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几乎被遗忘的古代汉族习俗
周代(郑国) 踏青
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 《诗经·郑风》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说:一对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边上去看集会,他们相互逗笑,并赠送芍药。
汉 弄剑与踏杯舞
壮夫弄剑不弄丸,上下青光慑人寒。长袖应随笙鼓乐,跳踏圆杯舞君前。 四川出土汉画像砖中百戏部分有『跳丸』或称『弄丸』者,一男子赤上身,双手上举,空中有五个圆球,加其手中一球当为六球。
汉 猴戏
黄毛红臀小胡狲,翻斗爬竿踏车轮。顶盔挥旗羊做马,妆扮美女笑煞人 。 汉代画像石中百戏图里有猴戏形象,可知我国驯猴作戏的历史甚早。迄明清时,玩猴者多为谋生之计流浪江湖。玩猴艺人多为一副扁担,挑两个箱子;或牵羊,带助手扛一长十字竹竿。在选好场地后,敲锣引人驻足。一般令猴翻筋斗、担水、走索;或爬高竿;或开箱戴面具,穿戏衣走场。《燕京岁时记》:『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其余扶犁跑马,均能听人指挥。扶犁者,以犬代牛;跑马者,以羊易马也。』
我小时候八十年代,还经常看到耍猴的。现在保护动物,耍猴的几乎没了。
溥仪在出席东京审判作证时,严词斥责伪满洲期间,他的傀儡状态时,怒称那些年,简直就是“猴戏”!
汉 六博
六白六黑十二棋,双方相争博一局。只缘获筹心欢悦,废寝忘食仍嗜迷。 六博在汉代流行。出土汉俑即有二人对坐六博者。鲍宏《博经》:『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掷头,谓之琼。』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间横一空间为水,放鱼两枚。
晋 重阳 饮菊花酒
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 农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又称『重阳』。汉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风俗。饮菊花酒的时代,一般认为是从晋代陶渊明时代。
晋 斗鸡
斗鸡芥翼争英雄,双距利刃逞威风。羽毛飞扬分胜负,终在纨绔欢乐中。 斗鸡在战国时期已很盛行。《国策·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免病居家……相随行斗鸡走狗。』
晋代 馈春盘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五辛盘又称春盘。
晋代 流觞赋诗
修禊文会聚溪头,羽觞载酒曲水流。酣饮赋诗联佳句,留得美名在士俦。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证明周代已有到水边洗涤污浊、消灾去病之俗。所谓修禊,即指临水洗濯以除不祥。
北朝 踏青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踏青之俗早在汉代之前已经盛行,《晋书》载: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们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为盛行。如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唐 拜新月
妆楼鸾镜拜月明,再乞嫦娥驻美容。蛾眉新月今相似,如水流年叹无情。 唐代妇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驻。常浩《赠卢夫人》:『佳人惜颜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画堂,下阶拜新月。』
唐 驱傩
驱傩吹笛又击鼓,瘦鬼涂面赤双足。桃弧射矢茅鞭打,鼠窜引得众欢呼。 『驱傩』是古代驱除疫鬼的仪式,多在腊月举行。唐王建《宫词》:『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昼,沉香火底坐吹笙。』
古代踏青
唐 镜听
夫君远宦盼回程,跪拜灶前点香灯。怀中抱镜藏门候,闻人初言细品评。 《月令萃编》载:『元旦之夕,洒扫,置香灯于灶门,注水满铛,置勺于水,虔礼拜祝。拨勺使旋,随柄所指之方,抱镜出门,密听人言,第一句便是卜者之兆。』
唐 新妇不跪
并蒂莲花两相偎,红毡展地迎亲回。新妇不拜新郎拜,感谢天公为良媒。 唐代结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风俗。最明显的形象证明,即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 (又有记为四七三窟者) 晚唐的《婚礼图》,『礼堂』用步幛遮之,新娘立右,新郎跪左;新郎旁一人司仪。
唐 双陆
桐阴对坐品香茗,一局双陆赤与青。掷骰滴答如铜漏,深宫又闻小尨声。 双陆是古代一种棋类游戏,有固定长方形盘,上画左右各有六路,双方分黑白各十五个马子,状如保龄球的小木棒。马子按规定在盘边摆放,双方轮流掷骰子,按点多少移动马子。
双陆,现在已经几乎没人会玩了,在唐代古墓中,偶有出土文物向我们展示着这项古老的智力游戏。
唐 西域歌舞
西域歌舞名胡旋,传入宫掖靡长安。吹奏何必琼林宴,市间到处闻管弦。 隋唐时期,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饰 (如胡服翻领窄袖)、饮食 (如胡饼、烧饼)、绘画、歌舞、音乐及乐器等一起传入长安。音乐主要有龟兹乐、天竺乐、疏勒乐等。
唐 刺青
长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竞相比雕青。精刺五彩多奇妙,东传扶桑有遗风。 刺青是古代纹身风俗的遗迹,许多民族都曾有过。古书记载:周代的越人即披发文身。后来民间的刺青已没有上古图腾崇拜的内容。
后来北宋军队里流行刺青,再后来就是现在世界各地的体育人士玩这个。带动大量社会闲散刺青,这就是返祖现象吗?
相扑
唐 骑马打球
大唐靡中国。民间亦好击鞠乐,无奈马少骑驴多。 在唐初传入长安后,即为皇帝和贵族们所喜好。盛行情况可见《封氏闻见记》。尤其到唐玄宗时,打马球风气大盛。故又称『朱球、画球、彩球、七宝球』等。球杖长数尺,击球一端呈弯月形。
唐 折柳
跋山涉水轻别离,天涯芳草亦萋迷。只因登程常折柳,桥畔岸边皆秃枝。 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隋末无名氏《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此为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诗。
唐 相扑
孟贲古冶两相搏,强者角抵在必得。今番对阵显身手,他日三军勇报国。 我国古代角觝最早进入宫廷,《礼记·月令》:『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在秦汉时的角觝不作为体育项目,而归于百戏一类。
看起来,日本的相扑都是学的唐朝……
唐 步障
国殷民富夸盛唐,豪门出行步障长。可怜明皇幸蜀路,难遮风雨任凄凉。 晋代即有步障,贵族富家出门要用步障遮住路的两侧,尤其内眷不欲路人看见。《晋书》:『王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 ;石祟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唐代贵家妇女出门,仍用步障;
唐 登乐游原
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据《续齐谐记》载,东汉桓景跟费长房学道术。一日,费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灾,可速回家,让全家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即能免灾。从此形成一种风俗。
唐代 饰梅花妆
传说 南朝刘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 ,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
唐代 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
唐代 送穷
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 送穷之俗,自汉已有之。西汉扬雄有《逐贫赋》。据《金谷园记》云:『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著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
唐代 祭扫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黄泉不知生人泪 ;暮雨萧萧惆怅归。 《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按:传说介子推于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
唐代 蛛丝乞巧
七夕织女赐新妆,挑来蛛丝盒中藏。明朝结成玲珑网;试比阿谁称巧娘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即指一种小蜘蛛。
唐代 走马射箭
垂杨金堤翠幕连,健儿走马射堂前。国家尚武多才俊,方显干城诸英贤。 孟浩然诗《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唐代 内宴冷餐
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月上金殿头。 唐张籍《寒食内宴》:『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面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来由。』
五代 荡秋千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又为打球、秋千之戏。』注:《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
宋代 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代 教坊自乐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
宋代 宫中赐银幡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
宋代 斗草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春日杂兴』曾描述儿童斗草情形。见画中题诗。盖江南春早,立春草长,儿童互相用草角力,坚韧者胜,折断者败。
宋代 迎富
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相随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忧愁。 二月二日迎富风俗由来甚古。《岁华纪丽》载:早在有巢氏时代,有人在这天要了一个小孩回家养活,从而家富。后人便在这天到野外采蓬叶以代子,向门前祭之。
宋代 担酒上坟
骑驴担酒祭祖坟,一路春光满眼新。道旁关扑掷得顺,竿挑利物好夸人。 南宋杨万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诗,当时上坟已由祭扫变为带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动;而路旁许多卖粉捏孩儿、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贩用赌博形式吸引买主。
宋 抓周啐
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原是大人情愿事,今番却令婴儿求。 《东京梦华录》:『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 」。至来岁生日,谓之「周 」,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筹秤、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
抓周,现在还普遍的存在于国内各个地区。
宋 傀儡戏
村头齐观耍傀儡,搬演故事又一回。载歌载舞赖提举;博得欢笑落夕晖。 《东京梦华录》中已载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等名目。《梦粱录》:『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
宋 瓦子内说书
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 《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说话者谓之舌辩,虽有四家数,各有门庭。且小说名:「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朴刀杆棒发发踪参之事,有谭谈子……等;
宋 茶贩
银针碧螺漫自夸,玉壶沏煮胜紫砂。夏至日长行人少,担歇柳荫闲斗茶。 陆羽《茶经》引晋代《广陵耆老传》云:『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茗不减。』所谓茗,即茶水;这老妪是最早的茶水小贩形象。
宋 秋社
社鼓敲时聚庭槐,神盘分肉巧安排。今番喜庆丰年景,醉倒翁媪笑颜开。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是为秋社。陆游有《秋社》诗云:『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赛庙回。又见神盘分肉至,不堪沙雁带寒来。书固忌作闲终日,酒为治聋醉一杯。
宋 捶丸
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朴通事谚解》中有关于『用有柄木勺接球,相连不绝,方言谓之球棒。球用木为之,或用玛瑙,大如鸡卵。或隔殿阁而作窝,或于阶上作窝,或于平地作窝。人打球儿,先掘一窝儿,后将球儿打入窝内,可能至元代有所改变。
宋 冬舂
一年辛苦到腊中,舂米碓杵运成风。筛簸分藏三日毕,除夕香满饭盎馨。 江南至腊八日,家家舂米。因腊月米较坚实,舂时可少损耗。南宋范成大有《冬舂行》诗云:『腊中储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计米。
宋 蹴鞠
我国古代称踢球为『蹴鞠』,《战国策·齐策》中说临淄富实,『民间无不吹竽鼓瑟、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汉书·霍去病传》注:『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蹴蹋而戏也,宋代更重无球门踢球,钱选绘《宋太祖蹴鞠图》,《水浒传》中描写宋徽宗赵佶好踢球。
宋 烧火盆
春前五日夜初更,排门燃火如昼晴。儿孙围坐鸡犬忙,迎得来岁好收成。 江南水乡在腊月二十五日夜初更,家家烧火盆。南宋范成大《烧火盆》诗云:『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门然火如晴昼。大家薪乾胜豆秸,小家带叶烧生柴。青烟满城天半白,栖鸟惊啼飞磔格。
宋 馈岁
不计酒食与野鲜,每逢岁暮送年盘。 馈赠虽少风淳厚,友邻情谊溢山川。 北宋时,年底人们互赠礼物,称为『馈岁』。苏轼有《馈岁》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一入腊月后,路上便可见挑担者送酒肉。称为『送年盘』。不计送多少,主要在表示祝贺。
宋 供摩侯罗
捏塑彩画一团泥,妆点金珠配华衣。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 《东京梦华录》载:『摩侯罗惟苏州者极巧,木渎袁家所制益精。』宋代苏州虎丘有玩具市场,被称为『虎丘耍货』,包括泥娃娃、泥美人,彩画鲜妍,制作精良
宋 打灰堆
除夕黎明打粪堆,一任灰尘满院飞。但求万事如吾愿,定放汝向彭泽归。 《录异记》云:有商人区明(《搜神记》作欧阳明) 者,过彭泽湖,有车马出,自称青湖君,要明过家,厚礼之。问何所须 有人教明:『但乞如愿 』及问,以此言答。
宋 儿童卖痴呆
除夕悦民夜禁开,儿童结队提灯来。沿街穿巷呼贱价,赚取翁媪买痴呆。 南宋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招人买。……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宋 照田
腊月廿五天正寒,长竿燃炬照南田。侬家今夜火最旺,定知来年多稻蚕。 南宋范成大《照田蚕行》云:『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然炬照南亩。近似云开森列星,远如风起飘流萤。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
宋 钱塘弄潮
八月钱塘江口开,万人鼓噪岸边排。弄潮健儿显身手,风头浪尖逞矫材。 《梦粱录》:『观潮,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
现在每年还有钱塘观潮,政府已经严谨的做好安全工作,但是还是经常有人溺水。
宋代 祭灶
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我国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宋代 挂五彩线
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门帘饮雄黄。粽角流苏悬彩穗,平安佑尔度端阳。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宋代 穿针比巧
供果焚香祝新秋,庭中比巧月如钩。年年闺阁乞织女,男儿何曾求牵牛 周处《风土记》云:『七月七日,其夜洒扫庭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即牵牛也)织女。』唐诗人祖咏《七夕乞巧》诗云:『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
宋代 染红指甲
端午阶前采凤仙,小钵加矾细细研。染红女儿纤纤指,粉白黛绿更增妍。 民间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之俗。如《燕京岁时记》:『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
宋代 春社
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割肉卜瓦馀风在,更喜畅饮治耳聋。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古时以村为单位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坛上用石砌屋,无顶,上贴『社稷之神』红纸,祭祀后,撒肉四周以饷乌鸦。
金代 晒书翻经
三伏朝爽晒书篇,庵院翻经结善缘。近事信女乐相助,愿修来世福寿全。 《尔雅翼》卷二:『荆楚之俗,七月,曝经书及衣裳,以为卷轴久则有白鱼。』魏晋时代在七月七日晒书,后改为六月六日三伏时晒书。
金 酒楼唱曲
路歧天涯沦落人,酒楼赶座唱清音。不入勾栏打野呵,瞽女弹词说陶真。 耐得翁《都城纪胜》:『诸色路歧人在此作场。』路歧人指歌唱卖艺者。《武林旧事》云:或有路歧,不入勾栏,只在耍场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
金 货郎担
鼗鼓街头摇丁东,无须竭力叫卖声。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 〈货郎担图〉在宋人绘画中有数幅。〈清明上河图〉中即有两架货郎担子;金代有〈乾坤一担图〉明代也有〈货郎担图〉。
元 驿站送信
天涯海角难相逢,尺素传达赖远征。驿站健卒鞭快马,山高水长亦贯通。 秦汉已有驿传制度。但至宋代才废除唐代以民为驿夫的制度,而代之以军卒传递。并实行急递铺。二十里有歇马亭,六十里有馆。
驿站现在肯定是不需要了,邮局都发展多种业务了,纯信息传输已经绝大部分变成电子化了,电邮已经是老古董,微信全世界都在用。
元 盂兰盆道场
道场超度安亡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庆赞中元贴门首,酒海肉山飨活人。 七月十五日,道家称『中元节』;佛家为『盂兰盆节』。《梦粱录》:『七月十五日,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之日。其日,……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僧荐悼。』
元代 结羊肠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霏雪录》:『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
明代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
明代 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清嘉录》载:『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夥,殿以春牛。观者如市。』明周希曜《宝安春色篇》:『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
明代 走百病上城头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明代 斗百草
百花争艳满庭芳,莺歌燕舞女儿乡。不喜饮酒猜拳乐,闲将斗草过时光。 明翟佑《四时宜忌》:『《荆楚记》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时有斗百草之戏,亦祖此耳。』高启《斗草》诗:『摘拾遍丛丛,铺茵曲槛东。众家谁得?胜独有并红。』
明代 饮菖蒲酒
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唐殷尧藩诗云:『少年佳话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可证唐代已饮菖蒲酒。
明 贴门神
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传到草民小茅舍,也请将军佑吉祥。 东汉应劭《风俗通》中引《黄帝书》云:上古有神荼郁垒二兄弟,居度朔山。山有一桃树,树荫如盖。每天他们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有恶鬼为害人间,便缚之喂虎。
明 放湖灯
轻舟荡漾玉波澄,中元盂兰放湖灯,梵呗伴得笙管韵,古寺东山月又升。 中元节有放湖灯之习俗。此俗在宋已有之,但当时是『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扬州画舫录》:『放荷花灯,中夜开船,张灯如元夕,谓之盂兰盆会。
现在去北京的后海,晚上可以坐船,买几盏湖灯在后海上放出,体验一下古人的情趣。
明 磨镜
云想衣裳花想容,宝镜绰约映春风。难见庐山真面目,拨雾还赖老磨工。 古代用铜镜照面,用久则不明,需倩工磨之。如遇喜事,为使镜面光洁,也要磨之,如唐王建《镜听词》即有:『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
明 妇女踢球
阳春三月小桃开,笑语飞过百花台。五彩毛团翻上下,原是双娇踢球来。 汉代即有女子踢球运动,南阳汉代画像石中便有女子踢球形象。《文献通考》:『宋,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
明 放纸鸢
巧糊彩画飞蹁跹,乘风起舞绿杨天。影驰碧空飘双带,又送红灯到上边。 《朝野佥载》:『鲁般者,尝作木鸢乘之而飞。』元代诗人谢宗可《纸鸢》:『画里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蹁跹。影驰空碧摇双带,声遏行云鼓一弦。避雨飞来芳草地,乘风游遍绿杨天。
清 高跷
丰年高跷扮秧歌,水浒英雄摹演多。文武两班分丑俊,挥扇敲鼓打手锣。 清代高跷,俗称秧歌。较早组成的内容,系表现《水浒》男女英雄人物;分丑、俊两班;以执器来分,则左棒武松,右棒张清,渔翁阮小二,樵夫石秀,丑鼓时迁,俊鼓杨雄,丑锣顾大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