大、中央大学等当时国内顶尖高校相提并论。在那时候,时局动荡,浙大学生屡次举行大规模集会和游行示威活动,又对校方的强制镇压方式十分不满。1936年,校长郭任远卸任,学校一时间没有了领航人。

迷茫之际,浙大迎来了校史上最重要的“贵人”——竺可桢出任校长。

竺可桢刚刚到任的时候,浙大发展步履维艰,外临动荡局势,内缺教学之完备体制。“为一校之长,不止要对学生负责,更要对国之教育负责。”在任13年,竺可桢为浙大的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杭州岌岌可危,为了保护浙大师生,保住国之教育力量,校长竺可桢毅然率领全校1000多名师生西迁。

他们筚路蓝缕,历尽千辛万苦,先到浙江於潜、建德,后至江西吉安、泰和,继而到广西宜山,最终在贵州遵义、湄潭,历经2600多公里,与红军长征遥相呼应,谱写了一曲“文军长征”动人赞歌。

浙大西迁路线

在竺可桢的带领下,师生们用脆弱却坚强的双肩挑起了“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配套,走到哪里,就把课堂开在哪里。每到一个地方,竺可桢都会积极联系当地提供援助,不管是祠堂、庙宇、仓库,都尽量为师生们争取一处安身之所。

安定下来后,竺可桢就第一时间开课,绝不耽误教学进度,甚至还利用周末、假期的时间补课,以弥补迁徙期间落下的课程。学习之余,竺可桢和师生们一起开荒种地,饲养家禽牲畜,自力更生。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个颇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在西部的穷乡僻壤中诞生,王淦昌的中微子、苏步青的微分几何、贝时璋的细胞重建、张肇骞的植物分类学等重大研究成果,都是在这个阶段取得的。一篇篇高质量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科学》等顶尖学术期刊上,浙大因此名声大噪,被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为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

就这样,浙大在艰难困苦中不仅没有被打倒,反而逆势上升,脱胎换骨,将一所大学该有的韧性和气魄体现得淋漓尽致。

遵义的浙大西迁旧址

抗战胜利后,浙大迁回杭州办学。直到建国之前,浙大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师范、法、医7个学院、25个系综合性大学。而竺可桢,看着自己一手扶起来的浙大,微笑着功成身退了。

在1952年的全国院系大调整中,浙大逐渐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后,又重新建设成为学科发展全面的综合性大学。

从浙大分出去的学科中,经过了重组和独立发展,成为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等颇具实力的院校。这三所大学,均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和重点建设项目立项论证,实力可见一斑。

1998年,这四所同宗同源的大学,重新合并成新的浙江大学。这时候的浙大,集工、农、医、文、理等学科之所长,拥有了可以引领国内高校发展的实力。

殊途同归,海纳百川而成就其大。浙大的重组,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代表,也是我们在未来创建若干所高层次、全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的重要尝试。

校门

浙大之魂:务求实学,培育英才

求是书院的办学宗旨很明确,就是要“务求实学,存是去非”。然而,浙大建校早期,并没有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以至于在后来的办学过程中,浙大逐渐偏离方向,学生本末倒置,过度跟风时局,反而耽误了学习。这就是竺可桢出任校长时,浙大所面临的难题。

一所没有精神内涵的大学,就仿佛轮船在航行中没有导航仪器,容易迷失方向。尤其是在学校西迁期间,师生们面临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竺可桢深切地体会到,求是书院“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校风,不正是浙大所需要的吗?

在广西期间,竺可桢为师生们作了《王阳明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他以王阳明的求是无畏、艰苦卓绝和公忠报国的精神,激励全体师生共克时艰,并提出以 “求是”两字为校训,以更好地践行和发扬“求是”的优良传统。这个提议迅速得到了校务会的认可。

浙大确立校训

自此,浙大将求是精神融入办学之中,师生们也以此自律,“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理”,逐渐形成了浙大精神的内核。数十年来,浙大人在竺可桢校长和“求是”精神的指引下,秉持严格的科学态度,专心一致,实事求是。

西迁办学期间,浙大涌现出来的优秀师生除了竺可桢、王淦昌、苏步青、贝时璋、张肇骞等人之外,还有谈家桢、卢鹤绂、陈建功、周厚复等大批学术大师。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拼尽全力勇攀科学高峰,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出科学之花。

期间,有一个学生,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两行字:“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科技落后;拯救中国的方法:科学救国。”。他跟随浙大辗转奔波完成了学业,之后出国留学归来,用扎实的知识技术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在祖国大西北攻克了核试验难题。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程开甲。

浙大校内

除了程开甲之外,浙大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谷超豪,前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等科学巨匠,以及数之不尽的行业翘楚。

浙大前校长路甬祥,作为浙大培养出来的优秀学子,也是“求是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教育家。他被誉为是浙大历史上仅次于竺可桢的好校长。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路甬祥执掌浙大期间,结合当时学校发展的特点和新时期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将“创新”纳入浙大的校训中,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

从此以后,“求是创新”正式确定为浙大校训,成为浙大之魂,成为激励浙大师生奋发图强的精神食粮。

浙大80年代校门

浙大之强:求索不止,创新不息

坚持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今天的浙大在不断求索中前进。

早在2000年,浙大就率先面向优秀本科生实施“特别培养”和“精英培养”,创建“竺可桢学院”,作为实施英才教育、培养优秀本科生的一个重要基地。其宗旨,就在于采用多元化培养模式和个性化培养方案,面向未来培养有竞争力的顶尖人才。

2020年9月开始的浙大物理强基班,则是采用本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和一定比例的竞争滚动机制,没有达到学业要求的将有可能被淘汰,而吸收更优秀的学生。

不管是竺可桢学院,还是物理强基班,抑或是其他各种人才培养模式,浙大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同时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设备,通过科教协同和学科交叉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由的学术空气,先进的国之重器,使得浙大的重大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极具分量的“国家三大奖”中,浙大累计获得95个奖项,仅次于清华大学,名列国内高校第二。

浙大海宁校区

在教育部第四轮教学评估中,浙大有11门学科获得A+,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三;如果算上A和A-学科,则数量达到39个之多,位列全国高校榜首。在去年出炉的第二轮“双一流”中,浙大共有21个学科入围“一流学科建设”,是除了清北这两所没有公布一流学科数量的高校之外的第一名。

在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泰晤士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等主流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浙大基本上是名列国内第三四名,全球百强之内。

不管是从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学科建设、综合实力等角度看,“求是创新”的浙大,基本都能引领的姿态,骄傲地立于国内高校之林。

玉泉校区图书馆前竺可桢像

浙大之问:为何而来,从何而去

今天,走进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大门,矗立在一旁的“两问石”总会首先夺人眼球。上面刻着的两个问题,正是竺可桢上任后,在开学典礼上对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

“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为何而来,从何而去?这两个问题虽然简单,却意味深长。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对浙大的拷问呢——浙大有什么,未来将走向何处?

每一所大学,都应该在历史传承中凝聚成穿越时间的力量。直追清北、引领“华五”不是目标,“求是创新”的浙大,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也一定能够做一个领跑者。

参考资料:

【1】吴雅兰.竺可桢:求是精神永放光芒[J].北京教育(高教),

【2】张淑锵. 竺可桢,一个伟大的身影[N].浙大档案馆公众号

【3】许建平.浙江近代最早的高等学校—求是书院[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浙大官网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浙大:浙江唯一的985高校,实力引领“华东五校”,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排行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