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的由来:观音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菩萨,民间对她的崇信远在其他诸佛神之上。观音作为民间信仰的核心,在《西游记》中体现得最清楚。照理在民间信仰的神系中,玉皇大帝应排在第一位,但人们对观音的信仰,远远超过玉皇大帝。《西游记》第八回,对观音有这样的描写:
诸佛抬头观看,那菩萨:理圆四德、智满金身、缨络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叠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碧玉纽,素罗袍,祥光笼罩;锦绒裙,金落索,瑞气遮迎。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解人难,渡群生,大悲悯;故镇太山,居南海,救苦寻声,万称万应,千圣千灵。兰心砍紫竹,蕙性爱香藤。她是落枷山上慈悲主,潮音洞里活观音。
在我国,对观音的信仰非常普遍,至迟在宋代己有"家家观世音"的说法,元明清以至于近代,对观音的信仰有增无减,实际上己经成了民间佛教乃至整个民间信仰的核心。
观音并不产于中国,而起于印度的佛教,为大乘佛教所信奉的菩萨之一。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认为,一种文化的传布,像投石池中,激起水面微波,由内向外层层扩散,其力量会渐减弱。反之,一个国家或社会接受一种外来文化,则是由外区推入内区,是先微弱而后强盛的。佛教来中国,大致起于后汉,而观音菩萨的形象到唐代已经基本定型并逐渐类型化。观世音,焚文为 AvalOKite’svara(阿婆卢吉低舍婆罗)的音译,亦译 "光世音"、 "观自在"、"观世自在",尊号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因避唐太宗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 "观音、大悲",沿用至今。
观音来自何处,有数种说法。
其一,观音为阿弥陀佛之子。县无仟《悲华经》云:
往昔过恒河沙等阿僧祗劫,此世界名刚提岚,劫名善持,有转轮圣王名无译念主四天下,时空藏如来出现于世。王有千子,长名不眗……时大子不眗自佛言:"世尊,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无上菩提,愿我行菩提亡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若能念我称我名字,我天耳所闻,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正觉……"时宝藏寻为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苦及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在这里,观音为"善男子",其父无诤念在此之前已被授记为西方安乐世界无量寿佛,按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其二,观音为莲花所化生。据《铸鼎余闻》卷4引称昙谟竭译《观世音得大势受记经》称:
昔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彼国中无有女人,王名威德,于园中入三昧,左右二莲花生二子,左名宝意,即是观世音,右名宝尚,即是得大势。
这里说莲花化生出观音及大势至。
其三,观音由人转化而来。日本有这样一个具民间色彩的传说:
早离和即离,是一对小兄弟,父母死后,被恶人扔到一个荒岛上,行将饿死,弟弟即离口发怨言。早离说:我们被人欺骗,是可悲的,对饥饿、疲累的痛苦,也深深领受了。有过这样痛苦的体验,我们就会懂得这样的道理,如果能再次生活在世上,一定要援救同样不幸的人们。兄弟二人心怀此念,平静死去,终于成为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
其四,婆罗门教认为观音是神马驹。
古代印度信奉的婆罗门教约成教于公元前7世纪,以《吠陀》为最古经典,信仰多神。前6至前5世纪,因佛教和音那教的广泛传播,婆罗门教逐渐衰落。婆罗门教里的观世音并不是人,而是孪生的马驹――双马童神。印度古代婆罗门教视双马童神为善神,神力很大,可使盲人复明、公牛产乳、朽木开花、不育女子生子。释迎牟尼创立了佛教,佛教把这位善神纳人自己的体系,成为马头观音或马头明王,以马置于头,故名为观世音的自性身。《大日经疏》卷5云:"作极吼怒之状,此是莲花部愤怒持明王也。"后把观音人格化,变为一勇猛丈夫的形象。《华严经二十七参章》谓善财童子 "见夫岸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之丈夫,即慈悲之圣者,无尽智炬,作暗夜之光明,一切法云,覆福芽之增长",此谓观音。
关于观音的来历,有种种说法。《红楼梦》第五十回,李纨出了个谜面是:"观音未有家世传,打《四书》中一句"。最后让聪颖的林熏玉猜到了,谜底是 "虽善无征",观世音的来历、生平不可稽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