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由来:按照我们民族的风俗,过年都要贴对联,民间俗称为对子。那么过年为什么要贴对子呢?

  在我国战国时代的一部著作中,就有关对联来历的记载了。故事说:在东海度朔山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其枝伸向东北方的鬼门,万鬼皆由此出入。树下由神荼、郁垒两个神仙把守,专门监察鬼们的行为,发现了为非作歹的鬼,就用草绳捆起来喂老虎,所以鬼们都害怕神荼、郁垒两个神仙,甚至一看见桃木就害怕。于是,人们为了防鬼,就在门边放上两块桃木板子,以代替神荼、郁垒。一开始是用桃木刻成人型,后来为了省事儿,有人就在桃木板子上画人形,这种画了人形的桃木板子就叫做桃符,也就是对联的最初的雏形。

  再后来有人在桃木板子题词,称为题桃符。最初的题词是什么“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还有“有令在此,诸恶远辟”,一类相当于咒语的压邪话。后来逐渐的发展成讲究对仗,文字工致的吉祥话了。

  这种做法到了五代时期有了一个发展,公元964年,后蜀皇帝孟昶在除夕之日命令学士辛寅逊在桃木上题词,以贴寝门,因嫌题词对仗不工,就亲笔写了一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大家公认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对联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比如,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家家贴的对联多数都是毛泽东的诗词句子,什么“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什么“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甚至连“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也都被写成对联贴了起来。尽管全不管对联的章法,但是在那样一个荼毒传统文化的年代,贴对子的形式却保留下来了,足见对联在人民群众中影响之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