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我很多同学本科二三本,去香港或国外读个研,各种世界排名几几几。高考一本线低很多的同学,出国读本科,然后在国外申请研究生,遇到的同学本科都是清北复交人大。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水平基础不怎么好的同学,读的研究生跟本科那么优秀的人一起?这些国外动不动就排名很高的学校含金量究竟如何?回来工作的话 HR认可吗?

01.香港的大学排名那么高,为什么双非还那么多?

这个问题拆解一下,其实并不是在寻求原因,而是先入为主地预设了一种事实:

对目前的大陆学生来说,港校的招牌似乎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威望,至少跟大陆顶尖的两所大学相比是要矮了一头。

基于慕强的心理,很多人也并不认可排名很高的港校作为世界名校的地位。

往直白了翻译,也就是港校综合实力和榜单排名相比,有些名不副实。

从多个角度衡量的话,尽管港大和清北仍然属于同一层次的大学,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在港大和清北之间毫不犹豫选清北。

之所以会这样选择,首要原因还是觉得清北比港大好,但学校之间是否真的有很大差距,其实也未必。

近十年间清北的学校排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除了学校本身发力之外,跟大陆的快速发展肯定也息息相关。

大陆发展起来了,香港local很多都会选择入境到大陆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而过去悬殊的经济形势被追平、甚至被逆转过来,对于高校的评价、制度的评价自然也是会风向调转。

所以,我们现在从直觉上普遍认为大陆顶尖的清华北大要强于香港大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慕强的心理从香港偏移回了北京、上海,而不是清华北大从实力上反超了港大多少。

反观港前三里面冷门专业的双非学生比例固然较高,但热门专业几乎都是985/211以及海本名校背景生源。门槛的高低与否,也还是需要分专业去讨论。

再就是城大和理工的学校排名虽然靠前,但毕业生回到大陆的就业竞争力能否比过同等国际排名下的大陆名校(比如复旦、上海交大、浙大等),结果也是很显然的。

港前五排名高,固然有榜单打分指标偏好的倾斜,但大陆学校和港校之间真实存在的差距,也是需要被承认的。至于港前五的双非学生为什么那么多?一句话:

双不双非只是大陆对学生的一套分流体系下的产物,至于在香港和海外,会作为审核的主要参考,但绝非是决定性因素。

就像前段时间火上热搜的潘周聃,以专科身份拿到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offer,甚至大陆本科背景都不是,难道我们能因此认为世界TOP10的三大理工学院之一学历水嘛?

其实国外的一些名校筛选学生时,除了看学生的申请背景,也比较倾向于通过对综合潜力的判断来决定是否录取。也就是假定你在同等教育环境和资源下,所能达到的成绩。

总之,学位的含金量高不高,企业自有一套判断标准,学历只起到一个筛选的门槛作用。而讨论公平与否,其实只是最天真的质疑和最无力的谴责。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读书确实能改变命运,但一纸学历终究是一个捷径而已,你的终点在多远多高的地方,还有漫漫此生中无数个路口和转折要经过。

02.985本科+港硕VS双非本科+港硕,可以平起平坐吗?

从实际的申请难度来看,以本科为例,港八所里面即便是教育大学和岭南大学在招收大陆学生时,基本的分数要求也相当于中上游211的门槛了,而且招生量还非常小。

至于硕士招生,因为本身的制度不同,一个是考试制,一个是申请制,对于学生的筛选标准不同,所以生源的差异确实很明显。

单纯以港校硕士生源的本科组成情况,来证明港校的含金量低,肯定是不够客观的。

对于那些冲着排名申请港校的大陆双非学生来说,他们实际的受益其实只在于留学生身份的优惠,以及一些会明确参考学校排名的场合之下。

而回到就业是否认可的问题上,其实大陆大环境还是会同时考察本硕背景。即便在同一所港校的相同专业毕业,如果本科有985/211和双非的区别,企业一般也会区别对待。

再则行业本身也会有一些内部认可的专业名校,企业也会有自己长期用人合作的目标学校,不是简单的985/港硕/一年制等等标签就决定是否受认可了。

更重要的是,港硕能帮你的只是通过简历的筛选,最终是否被录用,还是看你的个人能力(你所拥有的资源也是能力的一部分)、工作经验等。

如果你的能力甚至不如本科双非学生,站在企业的角度选则双非而不选你,其实也是合情合理的,跟学校本身的含金量关系不大。

03.港硕的申请门槛普遍很低吗?难度大不大?

前面说了很多有的没的,最后我再从实际的录取数据给大家分析一下港硕的申请难度。

港前三热门专业(商科/计算机/传媒这种):985/211+85以上均分+7以上雅思+GMAT(商科需要)+两段以上硬核实习,双非建议均分88以上可尝试;

港前三文社科:985/211+83以上均分+雅思7+实习;双非建议85以上;

城大理工:985/211+80以上均分+最低6.5雅思+实习,热门专业要求更高;

浸会:均分不低于78+合格雅思+实习,传媒难度接近于港前三,个别需要工作经验;

具体的,每个专业难度不等,篇幅有限无法展开细说,但今年与前几年相比,难度的确稍有增加。大家可以通过我持续收集公布的最新录取案例来判断,或者直接给我留言。

直接上几个热门专业这几年的录取情况对比,大家自行感受:

·港中文会计

·港中文经济学

·港中文商业分析

所以港硕门槛真的低吗?其实并不。

港校的硕士招生原则本身就是生源多元化,虽然双非学生也能上港前三,但人家的综合条件好,成绩高、有实习、有科研,咋就不优秀了呢?

再则大家认为城大和理工双非学生多,其实是因为我们对大陆本科学生过于苛刻了。

拿山东河南两省来说,本身高考本科上岸率就低,能考上985/211的更少了,而全国范围内占比更高的本科学生肯定还是双非背景。

这些本就占多数的双非本科学生,不管是在大陆保研、考研,还是选择出国(境)留学,甚至是在就业市场上,远远比985/211学生有天然的劣势。

我们经历过高考也知道,一分就能拉开一个操场的人,难道一分、十分甚至几十分的差距,真的能一刀划开优秀和不优秀吗?

高考只是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选拔只是为了相对公平地分配有限的发展资源。

全国千万考生,1%-5%的985/211本科录取率,又怎么可能用有限的几门学科、几场考试断定人才呢?何况沃野千里,东西不均,南北不均。

所以在这类双非本科群体中,同样也是千军万马、千难万难拿到自己梦想中的名校offer,凭什么要被不相干的人诋毁、诽谤呢?

是,我们都知道985/211牛逼,也羡慕本科甚至中学、甚至一出生就能出去读书的人们,但我们只是摸着石头战战兢兢的大多数啊。

所以我个人认为:

不管是港硕还是大陆硕士,无所谓公平与否,它们只是刚好为需要这个学位的人存在着。既然官方都承认它们的合法性,那两者就是A与B的并列关系。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做出选择,相应地也要为之付出和交换一部分东西,时间、精力或者金钱。

至于它们能否在现实情境中达成你的全部目的,我想平时去拜佛礼神的人,也不会把自己的全部愿望都寄托于那几柱清香之上吧。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香港留学| 为什么香港的大学排名都那么高?,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排行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