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拥有双一流与211双头衔,是区内最好的高校,不过与中东部高校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差距有多大呢?不好说,看怎么比较了。我们来看看宁夏大学2022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情况。
一所高校的竞争力一般要从学科与科研两方面看,普通院校的科研能力都比较一般,本科教育质量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宁夏大学2022年就业质量报告反映出学校地方特色浓郁,生源主要来自省内。
宁夏大学2022年就业质量报告,大致看了一下,写得非常的笼统,本科与研究生数据做得不是很好;这与中西部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存在一定的差距。就业方面;从公布的数据上看非常不错,协议和合同就业率达到了55%,落实去向就业率88%左右。
升学率方面;也是这份报告中最有价值的,宁夏大学总体升学率只有14%多一点,由于报告中没有说明这是本科生升学率,还是本硕博的升学率。就14%的数据来说,确实非常低了,还不如安徽的很多二本院校的考研率,比如淮北师大考研率在19%左右,安庆师大在15%以上,安徽大学与安徽师大都在30%以上,宁夏大学的14%,这已经不是211高校的升学率了。
唯一的解释就是14%是本硕博所有毕业生的升学率,拉低了本科升学率;否则这数据真的不忍直视了。至于就业率,研究生的数据一般还可以看看,本科生就业率实际意义不大。不过宁夏大学的55.87%,有一定的真实性,宁夏大学毕业生在区外优势不大,在区内就业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总结
宁夏大学如果按照现有的办学实力,是无法进入名校之列的。好在经过这些年的支持,办学实力已经有了大幅提升,6%以上的保研率已经与中东部一本强校接近了;不过学校对本科升学率数据讳莫如深,应该是有点拿不出手。14%的升学率个人认为应该是所有毕业生的升学数据,本科生升学率如此低不太可能;有一点可以肯定,本科升学率应该不会很高。
名校毕业的大学生都去哪里了?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076万人,比上年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新春刚过,2月6日国家发改委发文指出,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今年就业工作重中之重。毕业生的动向备受社会关注。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梳理了多所知名高校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受疫情影响,这些高校毕业生出国深造人数受到冲击,境内深造人数稳步增长;在就业选择方面,毕业生中产生了灵活就业等就业新业态;在地域选择上,非一线城市、基层就业成了毕业生的新选择。
毕业生出国深造减少,灵活就业成新选择
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高校的出国留学比例普遍有所下降。
从近几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就业质量报告来看,2019年,北大毕业生出国(境)留(求)学人数为1155人,比例为14.79%;2020年出国(境)人数为1084人,下降至13.34%;2021年,该人数下降至793人,比例下降至8.17%。其中,本科生出国(境)人数从2019年的30.01%降至18.90%。
清华大学2019年毕业生的出国(境)比例为15.3%,2020年降至9.6%。2021年,该人数进一步降至517人,相比于两年前已经“腰斩”,比例降至6.9%。
如今,不少知名高校的出国深造比例都降至一成甚至一成以下。例如,北京理工大学2021届本科生整体深造率为64.31%,出国(境)深造率为10.77%;东南大学2021届本科生境内升学占比48.26%,境外留学率为10.53%;上海交通大学校本部2021届毕业生国内深造比例为25.32%,出国(境)深造比例为 8.91%;南开大学2021届毕业生有523人选择境外升学,仅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16%;东北大学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出国(境)留学占4.8%。
2022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 1076 万人,这届的高校毕业生将面临哪些挑战?
零 导读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再加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归国留学生等就业群体,就业总量压力空前增大。
同时,世界经济复苏面临诸多挑战,加上疫情的叠加影响,2022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复杂。
同学们要客观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以正确的心态、充足的准备和全面的考量选择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岗位,切勿盲从,更拒绝“躺平”;要通过学校和网络平台熟悉当前就业创业政策及帮扶措施,为实现顺利就业、尽早就业做足功课、做好准备。
壹 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化1.考研的人会越来越多,而部分专业的研究生的价值会越来越低。
2.价值观会越来越统一,考研会变成第二次高考。部分山东,河南,河北高校考研备战会从大一,大二开始,甚至由学校本身教学统筹。
3.职业院校的地位不断增加,因为需要更多的人进厂打工,目前东莞用工荒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形成了两道亮丽的风景线。
4.部分专业就业压力山大,而过去极好就业的工科也会面临挑战。比如电气工程,2021年国家电网总报名人数超过85万人,报考人数上涨了59.1%,这就意味着同学们之间的竞争压力在逐渐增加,而有些热门岗位报考和录取比例在2000:1。而2022年国家第一批招录的累积报名人数就达到了34万,是近年来第一批最高。岗位仅有1.2万不到。
5.去年疫情加持之下毕业生对于国有企业的青睐超过私企,2020年像中国烟草、中化石油、国家电网等众多国企央企,都扩大了年度招聘计划。而且目前2020年从招聘计划的完成度来看,也是甩民企外企几条街的。2021年有46%的国企已经完成了招聘计划,而民企完成度仅有18%。
6.体制内成为热门词汇,考编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成为大量毕业生的热词。
7.与现在糟糕的就业情况相反的是,新兴科技市场一片欣欣向荣,这也是转变的机遇。甚至一些小众专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人才在社会上的优势会越来越突出。原因也很简单,国家几乎是在倾尽全力打科技贸易战。
此外,年轻人消费观念发生改变,新兴消费市场也在抬头。健康,娱乐,时尚,美容,科技这里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巨大的机会。年轻人的思想都在这个时代迅速转变。
贰 毕业生企业就业率下降,考研成为“主力军”从2021-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占比来看,2022届毕业生选择考研的人数在逐渐增多,占比为40.78%,相比2021届上涨6.57个百分点;反观选择企业就业其占比则出现下降,2022届高校毕业生企业就业占比为34.21%,同比2021届下降了7.15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2022届高校毕业生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占比为17.57%;创业、出国深造、其他占比分别为4.25%、2.07%、1.12%。综合来看,毕业生企业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毕业生更倾向于考研、考公、考编等多种渠道,来提升自己的价值。
叁 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挑战1.对就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对待就业岗位的态度上求稳定、怕风险,过于看重薪酬、福利等待遇,一味强求“专业对口”,更有鄙视体力劳动,不愿从基层做起的应届毕业生都不在少数。
因此,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就业成本不断的提高,在自身素质的限制和一些不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大学生在就业上就会处于弱势。
2.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在频繁出入各种类型的招聘会的时候,比较青睐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他们认为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自身发展机会也就会大一些,这就导致一些欠发达地区即使制定了很多就业优惠政策,也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
还有的大学毕业生总是认为自己是“金凤凰”,能够上大学很了不起,对于工作单位过于挑剔,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是要求工资待遇越高越好,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主观认为自己进入单位就应该坐到很高的职位。这样就会直接产生眼高手低的矛盾,业务基础不够成熟,必然造成就业中所面临的困境。
3.社会适应能力偏低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异的,从毕业到就业,就像婴儿的断奶期。
4.职业发展毫无方向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5.就业信心亟待加强
因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外部环境不好,再加上求职的屡屡受挫,导致很多大学生丧失就业信心。
6.工作经验趋于空白
很多人在校时因为缺乏相关的职业规划,于是大学的光阴就在“混日”中悄然而过。工作实习的经历犹如白纸一张,这无疑会在求职时遭到企业的拒绝。
7.期望与现实鸿沟巨大
就业期望和就业现实的矛盾非常突出,如果大学生不做出改变和调整,一昧指望劳动力市场的改变来实现就业将是不现实的。
肆 关于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的建议一、审时度势,客观认识就业形势
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再加上未就业毕业生、归国留学生等就业群体,就业压力空前巨大。
同时,世界经济复苏面临诸多挑战,加上疫情的不确定,2022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必将更加严峻,更加复杂。
同学们一定要客观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早准备,切勿盲目乐观,错失良机。
二、准确定位,合理制定生涯目标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据调查,70%的毕业生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的问题,就业期望值过高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同学们要客观认知自我,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技能,充分衡量自身的个性特点、优势特长、性格爱好,确定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制定合理的就业目标。
要树立先生存再发展,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理念,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切忌不切实际,急功近利,好高骛远。
三、与时俱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近年来,国家组织实施了 “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配套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
有志青年,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携笔从戎”应征入伍,到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淬炼成钢,国家将给予学费补偿、考研考公加分等优惠,学校还将对到西部省区就业和参军入伍的毕业生给予表彰奖励。
据麦可思《2021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民营个体企业是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占比达52%。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能得到多方面锻炼,成长更快,这对于自身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同学们要勇担时代责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施展才华,实现人生理想。
四、积极行动,认真查找招聘信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求职应聘既要有目标,还要有计划,更要有行动。
要充分把握寒假有利时间,仔细查找当地企业招聘信息,积极投递简历。主动请家人、亲朋好友寻找就业岗位,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
结语同学们,乘风破浪凌云志,激流勇进正当时。求职之旅不会一帆风顺,挫折与困难在所难免,同学们千万不要怀疑自己,轻言放弃。不断地试错是成功的必经之路,要坚信只要积极行动、端正心态,适合你的心仪岗位就在前方。愿你在求职路上,坚定目标,只争朝夕,奋勇前行。
加油,2022届毕业生,等你们的好消息!
国内哪些院校毕业后好就业?
教育部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离开校园,他们的去向越发引人关注。
每年年底,各大中央部属高校都会公布本年度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为了让公众了解2020届高校毕业生去向,我们着重整理、解读了2019届C9高校的毕业生去向数据,并就其中一些数据进行了几年来的统计分析。
(编者注:即2009年10月启动的九校联盟,它是中国首个顶尖大学间的高校联盟,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共9所高校)
平均就业率97.86%
根据C9高校官网发布的《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不难发现,9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相当可观,与中国其他高校相比比较领先,平均就业率为97.86%(见图1)。
图1.2019届C9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与本硕博毕业生就业率对比图
其中,最高的是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99.46%;最低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5%。
从整体来看,各高校博士生就业率相对更高。其中,西安交大2019届博士生就业率高达100%,硕士和本科生就业率也均为最高,分别为99.63%和99.24%。
不过,南京大学成为个例,博士生就业率为97.95%,低于本科生和硕士生就业率。另外,除中国科大、浙大博士生就业率略低于硕士生就业率外,其他高校博士生就业率均为最高。
多数毕业生选择京沪粤
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作为东部高校代表, 其2019年毕业生更倾向于前往京沪粤工作(见图2)。而京沪粤本身作为经济发达的地区,无论是收入还是机会,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都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其中,上海交通大学82.36%的毕业生去往京沪粤,清华大学是四个学校中比例最低的,但也有70.17%。这也意味着,更多优秀人才无法流入其他新一线城市。
图2.2019年清北复交毕业生京沪粤就业人数占比
中国科大作为C9高校联盟中中部高校的代表,将其毕业生直接就业的地域按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块区域进行划分(见图3),2019 届毕业生到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最高,为66%;中部地区为28.97%;西部地区为5.03%,占比最低。
哈工大作为C9联盟中位置相对较偏僻的高校,也是中部代表之一。按照地区分布情况统计,其2019年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分布于东南地区,为48.46%,意味着几乎一半的毕业生都没有留在学校所在地,而到东北和华北就业的比例仅为38.84%。不同于中国科大,哈工大的毕业生选择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最小,仅为4.46%。
西安交大作为C9联盟中唯一的西部高校,将其毕业生直接就业的地域按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块区域进行划分,2019 届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最高,为45.97%;东部地区次之,为45.49%;中部地区为7.48%;东北地区为1.06%,占比最低。
图3.中国科大、哈工大、西安交大2019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民营企业更受青睐
2019届C9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中排名前三的单位性质如表1所示,虽然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中前三名性质各不相同,但民营企业更受C9高校毕业生的喜爱。
表1.2019届C9高校就业单位中排名前三的单位性质统计表
除北京大学国有企业以27.14%排名第一外,其余8所高校中民营企业占比均排名第一。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占比最高,为55.55%;南京大学占比最低,为25.26%。
而除去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在其他7所高校中,国有企业均占比第二。
如图4所示,北大毕业生更倾向于从事高等教育相关的工作,占比18.04%,比起西安交大的9.68%,几乎高出一倍;南京大学虽处于第二名的位置,但占比仅有10.69%。
图4.2019届C9高校毕业生在高等教育、科研单位、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的就业占比排名
与高等教育类职业相对接近的科研单位,排名靠前的高校中则看不到北大、南大和西安交大。其中,哈工大以9.75%的占比排名第一。
整体上,C9毕业生选择科研单位就业的比例并不高。
民营企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同性质的单位中占比第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民营企业,占总就业人数的55.55%;浙江大学以52.52%排名第二;西安交大排名第三,为37.52%。
国有企业是老一辈人心中的就业“优质选择”,但在2019届C9高校毕业生的心中,其优势显然不如民营企业,除了工资待遇的因素外,这也跟新一代人就业观念的改变有关。
其中,清华大学的毕业生更偏向于选择国有企业,占比31.3%,排名第一;北京大学则以27.14%的占比排名第三。
复旦大学位于上海,对外来文化更加包容,其2019届毕业生中20.28%的学生选择了外资企业就业,排名第一;西安交大虽位于西部地区,但其13.53%的毕业生选择了外资企业。
深造率相对保持较高水平
毕业生除了一部分会直接参加工作,还有一部分选择了继续深造。他们也是我国高质量研究生的预备军。近些年来,优质高校毕业生深造率相对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目前,高校毕业生继续深造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在国内读研,二是出国(境)留学。
统计2019年C9高校毕业生(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的国内升学率发现,C9高校的总体升学率较高,其中理工科类高校的深造率总体高于其他学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39.36%的升学率位居第一(见图5)。
图5.2019届C9高校毕业生国内升学率排名
以清华大学为例看高校毕业生国内深造率,纵向来看可以发现,本科生的国内深造率最高,其次是博士生,硕士生最低;横向来看,无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其深造比例整体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近年来更多学生在毕业时选择“深造”这一方式。
出国(境)深造比例有所下降
统计2019届C9高校毕业生出国(境)深造情况(见图6),可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分别以15.3%和14.79%的比率位居前列,而南京大学(9.7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3%)、西安交通大学(8.88%)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7.74%)则未超过10%。
图6.2019届C9高校毕业生出国(境)深造率排名
对毕业生出国(境)深造率作分学历层次的统计(见表2),可以发现,本科毕业生的出国(境)深造率最高,其次是博士,随后是硕士。本科毕业生出国率最高的高校为复旦大学(29.9%),硕士毕业生出国率最高的高校为清华大学(5.5%),博士毕业生出国率最高的为清华大学(13.7%)。
值得注意的是,和全国出国留学人员不断增多的情况不同,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C9高校毕业生的出国(境)深造率呈下降趋势。
以清华大学为例,其2019届本科生出国(境)深造率为24.6%,相比2018届本科毕业生的26.3%下降了1.7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内的高校实力、教学水平、学习平台都在不断进步,更多学生愿意留在国内进行学习深造。
表2.2019届C9高校各学历层次毕业生出国(境)深造情况统计表
从上述2019届毕业生相关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高校毕业生有工作创业、国内升学、出国深造等多种就业渠道,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874万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稳就业”“保就业”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
(本期内容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小强传播团队提供)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宁夏大学实力如何?2022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出炉,升学率仅有14%,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排行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