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

展览时间:2月24日起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简介:展览以“回望飞天路、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共分领导关怀、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和发展展望四个板块,全面系统回顾工程全线三十年来自信自强、奋斗圆梦的辉煌历程,重点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突出彰显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新型举国体制、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巨大政治优势和实践伟力,生动展现了广大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昂扬精神风貌。主要展品包括可步入舱内参观的天和核心舱1:1模型,空间站组合体1:4模型,长征二号F、长征七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等模型,还有航天服、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火箭发动机、环控生保设备及飞行任务搭载的党旗等实物,新一代载人飞船及月面着陆器等未来载人登月主要飞行产品模型更是首次展出。展期内还将在国家博物馆组织多场载人航天科普教育活动,由航天专家介绍工程三十年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航天员分享训练过程及执行飞行的经历感悟。

  癸卯金安——二〇二三新春展

展览时间:1月18日起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简介:在癸卯兔年到来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本次展览,遴选逾80件(套)馆藏文物展出,从多角度展示中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兔文化、生肖文化、吉祥文化和年文化,为参观者献上欢庆兔年新春的美好祝福和寄愿。

本次展出的藏品上起商代下迄20世纪初,涵盖玉器、瓷器、铜器、石器、骨角牙器、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式。其中3000多年前的“癸卯”卜骨显示出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生命力,而唐代至清代的多件玉石兔饰或奔或伏、或坐或伫,憨态可掬,呈现出不同时代的匠人巧思。兔主题展品之外,多件取意吉祥的文物和时令书画也将并列展出,以增添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国子文脉——历代进士文化艺术联展

展览时间:1月16日-4月2日

展览地点:故宫博物院

展览简介:进士原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科目之一,元朝以后成为科举功名的最高等级,民间称考中进士为“金榜题名”。科举制度延续的一千三百余年间共选拔出超过10万名进士。本次展览通过179件文物介绍进士们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展现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展览分为三个主题单元,“进士之路”单元选取古籍、书画、陶瓷、玉器、印章等文物,为参观者解读“进士”这一概念的由来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博学鸿儒”单元以时间为线索,展现进士们在理学、心学、史学、科学、教育、鉴藏等文化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艺苑群英”主要介绍历代进士在艺术方面的成就,涵盖诗词、书画、艺术理论等领域的代表人物。亮点展品包括唐代杜牧《行书张好好诗卷》、明代董其昌《行书岳阳楼记卷》、清代钱维城《君子图轴》等。

  画中三千界——首都博物馆馆藏明清道释人物画像展

展览时间:1月20日-7月23日

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

展览简介:道释人物画像是中华传统美术门类,其艺术风格浓烈、画面内容丰富,是宗教美术中的集大成者,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本次展览甄选馆藏明、清两代道释人物画像精品百余件,以实物展出和数字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为观众呈现了皇家敕造、民间捐制、文人情怀等多种风格与类型的宗教美术作品,让观众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领略古人高超的绘画技艺及美好的精神寄托。除水陆画外,本次展览亦展出白描、金绘等多种风格的罗汉手卷,为观众呈现区别于水陆画富丽风格的文人情趣。

  源·缘——闽台艺术展

展览时间:1月18日-4月9日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简介:福建与台湾在地缘、血缘及文化渊源等方面都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本次展览共呈现超过400件闽台艺术作品,从戏曲、民艺及工艺美术、文学、书法、美术等方面诠释“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的思想主题。本次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序厅陈列展品包括族谱、家谱、古渡口路亭碑拓片、台湾同胞带回的台湾土壤等,结合抽象的闽南红砖建筑元素,解读中华民族“重土恋家、重视血缘”的文化传统。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展览时间:1月18日起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简介:本次展览以中医药文化为主线,展出超过500件(套)文物,辅以逾200件(套)药材实物,从发展历程、防治观念、医学典籍、中医药材、诊疗器具、未来展望、国际合作等不同角度出发,力求充分展现中医药文化体系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理念,反映中医药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演进和对世界的杰出贡献。

文物展品涵盖玉石、陶瓷、骨器、金银器、古籍、书画等类别,重要展品包括商代玉石杵臼、明代针灸铜人、元代《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以及中国当代药学家屠呦呦获得的共和国勋章、诺贝尔奖证书等。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

展览时间:2022年9月29日起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简介:本次展览包含“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千古丹青 寰宇共宝”和“创新转化 无界之境”三大版块,以图像、文字、视频、新媒体等多元展示手法,呈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绘画的宏富成就。在三大版块集中亮相的1700余件历代绘画精品的出版打样稿档案,是国内藏品与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绘画“国宝”的一次集合汇聚,更是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

  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

展览时间:2022年8月10日起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简介:以文物保护工作为主题,坚持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策展理念,系统梳理了国博百余年来在文物保护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展示了文保理念与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体现了不同时期文物保护的特点与成就。引导观众通过展览认识文物检测、研究、保护、修复和复制的流程,了解国家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

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

展览时间:2022年7月2日起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简介:以国博百余年考古发展历程为线索,用240余件文物及相关考古资料展现国博考古工作百余年来的丰硕成果。1921年,河北钜鹿宋城的发掘,揭开国博百余年考古的序幕。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博考古开始以田野考古为主,后陆续开拓水下、遥感与航空摄影等考古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博考古逐渐向西北地区和边疆民族地区倾斜,重点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探索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与变迁的代表性物证。

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

展览时间:2022年9月28日至2023年4月16日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简介:由故宫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是故宫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首度联手推出的特展,本展览依托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丰厚典藏,通过“天地同和”“万邦协和”“宜民安和”“乐在人和”四个贯穿一体的单元,探寻中国“和合”文化的历史渊源,展示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发展脉络,弘扬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江城往事——老武汉市民生活记忆

展览时间:2月25日-4月7日

展览地点:北京鲁迅博物馆

展览简介:武汉,又称江城,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独特的区位,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被迫开埠,租界、洋行、医院、教堂陆续出现,茶叶贸易兴盛一时,不仅改变了武汉的城市景观,也影响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随着西方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断浸透影响,宗教信仰、个性解放等西方思想文化也以一种强势姿态进入武汉,武汉市民的文化观念与物质生活进一步嬗变。

本展览以馆藏文物和影像资料为根基,通过“物”话历史的方式,帮助观众重拾历史记忆,了解近代市民生活的变化。

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2023年3月

展览地点: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展览简介:钱学森作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和备受全国人民敬仰的人民科学家,一生秉持“初心为国、科学报国”使命担当,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创建、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

选择意味承担,意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毕生科技报国的理想与实践使钱学森成为了他所追求的一名“有作为的科学家”。

展览以“人生选择”为线索探索钱学森一生的成长故事,划分为“报国初心”“成就与困境中的家国牵系”“归国筑梦”“两个身份 一个信仰”四部分,意在从钱学森自少年到晚年的四个人生阶段中捕捉他不同时期经历的一些认识、选择、成长,探索钱学森对“科学家”和“共产党员”这两重身份的理解与构建历程,试图走近他、怀念他,探寻他的初心与信仰如何形成、实践与实现。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

展览时间:1月14日起

展览地点:国家典籍博物馆

展览简介: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共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上世纪初中国学术的“四大发现”。“四大发现”的相关文物,有的收藏于国家图书馆,有的收藏于各地博物馆、研究院,还有的收藏于相关档案保管机构。本次展览首次将分藏于各处的四大文献荟萃一堂,展出面积近3000平米,集中了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249种,382件,也是目前为止“四大发现”文物最大规模的展览。

与此同时,国家图书馆和京港地铁合作的M地铁·图书馆项目推出“探寻文明的印迹”专题活动。乘客从国家图书馆地铁站E口内进入展区,可以看到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主题的文物仿制品11种,与展区中大幅文物海报相互辉映,为乘客带来便捷的观展体验。

展览开展后,为进一步扩大宣传效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图书馆将通过直播活动、线上展览等方式增进与观众的互动;联合字节跳动公益共同开发该展览“线上超现实看展体验项目——古籍寻游记”,选取重要展品近30件,利用VR技术并配合相关硬件,生动讲述展品故事,将文物陈展与VR技术深度结合,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古籍“活起来”。

  第二届“石榴杯”甘肃省民族书画摄影作品展暨民族古籍保护成果展北京专展

展览时间:2月24日-3月7日

展出地点:民族文化宫

展览简介: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

本次展览共展出书画摄影作品340幅,古籍整理图书158册。各民族艺术家用丰富的色彩、精妙的线条、浓厚的笔墨、独特的视角大力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生动描绘了甘肃的秀美山川,精彩展现了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真实记录了团结奋进的精彩瞬间,热情讴歌了甘肃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同心筑梦的感人事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甘肃各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内容丰富的古籍文献。这些民族团结的水墨丹青、光影背后的城乡巨变,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赓续传承,是陇原各族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美画卷。

美在致广——全国小幅美术精品展

展览时间:1月18日-3月26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展览简介:本次展览共呈现1000件小幅美术作品,其中400件为中国美术馆藏品,600件为特邀创作和征集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工艺等美术种类。展览旨在唤起对小幅美术创作的关注,倡导小中见大、小中见情、小中见趣味、小中见格局的精品意识。

在本次展出作品中尺幅最小的仅有邮票大小,最大的也仅半米见方。这其中既有美术史中的经典名作如齐白石的《咸蛋小虫》、徐悲鸿的《双狮》,也有当代艺术家的最新创作,参观者得以回顾中国百年小幅美术创作历程,同时对当下小幅美术创作的现状形成直观认识。在癸卯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国美术馆精心策划此展以贺新春之喜。本次展览以“美在致广”为题,汇集了中国美术馆馆藏、特邀创作以及从全国范围内征集的小幅美术作品,共计千件,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工艺美术等美术种类。中国美术馆以此展倡导小中见大、小中见情、小中见趣味、小中见格局的精品意识,尽精微、致广大。

“新征程 新工艺”——第六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暨新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邀请展

展览时间:1月-3月

展览地点: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展览简介:中国工艺美术之灿烂,得之于无数能工巧匠的勤劳智慧,中国工艺美术之悠久,成之于薪火相传的敬业精进。每一件美轮美奂作品的诞生,都是传统底蕴和一代艺人卓越独到的创造力的一次融汇。振兴工艺美术,弘扬工匠精神,理应珍视和尊重工艺美术这座文化宝库的建造者。2022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在国家工业和信息部的指导下,评选出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共108人。这些新晋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活跃在工艺美术创作的各个专业领域,是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家的优秀表率。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第一方阵”的新成员,他们也肩负着振兴中国工艺美术的重担,期待他们不辱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秉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为人民创造出更多佳作精品。本次展览展出新晋108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59位的近170件/套作品,作品门类包括玉雕、石雕、牙雕、贝雕、漆器、金属工艺、织染绣、陶瓷、竹木工艺、徽墨、玻璃、家具等。

祭如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清祖容像展

展览时间:1月-3月

展览地点: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展览简介: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明清祖容像藏品,数量可观,质量也属上乘。此次展览,是在对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清祖容像精品系统梳理和研究的基础上策划生成,绝大多数藏品为首次展示,内容包含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祖容像。既有典型的波臣派肖像画,也有文人参与摹绘的非典型性祖容像;有穿着朴素大方的民人,有身着官服的士人,也有受到旌表的女性;既有身着传统汉人服饰的明人画像,也有凸显满洲民族特色的八旗武官和旗装女性形象。画像之间并非全无关联,既有夫妇,也有母子,秩序谨然,令人肃然起敬。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较为完整的“多罗顺承郡王家族祖容像”,自第七世多罗顺承忠郡王诺罗布至十二世多罗顺承简郡王伦柱共六代郡王、五代王妃,共计11幅作品,这一系列作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清代王府祭祖规制,也可通过作品的不同绘制风格了解清代北方祖容像绘制技法和样式的演变。

  松纳柴器——景德镇陶瓷柴窑烧造技艺展

展览时间:1月-3月

展览地点: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展览简介:展览中的百余件艺术柴窑作品,是由几十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教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等创作,用“松纳柴器”窑炉烧制而成的,展示了当代艺术陶瓷和柴窑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

  影戏人间——陕西非遗皮影展

展览时间:1月-3月

展览地点: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展览简介:“影戏人间:陕西非遗皮影展”包括“影迹循踪”“妆染簇镂”“腾挪吟唱”“文彩精华”和“光影流传”五个单元,共展出陕西非遗皮影相关展品约200件。

  “畅游珊瑚礁的世界”专题展览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19日-2023年3月31日

展览地点:中国地质博物馆

展览简介:珊瑚礁是石灰岩结构的礁石,由珊瑚虫的骨骼经钙化作用与沉积作用形成。全世界的珊瑚礁总面积约为28万平方公里,不到海洋总面积的0.1%,却为25%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家园,在海洋生态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受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类活动影响,全球过去10年来约有14%珊瑚礁消失。

本次展览将呈现珊瑚标本、珊瑚礁图片及视频,向参观者介绍有关珊瑚的生物学知识,解读珊瑚在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价值,揭示珊瑚礁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威胁以及我国在保护珊瑚礁方面做出的努力。

奋进新征程 电影新时代——中国电影艺术成就展

展览时间:2023年

展览地点:中国电影博物馆

展览简介:“奋进新征程 电影新时代”主题展览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涌现的电影精品力作,以图像、文字、视频、新媒体等多元展示手法,集中展现了新时代电影发展的精彩篇章。展览分为历史上的“引领者”、时代中的“奋斗者”、苍穹下的“追梦人”、动画里的“中国风”、电影事业新成就以及疫情下的坚守者六大版块,生动呈现新时代电影取得的辉煌成就,放眼未来发展,弘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伟大精神。

  “百年历程 世纪辉煌”基本陈列展览

展览时间:2023年

展览地点:中国电影博物馆

展览简介:中国电影博物馆设有21个展厅和对外公共活动及展示区域,展览展示总面积约为13000平方米。拥有馆藏3万余件套(14万余件)。二层至四层为“百年历程 世纪辉煌”展览,展示了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展出了不同时期、各个阶段电影的发展和广大电影工作者的重要艺术成就,揭示了电影制作的奥秘。

  “京剧电影工程”展览

展览时间:2023年

展览地点:中国电影博物馆

展览简介:“京剧电影工程”是在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倡导、推动下,在中央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相关部委和相关省市宣传部门及京剧界、电影界的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下开展的一项国家级工程,也是弘扬与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京剧文化,展示民族艺术魅力,丰富电影艺术题材中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故事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

  冬奥遗产收藏展

展览时间:2023年

展览地点:中国电影博物馆

展览简介:2022年,第24届冬奥会冬残奥会胜利举办,举世瞩目,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的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的特色,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奥运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价值。

为了保护和利用好冬奥文化遗产,讲好“双奥之城”故事,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让科技奥运走进百姓生活,中国电影博物馆积极发挥国家级电影专业博物馆的平台优势和示范引领作用,联合冬奥会开幕式大屏幕系统提供方利亚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在馆内圆厅安装冬奥开幕式鸟巢大屏幕系统。其中,位于圆厅正中的冬奥立面显示屏高24米、宽9.5米;位于圆厅地面的冬奥异形显示屏为695平方米。两者总面积约945平方米,两块大屏幕代表性地重现鸟巢现场布局,观众可在此分享北京冬奥的美好回忆、重温北京冬奥的精彩瞬间。

  攻金之工:亚欧大陆早期金属艺术与文明互鉴

展览时间:1月15日-4月16日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展览简介:本次展览以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近300件金属类文物为主,并联合国内多家文博机构,展示亚欧大陆的金属艺术,跨越4000年,包括两河流域、安纳托利亚、地中海地区、伊朗高原、高加索地区、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考古共同体、欧亚草原、中亚、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以及中国北方(新疆、河西走廊、长城沿线)等区域,呈现金属艺术的起源、发展和传播的历史,以期映照亚欧大陆上不同地区和文明的差异性、相似性和彼此交流互鉴的轨迹。

交织的轨迹: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

展览时间:1月10日-4月16日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展览简介:20世纪初,得益于德意志制造联盟及包豪斯的诞生,德国设计获得了世界性的关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面临着战后重建的艰巨任务,1949年之后,德国设计在边界线两侧演化出不同的发展逻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设计成为“德国制造”出口行业的推动力,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设计旨在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提供动力,其产品可为普通民众所消费。战后时代的德国设计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路径?这是本次展览希望呈现的关键学术话题。

展览共展出战后德国设计作品300余组/件,包括迪特·拉姆斯、汉斯·古格洛特、鲁德夫·霍恩、玛格丽特·雅尼等杰出设计师,以及哈勒艺术设计学院、乌尔姆设计学院、奥芬巴赫设计学院等机构的设计作品,涵盖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家具设计、照明设计、室内设计,以及时尚、纺织品和首饰设计等诸多门类。设计是德国工业与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也是大众延续至今的日常表达方式。展览力图通过不同功能的设计案例,反映设计与历史、社会、日常文化等因素紧密交织的景象,探索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在设计理念与实践领域的差别及相似关系,从而勾勒出战后德国设计史的全景。

  铭心——20世纪胸针艺术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8日-2023年3月26日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展览简介:Vintage胸针特指时间跨度约为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由配饰珠宝品牌使用替代材质和人造材质,以高级珠宝技法制作的胸针配饰,历经了材质、技术、风格、观念的全方位转向。相对于高级珠宝(Fine Jewelry),人造珠宝或称配饰珠宝(Costume Jewelry)特指以合金、纯银、黄铜等材质替代贵金属材料,以莱茵石、琉璃、树脂等人造材质替代天然宝石制成的配饰其含义几乎等同于时装配饰,为日常穿搭锦上添花。本展共展出Vintage胸针及相关配饰143组938件,辅以51张原版海报及原版设计稿、专利书等纸本文献资料,同类主题的大型展览在国内尚属首次,深度呈现了20世纪Vintage胸针艺术发展的时代风貌与观念变迁。

谌北新风景艺术展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27日-2023年3月26日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展览简介:谌北新(1932—), 祖籍江西南昌,生长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谌北新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他的毕业作品是一幅风景油画。在那个年代,他是第一个以风景油画作为毕业作品的学生,谌北新就被称作“中国风景油画第一人”。20世纪晚期中国社会环境的深刻转变为诸多艺术样式的探索打开了大门,谌北新的艺术个性正是在这个阶段得以充分展开。

保持新鲜、明朗的感觉,是谌北新风景画作品的一大特色。他的画既呈现自然气象,也传达人文理想,它萌生于画家的眼神和胸襟,扩充于画家明朗的色彩与自由的笔意中。从绘画方式和风格追求看,色彩是他作品中最重要的信息。他以高度的概括和夸张处理色彩关系,敢于运用极轻、极重、极饱满的颜色,纯净的白色块面和跃动的深重笔触常常是画面的领唱者。

谌北新对大自然形貌、色彩、阳光、阴影的玩味,对自然情趣的营造,无一不与他自身的气质以及他对人生价值的领悟相连接。他在作品中显现的自然的光华,正是他宁静内心的返照。

向美而行——祝大年、吴冠中馆藏精品展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20日-2023年5月6日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展览简介:祝大年和吴冠中两位先生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重要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也是“清华美术学群”的旗帜。本馆曾先后组织策划吴冠中、祝大年纪念展,并得到家属的慷慨捐赠。现特将本馆8号厅冠名为“祝大年·吴冠中专厅”,以对两位先生永志纪念。我们还将围绕清华美术学群,以“向美而行”为主题,不断推出系列馆藏精品展。兹精选馆藏祝大年、吴冠中作品39件套,为此系列展之开篇。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将沿着二位先生的艺术之路,不断地发现美、创造美、奉献美,努力践行以美育人,向美而行。

无尽意·痕——冯远绘画艺术展

展览时间:2022年7月12日-2023年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展览简介:“无尽意·痕——冯远绘画艺术展”是对冯远先生创作生涯最系统也最完整的一次阶段总结,展出的作品时间跨度长达年。冯远先生的创作总是着眼于人与历史、人与社会、人与艺术、人与灵魂的诸重关系,他的人物画既展现了中国人的形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幅中国人文化和精神发展的历史图卷,从中可看出他对中国人物画语言和范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的痕迹和心路历程。

翰墨笙歌,笔底风雷——阳翰笙诞辰120周年展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30日-2023年3月12日

展览地点:中国现代文学馆

展览简介:阳翰笙是我国早期革命文艺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之一,是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和电影艺术家。作为一位革命文艺的开拓者,阳翰笙直接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军南征和会昌战役。革命风雨的洗礼坚定了阳翰笙的人生信仰,在进入文艺阵地后他始终坚守着革命初心,不仅躬行于革命文艺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更在文艺统战工作中鞠躬尽瘁,尽心竭力。其时代关怀之深切,革命信仰之坚笃,斗争精神之顽强,统战艺术之高妙,为早期革命文艺事业夯实了成长地基。同鲁迅先生一样,阳翰笙以笔为枪,把文艺创作当成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有力武器。他说过:“革命的需要就是我的事业”。他是在文学作品中第一个反映南昌起义、第一个表现士兵、第一个描写正在进行的工人和农民武装斗争的作家。今年是阳翰笙诞辰120周年,中国现代文学馆聚焦阳翰笙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和话剧创作,展出《天国春秋》《草莽英雄》手稿、早期著作版本以及李可染赠阳翰笙画作等珍贵藏品,力求呈现阳翰老在革命与艺术并驾齐驱中的先驱姿态及思想智慧,为当代新人传递人生热情,点亮理想之光。

  北京国子监官师书法作品展

展览时间:1月17日-4月16日

展览地点: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展览简介:本次展览将呈现国子监官师的书法作品50余件,结合拓片、手札、匾额等展品,以书法为媒介展示官师的执教经历、兴趣爱好、家族文脉和庙堂往事,体现中华民族“修齐治平”的传统理念。重点展品包括蒋衡楷书《道德经》册页、清光绪张建勋款状元匾、王士祯《香祖笔记》、张之洞楷书八言联、翁同龢行书书法四条屏、董其昌行书册页等。

缘岸梵刹——万寿寺历史沿革展

展览时间:2022年9月16日起

展览地点:北京艺术博物馆

展览简介:北京艺术博物馆坐落于海淀区万寿寺内。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历经明清两朝的兴修、扩建,形成了集寺院、园林、皇家行宫于一体的大型古代建筑群。晚清时期,万寿寺遭遇外国侵略者洗劫,清王朝覆灭后寺院房舍曾被当作战俘营、学校、疗养院、收容所等。1957年万寿寺的最后一任住持将寺院交付政府部门管理,正式结束了其作为宗教场所的历史,1987年万寿寺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馆舍。2017年至2022年,万寿寺开启新一轮的修缮工程,对中路、西路建筑进行修缮,在东路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摸清了东路遗址的保存状况、布局、规模和形制等基本情况。博物馆本次重开之后,万寿寺历史沿革展特别展出了近期修缮、考古发掘过程中新发现的文物,包括首次公开展出的“祭孝惠章皇后疏文”等。

  妙法庄严——佛教造像艺术展

展览时间:2022年9月16日起

展览地点:北京艺术博物馆

展览简介:本展分为汉传佛教造像艺术及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两个主题,共陈列64件展品。明清时期,汉传佛教造像趋于程式化,虽能给人雍容华贵、端庄慈祥的感受,却缺乏内在的精神力量,流于浅显与媚俗。藏传佛教造像则发展繁荣,艺术家们在印度、尼泊尔等外来艺术形式基础上,融入藏民族文化和审美因素,创作出具有鲜明藏民族特色的艺术模式。

云落佳木——中国传统家具展

展览时间:2022年9月16日起

展览地点:北京艺术博物馆

展览简介:展览共陈列约50件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家具,包括椅凳、桌案、床榻、柜架等,介绍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演变及造型艺术特点。明式家具以古朴大方取胜,注重卯榫结构的精密巧妙;清式家具在制作工艺上以富丽华贵见长,装饰手法丰富多样;民国时期的家具受西方影响,体现出中西合璧、探索求变的时代特征。

  吉物咏寿——馆藏吉寿文物专题展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2023年12月31日

展览地点:北京艺术博物馆

展览简介:中国特有的吉祥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且形态多样,但目的都是为了祈福,这其中祈寿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由追求长寿而衍生出的各种风俗绵延久远,所形成的祝寿文化,在社会和历史上影响甚广。祈寿、祝寿所及的题材亦光怪陆离,上至仙佛,下至鸟兽花木,芸芸万物。本展览精选了北京艺术博物馆与“寿”主题相关的珍贵藏品,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分别从祝寿仪式、陈列器皿、穿戴配饰、文房用具、书法绘画等方面呈现人们追求生命的理想期盼以及儒家尊老孝道的传统美德。走出展厅,观众还可以在万寿寺内看到与寿文化相关的植物(银杏树)、 祝寿石碑(乾隆皇帝为其母崇庆皇太后六十、七十大寿;光绪为慈禧六十大寿)、建筑上的彩画、构件等装饰,可以说,眼前的万寿寺同时也是这个展览最大的展品。

万几余暇——清代皇室书画艺术展

展览时间:2022年9月16日起

展览地点:北京艺术博物馆

展览简介:清朝皇室重注汉文化研习,得益于优渥的文化环境熏陶,加之饱览宫廷内府的书画珍藏,因而涌现出众多书画家。本展通过馆藏清代皇室及其后裔的书画作品,清晰反映清皇室书画艺术及其传承面貌,亮点展品包括雍正行书《白毫光》,果郡王允褆行书《克绍家声》,以及首次公开展出的乾隆御笔《岁朝图》。

白塔寺历史文化展

展览地点: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西配殿

展览简介:展览形式为环形,展览内容以白塔寺的时代变迁为主线,通过运用多媒体展墙及 LEAP MOTION 隔空互动装置等数字化展示模块,并结合历史照片、文字、模型、文物实物等手段,全景式地展现白塔寺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为观众呈现一个具有白塔寺鲜明特色的,具备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弘扬祖国统一、民族融合、中外友好交流的精品展览。详情请关注“北京白塔寺”微信公众号。

  妙应寺白塔中路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成果展

展览地点: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大觉宝殿

展览简介:展览由妙应寺历史影像、历年主要修统计表、文物勘察与施工过程中的新发现、设计目标与设计原则、工程修缮重点、主要文物建筑修缮前后对比等部分组成,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向观众全景展示了妙应寺白塔中路文物建筑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的全过程,增强公众爱护文物的意识,积极助力白塔寺文物古建的保护。详情请关注“北京白塔寺”微信公众号。

海上客次——徐悲鸿收藏海派绘画展

展览时间:1月12日-3月12日

展览地点:徐悲鸿纪念馆

展览简介:此次展览是我馆“大师眼中的大师”徐悲鸿收藏系列展的第三展,展览首次梳理汇总了徐悲鸿收藏中的海派作品,共将展出40余件海派大家的绘画佳作:既有海派先驱吴友如主笔的《点石斋画报》,又有“海上三任”——任熊、任薰、任伯年的人物画作品,以及海派巨擘吴昌硕的花卉精品,再到汪亚尘、张善孖等海派后期画家的作品。在徐悲鸿的收藏中我们可以窥见海派绘画的发展脉络,足见得其艺术收藏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大师徐悲鸿与这些海派名家们又有着相似相承之处,他们同曾客居海上,同为突破创新之人,他们都尽一己之力,借西破旧,借古开今,一同推动着中国绘画的变革。

志喻金汤——健锐营历史文化展

展览时间:2022年9月27日起

展览地点:团城演武厅

展览简介:“志喻金汤——健锐营历史文化展”是健锐营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健锐营部分珍贵史料的首次公开亮相。展览分为健锐劲旅、诘戎扬烈、太平安乐、壮肄声威、策功绩武等五个单元,全面介绍健锐营历史沿革,重现经典战役场景,复刻优秀将领戎马一生,深度阐示健锐营在清代三山五园地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凸显健锐营在促进多民族国家统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展览开放东西值房及南北城楼作为新的展示区域,对七处建筑空间进行不同功能划分;采用原状陈列与现代化展陈方式相结合的思路,中轴主体建筑演武厅根据史料记载复原乾隆时期的家具陈列,彰显皇家演武场的历史风貌;打破用图文视觉形象来传递知识信息的单一模式,增添健锐营日常训练、虚拟穿衣、特色饮食翻板、三山五园文化交互体验等多项趣味互动项目,以更灵活的形式讲述文化故事,打造崭新的沉浸式参观体验。

  追忆百年 红色记忆——大觉寺及周边红色史迹展

展览时间:2021年7月-2023年12月

展览地点:大觉寺

展览简介:西山深处峥嵘岁月稠,革命年代,大觉寺及周边一带曾是平西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最前沿,这里曾有中华儿女英雄与日本侵略军无数次的交锋,与国民党反动派多少次的较量。交锋和较量,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红色史迹。这些红色史迹不仅是北京地区革命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见证和物质载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壮丽篇章。展览从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大觉寺及周边一带文物中选取了十余处红色史迹,对这些史迹进行解读、展示,重温党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历程,解读党虽经百年但依然风华正茂、生生不息的密码。用红色史迹,将红色传统发扬,让红色基因传承,让革命血脉赓续!

“乾隆皇帝与大觉寺”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结束

展览地点:大觉寺

展览简介:“乾隆皇帝与大觉寺”展览分为四部分,包括乾隆皇帝初游大觉寺、大觉寺藏乾隆皇帝御制匾额、乾隆皇帝御制诗、乾隆十二年修缮大觉寺,集中诠释了乾隆皇帝造访大觉寺的缘由和经过,介绍了大觉寺在清代的重要发展历程。从乾隆皇帝留在大觉寺的“无去来处”、“动静等观”、“憩云轩”匾额以及十数通御制诗石刻中,还原这段被尘封已久的历史,让观众了解大觉寺的历史。

第四届“亲情中华·世界华侨华人美术书法展”

展览时间:2月起

展览地点:中华世纪坛

展览简介: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展现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展示侨界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取得的成果,表达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共同心声,中国侨联于2023年2月在中华世纪坛组织举办第四届“亲情中华·世界华侨华人美术书法展”。

本次展览共收到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侨联征集推荐的书法美术作品845幅,经专家评审,遴选出153幅精品入展,并将这些作品及40幅特邀作品展出。参展的书法、美术等作品,礼赞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歌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表达侨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心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展现了侨界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风貌。

彩衣——中国女性传统民族服饰展

展览时间:3月3日-10月8日

展览地点:中国园林博物馆

展览简介: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展览从服饰视角,向公众充分展示各民族女性共同创造的灿烂服饰文化。通过百余件传统服饰、配饰等展品,来展现中国女性传统民族服饰的多样性和艺术性,表达出各民族女性作为服饰文化创造者和承载者的卓越技艺与智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极境——走进青藏高原展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30日-2023年5月

展览地点:中国园林博物馆

展览简介:展览通过矿化石标本、科考仪器、成果书籍、高原动物标本等展品,从“认识”“科考”“保护”三个部分系统展示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化、生态环境、科学考察、保护发展。使观众认识和了解青藏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科学考察背后的特殊使命和重要意义。感悟艰苦卓绝、甘于奉献、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

  “物上山水”展

展览时间:2022年9月30日-2023年4月

展览地点:中国园林博物馆

展览简介:“物上山水”二期展览延续了一期的内容和形式风格,在一期展览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解读和展示中国山水文化和山水精神在今天的传承和延续,展览形式多样、展品类型丰富,继续以多角度展示中国山水精神和山水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本次展览重点展出了五十余件当代绘画及雕塑作品,园博馆馆藏的部分瓷器、陶器、赏石、古籍等也在本次展览中悉数亮相。

“瓷韵”展

展览时间:2022年5月18日-2023年4月

展览地点:中国园林博物馆

展览简介:“瓷韵”展是中国园林博物馆馆利用馆藏文物自主策划的原创主题展览。展览精选130件套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精品瓷器,从“草木鸟兽之美”“山水风景之韵”“园居活动之雅”“园林典故之韵”四个部分,讲述瓷器上所承载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园林文化,和古往今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讲话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龙行戈壁——内蒙古白垩纪恐龙展

展览时间:2022年9月20日-2023年3月19日

展览地点:北京自然博物馆

展览简介:“龙行戈壁”展是由北京自然博物馆与内蒙古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共同主办,为期6个月,聚焦20世纪80年代发现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白垩纪代表性恐龙化石,生动讲解了白垩纪中国北方恐龙群的演化历程和物种多样性。本次展出了多件恐龙骨架模型,如:目前已知体型最大的盗蛋龙类恐龙——二连巨盗龙;来自巴音戈壁组的完美巴彦淖尔龙,为我们了解禽龙类的早期演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还有原地埋藏状态保存的且完整程度超过90%的董氏中国似鸟龙,以及体内保存了多枚胃石的戈壁鹦鹉嘴龙……更多精美化石和传奇故事,等待观众们前来一探究竟。本展览为收费展览,票价为20元/人。

  “兔年话兔”特展

展览时间:1月18日-6月

展览地点:中国古动物馆

展览简介:兔的起源曾是国际古生物学界探讨的重要课题,1970年代,中国古生物学家李传夔在安徽潜山古新世地层中发现了几件头骨化石,他将这一物种命名为“安徽模鼠兔”,提出它是兔形类动物的祖先类型,得到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广泛认同。

本次展览从“安徽模鼠兔”切入,解读“兔”这一物种的起源与演化,解读兔类与鼠类在形态上的差异。展览还开辟一个特别展区,介绍以李传夔为代表的中国古生物学家们在兔形类研究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本展最重要的展品包括2件兔类化石标本:李传夔发现的“安徽模鼠兔”上颌骨化石的年代约为6200万年前,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兔形类动物;“远古道森兔”头骨化石发现于距今约5300万年前的早始新世地层中,骨骼形态上介于模鼠兔和兔形目动物之间。

禧春——南京博物院藏吉祥文物特展

展览时间:1月13日起

展览地点: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展览简介:展览由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合作举办,精选南京博物院藏剪纸、书画、瓷器、泥塑、饰品等文物111件(套)。展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春节那些事”,展示从过年到忙年、从腊月小年到元宵佳节。第二部分为“吉祥止止”,展示传统的吉祥图案、纹饰和文物,如洪福齐天、松鹿延年、寿比南山、喜气洋洋、财源滚滚、多子多福、吉庆有余等,以“一年之计在于春”结尾,给观众在尽情欣赏展品独特魅力的同时,还能充分体验喜庆祥和的春节文化,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

“只此东方色”8k数字沉浸展

展览时间:1月18日-4月18日

展览地点: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

展览简介:“只此东方色”8K数字沉浸展,由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北京电视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北视英特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主办,BRTV化境工作室、北京大骞视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策划承办。展览以“红、黄、蓝、白、绿”东方传统五色,通过8K超高清视频技术再现中国工艺品传统文化,展览设置数字藏品门票、NPC剧情互动环节,同时展出历代工艺美术精品200余件,多形式、多角度、多感官更全面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中华传统艺术之美;北京广播电视台AI数字人时间小妮也会在现场为大家带来展品讲解;馆内还可以提供汉服租赁体验活动,穿着汉服行走在东方五色展览里美美地打卡;同时再增新体验,全息投影互动,传统与科技结合,穿越时空之感。

从突围到辉煌——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专题展

展览时间:1月19日-10月31日

展览地点:北京汽车博物馆

展览简介: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回顾中国汽车工业70年发展历程,传播中国汽车文化,北京汽车博物馆与北京华汽汽车文化基金会共同举办“从突围到辉煌——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专题展”。展览以时间为主线,分为“星火燎原,摸索前行”“突围破局,激情岁月”“重点推动,构建格局”“创新引进,合资合作”“全面勃兴,高质发展”5个单元,以藏品、影像、新技术展品、场景互动、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全面回顾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历程,呈现给观众一幅跨越发展的历史长卷。

  我心中的雷锋——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六十周年微展

展览地点:北京汽车博物馆

展览简介:在纪念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六十周年之际,策划“我心中的雷锋”微展,将“藏品展示+电子看展”相结合,向观众讲述雷锋的故事、传承雷锋精神。 展览通过三个部分诠释雷锋的鲜活人生。聆听·雷锋的故事,通过讲述雷锋的生平,勾勒一个实实在在的雷锋形象;讲述·雷锋与汽车,凸显雷锋作为汽车兵的形象;遇见·身边的雷锋,一方面对当下雷锋效应的弘扬,一方面也表现博物馆里的志愿者,这一特有雷锋现象。雷锋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看似非常平常又确实伟大的精神——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并承载着伟大的中国精神,是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精忠报国、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强大因素和内驱力。详情请关注“北京汽车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形·影·神——炎黄艺术馆藏皮影、剪纸展

展览时间:1月24日-4月2日

展览地点:炎黄艺术馆

展览简介:皮影与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展览,是以皮影与剪纸为切入点,以光为媒介,从另一个角度去重新唤醒那些曾经活跃于幕后,张贴于家家户户的皮影和剪纸形象。这些原本家喻户晓的传统物件,每逢节日,必定不会缺席。

众所周知,皮影多采用驴皮经过各种加工,雕刻上色后,形成造型灵动的各种形象,而剪纸则贴于窗上,纸薄色艳,烘托节日的气氛。此次展览中的皮影,是炎黄艺术馆馆藏的明清时期的“乐亭影”。在中国北方皮影戏中,乐亭影是一个影响较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因诞生于河北省乐亭县而得名。无论皮影还是剪纸,他们都是形、影的艺术,通过光,赋予其生命和色彩。今天,我们再次利用光来再次唤醒其灵魂,希望通过多样化的陈设方式,让皮影从幕后走到台前,让剪纸回到“窗”上,通过光型变换,让人再见其形,观其影。

皮影演绎着忠奸善恶,剪纸寄托着人们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未来的向往。在此,我们不妨从视觉语言、材质肌理、等角度再次重新审视它们,把其魅力融汇到当代的语境中。从这个角度讲,此次展览并非单纯的介绍皮影和剪纸艺术本身、传播普及民间美术知识(甚至我们有意弱化了这个主题),也并非呈现一个固定的观看模式,而是通过我们所提供的有限的角度,来激发人们各自对皮影、剪纸其形式、内含的再认识,从各自的视角去诠释、感受其魅力。

  北京鼓楼“时间的故事”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起

展览地点:鼓楼

展览介绍:北京鼓楼“时间的故事”展于2022年11月正式开展,展览共1260平方米,展线长约600米。展览以新型的沉浸式数字展和丰富的交互体验与观众见面,生动展示中轴线沿线古建筑的魅力,观众可以循着钟鼓之声,在充满仪式感的720°全沉浸空间内自由漫步,体验数字光影艺术下鼓楼的时空变幻,了解钟鼓楼的建筑历史和特色、计时报时运行机制,回溯它和北京中轴线的时光流逝和保护传承故事,感受历史与我们的温暖共生。具体开放时间及景区资讯可关注"北京钟鼓楼"公众号。

  市井百工 昔日繁华——京城老行当展

展览时间:1月20日-3月20日

展览地点:北京市通州区博物馆

举办单位: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

展览简介:旧时的市井百工难以忘怀,昔日的京城生活繁华多姿,冰糖葫芦、吹糖人、卖小金鱼儿的叫卖声,依然清脆悦耳、洪亮悠扬,似乎仍回荡在街巷耳旁,仿佛把人们又带回到那个消失已久的年代。

今天,我们能够继续生活在老北京这个地界儿上,打儿时起就听着长辈讲过去的生活,就不应该忘记那些传统的,也曾迸发出光辉的京城老行当,它们关系到祖辈的衣食住行,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北京市通州区博物馆主办、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协办的“市井百工 昔日繁华——京城老行当展”旨在通过老物件、老照片和音频资料,再现京城的市井百工和昔日繁华,唤起人们对消逝时光的美好记忆,让后代了解曾经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行业,延续这座城市的根脉。

唤醒沉睡的藏品——古陶文明博物馆藏西亚南亚文物展

展览时间:2022年6月15日-2023年3月6日

展览地点:古陶文明博物馆

展览简介:展览首次展出印度河流域文明彩陶、人偶,北方黑陶文化陶器,古波斯及萨珊王朝印章等。10多年前,它们有幸陆续成为已故收藏家路东之先生的藏品,惜乎一直处于休眠中。为纪念路东之先生创建古陶文明博物馆25周年,古陶文明博物馆携手有关专家,首次在这批藏品中遴选部分精品与观众见面,相信观众和其收藏者当初的心情一样,对这些来自异邦他乡的文明成果怀有同样的兴趣和期待,也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路东之先生与众不同的眼界和情怀。

作为一家非国有博物馆,这次“唤醒沉睡的藏品”展的推出,是始终不忘初心,坚守保护传承人类文明宗旨,以文物精品展示回报社会的又一个实际行动,也是对古陶文明博物馆创始人路东之先生的最好纪念。

新中国红色经典连环画系列展之一《霓虹灯下的哨兵》原稿展

展览时间:1月24日起

展览地点:北京荣唐连环画博物馆

展览简介: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连环画繁荣的新篇章。新中国红色经典连环画更加重视艺术的教育功能,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和主张,讲述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新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是其中比较耳熟能详的故事,改编自《南京路上好八连》。馆藏的原稿是由八位画家共同绘画的版本,此版本发行量极少,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收藏价值都具有很高的水平。

本次展览展出《霓虹灯下的哨兵》全56幅原稿,使观众朋友们可以近距离欣赏连环画原稿的细节,对比出版物,体验原稿带来的魅力。

京作硬木家具文化展

展览时间:1月-12月

展览地点:北京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

展览简介:京作硬木家具文化展是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本次展览共计展出京作硬木家具文化相关展品300余件,主要展示龙顺成传承160年的悠久历史及京作非遗文化,系统讲述这项技艺的起源与发展、技艺与文化、传承与创新。旨在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展现中国生活文化内涵,彰显中国气韵、中国审美;传播“京味儿”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实现传统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百兔迎春”2023金漆镶嵌喜迎新春系列特展

展览时间:2月25日起,为期一个月

展览地点: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

展览简介:生肖是我国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有多子多福、长寿吉祥等美好寓意。此次展出作品近百件(套),均为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联合燕京八绝工艺美术大师及传承人自主研发设计,围绕兔年主题进行创作,其中不乏大量新锐青年设计师作品,不仅体现了金漆镶嵌工艺技法,还融合了满、藏、汉等多民族文化艺术装饰特色,体现了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的极致匠心和创新风采。开幕仪式上还将举行“癸卯兔年”纪念版门票发布活动,门票由金漆镶嵌青年设计师高云设计,代表中华古老文明的甲骨文“兔”字与象征艺术创作的明宣德桂兔图案,相互交织、融合汇聚成华夏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出中华璀璨文明,架起古今对话交流的通道,画面精美、寓意吉祥。

在展览区域,有“百兔迎春 画兔祈福”的互动活动,来宾可以自由发挥,在展板上画下自己心中的兔子形象,为展览增色,为兔年祈福。

参观方式:通过“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或“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微信公众号预约博物馆门票,即可按照预约场次进行参观。

世界百年名琴展——手风琴品鉴

展览时间:1月1日-12月31日

展览地点:北京市姜杰钢琴手风琴博物馆

展览简介:“赏世界百年名琴,弘扬传承手风琴文化”是本次展览的核心主题。通过展出我馆收藏的上百余台百年世界古董手风琴及相关文物,展示世界名琴制作工艺和手风琴的发展历程。其中更囊括了有我国出产的经典手风琴、手风琴名家用琴等。弘扬手风琴音乐文化,为手风琴爱好者提供品鉴、交流的平台。不定期举办小规模名家演奏会、名家现场指导等活动,丰富首都市民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