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千年以上的黎锦工艺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宋朝以前,海南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后来灌木类棉花逐渐由海南岛传入中国南方。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现在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织锦的三大特征就是指它的“原生态”、“原真性”和“原生地”。

  黎锦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各地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比如,白沙县黎族人民有一种两面加工的彩绣,制作精工,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苏州"双面绣"之美。

  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东方、昌江地区黎族创造了扎染与织造相结合的织锦工艺。其经线多采用缬染法(即扎染),在一个扎线架上编好经线,然后用纱线在经线上扎结,染色后拆去纱线,即出现蓝地白花的图案,再织进彩色纬线。纺织、织造的工具仍然沿用古老的传统工具,如手搓去籽十字棍、木制手摇轧花机、脚踏纺纱机和织布机等。

  黎锦的品种有妇女统裙、上衣、裤料、被单、头巾、腰带、挂包、披肩、鞋帽等。黎锦的图案有马、鹿、斑鸠、蛇、青蛙、孔雀、鸡以及竹、稻、花卉、水、云彩、星辰等100多种,大多由简单的直线、平行线和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图形构成。在色彩上,善于运用明暗间色,青、红、黑、白等色互相配合,形成色彩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

  黎族织锦图案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

    据不完全统计,织锦图案有100多种,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

  据史料记载,宋末元初期间,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黄道婆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后,回到内地进行推广,掀起了持续百年之久的“棉花革命”,填补了之前中原地区只有丝、麻纺织而没有棉纺织的空白。

  “能够传世的黎锦十分稀少,这是由于人在作品在、人亡作品毁的缘故。每一位黎族妇女去世后,她们生前的织锦都成了陪葬品,加上海南岛中南部地区土地的酸性大,这些入土的黎锦很快就会受到腐蚀而溃烂,后人很难在古墓中找到它们的痕迹。”有关专家说,正因为如此,能够传下来的黎锦作品一般都是珍贵文物,凸现了黎锦的历史文化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用黎锦陪葬的习俗渐渐消失了,这种红藤黎锦则变成了每户黎家人居家必备的物品。平时上山打猎砍柴,当地黎族人都会套上这样的衣服,使他们不会受到山上荆棘的伤害。

  据了解,这种织锦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目前,只有老一辈的黎族妇女才知道制作方法。据说,黎族妇女先到山上砍来红藤,切成片,然后放在大锅里煎熬半个月以上,最后编织而成。这样编织出来的黎锦样式古朴,经久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