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惭形秽的意思(自惭形秽)

我国古代有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人们评价她们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这四大美女堪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实,我国古代还有四大美男:潘安、高长恭、宋玉与卫玠。提起这四大美男,大家就不一定耳熟能详、如数家珍了。四大美男和四大美女一样,每个人都有一段传奇故事。下面我就讲讲其中一个美男卫玠的故事,因为他跟成语“自惭形秽”有关。


卫玠,字叔宝,是西晋时期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卫玠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卫瓘(guàn),在晋惠帝时官至太尉。他的父亲卫恒,是西晋著名书法家,官至尚书郎。卫玠是魏晋之际继何晏、王弼之后的清谈名士(清谈,意为清雅的谈论,是在魏晋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也是著名玄学家,官至太子洗(xiǎn)马,负责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和文理。


卫玠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从小就相貌不凡:五官端正如满月,双眸明亮似星辰,肤色洁白像冠玉,脸颊细嫩若凝脂。他说话走路,待人接物,都与一般孩子不同,姿态超凡脱俗,气韵盖世绝伦。卫玠无论走到哪里,都像一个闪亮的发光体,灿烂堪比阳光,澄澈堪比月光,耀眼堪比星光。用“帅”不能赞颂其美,用“美”难以形容其帅!他帅到让人艳慕,美到令人窒息。简直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卫玠被祖父卫瓘视如掌上明珠。卫玠五岁时,有一天,卫瓘抱着他,高兴地说:“我这个孙子与众不同,将来必成大器。”接着,又不无惋惜地说:“只可惜我年迈体衰,恐怕看不到他长大成人的那一天啊。”

卫玠十岁时,有一天,乘坐一辆用羊拉的车到街市去。当他来到街市上,所有看到他的人都感到惊讶万分,不觉纷纷议论:“快来看啊,羊车上这个翩翩美少年,长得实在是太好看了,多像是用白玉雕刻而成的!”一时间,满城百姓奔走相告,呼朋引伴,争先恐后地到街市上来看卫玠,很多人都被他的美震惊到了。用现在的话说,卫玠就是一个小男神啊!


卫玠的舅父王济,是曹魏时期司空王昶(chǎng)之孙,司徒王浑之子,官至骠骑将军、侍中。王济不仅才华横溢,出类拔萃,而且长得英俊潇洒,器宇非凡,随便往哪里一站,都给人以玉树临风之感,是西晋有名的美男子,被晋文帝司马昭招为女婿,做了当朝驸马。王济每次见到外甥卫玠,都叹息说:“卫玠和我站在一起,就像明珠、宝玉在我身边一样,我觉得自己的形象实在是太难看了。卫玠和我在一起走路,就好像是一颗明珠在身旁熠熠发光,光彩照人!”


卫玠虽然长得异常俊美,又极有学问,但是可惜从小体弱多病,弱不禁风。他的母亲王夫人关心儿子的身体,担心他累坏了,就常不让他多与外人交往,也不让他多说话。他爱好玄学,喜谈玄理,讲起来头头是道。当时有个琅邪人叫王澄,名望很高,是一个清谈名士,很少推崇别人,可是当他看到卫玠,顿时惊为天人!又听到卫玠的言论,更是对卫玠佩服的五体投地。为此,当时的人说:“卫玠谈道,王澄倾倒。”王澄与王玄、王济都是当时的清谈名士,极负盛名,但是地位都在卫玠之下,世人评价说:“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


卫玠名气越来越高了,朝廷征召他出来做官,他都没有去赴任。后来几经动员,他才答应做太子洗马,但不久他因天下大乱,带着母亲迁居江夏(今湖北武汉)。

后来卫玠到了建邺(今南京),京师人们早听说他姿容非凡,都想见见他。他走在街上,看他的老百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围得就像城墙一样,水泄不通。由于卫珍劳疾过度,过了几天,加重病情,于312年去世,时年二十七岁,当时的人都说卫玠是被看死的。


这个故事记录在《世说新语·容止》中。成语“自惭形秽”由“珠玉在侧,觉我形秽”演变而来,后来人们以此形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请注意:全国各地中考题经常考它的字音和字形,其中“秽”读作huì,不要读做“suì”。如果写成“自渐形秽”就错了。尤其要注意的是,成语“自惭形秽”已经包含了“感到”的意思,所以不能和“感到”连用,否则,会造成语义重复啰嗦的语病。如下面这个句子:

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感到自惭形秽。

辨析:“自惭形秽”意思是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和句中的“感到”重发啰嗦了,应该去掉“感到”。

正确用法:

假如命运把你抛向遥远的荒漠,你生活困苦,潦倒不堪,甚至流离失所,在穷乡僻壤四处漂泊,你可别自惭形秽。只要你自强不息,谁也阻挡不了你的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