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一词在拉祜语中有着“虎”(拉)、“将肉烤香”(祜)的意思,因而拉祜族又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神话古歌《牡帕密帕》和叙事长诗《扎努扎别》,在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农历十月十五的“葫芦节”是拉祜族最隆重的传统民间节日。传说,拉祜族的祖先是天神“厄莎”在这一天用葫芦培育出来的,因此拉祜族把葫芦看成是祖先的化身。葫芦在拉祜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是民族吉祥物,又是实用宝物——用葫芦装水,清凉洁净;装酒,不会变味;装谷种装火药,不易受潮;葫芦还被用来制作拉祜人挚爱的乐器葫芦笙。
拉祜族的主食为稻米,还有玉米、荞子、薯类、豆类等杂粮,普遍一日两餐。独特的是,拉祜族每天吃的米是早晨起来用稻谷现舂的,现舂现煮。
拉祜族是磨豆腐、腌制鲊肉、腌肉和咸菜的高手。拉祜族人好饮酒,善酿酒。酒分为水酒和包谷酒。酒药自制——用柴胡、香树皮、桔子皮、草根和带辣味的一些植物制作酒药。用时再将其舂成粉末,放入包谷或糯米原料中使其发酵,即可蒸酒。凡遇婚丧喜庆或亲友贵客来访,主人家抬出酒来,与客人开怀痛饮,不醉不休。
拉祜族待客的最高礼仪是请你喝酒、吃鸡肉稀饭(还有拉祜灌肠、骨头糁和各种腌菜)。这种用大米或包谷加上鸡肉慢慢熬煮出来的鸡肉稀饭,极为可口,是城里人难得一尝的美味。
拉祜人嗜食辣椒。民谚说:“拉祜人的辣子,汉人的油”。意思是如果吃饭没有辣椒,就像汉人做菜不放油一样。家中来了贵客,主人一是要杀鸡煮鸡肉稀饭款待,二是吃饭时一定有辣椒请客人吃。
环境决定食材,食材决定食俗。祖祖辈辈生活在高山密林溪流边的拉祜族,受益于大自然丰富物产之馈赠。
新中国成立前,拉祜族普遍实行刀耕火种,生产力低下,大多数人家缺粮半年以上,粮食不足,就靠采集和狩猎补充。飞禽走兽、鱼虾螺蛙、各种野生植物根茎、果实、花卉和菌子等,都是拉祜人世代食用的原生态绿色食品。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拉祜族的粮食自给能力逐步提高,加上保护野生动物,荤山珍数量少了,但素山珍不受影响,依然是拉祜人民特色饮食的重要部分。
在拉祜族居住地区,可食用的野生植物种类丰富,包括块根、茎叶、果实、花卉、菌子等。经常可采集到的有野薯、马蹄、董棕、山羊头、木耳、株栗果、大白花、杨梅、多依果、鸡嗉子果等。
拉祜族吃野生块根的经验丰富,野薯一年四季都可采集。董棕是多年生木本植物,用其制成的淀粉特别好吃,可炒、可蒸、可做粑粑。马蹄生长在半山或山谷的地表,春季最好吃。野菜常年生长,随时可采摘,有蕨菜、“那卡窝渣”、“朴窝渣”等。野果除冬春季节外,其他时间都有。采集野果和野菜,妇女和儿童是主要劳动力。
拉祜族的食器,古朴实用。很早以前,都是用竹筒煮饭煮菜,后来居家用土锅或是铁锅加木甄。碗、勺等多用竹子或木头刻成,精致美观。葫芦一剖两半,就成了极好的食器,用来舀水、盛汤、盛饭菜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