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暂时告一段落,想必每一个经历过法考的法律人都不会忘记自己备战司法考试期间单调乏味、重复刷题只为应试的日日夜夜。

法考的选拔方式,要求考生快速、准确地辨识知识点,熟练掌握典型题型和一些经典模型的回答套路,从而在短时间内找出正确选项、踩准给分点。

应试的目标使得绝大多数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短平快”地攫取知识、背诵答题点,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延伸了解玄妙多彩的法律理论争鸣、深入思考现实社会中法律问题的复杂与矛盾。

在今年的法考暂时告一段落之际,小北特意为刚刚通过、早已通过、未来将要通过法考的法律同人们送上一份与法考学习截然不同的,注重思辨过程而不唯结果论、百家争鸣而无标准答案的法学类图书书单,让我们一起不为应试、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只为拓展思维、增长智慧,轻松“悦”读,享受思想的盛宴吧!

01

《是非与曲直——个案中的法理》

作者:苏力

“寻找被遮蔽的、个案事实中的是非与曲直,寻找被遗忘、主动省略但至关重要的情节。”

《是非与曲直:个案中的法理》以“药家鑫案”“许霆案”“黄碟案”等曾引发社会广泛争议的案例为研究“标本”,以法学家的理性、敏锐和洞察力,从那些被人们、甚至法律人有意遗忘、主动省略或懒得验证的但却至关重要的情节和事实入手,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思考和结论,具有启发意义。

作者认为,中国法理研究应当坚持的进路是:摆事实、讲道理(法理)、断是非。三者的顺序也不能乱。只有针对普通人确实能经验感知的事实,才能展开可分享的说理,虽然由于对相关因素的评价不同,甚至因为自我利益的驱动,各自得出的判断并不一致。这正是本书的追求。

02

《刑法的私塾(之三)》

作者:张明楷 编著

“每个周末,教授与研究生们,汇聚一堂,共商学术。这个刑法的私塾,十多年来,人来人往,风雨不歇。这个私塾里讨论的一切,这个魅力无穷的刑法世界,更新呈现!”

张明楷老师一直坚持精选刑法当中的疑难案例,在周末与学生讨论,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鲜出炉的《刑法的私塾(之三)》为2017-2020年张明楷老师与学生“周末刑法讨论会”的内容实录合集。本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再现刑法讨论会的精彩内容,阅读本书如同亲临张明楷老师与学生的讨论会,跟着张老师一起学刑法,学习庖丁解牛般地剖析和处理疑难案例。

03

《聚讼纷纭:

清代的“健讼之风”话语及其表达性现实》

作者:尤陈俊

“聚焦健讼之风纷纭话语,看见公堂内外芸芸众生。”

清代有关“健讼之风”的记载与以往惯于强调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无讼”理念形成了某种反差,而有问题之处,思考即可生根发芽。

本书将“健讼之风”的相关记载作为一种表达性现实而非客观真实,重思了其产生的政治与社会背景及具备的预期功能,逻辑架构清晰明确,兼具学术深度与广度。同时,丰富翔实的史料文献与故事,平实细腻的文笔,以及作者独到的理论关怀,都带来了对清代社会中诉讼相关人的生态与心态的沉浸式体验,使得本书丰富而生动,具备很强的可读性。

04

王利明随感录系列

作者:王利明

“当代法学家人生感悟的情怀之作。”

王利明随感录系列包括《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法治:良法与善治》《法治具有目的性》《法为民而治》《法治是一种生活方式》五本书。

王利明教授作为中国当代法治进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实践者,作为一名躬耕于法学领域的学者,其随感录合辑是对当下问题的思考和记录,希望能够引发大家更多地关注法治建设。

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厚的人文关怀气息,为推动立法、司法前进的积极努力,以人为本的鲜明立场态度,让你感受到一位主张改革又不失稳健、思考理性但不乏人情味儿的法学学者鲜活的思想脉动。

05

《论犯罪与刑罚》

作者:〔意〕切萨雷·贝卡里亚 著

译者:黄风 译

“近代刑法的开山之作,经典永不过时。”

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切萨雷·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篇幅不大但影响却极为深远。该书初版于1764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

全书洋谥着伟大的人道主义气息,对刑讯逼供和死刑进行了愤怒的谴责,鼓吹刑法改革,本书问世后立即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被译为多种文字,对俄国、普鲁士以及奥地利等国的刑法改革具有重大的影响。该书被誉为刑法领域里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06

《异托邦:现代法治思想之光》

作者:陈皓

“乌托邦是子虚乌有的,异托邦是真实存在的。”

拉德布鲁赫、韦伯、哈特、富勒、德沃金、拉兹、霍姆斯、哈耶克、福柯……本书通过对19位大家耳熟能详的现代知名思想家的60余部经典著作的深入研读,走进思想大家的思辨空间,在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他们思想脉络和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将现代法治理论中的经典问题及法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娓娓道来,一一呈现。

希望通过本书导引式的解读和作者自身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帮助读者对法律的个人主义与社会本位问题、法律的形式理性与实质正义问题、现代法治与民族传统问题、法治限度问题等多个重要问题产生一定的认识和思考。

07

《信赖之债》

作者:佟强

“信赖社会的债法思考。”

《信赖之债》作为债法理论专著,从经济、社会及伦理等宏观基础性因素探讨入手,将当前社会形态定性为信赖社会。

同时,《信赖之债》结合法律社会化的法理流变,深入论述了当代人际间交易与交往关系中蓬勃兴起的信赖利益保护潮流,以及当代债法信赖化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债法信赖谱系应由合同信赖、一般信赖和社会信赖所构成。

鉴于目前通行的近现代债法二元结构无法适应上述社会变革,《信赖之债》创设了信赖之债的概念,详细论证了该概念的法律价值和逻辑自洽性,以及如何将其整合到债法体系当中,并提出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成债法的现代化改造。其后,《信赖之债》回归微观视角,将零散分布于民法各部分的信赖之债具体形态加以归类,从法律适用层面致力于其系统化、制度化和实务的可操作化。

08

《与未来握手:在线纠纷解决机制

与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

作者:〔美〕艾米·施密茨,〔美〕科林·鲁尔 著

胡晓霞 译

“既是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一次历史的回顾、现状的反思,更是一次对未来在线纠纷解决机制的展望。”

该书明确指出在线纠纷解决机制对于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至关重要,首先消费者权益保护通过在线方式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其次消费者权益保护通过在线解决机制就像是插上快速、公正、高效的翅膀,最后利用大数据、区块链、AI等在线解纷技术,消费者权益保护可以变得更加便捷与智能。

总之通过在线纠纷解决机制,可以让全球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扎根土地,开花结果。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对全球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发展进行了详尽的进程梳理,并且针对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遇到的维权痛点问题进行了典型案例分析。两位作者创造性地将全球在线纠纷解决机制与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结合起来,提出建立统一的平台,为全球在线纠纷解决供应商、商家、消费者提供一种资源汇集、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全球互联网消费者权益在线解决机制。

09

《常识法理学》

作者:周安平

“这是一本接地气的、讲述法律道理的书,它使法理回归生活,使读者能够基于生活常识去理解法理。”

★深入浅出。将法律原理与生活常识相揉,将复杂道理作简化的处理。

★注重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得“讲理”更具有针对性。

★强调逻辑。法理之理是逻辑之理,经得起逻辑检验的法理才会让人接受和信服

★ 语言轻松。在与当下法理学研究成果保持贯通基础上,许多观点用生活的语言来表述。

★互动性强。有强烈对象感的讲述消解了进入法理世界的壁垒,让读者的阅读更轻松。

10

《批判性思维与写作》

作者:田洪鋆

“批判意识确证人的独立与自由,批判性思维蕴含人的创造与活力。”

培养具有批判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头脑的现代人应当成为中国教育的核心要旨。

本书的特色是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来观察写作,这对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作为一位法律学者,将诸多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原理与诸多鲜活生活实例、法律实践结合,对国人相对缺少的批判性思维进行了系统阐发,进而说明如何有效开展批判性写作。

11

《如山如河——中国劳动宪法》

作者:阎天

“劳动宪法饱含着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

《如山如河——中国劳动宪法》以历史为经线、规范为纬线,展示宪法与劳动在中国大地互动互构的壮阔图景,探讨宪法在平等就业、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劳动纪律和破产保护诸方面的意涵和演进,凝练“中国劳动宪法”的主题,在宪法学与劳动法学之间建立新的连结。

《如山如河——中国劳动宪法》刚柔并济、博古通今、中西合璧,展开了中国劳动宪法的壮丽图景,延展了劳动法治的生命脉络,体现了作者对于劳动法学细腻而深刻的热爱,处处可见关怀与温情。

作者首次完整阐发了“劳动宪法”这一兼具理论创新意义和学术发展价值的概念,以劳动法诠释宪法所展望的美好生活,重新发现了劳动的宪法意义,特别是推动法治发展的代际对话与传承。这无疑将劳动法学科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这些“脚注刺客”改变了我对脚注的刻板印象

在壁画上读懂古人的一生

昨天,张益唐向北大师生讲解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的证明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不为应试,只为“悦”读的法律书单,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排行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