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的广东,不仅经济发展走在时代前列,高校建设也是不甘落后。尤其是,作为全球四大湾区中发展最快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在向其他三大湾区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也在根据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模式。
纵观全球四大湾区,无一不是名牌大学林立的地区:旧金山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创造了“硅谷”奇迹;纽约湾区有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顶尖名校,堪称全球名校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东京湾有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传统强校;粤港澳大湾区则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内地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
中山大学
从目前发展成熟的三大湾区来看,高校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为了持续给经济发展注入创新动力,广东不断加速创办高质量大学。说到底,这是广东一流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培养能够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大湾区产业创新发展的人才的需要。
经济发达的广东,不惜投入海量资金办大学。不过,办一所好的大学,需要的却不仅仅是资金。拥有雄厚的人才、经费、产业基础的广东,将如何发挥湾区优势,开创自己的“湾区模式”呢?
港科大(广州)
广东高校存短板
说起国内高校建设,北京、上海无疑是最领先的地方,名牌大学云集。作为第一经济、人口大省的广东,虽然好大学也不在少数,但相对其经济、人口规模来说,这些大学的层次、数量就稍显不足了。
根据教育部2022年12月公布的统计数据,国内各类高校3012所(其中普通高校、职业高校2756所,成人高等学校256所),而广东的高校有174所(其中普通高校、职业高校160所,成人高等学校14所),占全国高校5.77%,与仅次于江苏的175所。
国内部分省市大学数量统计(数据来源:教育部官网)
这个数量乍看起来还不错,但广东常住人口数量1.2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数量8.93%,相较之下,广东的人均高校数量并不在优势。
更大的问题,在办学质量上。广东共有2所985高校,4所211大学,8所双一流大学,21个双一流学科。不管从哪一个方面看,广东的高校都没有明显的优势。
国内部分省市顶尖大学统计(数据来源:教育部官网)
而在学生数量上,2021年广东在校大学生数量为408.82万人,占全国比重达到9.2%;从数量上看差强人意,但其中的在校研究生仅有17.38万,占比仅4.25%。作为比较,北京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只有100万,但其研究生数量却达到了41.3万,占比41.3%,上海也有19.1万名研究生。
究其原因,是由于广东高水平大学的数量不足,加上当地产业结构的需要,广东有大量的高职院校,培养大量能够满足当地制造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比较,北京的在校大学生数量虽然只有100万,但其研究生数量却达到了41.3万,占全国研究生数量12.39%,在国内遥遥领先,第二名的上海也有19.1万。
此外,广东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适龄人数之比)仅为57.65%,不仅与经济发达程度相当的江苏(65%)相去甚远,甚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8%)。
一向敢于冲在前头的广东,是不会满足于这样的办学水平的。
狂飙的广东高校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近些年来广东高校建设不断加速,一路狂飙:不仅省内的高校全面发力,中大、华工办学质量、规模提升,还大力引进顶尖名校到省内创办大学。
广东省2020年以来高校建设情况(部分)
1. 实现全省地市本科办学
早在2021年,随着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等四所高校的分校区实现招生开学,广东实现了省内21个地市全部拥有本科院校的目标。
通过此轮建设,广东补齐了个别地区高等教育建设的短板。
2. 引进名校开设分校
深圳地区是名牌大学的分校集中的地方,凭借经济特区“龙头”的优势,吸引了清华、北大、哈工大等顶尖名校开设分校或研究院。这还远远不止,近些年,整个大湾区都展现出巨大的吸引力。
2022年实现研究生招生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获批2023年起在提前批次招录本科生。而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一期建设,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预计将于7月全面完工,并争取9月份正式招生。
不仅如此,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等,一批顶尖大学与大湾区各地合作创办的新大学,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效果图
3. 新建特色高校
以广州航海学院为基础,同时整合广州地区交通类高等教育资源创建的广州交通大学,也计划在2023年实现招生。这所以“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的新大学,将覆盖“海陆空轨”四个专业,未来力争成为“交通类”领域的新标杆。
此外,位于东莞的大湾区大学、深圳的深圳海洋大学、中山的香山大学等,都是大湾区乃至全省高等教育推进的重点项目。
广东的高校建设并不是无序地增长,而是有规划、有目的地推进,除了把建设重点放在大湾区之外,其他地方的建设显得更加理性。
此前,部分地方规划的大学,例如普宁大学、珠海大学等纷纷被叫停,主管部门对此也下发明确指示“粤东粤西粤北地市已实现公办本科高校(校区)、高职(高专)院校全覆盖,后续除省委省政府重大发展战略统筹谋划部署外,原则上不受理粤东粤西粤北地市政府提出的公办高等学校设置事项”。也就是说,大学的创办,将由省级主管部门统一规划,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无序发展。
揭阳就“普宁大学”建设情况答网友提问
可以说,广东高校建设正在从量变走向质变。随着这些正在兴办的大学逐步建成、招生,未来,广东尤其是大湾区,的办学质量必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创湾区育人新模式
广东热衷于创建高水平大学,毫无疑问,是为了培养更多能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高水平人才,尤其是能够促进当地基础研究水平提升与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
要说大学、人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旧金山湾区的“硅谷”便是最好的证明。著名的斯坦福工业园,为硅谷的科技创新和蓬勃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硅谷中的高科技公司具有斯坦福或其他大学背景的占比高达70%,包括享誉全球的英特尔、AMD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广东深知这一点,也知道大学对于湾区经济腾飞所产生的巨大意义。随着大湾区建成高水平大学越来越多,人才聚集效应持续发挥作用,科技创新助力产业跃进,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下一个硅谷”的潜力。
而作为大湾区中实力担当的大学,包括深圳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都提出了要建设“大湾区斯坦福大学”的愿景。深圳大学甚至明确提出,要在“在本世纪中叶可以培养出10位马化腾级别的杰出校友、产生3项诺奖级的研究成果、为深圳建设中国‘硅谷’发挥类似斯坦福的作用。”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然而,时移世易,今天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局势,与当年的“硅谷”有很大的差别——硅谷的兴起有赖于从斯坦福大学中的前沿科研成果和师生通过科技转移创办的企业,而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则已经拥有大量成熟的科技创新企业。如此一来,大湾区的高校、研究院,就不应该闭门造车,关起门来培养人才,而是更多地与企业发挥联动作用。
一方面,高校应该更多地发挥“鲶鱼效应”,以人才推动新一轮技术创新,服务大湾区产业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建成的广州国际校区,设立的6个学院和若干高端研究院,全部是新工科这些当前炙手可热的学科,而港科大(广州)今年计划招收的首批本科学生,开设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制造工程3个专业,均与当地产业发展实际紧密契合。
另一方面,高校、研究院等这些主要负责人才培养的机构,要与企业建立更紧密的互动关系。
今天的高校与企业之间,不再是传统产学研中“大学负责研究、企业负责商业化”的线性模式,而是彼此间有深层次的合作空间。大湾区的高校应该与企业建立多主体、多形式的写作机制,在人才合作培养、数据共享、合作研究、委托研究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
多年来,提出要学习“硅谷模式”,成为新的“斯坦福”,再创“硅谷”者大有人在,但直到今天也没有出现第二个斯坦福或硅谷。大湾区应该根据自身在人才、企业、产业链等方面的优势,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湾区模式”,才能培养更多面向未来的一流人才。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狂飙的广东高校:培养一流人才,想要建中国的“斯坦福”?,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排行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