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高考语文作文特点,高考语文已经结束,在网上各省市考卷的作文题已经全部汇总完毕,近日,来自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对八套作文卷进行了特点评价,那么,接下来和小编一起看看“专家评高考语文作文特点”的详情。
专家评高考语文作文特点
王宁表示,今年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水平比去年有很大提升,应该能给考生和老师很多启发。
谢维和指出,今年高考语文试题是对“改进结果评价,探索过程评价”要求的一次非常好的实践。试题体现了语文人文主题和知识能力的融合,做到了思想性和专业性的统一;体现了高考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高等教育选材相结合;体现了语文试卷的稳定性,有关数字图表等阅读,把阅读的外延和内涵都体现出来了,将创新和稳定结合起来了。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陈志文:语文命题特别强调逻辑思辨。我们现在使用的。这么多个作文题,其实只有一个主题,就是站在新百年节点,强调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同时每道作文题背后都非常讲求思辨。
一、润物无声,立德树人在融合中实现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试题材料将青年的成长与未来发展置于当代中国特定的环境中,展现出当代青年的成长受到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浸润和滋养,青年的未来也必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的事实,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我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考生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的历史规律,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融汇在一起,进而思考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能够做什么,怎样才能有所作为,完成新一代青年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肩负时代重任、续写时代新篇的历史使命。材料以第一人称复数的“我们”,将考生带入共同参与、共同记忆的同情共感的情境中,有效地将红色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极其自然地转化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使其能够有切身体验,有感可发、有感而发,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在写作能力考查中的有机融入。北京作文“论生逢其时”引导考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响应时代召唤、肩负时代使命。天津作文“纪念日”以富有意义的时间点为切口,让考生体味岁月的厚重、初心的可贵,激扬奋斗精神。
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那里有启人深思、催人奋进的丰富思想资源。语文命题精心选择材料、精巧设计情境,实现材料意蕴与学科特色的紧密融合。新高考Ⅰ卷文学类阅读材料,选取卞之琳1938年创作于延安的小说《石门阵》,小说中提到“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寓意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从百姓日常生活的侧面,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对日寇的同仇敌忾,对国泰民安生活的渴望,引导考生从革命斗争时期的社会生活中,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汲取精神力量。
2.文化浸润,注重古今贯通
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优秀文化作用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必须坚持长时期的宣传与推广、培养与浸润。2021年语文试题凭借高考这个高聚焦平台,通过试题取材和设计,在引导坚定文化自信、提升道德品质、厚植家国情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实现了“以文化人”的目标。
古今融通,激发理想追求的时代精神。中华文化贯通古今,既承载历史、传承历史,又连接现实、服务现实、开拓未来。全国乙卷作文“‘弓矢的’的智慧启示”通过材料的选取以及试题的设计,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精神。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扬雄以“弓矢的”设喻,形象生动,且颇具普遍意义和启示作用。其中“弓”是基础,“的”是目标,“矢”具有方向性,要射中目标则又需要其他要素共同起作用,而各要素所起的作用在不同人看来重要性是不同的,所以人们常以射箭设喻,说明抽象的道理。例如清代袁枚说:“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说的是才、学、识及其关系,强调了“识”的重要性。试题材料指出,古人追求理想会涉及基础、方法等,再以扬雄观点进行举证,任务驱动则是自然延伸到考生对理想的追求、自身发展的思考上。任务中的“当代青年”,要求文章的思考和立意必须站在特定的时代节点,从青年的角度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任务中的“自身发展”,引导考生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基础、目标、实践等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思考。命题取材与设计既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融相通,也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
新高考Ⅱ卷作文“写人与做人”的漫画材料,文字内容语带双关,借“学写字”喻“学做人”,蕴含着古代“为人之道”,包括儒家的“中庸”观念。任务要求“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意在引导考生对材料寓意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材料,体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正确态度,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上海作文“时间的沉淀”引导考生沉寂内心,凝聚力量,汲取智慧,科学思考,探寻真谛。
汇聚精华,感受文化经典的独特魅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丰富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等,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试题取材古代文化典籍,让考生体味、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文化经典的独特魅力。如全国乙卷和新高考Ⅰ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中的不同段落,考生在解题答卷的同时,可以了解古代重视民生、强调法治、君明臣直、上下同心的优良传统。名篇名句默写中,《伶官传序》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过秦论》《阿房宫赋》都总结秦朝统治者因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岳阳楼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游褒禅山记》阐释追求人生理想与志向毅力的关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处理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认知和经验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考查以上篇章,可以加深考生的理解与认识。中国古代仁人志士保家卫国、奋发有为的壮举,经时济世、执着坚毅的情怀,都理应为当代青年铭记。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选取了《通鉴纪事本末》中“祖逖北伐”的故事。作为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祖逖身上展现的奋发努力、忧国忧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对今天的青年一代具有激励意义和示范作用。
3.全面发展,注重整体渗透
《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构建引导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是落实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体育和美育的实施做了重点和细致的部署。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在引导“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方面,精心设计,富有匠心。
美育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考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美育的核心在于全面提升考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所选朱光潜和钱锺书的两段材料,讨论美学领域中“诗画异质”问题。为了便于考生理解,还附有雕塑《拉奥孔》的图片,图文并茂,让考生在阅读思考的同时,得到一种审美浸润。新高考Ⅱ卷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材料中,关于齐白石表现“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画作表述,将中国画擅长化静为动、以意境取胜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考点设置是将长句改写短句,通过改写,让考生领会画家至臻的艺术境界。
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劳动教育的内容在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如新高考Ⅱ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选取陆游诗歌《示儿子》,诗中写道:“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在陆游看来,“为农”“为士”没有高下之别,所以他告诉儿子不仅要学习圣人至道,更希望他们能够重视“农事”,明白勤勉为人、脚踏实地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又如全国甲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选取某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家常菜”的相关材料,让考生品味做菜的辛苦和乐趣,培养考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教考衔接,语文特色在创新中凸显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落实《总体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坚持学科特色,在继承中求发展,在稳定中求新变,体现出对改革创新的不懈探索和追求。试题命制加强教考衔接,深化基础性考查,引导中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注重科学布局,强化融会贯通,体现对教学中关键能力培养的评价;探索题型创新,引导考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1.深化基础,注重课堂学习
2021年全国语文命题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对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呼应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基础性考查,有效呈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成果,展现了教与考的有效衔接、学与用的有机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相融相生。
适度关联教材内容,命题的选材与设问从教材合理迁移,考查考生知识积累的广阔度与应用的灵活度。例如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寄江州白司马》一诗的寄赠对象是考生极为熟悉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考生对课文《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印象深刻,试题选项提到“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引发考生对已有知识的联想与迁移,并作出正确判断。又如新高考Ⅱ卷古代诗歌阅读《示儿子》,让考生自然联想起语文教材中陆游另一首诗《示儿》,熟悉的作家、相同的话语对象、不一样的情感内容,有序的知识梯度与立体的能力延伸有助于考生正确解读《示儿子》诗句的意蕴。
积极呼应课程标准,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积累的厚重程度与素养形成的层次水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要求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夯实语文知识积累、提升语文素养。2021年语文试题在对标“学习任务群”的考查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例如全国甲卷作文材料有“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其中《为人民服务》号召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沁园春·雪》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古论今,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历史的主人,充分显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红岩》讴歌了革命烈士的牺牲精神。考生回顾这些作品,梳理其内容,归纳其精神,可以表现出基础知识的积累情况、语文素养的水平层次。同时,列举这些考生们曾经学习和熟悉的作品,一方面可以引导考生回归教材,回归课堂,另一方面自然组成一个学习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引导考生深入体会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自觉接受这种精神的洗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自然而然就可以领会到作文试题的命意指向——“可为与有为”。
2.强调能力,注重融会贯通
为深入落实《指导意见》,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注重对关键能力的整体评价,通过对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考查的科学布局,强化融会贯通,体现对教学中关键能力培养的评价,也引导中学重视对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强调能力的全面考查体现在整体设计与试题设计两个方面。在整体设计上,试卷通过科学布局,实现了对考生不同能力的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无论是现代文、古代诗文阅读,还是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均注意了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多样性、层次性。如全国甲卷第6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提炼与整理,全国乙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第1题考查考生对文本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新高考Ⅰ卷第21题考查语篇衔接,新高考Ⅱ卷第21题对考生应用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新高考I卷作文“体育之效,强弱之变”注重考生内在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区分。浙江作文“得与失:终点·起点·过程”提供看待“得与失”的多维视角,引导考生在多重、多种关系中确立观点进行思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精彩人生赋能。在试题设计上,建立材料选择、情境设置和任务要求的逻辑联系,将多种能力的考查融于一题,综合融通。例如新高考Ⅱ卷作文“写人与做人”,材料情境和写作任务,引导考生在读图基础上体悟含义,从部分到整体,从形式到内涵,感知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断探究,进而鉴别取舍,以文章形式呈现个人思考,实现对考生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
3.创新题型,注重学以致用
2021年高考语文命题落实《总体方案》,在“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通过新题型的设置、情境化考查方式的丰富,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使考生正确有效地运用习得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在学习和生活实际中学以致用。
开放性设计方面,新高考名篇名句默写设计了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并非唯一,这一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如新高考Ⅰ卷:
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 ”。
答案示例包括“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是)三秦”“镜写三秦色,窗摇八水光”“三秦流血已成川,塞上黄云战马闲”等等。这种考查方式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给了喜爱古诗词的考生更多的作答空间,考查的重点由固定篇目的记忆理解转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积淀。主观试题题目也更为开放,新高考Ⅰ卷的第5题题干是: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题干内容在原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开放性更强,需要综合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并具有知识的迁移能力,灵活运用,才能准确作答。
情境设计方面,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采用全情境化命制。例如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依托于两则语料,将词汇、修辞、病句修改、句式变换等内容,纳入相应的语言情境中综合考查,取消了原有的单题形式。如全国乙卷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给出一段关于水果含糖量和糖尿病人正确食物摄取的语料,所设计的两道题目一为常规的补写,一为概述文段内容。两道题目都要求考生回到材料提供的语境中思考,这种考查方式更贴近生活实际。新高考Ⅱ卷的第5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涉及的“青年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试题设置的情境是:“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要求考生根据文章说明自己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情境化的设问能让考生更深入地领会文章的要旨,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三、设计精心,能力素养在平稳中区分
2021年语文试题认真选择材料、精心设计试题,把考查重点放在考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上,力求通过一种平稳平和的方式考查出考生的能力水平,使考生能以积极平和的心态正常发挥,达到服务选拔的目的。
1.平稳
平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结构与难度。全国甲卷、乙卷试卷结构与2020年一致,试题模块依次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新高考Ⅰ卷、Ⅱ卷试卷结构与2020年新高考卷以及八省适应性测试卷一致,试题模块依次为现代文阅读Ⅰ、现代文阅读Ⅱ、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稳定的结构有利于考生保持稳定的心态,发挥出应有的水平。难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与往年层级水平相近,保持平稳,在确保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的同时,让大部分考生有获得感。
2.平实
平实主要落在材料的选择上,选择考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选择日常生活中的语文材料作为命题素材,能给考生以亲切平实的感觉,便于考生思考作答。选择考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入题,如全国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材料选取了《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文段,材料列举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不偷盗”“不造假”“不浪费”“不盲从”,分析网络空间的“底线意识”,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年考生对此并不陌生,看起来不至产生畏惧感。选择日常生活话题入题,如新高考Ⅰ卷的“元宵节”,新高考Ⅱ卷的 “中国画”,全国甲卷的“家常菜”等文段,均是当下典型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情境,材料接地气,直观效果好。
3.平和
平和主要体现在问题的设置与答案的要求上。2021年语文卷,客观题选择项表述准确;主观题设问清晰,要求明确。如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中,选用《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两个文本,前者紧扣小孩子喜欢的“放猖”,从小孩子的视角,用小孩子的口吻和语言,叙述、描写小孩子的情感世界;后者从理论的维度诠释了“什么是生活语文”、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的道理。两个文本相互参证,形成一组上佳的考试文本。第9题就此命题:“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命题所叙观点,由后一文本而来,考生相对陌生;答案则指向贴近考生生活经验、心理感受的前一文本。如此设题既符合选拔性考试能力水平的测试要求,又将问题要求与答案指向清晰明了地传递给考生,使考生感觉亲近平和。又如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追忆普希金的故事,其中“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金人生悲剧的线索,也是统摄全篇的“文眼”,因此主观题第9题就此直接设题“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既抓住了这个文本阅读欣赏的关键,也明确提出了考生应该思考回答的内容,使考生能够平和地完成答题。
4.平衡
平衡主要体现在能力覆盖、内容选择等方面。选拔考试必须就考生学科知识水平和全面发展能力作出综合评价。2021年语文卷对考生的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关键能力进行了综合考查,实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平衡发展要求。在材料选择方面,注重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与古诗文材料的相对均衡;在试题类型方面,注重客观题与主观题的相对平衡。与此同时,2021年全国卷将考生思维量与表达量控制在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保证了大多数考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答题任务,发挥出正常的能力水平。
2021年高考语文以全面融入的形式落实立德树人,引导全面发展;以相融相通的形式对标课程标准,引导教育教学;以融会贯通的形式考查关键能力,服务科学选才,体现了命题的高水准、试题的高质量。
以上是有关专家评高考语文作文特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伙伴们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可圈可点网站。
【专家评高考语文作文特点】相关推荐文章:
高考作文如何得高分 高考作文如何拿高分
高考作文说明手法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
高考作文怎么提分 高考作文怎么拿高分技巧
高考作文少用生僻字 高考作文用生僻字的看法
高考作文万能开头 高考作文素材摘抄