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要分情况讨论。比如国外的奔驰、宝马、福特等汽车企业,对于他们来说,造一台发动机是完全没有难度的。但是对于国内的企业,想自主研发一台发动机,则是比较难的。

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汽车发动机与宇宙飞船、武器装备这些东西有本质的区别。宇宙飞船、武器装备这些东西的市场非常单一,竞争有限,达到标准了,就可以使用,并且投入的成本是非常多的。

而汽车发动机则不同,它是一种商品,所有品牌都在同一个市场竞争。这就要考虑性价比的问题。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才算是成功。也就是说,如果一台发动机的成本是军用品级别的,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如果从另一个方面讲,目前的主流发动机,无论是汽油、柴油亦或是直列、V型、水平对置等形式,都可以统称为往复活塞发动机。往复活塞发动机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发展至今已经是一套非常成熟技术体系了。甚至可以说,已经接近于极限,到达了一个瓶颈期。怎么能突破这个瓶颈期,是比较困难的。

发动机为什么难造?

发动机是一种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发动机的制造难度高,需要解决许多核心技术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材料问题。发动机的部件要承受高温、高压、高速等极端工况,对材料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强度、韧性、耐磨性、耐腐蚀性等。发动机的材料需要经过特殊的合金化、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工艺,以提高其性能和寿命。

加工问题。发动机的部件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对加工设备和工艺的精度和稳定性有很高的要求。发动机的加工涉及到多种工艺,如铸造、锻造、切削、磨削、电加工等,需要精密的测量和检测手段,以保证零件的质量和一致性。

装配问题。发动机的部件数量多,结构复杂,对装配顺序、方式、力度等有很高的要求。发动机的装配需要专用的工具和仪器,以保证零件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发动机的装配还需要进行严格的调试和试验,以保证其性能和可靠性。

创新问题。发动机是一种高度集成的系统,涉及到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如热力学、流体力学、固体力学、材料科学、控制理论等。发动机的创新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和交流,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提高发动机的效率、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水平。

汽车发动机技术的什么内容有难度?

1、机体:是发动机各部机件的装配基体。它包括气缸盖、气缸体、下曲轴箱(油底壳)。气缸盖和气缸体的内壁共同组成燃烧室的一部分。机体的许多部分又分别是其它系统的组成部分。

2、曲柄连杆机构:是发动机借以产生并传递动力的机构,通过它把活塞的直线往复运动转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而输出动力。它包括活塞、活塞销、连杆、带有飞轮的曲轴和气缸体等。

3、燃料供给系统: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包括汽油箱、汽油泵、汽油滤清器、空气滤清器、化油器、进气管、排气管、排气消音器等。其作用是把汽油和空气混合成合适的可燃混合气供入气缸,以备燃烧,并将燃烧生成的废气排出发动机。

4、冷却系统:主要包括水泵、散热器、凤扇、分水管和气缸体以及气缸盖里的水套。其功用是把高热机件的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去,以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

航空发动机难在哪

目前中国的技术难点:

第一是加工精度:加工精度实际上是整个工厂体系的精度。几乎涉及到所有部门。比如压气机增压比要高,像美国的压气机增压比就非常高,这里说的是实际达到的增压比,不是设计值。为了让尽量多的空气被增压,压气机就不能漏气。那压气机叶片距离压气机机匣靠得非常近,近到几乎碰到的距离。于是空气压缩效率很高。但是叶片与机匣靠的这么近,发动机每分钟两万转的震动,必须保证叶片不会擦碰压气机匣,这就非常难。所以我们的压气机叶片就必须距离压气机匣远一些。这样一来压气机就漏气了。增压比就低一些。这不仅涉及到压气机的设计制造,跟所有发动机分段的精度都有关系。发动机每一个分段都是不锈钢高温合金薄板焊起来的,本身会有变形,对付这些变形的机匣你怎么加工之后保证精度?是个很大的难题。有人说我用最精密的数控机床加工,机床本身精度不大于万分之一毫米。没有用。这些机匣是软的,刀具碰到它,它向后退,等你刀具切削过后,又弹回来。不掌握加工方法再精密的机床也没办法。

第二是涡轮叶片的单晶铸造:这实际上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也就是半个世纪以前的技术。但是我国现在还没有掌握。整个发动机工作环境最恶劣的部件就是涡轮叶片。它必须在一千多度的高温和承受巨大载荷以及剧烈的震动中每分钟两万转的运转。涡轮前温度已经逼近它的熔点,但是它的强度和刚性不能有一点问题。蠕变变形是绝对不允许的。这需要内部冷却,这就要在叶片内部开孔。通入冷却空气。这一点我们可以做到。但这还不够,为了进一步提发动机功率,涡轮前温度已经达到高温合金材料的蠕变区。材料的使用温度已经越过了它的蠕变极限。这时候就要设法减少叶片铸造过程中的晶界数量来抗蠕变。

说明一下所有金属都是晶体。你切菜的菜刀和手指头上佩戴的钻戒是同样的,都是晶体。晶体最小单位是晶格,晶格非常小,由几个原子按一定规律构成。常见的晶格有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到网上搜一下就能找到。很多个晶格构成一个晶粒。很多个晶粒组成整个晶体。晶粒和晶粒之间叫做晶界。晶粒内部原子排列非常有规律。但是晶界位置原子排列非常混乱。在常温下,晶界位置强度比晶粒内部高。但是在高温下,晶界最活跃最容易滑移。所以,常温部件需要晶界越多越好也就是晶粒越细碎越好,但是在高温下要反过来,晶界越少越好。什么情况下晶界最少呢?就是单晶体。整块金属只有一个晶粒,没有晶界。这样在高温下它的强度刚性非常好。几乎逼近熔点了强度一点不下降。所以高温合金的单晶体铸造一直是西方大国绝密的技术。到现在俄罗斯和我们都没搞到。我们都知道多晶硅和单晶硅。多晶硅就是多个晶粒构成的晶体圆柱,而单晶硅是由一个晶粒构成的晶片。做集成块必须用单晶硅。拉制单元素硅的单晶硅比较容易。形状简单就是个薄薄的圆片。但是铸造多种耐高温元素构成的形状复杂甚至还要求中间有多处空洞的高温合金涡轮叶片的单晶体非常困难。也就是说,必须在铸造金属冷却结晶的时候只让一个晶格生成,在亿亿万个原子的金属液体中,只允许生成一个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一个晶格。然后这个其他金属晶格在这个初始晶格周围生长,最后叶片成型为一个由亿万个晶格构成的单晶体。这过程中叶片各个部位温度和形状始终在变化,要让它不产生晶界谈何容易。美国的F-22就不要说了,从F-4起,就用上了单晶涡轮叶片。所以它的发动机体积小功率大。它可以提高发动机涡轮前温度。而我们的多晶体的涡轮叶片就承受不了那样的高温,所以我们的发动机涡轮前温度不敢太高。发动机推力自然就小。我们在其他方面费尽心机,但是只要这一点技术不突破,就始终不能跟美国并驾齐驱

汽车发动机技术到底难在哪里?

1.材料是不行的,发动机不是由单纯的一种化学元素构成,它是需要不同时间加入不同的元素的。2.精度不够,我们国家现有的加工机床跟国外相比,精度达不到。3.工艺,工艺是指发动机的设计,运作等。发动机的好坏决定汽车的使用时间。我是学汽车电子的,我们对发动机也学习。大众的发动机跟宝马的发动机完全不同,虽然零件一样,但是零件的精度,组成,所放置的位置不一样。所以这就是大众的车比宝马便宜的原因。汽车很大程度上卖的就是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